夜,结束遛弯的宇文温转回帐内,洗了把脸坐在书案边继续看资料,方才的会议,他说了很多,该交代的已经交代了,但还是不放心,于是继续看资料。
日兴昌推出的青苗贷,实际上是宇文温“拾人牙慧”,因为在“历史上”,北宋时就有过青苗贷(青苗法),而一说到青苗法,就会让人想起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起源于唐朝中期,那时的唐朝历经安史之乱遍地藩镇割据,中央朝廷对地方失去控制,收不上赋税,于是为了开源,弄出了青苗法,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朝廷(皇帝)创收。
青苗贷,就是放贷给即将耕作却无能力购置种子、农具的农民,然后农民在收获时以收成还贷,到了北宋时,“拗相公”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向农民放青苗贷。
王安石是想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兼有抑制民间高利贷、保护和赈济民户的目的,拗相公是要利民,出发点是好的。
而宇文温也是看到了“抑制民间高利贷、保护和赈济民户”这一点,所以才想要推行青苗贷。
按照“现代”的金融观点来说,青苗贷就是面向广大农民的小额贷款,然而王安石推行青苗贷(青苗法)的本意是利民,为何却被人诟病为祸民呢?
很简单,吏治,如果推行一项政策前不事先整顿吏治,再好的政策都没用。
俗话说歪嘴和尚没正经,一项政策无论制定时的初衷有多么美好,实行的时候都要靠各级官僚一层层推行下去,到最后,大多变得面目全非。
王安石推行青苗贷,是因为他在做地方官时在治下推行过,效果不错,确实救了急,让家境拮据的农户免于高利贷的祸害,于是王安石成为宰相之后,不顾阻力将青苗法大范围推广。
这一推广,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还引得民怨沸腾。
问题就在于“一刀切”,王安石不顾各地情况不同的现实,强行推广青苗贷(青苗法)。
新法-青苗法推行是否顺利,是考核地方官的指标之一,于是各级官员们为了前程,逼迫不需要借贷的农户去借青苗贷,而本来规定是二分利,又被地方官偷偷加派。
又因为是官府主导放贷,于是各种揩油的手段就来了。
民间借贷利息高,但成交很快,双方讲好价钱就能成交,而官府推行的青苗贷,办起来手续麻烦,流程复杂,一群胥吏趁机吃拿卡要,雁过拔毛。
急着种田的农民哪有时间和这些胥吏耗,只能任由对方盘剥,无形中增加了负担。
而青苗贷虽然比一般的民间借贷利息低,但实际上也不低,农户借了青苗贷,若收货时丰收倒还好,若遇到歉收,立刻倒霉。
而在农业时代,若没有完善的水利设施,种地完全就是靠天吃饭,雨下多了不行,下少了也不行,无数农户因为天灾导致歉收,从此背上一屁股债。
最关键的是,并非所有农户都有借贷开展农耕的需求,而王安石为了推行变法,不顾一切反对意见,强行搞摊派、定指标,甚至规定各州县必须完成规定的放贷额度。
如此一来,各地方官府便堂而皇之搞摊派,一级压一级,层层摊派的结果就是农户们无论贫富,一律都要“奉旨借贷”。
地方官府增加了收入,胥吏们从中捞足了油水,只有那些本该为青苗法保护的农户,硬是被青苗法弄得破产。
所以,本意是利民贷的青苗贷,实行之后变成“祸民贷”,这是宇文温要引以为戒的教训。
他要在河南地区推行青苗贷,却不打算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因为他不相信各地地方官府的节操,所以依靠的是“有活力的民间组织”——日兴昌柜坊。
宇文温对日兴昌柜坊“从业人员”的节操有信心,他认为靠日兴昌来放青苗贷,至少要比靠各级地方官府放贷可靠得多。
而且有了这个白手套,办起事来很方便,在放贷时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让柜坊和有借贷需求的农户直接打交道,避免对方被盘剥,不会为此增加更多负担。
宇文温的构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日兴昌在河南没有根基,一上来就把摊子铺那么大,抗压能力很弱,一不留神就要倒霉,到时候连带着他都要倒霉。
但宇文温还是要推行青苗贷,他就是要和那些民间高利贷竞争,而官府放贷-公廨钱,暂缓。
日兴昌在山南已经推出青苗贷业务,效果不错,有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河南开展放贷业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宇文温知道,青苗贷那一分到二分的利还是太高了。
日兴昌的青苗贷,若将利息做横向对比已经是很有良心,但对于广大农户来说,种田的利润率(以普通亩产土地计),根本就达不到二分。
也就是说,河南各地农户,只要按着一到二分的利息向日兴昌借青苗贷,绝大部分人就一定会亏。
然而宇文温急着推行青苗贷,并不是要借机敛财、兼并土地,是真心要利民,所以,他向日兴昌的大股东们做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在河南各地推行的青苗贷,利息一律是二厘。
这种低得令人不敢相信的利息,足以让任何民间借贷者失去竞争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巨大的利润缺口,因为日兴昌为了大规模吸纳钱粮以便在河南放贷,给“投资者”们开出的回报率是二分二厘。
再加上日兴昌自己也要盈利,要给股东们分红,所以实际的差值有十几倍。
日兴昌在河南又不是做暴利的海贸,这利润缺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无法兑现,对于日兴昌的信用将是毁灭性打击。
日兴昌的信用在山南荆襄地区已经建立起来,如今因为靠山西阳王又很可能坐镇河南,所以各地豪强、大户对日兴昌在河南的“盈利前景”十分看好。
他们对日兴昌许诺的回报率很感兴趣,“投资额”持续翻番,但到了明年年底兑现时,如此巨大的利润缺口,一旦无法用盈利来填,宇文温就是砸锅卖铁都填不完。
而他之所以还要这么做并让大股东们同意一起跟着“浪”,不是靠着“大发淫威”逼对方就范,而是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盈利业务套餐”,又做出了一番复杂的利润计算,用盈利前景(理论)说服了大股东们。
而这也意味着,一旦青苗贷搞砸,不但日兴昌完蛋,宇文温的信用也完了。
姬周时,周赧王欠债很多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躲在一座台上,故而有了“债台高筑”的成语,如今的周国,会有西阳王因为欠债无法偿还,再来一个“债台高筑”么?
看着厚厚一沓资料,宇文温轻轻笑起来:“这怎么可能?”
40135/
日兴昌推出的青苗贷,实际上是宇文温“拾人牙慧”,因为在“历史上”,北宋时就有过青苗贷(青苗法),而一说到青苗法,就会让人想起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起源于唐朝中期,那时的唐朝历经安史之乱遍地藩镇割据,中央朝廷对地方失去控制,收不上赋税,于是为了开源,弄出了青苗法,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朝廷(皇帝)创收。
青苗贷,就是放贷给即将耕作却无能力购置种子、农具的农民,然后农民在收获时以收成还贷,到了北宋时,“拗相公”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向农民放青苗贷。
王安石是想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兼有抑制民间高利贷、保护和赈济民户的目的,拗相公是要利民,出发点是好的。
而宇文温也是看到了“抑制民间高利贷、保护和赈济民户”这一点,所以才想要推行青苗贷。
按照“现代”的金融观点来说,青苗贷就是面向广大农民的小额贷款,然而王安石推行青苗贷(青苗法)的本意是利民,为何却被人诟病为祸民呢?
很简单,吏治,如果推行一项政策前不事先整顿吏治,再好的政策都没用。
俗话说歪嘴和尚没正经,一项政策无论制定时的初衷有多么美好,实行的时候都要靠各级官僚一层层推行下去,到最后,大多变得面目全非。
王安石推行青苗贷,是因为他在做地方官时在治下推行过,效果不错,确实救了急,让家境拮据的农户免于高利贷的祸害,于是王安石成为宰相之后,不顾阻力将青苗法大范围推广。
这一推广,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还引得民怨沸腾。
问题就在于“一刀切”,王安石不顾各地情况不同的现实,强行推广青苗贷(青苗法)。
新法-青苗法推行是否顺利,是考核地方官的指标之一,于是各级官员们为了前程,逼迫不需要借贷的农户去借青苗贷,而本来规定是二分利,又被地方官偷偷加派。
又因为是官府主导放贷,于是各种揩油的手段就来了。
民间借贷利息高,但成交很快,双方讲好价钱就能成交,而官府推行的青苗贷,办起来手续麻烦,流程复杂,一群胥吏趁机吃拿卡要,雁过拔毛。
急着种田的农民哪有时间和这些胥吏耗,只能任由对方盘剥,无形中增加了负担。
而青苗贷虽然比一般的民间借贷利息低,但实际上也不低,农户借了青苗贷,若收货时丰收倒还好,若遇到歉收,立刻倒霉。
而在农业时代,若没有完善的水利设施,种地完全就是靠天吃饭,雨下多了不行,下少了也不行,无数农户因为天灾导致歉收,从此背上一屁股债。
最关键的是,并非所有农户都有借贷开展农耕的需求,而王安石为了推行变法,不顾一切反对意见,强行搞摊派、定指标,甚至规定各州县必须完成规定的放贷额度。
如此一来,各地方官府便堂而皇之搞摊派,一级压一级,层层摊派的结果就是农户们无论贫富,一律都要“奉旨借贷”。
地方官府增加了收入,胥吏们从中捞足了油水,只有那些本该为青苗法保护的农户,硬是被青苗法弄得破产。
所以,本意是利民贷的青苗贷,实行之后变成“祸民贷”,这是宇文温要引以为戒的教训。
他要在河南地区推行青苗贷,却不打算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因为他不相信各地地方官府的节操,所以依靠的是“有活力的民间组织”——日兴昌柜坊。
宇文温对日兴昌柜坊“从业人员”的节操有信心,他认为靠日兴昌来放青苗贷,至少要比靠各级地方官府放贷可靠得多。
而且有了这个白手套,办起事来很方便,在放贷时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让柜坊和有借贷需求的农户直接打交道,避免对方被盘剥,不会为此增加更多负担。
宇文温的构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日兴昌在河南没有根基,一上来就把摊子铺那么大,抗压能力很弱,一不留神就要倒霉,到时候连带着他都要倒霉。
但宇文温还是要推行青苗贷,他就是要和那些民间高利贷竞争,而官府放贷-公廨钱,暂缓。
日兴昌在山南已经推出青苗贷业务,效果不错,有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河南开展放贷业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宇文温知道,青苗贷那一分到二分的利还是太高了。
日兴昌的青苗贷,若将利息做横向对比已经是很有良心,但对于广大农户来说,种田的利润率(以普通亩产土地计),根本就达不到二分。
也就是说,河南各地农户,只要按着一到二分的利息向日兴昌借青苗贷,绝大部分人就一定会亏。
然而宇文温急着推行青苗贷,并不是要借机敛财、兼并土地,是真心要利民,所以,他向日兴昌的大股东们做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在河南各地推行的青苗贷,利息一律是二厘。
这种低得令人不敢相信的利息,足以让任何民间借贷者失去竞争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巨大的利润缺口,因为日兴昌为了大规模吸纳钱粮以便在河南放贷,给“投资者”们开出的回报率是二分二厘。
再加上日兴昌自己也要盈利,要给股东们分红,所以实际的差值有十几倍。
日兴昌在河南又不是做暴利的海贸,这利润缺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无法兑现,对于日兴昌的信用将是毁灭性打击。
日兴昌的信用在山南荆襄地区已经建立起来,如今因为靠山西阳王又很可能坐镇河南,所以各地豪强、大户对日兴昌在河南的“盈利前景”十分看好。
他们对日兴昌许诺的回报率很感兴趣,“投资额”持续翻番,但到了明年年底兑现时,如此巨大的利润缺口,一旦无法用盈利来填,宇文温就是砸锅卖铁都填不完。
而他之所以还要这么做并让大股东们同意一起跟着“浪”,不是靠着“大发淫威”逼对方就范,而是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盈利业务套餐”,又做出了一番复杂的利润计算,用盈利前景(理论)说服了大股东们。
而这也意味着,一旦青苗贷搞砸,不但日兴昌完蛋,宇文温的信用也完了。
姬周时,周赧王欠债很多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躲在一座台上,故而有了“债台高筑”的成语,如今的周国,会有西阳王因为欠债无法偿还,再来一个“债台高筑”么?
看着厚厚一沓资料,宇文温轻轻笑起来:“这怎么可能?”
4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