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隋两军于博望以北地界交战,隋军大败,主帅杨爽被俘,于行刑时挥刀自刎,周军主帅宇文温将其首级送回安陆,以昭显官军战功,同时稳定人心。?燃?文小?说? ?? ???.?r?a n?en`
大捷的消息传到方城,周国守军士气大振,威胁粮道的隋军被击败,他们后顾无忧了。
而宇文温率军与上宛的荆州军隔着淯水一东一西同时北进,逼迫隋军退守伏牛山南麓云阳关。
荆州军猛攻数日后收复云阳关,将三鵶路的南侧大门重新锁上,断绝了洛阳隋军再度南下袭扰荆州地界的念想。
‘鵶’又通‘鸦’,三鵶路亦称三鸦路,是洛阳方向翻越伏牛山进入山南荆州的必经之路,类似于长安方向翻越秦岭进入山南荆州的武关道。
无论是北军南下,还是南军北伐,都会首先想到这条路,所以历代都有重兵把守。
自安州军席卷山南以来,三鵶路一直为隋军牢牢控制着,最南端的云阳关,是山南周军于两年前强攻而下,此次失而复得,自然是重新进行了一番加固。
北上救火的宇文温如今正在云阳关上“怀古”,听当地人讲起三鵶路的奇闻异事。
三鵶路名称的来由,据说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有关,当年这位刘二郎为躲避王莽军追赶,到了这附近的百重山后迷路,眼见着无处可逃,却得三只乌鸦接力引路。
天上那么多乌鸦,刘秀凭什么跟着这三只乌鸦走?
很简单,这三只乌鸦异于常‘鸦’,当然羽毛依旧是黑的,不过第一只乌鸦把刘秀束发的银环叼了去,刘二郎一路追,就这么‘上钩’了。
三只乌鸦接力叼环引路,各引一段,最后让刘秀顺利北上,从南侧云阳关一直跑到北侧鲁阳关,最后终于翻过伏牛山,脱离险境。
所以刘秀走的这条路,被称为三鸦路。
“这是讹传的吧...”
众将多有质疑,一如流言所称宇文温“嗜吃人肉”,大约是附会出来的故事,当然和光武帝刘秀有关的叫做轶事,和独脚铜人有关的就叫做“血泪控诉”了。
见着宇文温看着北面伏牛山方向发呆,云阳关守将赶紧上前劝谏:“国公,隋军在三鵶路布下重兵,我军历年试图攻打都铩羽而归...”
“啊?你莫非以为本公要沿着三鵶路北上么?”
“不不不,末将不是那个意思...”
其实他就是那个意思,就怕宇文温急功近利,向着突破三鵶路翻越伏牛山,来个奇袭洛阳什么的,这可真是要全军覆没的,他不能不拦着。
翻过了伏牛山又如何?到洛阳还有数百里,到时候沿途隋军疯狂反扑,你这点兵哪里扛得住啊!
‘可惜,没有足够的轰天雷爆破,看来要突破三鵶路是不可能了。’
宇文温如是想,兴趣缺缺的走下城头,领着众将回营,抄捷径快攻洛阳,这种方案不是没想过,不过他们父子三人斟酌之后还是放弃了。
翻过伏牛山奇袭又如何,除非洛阳隋军是酒囊饭袋,听说周军来了就弃城而逃,这可能么?
即便是拿下洛阳,隋国只要守住潼关,就能重现当年周国对齐国的态势,双方只能对峙,如果这么耗下去,对宇文氏可是大大不利。
杨坚几乎杀光了宇文宗室,如今的周国,是丞相尉迟迥控制着,唯一例外的就是山南之地,也就是宇文亮父子三人的地盘。
时间拖得越久形势对他们不利,尉迟丞相也许没有那个心,但不代表他的儿子以及追随者们没有那个心。
尉迟迥极有可能如同三国司马懿那般,一世魏臣,终入晋书,老丞相念在舅舅宇文泰的恩情,也许会善待宇文氏,容忍宇文亮父子三人在山南形同割据,可之后呢?
能接过尉迟迥位置的,大约是其续弦所生之子尉迟惇,这一位年富力强,比宇文亮还要小几岁,大权在握之际,不得不提防重蹈晋王宇文护的覆辙,索性一不做二不休。
即便是周国攻灭了隋国收复关中故地,尉迟氏做大已成定局,所以很大的概率出现改朝换代,到时前朝余孽宇文氏也必然被斩草除根。
这和杨坚屠杀宇文宗室是一个道理,所以宇文亮父子三人要自救,就得剑走偏锋。
山南荆州,向北走三鵶路可进攻洛阳,这只是锦上添花,向西北走武关道强攻长安,才是扭转局面的办法,按照宇文温的用词叫做雪中送炭。
攻打长安,很大概率让隋国脑瘫瞬间崩盘,收复故都的宇文亮占了先机,可以笼络关中门阀、豪强,这些附逆之臣在面对可能要算老账的尉迟氏时,必然团结在宇文亮身边抱团取暖。
首恶自然要除,其他的人就允许戴罪立功,宇文氏可以靠着团结这些人,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制衡尉迟氏,不敢说翻盘,至少避免尉迟氏走出那一步。
政治讲的就是平衡,若是当年齐王宇文宪在,甚至只要赵王宇文招等人就在长安,杨坚根本就没机会摄政,那些权贵没机会投机,而周国也不会因此内讧爆发内战,搞得鸡飞狗跳。
无论多难,走武关道强攻长安,是五年前就定下的计策,为了这个计策,宇文亮父子三人准备了五年,囤积大量物资。
武关道很重要,杨坚不可能不重视,沿途关隘重兵把守是必然,而即便突破武关道,在出口处的蓝田也很容易被隋军堵着。
当然可以寄希望周军冲出武关道时长安震动,杨坚吓破胆不战而逃,但这种情况绝无可能出现,所以被隋军主力堵口是必然。
这种情况很危险,出现的几率是百分百,届时一旦应对不利,被堵在武关道里的周军进退不得,后勤也支撑不住,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强攻长安必须倾尽全力,要是山南周军主力精锐在此役都损失殆尽,隋军反推攻入山南都很有可能,为了计策成功,需要用到火药,大量的火药。
用量之大让他们花费了将近五年时间来积攒。
五年来,山南周军在对隋作战时没有用过一个轰天雷,一是为了藏拙示弱,让隋军认为他们没有能力大量使用轰天雷,二是为了积攒火药。
宇文温对陈作战倒是用了几次,而拿下江南郢州后,也没怎么用了,所有的火药都积攒下来,为了那个计策留着。
节省火药的行动很坚决,以至于此次宇文温领兵作战,只能用有些猥琐的石灰弹作战,要是没有蛇形铁丝网保底,他哪里敢如此放心迎战兵力和骑兵都比自己多的杨爽。
准备了多年终于准备得差不多,所以此次宇文亮父子三人倾尽全力,就是要搞个大新闻。
父兄带领主力西进,宇文温留下看家,不光要守山南东大门,也要守北大门,要在江南陈国反应过来之前,争取取得突破进展。
这就是一场豪赌,堵上宇文氏的前途和命运,所有的资源都要为这个目的服务,所以面对突破三鵶路的诱惑,宇文温没有太多幻想。
看向西面的天空,宇文温陷入沉思。
即便攻到长安城外又能如何?
杨坚不会吓得逃离长安,他只需据守城池,等周围隋军赶来勤王,面对围攻,孤军深入的周军又能扛过多久?
兵临长安,这只是三成不到的进度,要想最终成功还得靠后面一系列的操作,能顺利完成么?(未完待续。)<!---->
40135/
大捷的消息传到方城,周国守军士气大振,威胁粮道的隋军被击败,他们后顾无忧了。
而宇文温率军与上宛的荆州军隔着淯水一东一西同时北进,逼迫隋军退守伏牛山南麓云阳关。
荆州军猛攻数日后收复云阳关,将三鵶路的南侧大门重新锁上,断绝了洛阳隋军再度南下袭扰荆州地界的念想。
‘鵶’又通‘鸦’,三鵶路亦称三鸦路,是洛阳方向翻越伏牛山进入山南荆州的必经之路,类似于长安方向翻越秦岭进入山南荆州的武关道。
无论是北军南下,还是南军北伐,都会首先想到这条路,所以历代都有重兵把守。
自安州军席卷山南以来,三鵶路一直为隋军牢牢控制着,最南端的云阳关,是山南周军于两年前强攻而下,此次失而复得,自然是重新进行了一番加固。
北上救火的宇文温如今正在云阳关上“怀古”,听当地人讲起三鵶路的奇闻异事。
三鵶路名称的来由,据说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有关,当年这位刘二郎为躲避王莽军追赶,到了这附近的百重山后迷路,眼见着无处可逃,却得三只乌鸦接力引路。
天上那么多乌鸦,刘秀凭什么跟着这三只乌鸦走?
很简单,这三只乌鸦异于常‘鸦’,当然羽毛依旧是黑的,不过第一只乌鸦把刘秀束发的银环叼了去,刘二郎一路追,就这么‘上钩’了。
三只乌鸦接力叼环引路,各引一段,最后让刘秀顺利北上,从南侧云阳关一直跑到北侧鲁阳关,最后终于翻过伏牛山,脱离险境。
所以刘秀走的这条路,被称为三鸦路。
“这是讹传的吧...”
众将多有质疑,一如流言所称宇文温“嗜吃人肉”,大约是附会出来的故事,当然和光武帝刘秀有关的叫做轶事,和独脚铜人有关的就叫做“血泪控诉”了。
见着宇文温看着北面伏牛山方向发呆,云阳关守将赶紧上前劝谏:“国公,隋军在三鵶路布下重兵,我军历年试图攻打都铩羽而归...”
“啊?你莫非以为本公要沿着三鵶路北上么?”
“不不不,末将不是那个意思...”
其实他就是那个意思,就怕宇文温急功近利,向着突破三鵶路翻越伏牛山,来个奇袭洛阳什么的,这可真是要全军覆没的,他不能不拦着。
翻过了伏牛山又如何?到洛阳还有数百里,到时候沿途隋军疯狂反扑,你这点兵哪里扛得住啊!
‘可惜,没有足够的轰天雷爆破,看来要突破三鵶路是不可能了。’
宇文温如是想,兴趣缺缺的走下城头,领着众将回营,抄捷径快攻洛阳,这种方案不是没想过,不过他们父子三人斟酌之后还是放弃了。
翻过伏牛山奇袭又如何,除非洛阳隋军是酒囊饭袋,听说周军来了就弃城而逃,这可能么?
即便是拿下洛阳,隋国只要守住潼关,就能重现当年周国对齐国的态势,双方只能对峙,如果这么耗下去,对宇文氏可是大大不利。
杨坚几乎杀光了宇文宗室,如今的周国,是丞相尉迟迥控制着,唯一例外的就是山南之地,也就是宇文亮父子三人的地盘。
时间拖得越久形势对他们不利,尉迟丞相也许没有那个心,但不代表他的儿子以及追随者们没有那个心。
尉迟迥极有可能如同三国司马懿那般,一世魏臣,终入晋书,老丞相念在舅舅宇文泰的恩情,也许会善待宇文氏,容忍宇文亮父子三人在山南形同割据,可之后呢?
能接过尉迟迥位置的,大约是其续弦所生之子尉迟惇,这一位年富力强,比宇文亮还要小几岁,大权在握之际,不得不提防重蹈晋王宇文护的覆辙,索性一不做二不休。
即便是周国攻灭了隋国收复关中故地,尉迟氏做大已成定局,所以很大的概率出现改朝换代,到时前朝余孽宇文氏也必然被斩草除根。
这和杨坚屠杀宇文宗室是一个道理,所以宇文亮父子三人要自救,就得剑走偏锋。
山南荆州,向北走三鵶路可进攻洛阳,这只是锦上添花,向西北走武关道强攻长安,才是扭转局面的办法,按照宇文温的用词叫做雪中送炭。
攻打长安,很大概率让隋国脑瘫瞬间崩盘,收复故都的宇文亮占了先机,可以笼络关中门阀、豪强,这些附逆之臣在面对可能要算老账的尉迟氏时,必然团结在宇文亮身边抱团取暖。
首恶自然要除,其他的人就允许戴罪立功,宇文氏可以靠着团结这些人,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制衡尉迟氏,不敢说翻盘,至少避免尉迟氏走出那一步。
政治讲的就是平衡,若是当年齐王宇文宪在,甚至只要赵王宇文招等人就在长安,杨坚根本就没机会摄政,那些权贵没机会投机,而周国也不会因此内讧爆发内战,搞得鸡飞狗跳。
无论多难,走武关道强攻长安,是五年前就定下的计策,为了这个计策,宇文亮父子三人准备了五年,囤积大量物资。
武关道很重要,杨坚不可能不重视,沿途关隘重兵把守是必然,而即便突破武关道,在出口处的蓝田也很容易被隋军堵着。
当然可以寄希望周军冲出武关道时长安震动,杨坚吓破胆不战而逃,但这种情况绝无可能出现,所以被隋军主力堵口是必然。
这种情况很危险,出现的几率是百分百,届时一旦应对不利,被堵在武关道里的周军进退不得,后勤也支撑不住,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强攻长安必须倾尽全力,要是山南周军主力精锐在此役都损失殆尽,隋军反推攻入山南都很有可能,为了计策成功,需要用到火药,大量的火药。
用量之大让他们花费了将近五年时间来积攒。
五年来,山南周军在对隋作战时没有用过一个轰天雷,一是为了藏拙示弱,让隋军认为他们没有能力大量使用轰天雷,二是为了积攒火药。
宇文温对陈作战倒是用了几次,而拿下江南郢州后,也没怎么用了,所有的火药都积攒下来,为了那个计策留着。
节省火药的行动很坚决,以至于此次宇文温领兵作战,只能用有些猥琐的石灰弹作战,要是没有蛇形铁丝网保底,他哪里敢如此放心迎战兵力和骑兵都比自己多的杨爽。
准备了多年终于准备得差不多,所以此次宇文亮父子三人倾尽全力,就是要搞个大新闻。
父兄带领主力西进,宇文温留下看家,不光要守山南东大门,也要守北大门,要在江南陈国反应过来之前,争取取得突破进展。
这就是一场豪赌,堵上宇文氏的前途和命运,所有的资源都要为这个目的服务,所以面对突破三鵶路的诱惑,宇文温没有太多幻想。
看向西面的天空,宇文温陷入沉思。
即便攻到长安城外又能如何?
杨坚不会吓得逃离长安,他只需据守城池,等周围隋军赶来勤王,面对围攻,孤军深入的周军又能扛过多久?
兵临长安,这只是三成不到的进度,要想最终成功还得靠后面一系列的操作,能顺利完成么?(未完待续。)<!---->
4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