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太子顾霄清在青麟宫中、在太子妃归新月身上“纵横驰骋”,近似疯狂地发泄着自己心中的愤怒的时候,身在暨阳郡里的秦王顾霄霆自然对在帝都之中发生的这件事情一无所知。而此时摆在他和杨君爱等人面前的,是暨阳郡及其周边一线各地,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还有那些渐次到此的北地流民。
当初暨阳郡中的军民自发大规模南逃时,所离开之人大多是焱朝的边民,因此南方其他的各州郡如要接收安顿,相较之下还算是比较容易。可是如今到暨阳郡来的流民之中,却是既有焱朝其他地方的民众,也有如慕容氏族一般请求南附的北戎之人。
如此一来,是否接纳、如何接纳这些外来民众,秦王等人对此所采取的决定,便显得尤为重要。毕竟目下暨阳郡已然成了现在北戎与焱朝的对峙分界点,若是秦王等人贸然大肆收留各地来人,先不论朝廷是否会因之生疑,谁又能确保彼等之间没有北戎国中刻意派遣而来的人呢?若是当真有敌国细作在内,那么暨阳郡接收的人丁越多,只怕将来对暨阳郡便会有越大的不利。
鉴于如此想法,秦王与霍山侯二人自然先要询问刘道和、王景略、叶珏、岳万里、越朗、傅燮、夏侯和等诸人的意见和建议。
然而当顾霄霆和杨君爱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刘道和便率先出列,拱手而言道:“殿下,昔日前朝光烈皇帝据浊河以北而安心奠基,本朝当今陛下守雍、函而终至创国,皆深根固本,以成功业。可见古今凡欲成大事者,必先得其基本,而后事可望成,未有身无立锥而成器者也。今殿下意定北疆,自然应当先立重镇为核心,而后徐图发展、招贤募勇,事乃有成,非他途可致之。
“今我军已据之暨阳,北当外寇、南抵白壁、东依龙门、西靠靖尘,实为要冲之地,不可弃之以尺寸。而若为北戎得之,则彼几可直入白壁关,到时我朝千里之土,极难复得,是以殿下如欲成功业,则必先安定暨阳为上。”
一旁的王景略虽然只是新至之士,然而他本是常年游历北疆,且又是安居于盈昃谷中,论起对北境的熟悉程度,尚在刘道和之上。此时听刘道和说完,也就此出列开言道:“在下原是新到之人,按理说不该在这些事上贸然置喙,但在下总算得半个北境中人,故而也有片言,想要奉于殿下,不知可容纳否?”
顾霄霆亲自将其请来,本来便是希望他能够相助自己,共同守御好这暨阳郡,此时见他主动出班建言,哪里能有不允之理?当即笑着挥了挥手道:“先生是当地之人,自然比我等更加熟悉此处情况,再者,我与君镝乃是先朋友、后主臣,先生既是君镝母舅,算来也应当是我的长辈,请尽管放胆直言,小王洗耳恭听。”
闻秦王有此言,王景略便也不再气,当即又道:“在下尝闻,欲成大业者必以人为本,今殿下所在之暨阳郡本为人口繁盛之大郡,这一节无需赘言。而如今北戎之兵马为霍山侯等人所算,军资几乎损失殆尽,如此一来,必然取用于地方民众。北疆之地多为苦寒之所,无论军民人等,均是生活不易,若北戎军掠取过度,则自然会闹得当地民难言生。如今暨阳郡外流民络绎不绝,便是明证。
“在下知道,焱朝与北戎互为仇敌日久,殿下身为焱朝皇子亲王,自然担心这其中是否有北戎间者,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在下想说,无论这其中到底有无北戎间谍,殿下对待迁徙而来的流民,都要做到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兵家有云:‘存人失地,人地两存,存地失人,人地两失’,足可见在军势上决定双方强弱的根本,并非仅是占有多少城池疆域,更在于到底能得到多少人心。
“在下知道,殿下此前不常来北疆,心中对北境之民,也实难说有多少不可割舍的情感,但当此之时,却正是殿下应该广著仁义之时,万万不可轻忽。且不说这些流民之中未必能有多少北戎间者,即便真的确有其人,殿下只要以深恩厚意接纳,他日也未必不能为殿下所用。再者,若是殿下不纳流民,那么这些或是有心,或者为情势所迫,必然再往南行,到时岂不是距离焱朝腹心更近,更容易酿成祸患么?”
秦王顾霄霆、霍山侯杨君爱等人听了刘道和、王景略先后所言,心中都觉得二位说得确是有理,这两人之策一者说地、一者说人,都是条理分明、言之有据,各自阐述了目下想要稳守暨阳郡,而应当采取的方略。若是当真依此而为,想必对安顿北疆大有裨益。
只是顾霄霆虽在心中暗自称许,也见得他人纷纷点头赞同,却还是忍不住问道:“二位先生,如今暨阳郡中人马总计不过两万余,又难免要分兵各处守备,难免有捉襟见肘之忧。再者,方才景略先生也曾言到,渐次而来的流民之中,说不准便有北戎国中刻意混入其中的探子、间谍,对暨阳郡的安定而言,也是一个大问题。不知道二位先生可有什么解决之法么?”
刘道和与王景略二人听秦王复有此问,先是各自对视一眼,互相见对方眼中都有跃跃欲试之意,而后便一齐踏上一步。
刘道和先自开口道:“殿下勿忧,在下不才,愿意助殿下与侯爷稳定防御,安置军士等守备力量。”
王景略接着便也表态:“殿下,在下初来乍到,寸功未立,然而容在下冒昧自夸,我本就在此地左近居住,算得上是熟悉北境民情。若殿下与侯爷不嫌弃,在下愿意主持接纳流民等事宜,即便其中当真有北戎间者,在下自信也能将之揪出来,绝不让他们有趁机浑水摸鱼的可能。”
当初暨阳郡中的军民自发大规模南逃时,所离开之人大多是焱朝的边民,因此南方其他的各州郡如要接收安顿,相较之下还算是比较容易。可是如今到暨阳郡来的流民之中,却是既有焱朝其他地方的民众,也有如慕容氏族一般请求南附的北戎之人。
如此一来,是否接纳、如何接纳这些外来民众,秦王等人对此所采取的决定,便显得尤为重要。毕竟目下暨阳郡已然成了现在北戎与焱朝的对峙分界点,若是秦王等人贸然大肆收留各地来人,先不论朝廷是否会因之生疑,谁又能确保彼等之间没有北戎国中刻意派遣而来的人呢?若是当真有敌国细作在内,那么暨阳郡接收的人丁越多,只怕将来对暨阳郡便会有越大的不利。
鉴于如此想法,秦王与霍山侯二人自然先要询问刘道和、王景略、叶珏、岳万里、越朗、傅燮、夏侯和等诸人的意见和建议。
然而当顾霄霆和杨君爱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刘道和便率先出列,拱手而言道:“殿下,昔日前朝光烈皇帝据浊河以北而安心奠基,本朝当今陛下守雍、函而终至创国,皆深根固本,以成功业。可见古今凡欲成大事者,必先得其基本,而后事可望成,未有身无立锥而成器者也。今殿下意定北疆,自然应当先立重镇为核心,而后徐图发展、招贤募勇,事乃有成,非他途可致之。
“今我军已据之暨阳,北当外寇、南抵白壁、东依龙门、西靠靖尘,实为要冲之地,不可弃之以尺寸。而若为北戎得之,则彼几可直入白壁关,到时我朝千里之土,极难复得,是以殿下如欲成功业,则必先安定暨阳为上。”
一旁的王景略虽然只是新至之士,然而他本是常年游历北疆,且又是安居于盈昃谷中,论起对北境的熟悉程度,尚在刘道和之上。此时听刘道和说完,也就此出列开言道:“在下原是新到之人,按理说不该在这些事上贸然置喙,但在下总算得半个北境中人,故而也有片言,想要奉于殿下,不知可容纳否?”
顾霄霆亲自将其请来,本来便是希望他能够相助自己,共同守御好这暨阳郡,此时见他主动出班建言,哪里能有不允之理?当即笑着挥了挥手道:“先生是当地之人,自然比我等更加熟悉此处情况,再者,我与君镝乃是先朋友、后主臣,先生既是君镝母舅,算来也应当是我的长辈,请尽管放胆直言,小王洗耳恭听。”
闻秦王有此言,王景略便也不再气,当即又道:“在下尝闻,欲成大业者必以人为本,今殿下所在之暨阳郡本为人口繁盛之大郡,这一节无需赘言。而如今北戎之兵马为霍山侯等人所算,军资几乎损失殆尽,如此一来,必然取用于地方民众。北疆之地多为苦寒之所,无论军民人等,均是生活不易,若北戎军掠取过度,则自然会闹得当地民难言生。如今暨阳郡外流民络绎不绝,便是明证。
“在下知道,焱朝与北戎互为仇敌日久,殿下身为焱朝皇子亲王,自然担心这其中是否有北戎间者,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在下想说,无论这其中到底有无北戎间谍,殿下对待迁徙而来的流民,都要做到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兵家有云:‘存人失地,人地两存,存地失人,人地两失’,足可见在军势上决定双方强弱的根本,并非仅是占有多少城池疆域,更在于到底能得到多少人心。
“在下知道,殿下此前不常来北疆,心中对北境之民,也实难说有多少不可割舍的情感,但当此之时,却正是殿下应该广著仁义之时,万万不可轻忽。且不说这些流民之中未必能有多少北戎间者,即便真的确有其人,殿下只要以深恩厚意接纳,他日也未必不能为殿下所用。再者,若是殿下不纳流民,那么这些或是有心,或者为情势所迫,必然再往南行,到时岂不是距离焱朝腹心更近,更容易酿成祸患么?”
秦王顾霄霆、霍山侯杨君爱等人听了刘道和、王景略先后所言,心中都觉得二位说得确是有理,这两人之策一者说地、一者说人,都是条理分明、言之有据,各自阐述了目下想要稳守暨阳郡,而应当采取的方略。若是当真依此而为,想必对安顿北疆大有裨益。
只是顾霄霆虽在心中暗自称许,也见得他人纷纷点头赞同,却还是忍不住问道:“二位先生,如今暨阳郡中人马总计不过两万余,又难免要分兵各处守备,难免有捉襟见肘之忧。再者,方才景略先生也曾言到,渐次而来的流民之中,说不准便有北戎国中刻意混入其中的探子、间谍,对暨阳郡的安定而言,也是一个大问题。不知道二位先生可有什么解决之法么?”
刘道和与王景略二人听秦王复有此问,先是各自对视一眼,互相见对方眼中都有跃跃欲试之意,而后便一齐踏上一步。
刘道和先自开口道:“殿下勿忧,在下不才,愿意助殿下与侯爷稳定防御,安置军士等守备力量。”
王景略接着便也表态:“殿下,在下初来乍到,寸功未立,然而容在下冒昧自夸,我本就在此地左近居住,算得上是熟悉北境民情。若殿下与侯爷不嫌弃,在下愿意主持接纳流民等事宜,即便其中当真有北戎间者,在下自信也能将之揪出来,绝不让他们有趁机浑水摸鱼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