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深邃,星月光芒如银,往往在常人不知不觉之间,便将自己的清辉遍洒人间。王景略方才所言的‘春风化雨’之策,其目的也正是如此,希望秦王等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两国军民之心。
可是方才顾霄霆的感叹也不无道理,须知北戎与焱朝两国互相对峙、攻守,自焱朝初立时算起,便已有十余年,若是再往前推,只怕这个时间还要来的更长。惟其如此,才更显得两国之间矛盾深远、敌意不断,此前为是否接收慕容氏族内附,无论是顾霄霆、杨君爱,还是其他人物,他们的心中都曾拿捏不准,更何况如今是要继续争取北戎边民。
就算暨阳郡中人全无异议,那些身在帝都的焱朝君臣,如果闻知秦王身为皇子,却在边境大肆招抚敌国人众,想必也会就此上书弹劾。
就算是秦王等人问心无愧,态度坚决,可有时当真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件事情的对错和影响,并非全然是由当事之人决定。何况秦王府已然曾经被皇帝下旨关闭过一次,后来趁着太子败绩,方才又重得开府治事,如今众人行事,自然也就更要多加几分小心。
王景略见秦王一直沉思自语,虽是口中喃喃,但始终对自己所说不置可否,心中大致猜出秦王等人此时的顾虑,开口又道:“殿下,方才在下所说的春风化雨之策,虽是想以此对待北戎军民,可是这个法子,也未必只能对外而用。殿下若想成就大事,有些时候却也不妨将这个法子,用在焱朝当今陛下的身上。”
这两句话虽然不比方才的长篇大论,但却仿佛是为顾霄霆点明了一条新的路径。
自从来到暨阳郡之后,无论是顾霄霆等人也好,还是杨君爱等人也罢,他们心中所想,几乎都在思索应当如何应对外邦之人,尚无人将目光投在焱朝自身上。这种思考方向当然不能说有所谬误,只是他们心中太过于重视朝外之因,却忽略了焱朝国策的根本,很多都是在于帝都之内的人们如何思考。
王景略方才所言,正是提醒秦王,当此之时,无论对北戎实行何种方略,都不能忘记焱朝内部的影响。若是秦王远在边境之地,尚能逐渐影响帝都内君臣的想法,那么莫说是应对北戎的策略能够随其意而定,就是一些其他的事情,想来也能为秦王所动。
只是暨阳郡远在边地,秦王等人说不得一年半载也见不得皇帝一面,想要凭借自己去影响帝都君臣的想法,却又谈何容易?
倒是刘道和此时忽然抚掌道:“殿下,景略兄方才所言诚然大妙,我等虽然身处边境,但也有自己的长处,只要运用得当,此事却未必不能成功。”
见秦王等人转目看来,就连王景略也目光中带着几分嘉许、知心的意思,刘道和心中大为坚定:“殿下,原本我等总是想着,身处边境便应该主要思索如何应对敌国,但却不小心忽视了身在其中也可因势利导,反而影响本国人心。譬如此前慕容氏族投奔而来,我等便要上书陛下,以求圣裁,陛下当然可以不许他们归附,可是一个部族不行,两个、三个甚至十个八个,那便未必不可。”
说到这里,还不待其他人有所反应,王景略便先自笑道:“肃之贤弟所言,正和我的方略如出一辙,春风化雨,厉害便厉害在此处,蒸腾无形、润物无声,只要殿下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帝都城中的陛下自然也能因之而变得对殿下言听计从。”
顾霄霆原非蠢笨之人,此时听了王景略、刘道和二人先后所言,心中自然已经明白他们的意思。
目下秦王等人身在暨阳边境,论起对此地两国对峙事态的发展,自然不会有人超过他们,身在帝都的各位大臣,乃至于当朝的皇帝陛下,很多时候也只能依靠秦王等人传回讯息,掌握此时边境的局势。只要秦王等人先后上书,言说边地多有外邦之民请求归附,或三日一报,或五日一报,言及的人数或有数百,或为上千,长此以往之下,也难保无人心动。
须知无论是这世上的哪个国家,对于人口的需要往往是最迫切的,有了人口,才可言及民力,继而才有资格谈及国力、军力。尤其是外邦之民想要内附本朝,无形之中便是削弱了敌国之力,而增强了本国之势,只要好生处理,便可化敌国之人为本国之民。
如此一来,那便要比静待子民自然繁衍,从而提升国力、军力要来的更快些,如此境况对于任何一个主政之人,都可说得上是一个莫大的诱惑。只要此等边报来得多了,顾秉业虽堪称是一代明主,却也难保他不为之所动,而世上之事都是这般,只要自己的心思动了,再想自我约束行为,那便是难上加难。
顾霄霆越想越是高兴,不多时心中便有了一些向自己父皇陈说边事的计划,虽未见得一定适合实际应用,但比之当初为了一个部族内附都要思索再三、商讨利害的情形,已然是好上太多。
欢喜之下,不由得便转身对王景略道:“我与君镝虽有主臣之分,但更是朋友之交,先生既是君镝的舅父,那便也可算是我的亲人一般,北地风霜苦寒,先生何苦非要久居在这山谷之中?小王冒昧,恳请先生移居暨阳郡内,也好让君镝好生尽尽做外甥的孝道。”
此言一出,那便是明摆着一定要将王景略此人牢牢地绑在秦王府的战车之上,而王景略本已有心应召,更兼看了一眼叶珏,想起自己原本的家人,心头更是一软,终于叹道:“既然秦王不以在下为卑鄙,今日猥自枉屈,亲临指教,在下若是再行推三阻四,那便当真是不识时务,不明道理啦。”
话音未落,王景略已是屈膝跪倒,向顾霄霆行了个大礼,以示归服。
可是方才顾霄霆的感叹也不无道理,须知北戎与焱朝两国互相对峙、攻守,自焱朝初立时算起,便已有十余年,若是再往前推,只怕这个时间还要来的更长。惟其如此,才更显得两国之间矛盾深远、敌意不断,此前为是否接收慕容氏族内附,无论是顾霄霆、杨君爱,还是其他人物,他们的心中都曾拿捏不准,更何况如今是要继续争取北戎边民。
就算暨阳郡中人全无异议,那些身在帝都的焱朝君臣,如果闻知秦王身为皇子,却在边境大肆招抚敌国人众,想必也会就此上书弹劾。
就算是秦王等人问心无愧,态度坚决,可有时当真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件事情的对错和影响,并非全然是由当事之人决定。何况秦王府已然曾经被皇帝下旨关闭过一次,后来趁着太子败绩,方才又重得开府治事,如今众人行事,自然也就更要多加几分小心。
王景略见秦王一直沉思自语,虽是口中喃喃,但始终对自己所说不置可否,心中大致猜出秦王等人此时的顾虑,开口又道:“殿下,方才在下所说的春风化雨之策,虽是想以此对待北戎军民,可是这个法子,也未必只能对外而用。殿下若想成就大事,有些时候却也不妨将这个法子,用在焱朝当今陛下的身上。”
这两句话虽然不比方才的长篇大论,但却仿佛是为顾霄霆点明了一条新的路径。
自从来到暨阳郡之后,无论是顾霄霆等人也好,还是杨君爱等人也罢,他们心中所想,几乎都在思索应当如何应对外邦之人,尚无人将目光投在焱朝自身上。这种思考方向当然不能说有所谬误,只是他们心中太过于重视朝外之因,却忽略了焱朝国策的根本,很多都是在于帝都之内的人们如何思考。
王景略方才所言,正是提醒秦王,当此之时,无论对北戎实行何种方略,都不能忘记焱朝内部的影响。若是秦王远在边境之地,尚能逐渐影响帝都内君臣的想法,那么莫说是应对北戎的策略能够随其意而定,就是一些其他的事情,想来也能为秦王所动。
只是暨阳郡远在边地,秦王等人说不得一年半载也见不得皇帝一面,想要凭借自己去影响帝都君臣的想法,却又谈何容易?
倒是刘道和此时忽然抚掌道:“殿下,景略兄方才所言诚然大妙,我等虽然身处边境,但也有自己的长处,只要运用得当,此事却未必不能成功。”
见秦王等人转目看来,就连王景略也目光中带着几分嘉许、知心的意思,刘道和心中大为坚定:“殿下,原本我等总是想着,身处边境便应该主要思索如何应对敌国,但却不小心忽视了身在其中也可因势利导,反而影响本国人心。譬如此前慕容氏族投奔而来,我等便要上书陛下,以求圣裁,陛下当然可以不许他们归附,可是一个部族不行,两个、三个甚至十个八个,那便未必不可。”
说到这里,还不待其他人有所反应,王景略便先自笑道:“肃之贤弟所言,正和我的方略如出一辙,春风化雨,厉害便厉害在此处,蒸腾无形、润物无声,只要殿下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帝都城中的陛下自然也能因之而变得对殿下言听计从。”
顾霄霆原非蠢笨之人,此时听了王景略、刘道和二人先后所言,心中自然已经明白他们的意思。
目下秦王等人身在暨阳边境,论起对此地两国对峙事态的发展,自然不会有人超过他们,身在帝都的各位大臣,乃至于当朝的皇帝陛下,很多时候也只能依靠秦王等人传回讯息,掌握此时边境的局势。只要秦王等人先后上书,言说边地多有外邦之民请求归附,或三日一报,或五日一报,言及的人数或有数百,或为上千,长此以往之下,也难保无人心动。
须知无论是这世上的哪个国家,对于人口的需要往往是最迫切的,有了人口,才可言及民力,继而才有资格谈及国力、军力。尤其是外邦之民想要内附本朝,无形之中便是削弱了敌国之力,而增强了本国之势,只要好生处理,便可化敌国之人为本国之民。
如此一来,那便要比静待子民自然繁衍,从而提升国力、军力要来的更快些,如此境况对于任何一个主政之人,都可说得上是一个莫大的诱惑。只要此等边报来得多了,顾秉业虽堪称是一代明主,却也难保他不为之所动,而世上之事都是这般,只要自己的心思动了,再想自我约束行为,那便是难上加难。
顾霄霆越想越是高兴,不多时心中便有了一些向自己父皇陈说边事的计划,虽未见得一定适合实际应用,但比之当初为了一个部族内附都要思索再三、商讨利害的情形,已然是好上太多。
欢喜之下,不由得便转身对王景略道:“我与君镝虽有主臣之分,但更是朋友之交,先生既是君镝的舅父,那便也可算是我的亲人一般,北地风霜苦寒,先生何苦非要久居在这山谷之中?小王冒昧,恳请先生移居暨阳郡内,也好让君镝好生尽尽做外甥的孝道。”
此言一出,那便是明摆着一定要将王景略此人牢牢地绑在秦王府的战车之上,而王景略本已有心应召,更兼看了一眼叶珏,想起自己原本的家人,心头更是一软,终于叹道:“既然秦王不以在下为卑鄙,今日猥自枉屈,亲临指教,在下若是再行推三阻四,那便当真是不识时务,不明道理啦。”
话音未落,王景略已是屈膝跪倒,向顾霄霆行了个大礼,以示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