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此时似是看出自己父皇心中所想,也知道这般大事定然不会在三言两语之间便确定下来,故此说完方才诸言之后,便只是肃然站在原地,等待着皇帝自行考虑。
顾秉业高坐在龙椅之上,心中不断思索,但沉默良久,始终未能下定决心,故此也就只能先挥手教秦王下殿,自行归府。顾霄霆知道自己父皇现下的动作所代表的意思,不过在他离去之前,还是张口开言道:“父皇,儿臣确知如此方略,不免不够圆熟,但国家大事,有时也需通权达变,用些雷霆手段,才好将难题解决。”
这句话讲完,他也不再多言,就此转身而去,自往宫外而行。
顾秉业望着这个儿子渐渐远去的身形,随着思绪起伏,面上表情闪烁不定,直到过了良久,自己的视线当中已经再无旁人,他才低声说道:“儿子,你方才提出的这个方略,倒真是未必不可行,然而如此说法......你可算是又给为父我出了一道老大的难题。”
只是不管此刻皇帝心中作何想法,顾霄霆的脑海中却并无旁的念头,也并不觉得这件事十分难做。虽然他也知道,这般方略一经说出,若会朝廷议,只怕当即便要有不少臣工要对他另眼相看,甚至就此与自己争执起来。
须知国家疆土,并非私人所应辖,一尺一寸,都应该归属于国家所有,即使他身为皇子亲王,爵禄显赫,也不能暗中侵吞。可自己方才所言之‘以边土赋边人,以边人固边土’之策,直是要将国家领土化为私有财产,在某种角度而言,甚至可以说是动摇国本之举。
但在顾霄霆想来,无论是治理朝廷也好,还是管理州郡也罢,其理则一,其法则同,有些时候情势紧急,自然也应该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才能挽狂澜于既倒。待到度过难关,再去重新规划整顿,也为时不晚,若是拘泥成规,只怕一时不慎,便会身死国灭,到了那时,便连亡羊补牢的机会都没了。
当然,这种事情的决断之权并不在顾霄霆手上,故此他也不必为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考虑太多。此时在他心里,相比之下倒是自己尚未挑选完的那些鲢鳙,更为重要一些,毕竟那些鱼的遴选是能够由自己去亲手掌控的。
秦王出宫以后,皇帝顾秉业又即召二位丞相、大将军、骠骑将军、四位参知,乃至于朝廷诸部都事等重臣入宫,为的便是要好生议论一番,如今的北疆之事到底应当如何处置。
不出顾秉业所料,诸位大臣进宫后,也是对北境之务各有看法,待听了秦王所言之策,更是彼此意见不一。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者有之,虽知形格势禁,但却依然认为不可草率定夺者亦有之。
足足争论了三天之后,在又一次的朝会上,才终于达成了相关决策的统一意见,确定为边疆稳固起见,暂时采用些非常手段。
同时鉴于朝中颇多臣工认为,一旦将北境之地以予当地屯垦守备的军民,难免在将来会出现地方豪强,故此朝廷必须派遣皇子亲王前往,监督当地一应事宜。顾秉业采纳了这个建议,可是究竟要派遣哪位皇子前往,就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原本有些人推荐再让太子顾霄清这位国家储君前去,可是也有些人觉得太子不适合再次前往北境。
想来也是,此前顾霄清主动请缨,亲率东宫十二卫兵马北上,结果却在北宁郡一线遭逢大败,丧师失地之余,就是他自己,也是险死还生,险些便将自己的命都搭在里头。更何况顾霄清逃奔之时,竟未曾依托北宁郡城做任何防御,许多北地百姓因之对太子的观感可谓急转直下。若是此时再次让太子前往,只怕便是如同将他往火坑里推。
再加上太子所部东宫十二卫此前已经算是损折殆尽,此时他即便是有心二至北境,手上也并无足够力量可以应对可能会有的变化。
而其他的皇子亲王中,齐王向来偏重文墨,于屯守垦边这等事情上是十足的外行,平王虽喜好武事,但一来年幼,二来他性子暴躁,也并不适合当此之任。
站在众臣之中的秦王顾霄霆算来算去,适合在此时北上主持大局的皇子,也就只剩了自己一个。思虑及此,便举步出班道:“父皇,此策本是儿臣所力主实行,自然不能只是空口白话。此前儿臣也曾去过一遭北境,算是对当地情况有些了解,当此国家亟需之时,儿臣愿意替父皇分忧,率部北去,主持大局。”
顾秉业高坐龙椅,对秦王之言一时不置可否,反而侧目四顾,观察众臣的动静和态度。
诸人之中自然也有不愿秦王前去北境之人,但是据实情而言,能够有能力前去暨阳郡一线的皇子,也就只有秦王一人,何况身在秦王府供职的叶珏还是大将军叶瓒的独子,此番秦王请缨,想必也应早已与大将军等人商议过,既然如此,他人又岂敢多说?
其实他们心中所想,与事实不尽相同,秦王想要率部北去之事,叶珏自然与自己父母提及,大将军却并未明确表示赞成。而且依据王氏诰命的想法,自己儿子目下年纪尚轻,况转过年来便要与武成侯府定亲,当此之时,自然不愿意他再出京远去。
可是这般情况,只有大将军府中的寥寥数人知晓,朝中各大臣却都不晓,故而此时他们的默然,其实可以说是因为一个误会。
不过这个误会对于秦王顾霄霆等人而言,算得上是一个美妙的误会,也正因为有了这个阴差阳错的误会,顾霄霆这一次的主动请旨出京,才会变得这么容易。
然而在场的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就是秦王的这一次出京,才有了后来的那些故事,当秦王日后再次回到帝都的时候,一切却都已经物是人非。
顾秉业高坐在龙椅之上,心中不断思索,但沉默良久,始终未能下定决心,故此也就只能先挥手教秦王下殿,自行归府。顾霄霆知道自己父皇现下的动作所代表的意思,不过在他离去之前,还是张口开言道:“父皇,儿臣确知如此方略,不免不够圆熟,但国家大事,有时也需通权达变,用些雷霆手段,才好将难题解决。”
这句话讲完,他也不再多言,就此转身而去,自往宫外而行。
顾秉业望着这个儿子渐渐远去的身形,随着思绪起伏,面上表情闪烁不定,直到过了良久,自己的视线当中已经再无旁人,他才低声说道:“儿子,你方才提出的这个方略,倒真是未必不可行,然而如此说法......你可算是又给为父我出了一道老大的难题。”
只是不管此刻皇帝心中作何想法,顾霄霆的脑海中却并无旁的念头,也并不觉得这件事十分难做。虽然他也知道,这般方略一经说出,若会朝廷议,只怕当即便要有不少臣工要对他另眼相看,甚至就此与自己争执起来。
须知国家疆土,并非私人所应辖,一尺一寸,都应该归属于国家所有,即使他身为皇子亲王,爵禄显赫,也不能暗中侵吞。可自己方才所言之‘以边土赋边人,以边人固边土’之策,直是要将国家领土化为私有财产,在某种角度而言,甚至可以说是动摇国本之举。
但在顾霄霆想来,无论是治理朝廷也好,还是管理州郡也罢,其理则一,其法则同,有些时候情势紧急,自然也应该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才能挽狂澜于既倒。待到度过难关,再去重新规划整顿,也为时不晚,若是拘泥成规,只怕一时不慎,便会身死国灭,到了那时,便连亡羊补牢的机会都没了。
当然,这种事情的决断之权并不在顾霄霆手上,故此他也不必为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考虑太多。此时在他心里,相比之下倒是自己尚未挑选完的那些鲢鳙,更为重要一些,毕竟那些鱼的遴选是能够由自己去亲手掌控的。
秦王出宫以后,皇帝顾秉业又即召二位丞相、大将军、骠骑将军、四位参知,乃至于朝廷诸部都事等重臣入宫,为的便是要好生议论一番,如今的北疆之事到底应当如何处置。
不出顾秉业所料,诸位大臣进宫后,也是对北境之务各有看法,待听了秦王所言之策,更是彼此意见不一。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者有之,虽知形格势禁,但却依然认为不可草率定夺者亦有之。
足足争论了三天之后,在又一次的朝会上,才终于达成了相关决策的统一意见,确定为边疆稳固起见,暂时采用些非常手段。
同时鉴于朝中颇多臣工认为,一旦将北境之地以予当地屯垦守备的军民,难免在将来会出现地方豪强,故此朝廷必须派遣皇子亲王前往,监督当地一应事宜。顾秉业采纳了这个建议,可是究竟要派遣哪位皇子前往,就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原本有些人推荐再让太子顾霄清这位国家储君前去,可是也有些人觉得太子不适合再次前往北境。
想来也是,此前顾霄清主动请缨,亲率东宫十二卫兵马北上,结果却在北宁郡一线遭逢大败,丧师失地之余,就是他自己,也是险死还生,险些便将自己的命都搭在里头。更何况顾霄清逃奔之时,竟未曾依托北宁郡城做任何防御,许多北地百姓因之对太子的观感可谓急转直下。若是此时再次让太子前往,只怕便是如同将他往火坑里推。
再加上太子所部东宫十二卫此前已经算是损折殆尽,此时他即便是有心二至北境,手上也并无足够力量可以应对可能会有的变化。
而其他的皇子亲王中,齐王向来偏重文墨,于屯守垦边这等事情上是十足的外行,平王虽喜好武事,但一来年幼,二来他性子暴躁,也并不适合当此之任。
站在众臣之中的秦王顾霄霆算来算去,适合在此时北上主持大局的皇子,也就只剩了自己一个。思虑及此,便举步出班道:“父皇,此策本是儿臣所力主实行,自然不能只是空口白话。此前儿臣也曾去过一遭北境,算是对当地情况有些了解,当此国家亟需之时,儿臣愿意替父皇分忧,率部北去,主持大局。”
顾秉业高坐龙椅,对秦王之言一时不置可否,反而侧目四顾,观察众臣的动静和态度。
诸人之中自然也有不愿秦王前去北境之人,但是据实情而言,能够有能力前去暨阳郡一线的皇子,也就只有秦王一人,何况身在秦王府供职的叶珏还是大将军叶瓒的独子,此番秦王请缨,想必也应早已与大将军等人商议过,既然如此,他人又岂敢多说?
其实他们心中所想,与事实不尽相同,秦王想要率部北去之事,叶珏自然与自己父母提及,大将军却并未明确表示赞成。而且依据王氏诰命的想法,自己儿子目下年纪尚轻,况转过年来便要与武成侯府定亲,当此之时,自然不愿意他再出京远去。
可是这般情况,只有大将军府中的寥寥数人知晓,朝中各大臣却都不晓,故而此时他们的默然,其实可以说是因为一个误会。
不过这个误会对于秦王顾霄霆等人而言,算得上是一个美妙的误会,也正因为有了这个阴差阳错的误会,顾霄霆这一次的主动请旨出京,才会变得这么容易。
然而在场的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就是秦王的这一次出京,才有了后来的那些故事,当秦王日后再次回到帝都的时候,一切却都已经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