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千里奏疏,在朝堂引起轩然大波。
藩镇要起兵。
报复折辱者。
并且是一次起兵五万,长驱直入横扫山东……
“臣,安禄山,启奏陛下,自古文士爱名,武夫重义, 或有脾气桀骜,一腔热血忠诚。”
“臣,自二十岁起,为国戍边,肝胆赤诚,由一边军卒子, 累军功而至大将军。”
“世人只羡臣之升迁, 未思臣之疾苦,若无大功, 何来升迁也。臣之满身伤病,历次大战之积劳,然则无怨无悔,从未向陛下抱怨。”
“值今次,终抱屈难平。”
“去年,大唐天宝三载,臣受朝堂兵部、户部以及工部诱惑,言称有精造军械,可供于边军使用,但因造价靡费,国帑空虚,故而让臣付出钱款,用以弥补三部开支。”
“臣初闻此事,犹豫不决,盖因武将为国戍边,军械兵马皆应朝堂配发,何来私自掏钱一说, 何来自负钱款一说?”
“然臣又思及边军苦楚,士卒所用兵器多年未曾更换,朽败不堪,难以为用。”
“军械,士卒之性命也,上阵杀敌,依之臂膀,若军械不良,士卒徒然横死。”
“故因此,臣终下决定,付出巨资六百八十万贯,向朝堂三部采购军械。”
“此笔巨款,骇人听闻,朝堂诸臣无不暴怒,抨击臣搜刮民资民财。”
“然则谁又能知,此巨资实乃臣之多年积攒,从开元二十年起,历十三载节衣缩食, 一粒粮, 一尺布, 臣不舍吃,不舍穿,全家老小,度日清廉,唯此狠心节省,方才攒出家业。”
“为边军士卒之军械,臣无怨无悔付出,六百八十万贯,尽皆给予朝廷。”
“共采购军械一百二十车,总计桐油长枪十九万柄,坚木硬弓五万四千张,重甲一万副,马鞍马镫等物数万余。”
“余去年春时,发起商队运输,为防引发争议,护送将士皆化作镖师。”
“至河南道境内,与山东南路接壤处,突然遭逢大变,所有军械尽被劫掠。”
“以上,乃军械失窃大案之前后,臣之心痛如绞,臣之心如刀割,曾于去年告上朝堂,求陛下给臣做主……”
“然则限于证据确实,难以查实劫掠之匪,陛下虽有心帮臣,难以抓捕匪人也。故而安抚宽慰,让臣感羡天恩。窝此憋屈,耐心苦等。”
“足足一年,臣夜不能寐,想及数百万家资损失,想及数十万军械被劫,边军士卒仍旧使用老旧之兵,军中怨言日渐一日难以压制。”
“此中之苦楚,谁能知晓也?”
“至今日,臣惊骇得一消息,乃十八皇子寿王殿下,于山东兰陵惊见边军兵器,制造精良,崭新如初,遍思朝堂历年以来之配发,从未有过配发山东之军械。”
“由此,一桩大案水落石出。”
“兰陵郭子仪,封号琅琊大将军,此贼安敢欺我,竟于暗中劫我军械。”
“奇耻大辱,奇耻大辱,臣乃武夫,一腔肝胆,为国戍边多年,始终任劳任怨,无抱屈,无不平。”
“唯此折辱之事,武夫义愤难平,劫我军械者,如杀我父母,此不共戴天之仇,唯有生死而加之。”
“然则臣乃陛下之臣,莫敢私自启用刀兵,即使激怒攻心,犹然强行忍受,先发奏疏于陛下,表明臣之磊磊忠诚,奏疏之后,方才起兵……”
“以此恭敬,显臣之忠。”
“天宝四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敬拜变下。”
……
一封很长很长的奏疏,通篇全都在抱屈诉苦。然而无论再怎么抱屈诉苦,依旧掩盖不住起兵的本意。
这封奏疏才一发至长安,顿时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
无数朝臣或惊或喜,又或者抱有别样心思,大肆攻讦,议论纷纷,攻讦藩镇桀骜者很少,指责郭子仪者极多,连续三日早朝,始终不曾弥消。
自始至终,皇帝一直摆烂。
任凭朝臣们争论,任凭各种争吵,仿佛已经昏庸糊涂,始终拿不出帝王的决断。
直到第四日,又是早朝时。
皇帝终于‘像是’有了一点精力,终于‘想要’处理这一件大事。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皇帝的处理方式何等奇葩。
大唐早朝。
太极殿中。
唐玄宗深深打了个哈欠,仿佛强睁着老眼昏花的眼,忽然笑呵呵一声,慢悠悠的道:“安禄山这个武夫,想不到竟是写了一笔好文章,看看他的奏疏,通篇之乎者也,不但文采斐然,而且诉述清晰……”
“朕很欣慰啊,大唐武将竟然文武兼备,此乃朕之用人精明,诸位爱卿可还佩服?”
直接冷场。
很多大臣满头黑线。
一件几乎可以动摇国本的大事,藩镇起兵要去攻打一个镇守大将军,然而在陛下的口中,竟然成了一件有趣的事……
不但不担心,反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用人精明,认为大唐的武将文武兼备。
那是个藩镇节度使啊。
麾下执掌着八万精兵。
如果再算上其亲信史思明执掌的平卢藩镇,以及另一个亲信执掌的河东藩镇,等于安禄山同时握有三镇大权,总兵力达到了骇人的十九万余。
十九万兵马。
而且全是边军!
虽然这人在奏疏里表明,只会起兵五万入关报复,但是谁又能确定,他真的只是起兵五万?
如果战事打的极为顺利,发现关内力量毫无反抗之力,到时候恐怕就不是起兵五万那么简单,到时候恐怕是十九万大军一齐入关。
嘴上说要报复郭子仪,派出五万大军横扫山东。
可是横扫了山东之后呢?
是不是会进一步的想横扫河南?
然后,再继续,打进关陇,谋朝篡位。
……
“陛下,安禄山狼子野心!”
伴随着一声大吼,有個大臣站了出来,满脸铁青,目光喷火,厉声又道:“此人嘴上说的好听,实则就是要起兵谋反。”
历朝历代以来,无论皇帝多么昏聩,但是朝堂之中不会缺少忠臣,当然也不会缺少奸诈之臣。
所以这个大臣才只说了一句,瞬间便有好几个大臣同时开腔,齐齐争辩道:“颜大夫何其可笑,怎能只攻讦安禄山?人家身为藩镇节度使,积攒十几年家资买军械,结果被郭子仪全都劫掠,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
“起兵五万进行报复,听起来确实不合规矩,但是,咱们要体谅人家的憋屈嘛。”
“换成咱们自己想一想,摊上这种事能忍得住吗?”
“恐怕谁也忍不住吧,恐怕反应比安禄山更激烈吧。”
“人家虽然要起兵五万,但是人家并没打算乱来,不但先给陛下发来奏疏,而且还在奏疏里详细说明了行军路线……”
“这叫啥?这叫忠诚。”
“起兵报复,是为了一腔愤怒难平。提前奏疏,则是把陛下放在尊主的位子上。”
“由此可见,安禄山还是忠诚的嘛。”
“堂堂一位藩镇节度使,麾下执掌着十九万兵马,然而面对奇耻大辱之时,人家并没有气昏了头,仅仅只派出五万兵马,仅仅只去进行山东报复。”
“所以吾等认为,此事应该予以体谅,就算安禄山的举动稍显不对,但是咱们要体谅人家的憋屈,对不对?”
不愧是当官的,歪理也能讲成正理。
而那个正直大臣则是再次大吼,脸色的暴怒谁都能看出来,悲愤道:“尔等,尔等,祸国殃民……”
结果一群大臣纷纷冷嘲热讽:“哟,颜大夫这是什么意思?”
“你看似忠贞,恐怕也是怀有私心吧。”
“休怪吾等直言,你颜大夫难道就一腔为国吗?你站出来抨击安禄山,无非是想给郭子仪站台嘛……”
“明眼人不说暗话,谁不知道你们琅琊颜氏和郭子仪穿一条裤子?”
朝臣的吵嚷,大臣的争辩,整个早朝大殿宛如市井集市,渐渐竟然演变成了泼妇骂娘的场面。
但是吵归吵,骂归骂,能屹立朝堂的没有啥子,谁都知道这事最终拍板定论还是皇帝。
而皇帝呢?
表现的果然够昏庸。
如此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动摇国本,但是皇帝竟然像是毫不担忧,反而笑呵呵的再次开口:
“大唐自开国之时,一向崇尚武风,遥想当初贞观之年,豪门贵族之间出现仇隙,如何解决呢?双方真刀真枪的干一仗。”
“比如贞观年代的卢国公程知节,曾因家族产业与另一位国公结怨,双方敌视争斗,堪称旷日持久,最终太宗陛下决定,让双方各领家丁部曲干一仗……”
“谁打赢了,谁就有理。输的一方,老老实实认输。”
“贞观年代能如此,太宗陛下能如此,那么朕这位大唐中兴之主,曾经开元之治的缔造者,朕难道没有这种大胸襟吗?哈哈哈哈,朕同样也可效仿太宗陛下的手腕也。”
“诸位爱卿争吵了三日,一直没能吵出个结果,既然如此,朕乾纲独断……”
皇帝说到这里,目光慢悠悠扫视全场,然后语气不紧不慢,缓缓做出了决定:
“安禄山想要起兵,那就由着他起兵,五万边军而已,入关又能如何?诸位爱卿无需大惊小怪,陪着朕在长安看一场热闹即可。”
“至于郭子仪,那小子朕有印象,是个愣头青,脾气同样犟的很。尤其是当初武科之时,这小子似乎和安禄山产生了一些嫌隙,趁着这次机会,朕估计他也想和安禄山过过招……”
“哈哈哈哈,武将嘛,就该有武将的血性,让他们打,让他们撸起袖子狠狠的打。”
“谁打赢了,谁就有理,谁打输了,乖乖认输。”
“朕乃大唐之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算在这场争斗中死掉一个大将军,难道朕会缺少其他武将盼着效忠吗?”
“无论是安禄山死,又或者郭子仪死,无所谓,让他们打就是,谁死了就把大将军职位让出来,正好让朕拿去封赏人……”
“哈哈哈,杨国忠,你小子不用挤眉弄眼,朕之所以这么决定,就是要给你小子好处。你姐姐天天哀求朕,求朕给你安排一个好差事。这不,好差事来了。等到两位大将军分出胜负,死的那个人的职位赏给你。”
整座朝堂大殿再次冷场。
几乎落针可闻。
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此时脸色全都难堪无比。
谁也没有想到,皇帝竟然昏庸如此,坐视安禄山起兵,坐视郭子仪迎战,等到死人之后,职位拿去封赏人。
并且封赏的是杨国忠,那个靠着姐姐上位的狗东西,这个狗东西除了耀武扬威的本事,除了飞扬跋扈的性格,一无是处,一无是处啊。
陛下真的昏庸了!
大唐风雨飘摇啊!
无论忠臣还是奸臣,这一刻在心底同时苦叹。
……
昏庸的皇帝宣布散朝,大臣们带着憋屈纷纷离去。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有几个大臣悄悄留了下来。
比如武阳郡王,散朝之后慢悠悠的在皇宫里走着,像是在欣赏风景,又像是随意而行,直到一个小太监不经意间出现,悄无声息的领着武阳郡王走入深宫。
又比如李大将军,散朝之后看似去左羽林卫当值,然而仅仅坐了片刻,忽然起身出门,步履悠闲之间,也被一个小太监领走。
还有老丞相张九龄,御史大夫颜真卿,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工部尚书……
这些人看似不经意留下,在皇宫前麓欣赏风景,然而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全都被小太监引进深宫。
由于是分散而行,自始至终没有引起朝臣们的注意。
但是当这些人聚集之后,议论的话题却无比肃重。
……
皇宫深处,一座偏殿。
唐玄宗面色深沉,目光带着浓浓忧虑。
“诸位爱卿说说,此事应该如何应对,安禄山起兵五万入关,看似给朕上奏了奏疏,但是百骑司早已探报得知,他在奏疏的同时已经派出了大军……”
“也就是说,他一边上奏一边出兵。五万精锐边军,如今怕是已经进入了山东境内。”
“而郭子仪的麾下,如今只有一万兵,况且全是新兵,满打满算操练也没超过半年……最主要的是,从未经历过战阵。”
“朕很忧心啊,怕他撑不住这一局。”
“他若是撑不住这一局,安禄山入关的五万大军很可能变成十九万。那时候,恐怕就不再是‘报复私人折辱’,而是,霍乱大唐。”
7017k
藩镇要起兵。
报复折辱者。
并且是一次起兵五万,长驱直入横扫山东……
“臣,安禄山,启奏陛下,自古文士爱名,武夫重义, 或有脾气桀骜,一腔热血忠诚。”
“臣,自二十岁起,为国戍边,肝胆赤诚,由一边军卒子, 累军功而至大将军。”
“世人只羡臣之升迁, 未思臣之疾苦,若无大功, 何来升迁也。臣之满身伤病,历次大战之积劳,然则无怨无悔,从未向陛下抱怨。”
“值今次,终抱屈难平。”
“去年,大唐天宝三载,臣受朝堂兵部、户部以及工部诱惑,言称有精造军械,可供于边军使用,但因造价靡费,国帑空虚,故而让臣付出钱款,用以弥补三部开支。”
“臣初闻此事,犹豫不决,盖因武将为国戍边,军械兵马皆应朝堂配发,何来私自掏钱一说, 何来自负钱款一说?”
“然臣又思及边军苦楚,士卒所用兵器多年未曾更换,朽败不堪,难以为用。”
“军械,士卒之性命也,上阵杀敌,依之臂膀,若军械不良,士卒徒然横死。”
“故因此,臣终下决定,付出巨资六百八十万贯,向朝堂三部采购军械。”
“此笔巨款,骇人听闻,朝堂诸臣无不暴怒,抨击臣搜刮民资民财。”
“然则谁又能知,此巨资实乃臣之多年积攒,从开元二十年起,历十三载节衣缩食, 一粒粮, 一尺布, 臣不舍吃,不舍穿,全家老小,度日清廉,唯此狠心节省,方才攒出家业。”
“为边军士卒之军械,臣无怨无悔付出,六百八十万贯,尽皆给予朝廷。”
“共采购军械一百二十车,总计桐油长枪十九万柄,坚木硬弓五万四千张,重甲一万副,马鞍马镫等物数万余。”
“余去年春时,发起商队运输,为防引发争议,护送将士皆化作镖师。”
“至河南道境内,与山东南路接壤处,突然遭逢大变,所有军械尽被劫掠。”
“以上,乃军械失窃大案之前后,臣之心痛如绞,臣之心如刀割,曾于去年告上朝堂,求陛下给臣做主……”
“然则限于证据确实,难以查实劫掠之匪,陛下虽有心帮臣,难以抓捕匪人也。故而安抚宽慰,让臣感羡天恩。窝此憋屈,耐心苦等。”
“足足一年,臣夜不能寐,想及数百万家资损失,想及数十万军械被劫,边军士卒仍旧使用老旧之兵,军中怨言日渐一日难以压制。”
“此中之苦楚,谁能知晓也?”
“至今日,臣惊骇得一消息,乃十八皇子寿王殿下,于山东兰陵惊见边军兵器,制造精良,崭新如初,遍思朝堂历年以来之配发,从未有过配发山东之军械。”
“由此,一桩大案水落石出。”
“兰陵郭子仪,封号琅琊大将军,此贼安敢欺我,竟于暗中劫我军械。”
“奇耻大辱,奇耻大辱,臣乃武夫,一腔肝胆,为国戍边多年,始终任劳任怨,无抱屈,无不平。”
“唯此折辱之事,武夫义愤难平,劫我军械者,如杀我父母,此不共戴天之仇,唯有生死而加之。”
“然则臣乃陛下之臣,莫敢私自启用刀兵,即使激怒攻心,犹然强行忍受,先发奏疏于陛下,表明臣之磊磊忠诚,奏疏之后,方才起兵……”
“以此恭敬,显臣之忠。”
“天宝四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敬拜变下。”
……
一封很长很长的奏疏,通篇全都在抱屈诉苦。然而无论再怎么抱屈诉苦,依旧掩盖不住起兵的本意。
这封奏疏才一发至长安,顿时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
无数朝臣或惊或喜,又或者抱有别样心思,大肆攻讦,议论纷纷,攻讦藩镇桀骜者很少,指责郭子仪者极多,连续三日早朝,始终不曾弥消。
自始至终,皇帝一直摆烂。
任凭朝臣们争论,任凭各种争吵,仿佛已经昏庸糊涂,始终拿不出帝王的决断。
直到第四日,又是早朝时。
皇帝终于‘像是’有了一点精力,终于‘想要’处理这一件大事。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皇帝的处理方式何等奇葩。
大唐早朝。
太极殿中。
唐玄宗深深打了个哈欠,仿佛强睁着老眼昏花的眼,忽然笑呵呵一声,慢悠悠的道:“安禄山这个武夫,想不到竟是写了一笔好文章,看看他的奏疏,通篇之乎者也,不但文采斐然,而且诉述清晰……”
“朕很欣慰啊,大唐武将竟然文武兼备,此乃朕之用人精明,诸位爱卿可还佩服?”
直接冷场。
很多大臣满头黑线。
一件几乎可以动摇国本的大事,藩镇起兵要去攻打一个镇守大将军,然而在陛下的口中,竟然成了一件有趣的事……
不但不担心,反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用人精明,认为大唐的武将文武兼备。
那是个藩镇节度使啊。
麾下执掌着八万精兵。
如果再算上其亲信史思明执掌的平卢藩镇,以及另一个亲信执掌的河东藩镇,等于安禄山同时握有三镇大权,总兵力达到了骇人的十九万余。
十九万兵马。
而且全是边军!
虽然这人在奏疏里表明,只会起兵五万入关报复,但是谁又能确定,他真的只是起兵五万?
如果战事打的极为顺利,发现关内力量毫无反抗之力,到时候恐怕就不是起兵五万那么简单,到时候恐怕是十九万大军一齐入关。
嘴上说要报复郭子仪,派出五万大军横扫山东。
可是横扫了山东之后呢?
是不是会进一步的想横扫河南?
然后,再继续,打进关陇,谋朝篡位。
……
“陛下,安禄山狼子野心!”
伴随着一声大吼,有個大臣站了出来,满脸铁青,目光喷火,厉声又道:“此人嘴上说的好听,实则就是要起兵谋反。”
历朝历代以来,无论皇帝多么昏聩,但是朝堂之中不会缺少忠臣,当然也不会缺少奸诈之臣。
所以这个大臣才只说了一句,瞬间便有好几个大臣同时开腔,齐齐争辩道:“颜大夫何其可笑,怎能只攻讦安禄山?人家身为藩镇节度使,积攒十几年家资买军械,结果被郭子仪全都劫掠,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
“起兵五万进行报复,听起来确实不合规矩,但是,咱们要体谅人家的憋屈嘛。”
“换成咱们自己想一想,摊上这种事能忍得住吗?”
“恐怕谁也忍不住吧,恐怕反应比安禄山更激烈吧。”
“人家虽然要起兵五万,但是人家并没打算乱来,不但先给陛下发来奏疏,而且还在奏疏里详细说明了行军路线……”
“这叫啥?这叫忠诚。”
“起兵报复,是为了一腔愤怒难平。提前奏疏,则是把陛下放在尊主的位子上。”
“由此可见,安禄山还是忠诚的嘛。”
“堂堂一位藩镇节度使,麾下执掌着十九万兵马,然而面对奇耻大辱之时,人家并没有气昏了头,仅仅只派出五万兵马,仅仅只去进行山东报复。”
“所以吾等认为,此事应该予以体谅,就算安禄山的举动稍显不对,但是咱们要体谅人家的憋屈,对不对?”
不愧是当官的,歪理也能讲成正理。
而那个正直大臣则是再次大吼,脸色的暴怒谁都能看出来,悲愤道:“尔等,尔等,祸国殃民……”
结果一群大臣纷纷冷嘲热讽:“哟,颜大夫这是什么意思?”
“你看似忠贞,恐怕也是怀有私心吧。”
“休怪吾等直言,你颜大夫难道就一腔为国吗?你站出来抨击安禄山,无非是想给郭子仪站台嘛……”
“明眼人不说暗话,谁不知道你们琅琊颜氏和郭子仪穿一条裤子?”
朝臣的吵嚷,大臣的争辩,整个早朝大殿宛如市井集市,渐渐竟然演变成了泼妇骂娘的场面。
但是吵归吵,骂归骂,能屹立朝堂的没有啥子,谁都知道这事最终拍板定论还是皇帝。
而皇帝呢?
表现的果然够昏庸。
如此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动摇国本,但是皇帝竟然像是毫不担忧,反而笑呵呵的再次开口:
“大唐自开国之时,一向崇尚武风,遥想当初贞观之年,豪门贵族之间出现仇隙,如何解决呢?双方真刀真枪的干一仗。”
“比如贞观年代的卢国公程知节,曾因家族产业与另一位国公结怨,双方敌视争斗,堪称旷日持久,最终太宗陛下决定,让双方各领家丁部曲干一仗……”
“谁打赢了,谁就有理。输的一方,老老实实认输。”
“贞观年代能如此,太宗陛下能如此,那么朕这位大唐中兴之主,曾经开元之治的缔造者,朕难道没有这种大胸襟吗?哈哈哈哈,朕同样也可效仿太宗陛下的手腕也。”
“诸位爱卿争吵了三日,一直没能吵出个结果,既然如此,朕乾纲独断……”
皇帝说到这里,目光慢悠悠扫视全场,然后语气不紧不慢,缓缓做出了决定:
“安禄山想要起兵,那就由着他起兵,五万边军而已,入关又能如何?诸位爱卿无需大惊小怪,陪着朕在长安看一场热闹即可。”
“至于郭子仪,那小子朕有印象,是个愣头青,脾气同样犟的很。尤其是当初武科之时,这小子似乎和安禄山产生了一些嫌隙,趁着这次机会,朕估计他也想和安禄山过过招……”
“哈哈哈哈,武将嘛,就该有武将的血性,让他们打,让他们撸起袖子狠狠的打。”
“谁打赢了,谁就有理,谁打输了,乖乖认输。”
“朕乃大唐之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算在这场争斗中死掉一个大将军,难道朕会缺少其他武将盼着效忠吗?”
“无论是安禄山死,又或者郭子仪死,无所谓,让他们打就是,谁死了就把大将军职位让出来,正好让朕拿去封赏人……”
“哈哈哈,杨国忠,你小子不用挤眉弄眼,朕之所以这么决定,就是要给你小子好处。你姐姐天天哀求朕,求朕给你安排一个好差事。这不,好差事来了。等到两位大将军分出胜负,死的那个人的职位赏给你。”
整座朝堂大殿再次冷场。
几乎落针可闻。
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此时脸色全都难堪无比。
谁也没有想到,皇帝竟然昏庸如此,坐视安禄山起兵,坐视郭子仪迎战,等到死人之后,职位拿去封赏人。
并且封赏的是杨国忠,那个靠着姐姐上位的狗东西,这个狗东西除了耀武扬威的本事,除了飞扬跋扈的性格,一无是处,一无是处啊。
陛下真的昏庸了!
大唐风雨飘摇啊!
无论忠臣还是奸臣,这一刻在心底同时苦叹。
……
昏庸的皇帝宣布散朝,大臣们带着憋屈纷纷离去。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有几个大臣悄悄留了下来。
比如武阳郡王,散朝之后慢悠悠的在皇宫里走着,像是在欣赏风景,又像是随意而行,直到一个小太监不经意间出现,悄无声息的领着武阳郡王走入深宫。
又比如李大将军,散朝之后看似去左羽林卫当值,然而仅仅坐了片刻,忽然起身出门,步履悠闲之间,也被一个小太监领走。
还有老丞相张九龄,御史大夫颜真卿,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工部尚书……
这些人看似不经意留下,在皇宫前麓欣赏风景,然而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全都被小太监引进深宫。
由于是分散而行,自始至终没有引起朝臣们的注意。
但是当这些人聚集之后,议论的话题却无比肃重。
……
皇宫深处,一座偏殿。
唐玄宗面色深沉,目光带着浓浓忧虑。
“诸位爱卿说说,此事应该如何应对,安禄山起兵五万入关,看似给朕上奏了奏疏,但是百骑司早已探报得知,他在奏疏的同时已经派出了大军……”
“也就是说,他一边上奏一边出兵。五万精锐边军,如今怕是已经进入了山东境内。”
“而郭子仪的麾下,如今只有一万兵,况且全是新兵,满打满算操练也没超过半年……最主要的是,从未经历过战阵。”
“朕很忧心啊,怕他撑不住这一局。”
“他若是撑不住这一局,安禄山入关的五万大军很可能变成十九万。那时候,恐怕就不再是‘报复私人折辱’,而是,霍乱大唐。”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