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顺正跟美艳的相好在床上行好事,忽然间卧房的门被人推开。七八个汉子闯了进来。
周成顺又惊又恼,大怒道:“你们是什么人?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嘛?”
几个汉子燕别翅排开,常歌从他们身后走上前来:“周同知真会享福啊!养的外室长的跟戏台上的狐狸精似的。”
周成顺怒道:“常镇抚使,这大半夜的你强闯我的宅邸是什么意思?大明的官员哪个没有三妻四妾?我养个外室犯了哪条国法?”
周成顺说的是事实。大明的官员上到二品尚书下到七品县令,大部分家中都有小妾。像常歌这种只有一个妻子的算是凤毛麟角。
常歌冷笑一声:“你养外室的确没犯国法,但是犯了皇家的规矩!呵,公主驸马、郡主宾食、县主仪宾养小妾是皇家大忌!”
说完常歌转头问李千面:“去年永宁郡主的仪宾养了个戏子,被郡主发觉后是个什么下场来着?”
李千面答道:“先被郡主休了,随后被打断双腿赶出了郡主府。”
大明制度,百姓家丈夫可以休妻。在皇家,金枝玉叶亦可以休夫。若丈夫不忠,金枝玉叶还可以用家法惩治,打死无算。
周成顺身边的相好“呜呜呜、嘤嘤嘤”哭个不停。周成顺怒道:“哭什么哭,嚎丧呢?滚出去!”
那美艳女子只得披上薄纱,离开了卧房。
周成顺道:“常镇抚使,说吧,我要怎么做你才能放过我?”
常歌笑道:“简单,把你知道的镇江府的那些脏事原原本本的告诉我就成,我保你平安无事。”
周成顺怒视着常歌:“你也太下作了些吧?竟然用床底间的隐事要挟我!”
常歌坐到了卧房中摆着的一张椅子上:“你说对了。锦衣卫本来就是个下作的衙门,干的就是腌臜差事。你是皇亲,我不能给你上刑,为了撬开你的嘴我自然要使一些龌龊手段。”
周成顺下了床,坐到常歌对面。他被常歌掐住了把柄,只能服软。他道:“常镇抚使,想知道什么?”
常歌道:“镇江府的存银、存粮真的是被沈放抢走的嘛?”
周成顺如实回答:“沈放是个傻子,对钱财向来不感兴趣。存粮、存银若真是被他抢的,他早就分给手下的叛军了。你常镇抚使也不可能用几十锅肉粥平定叛乱。”
常歌问:“那是谁干的这件事?”
周成顺答道:“镇江府阖府官员上下串通,将存粮运到了江南八大粮行出售。至于库银,分给了镇江的各位官员。”
常歌惊讶道:“你们的胆子这么大?不怕户部、刑部巡查时露馅么?”
周成顺如实回答:“出售存粮所得的银子,有七成都分给了应天城里的高官。我们这些地方官只得三成。他们拿了银子,自然会在户部、刑部巡查时打招呼。”
常歌道:“原来是有靠山啊!我听说镇江官府身后站着一位朝廷里的大人物,那位大人物是谁?”
周成顺答道:“户部郎中,薛城贵。”
常歌眉头一皱:“你别糊弄我。一个小小的户部郎中能有这么大的胆子,这么狠辣的手腕?”
周成顺道:“镇江府的这些事,都是薛城贵指使的。我们这些府衙里的小官,最多也就能接触到薛成贵这样的五品郎中。至于薛城贵身后还有没有人,我就不得而知了。”
常歌又问:“存粮被你们卖掉分脏了。那存银呢?三万多两银子,就这么被你们这群地方官明火执藏的搬回了自己家?”
周成顺道:“镇江存银的确是被我们分了!可一厘一钱都没花在我们自己身上!全都用做了衙门的日常开销!咱大明实行的是低俸养廉制度。正二品官员一年俸米不过千石,折银五百两。从九品官每年禄米不过六十石,折银不过三十两。这点俸禄够干什么的?”
周成顺所说低俸养廉制度,是洪武帝定下的一项极度不合理的制度。他定这项制度的时候想当然的算了一笔账:一石米大约是一百五十斤。一个成人一年的吃穿用度十石足矣。这样算下来,正二品官员一年的俸禄是一千石,等于一百个寻常百姓一年的用度。按照品级依次减少,到了从九品,一年的俸禄等于六个寻常百姓一年的用度。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官员们的花销能跟寻常百姓相比么?
比如说一个县衙,除去有品级的县令、典吏、主簿、教谕、巡检这五位官员是吃朝廷俸禄的。下面的六房吏首、捕头、书吏、捕快、衙役都属于县令的随员。这批人是要县令自掏腰包发饷的!大县的随员有两百多人,小县的随员也有百十号人。一两百人的饷银全要县令一人承担。正七品县令每年八十石的俸禄,折银不过四十余两,养得了一两百人嘛?
县衙尚且如此,上面的知府衙门、三司衙门、六部衙门就更不必说了。且官员除了要养为数众多的随员,还要迎来送往,吃喝交际。真要是靠着死俸禄过活,恐怕都要饿死。整个大明的官僚体系也会崩溃。
一句话,在大明,当官是一桩赔钱的买卖。
大明开国后,担任京官的要么是功勋老臣、要么是江南士族。功勋老臣有爵位,有赐田,还有洪武帝隔三差五的赏赐。江南士族有祖上传下来的殷实家底。他们当官自然可以不为钱发愁。
下面担任地方官的大部分是元朝降臣、各地豪族士家。这些人有前朝为官时攒下的巨财,殷实的家底。他们也可以赔着钱当官。
空印案、胡惟庸案两桩大案发生后,京官、地方官几乎被杀了一茬。如今的京官、地方官大部分都是走科举正途出身的读书人。其中家境贫寒者不在少数。按照洪武帝定下的俸禄制度,几乎人人都要喝西北风。可奇怪的是,这两年大明的官僚体系依旧运转如常,没有因为低俸养廉发生问题。
洪武帝想当然的认为:看来朕定下的俸禄制度很好嘛!当官的拿的俸禄足够他们养家糊口。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不出问题才怪。
周成顺又惊又恼,大怒道:“你们是什么人?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嘛?”
几个汉子燕别翅排开,常歌从他们身后走上前来:“周同知真会享福啊!养的外室长的跟戏台上的狐狸精似的。”
周成顺怒道:“常镇抚使,这大半夜的你强闯我的宅邸是什么意思?大明的官员哪个没有三妻四妾?我养个外室犯了哪条国法?”
周成顺说的是事实。大明的官员上到二品尚书下到七品县令,大部分家中都有小妾。像常歌这种只有一个妻子的算是凤毛麟角。
常歌冷笑一声:“你养外室的确没犯国法,但是犯了皇家的规矩!呵,公主驸马、郡主宾食、县主仪宾养小妾是皇家大忌!”
说完常歌转头问李千面:“去年永宁郡主的仪宾养了个戏子,被郡主发觉后是个什么下场来着?”
李千面答道:“先被郡主休了,随后被打断双腿赶出了郡主府。”
大明制度,百姓家丈夫可以休妻。在皇家,金枝玉叶亦可以休夫。若丈夫不忠,金枝玉叶还可以用家法惩治,打死无算。
周成顺身边的相好“呜呜呜、嘤嘤嘤”哭个不停。周成顺怒道:“哭什么哭,嚎丧呢?滚出去!”
那美艳女子只得披上薄纱,离开了卧房。
周成顺道:“常镇抚使,说吧,我要怎么做你才能放过我?”
常歌笑道:“简单,把你知道的镇江府的那些脏事原原本本的告诉我就成,我保你平安无事。”
周成顺怒视着常歌:“你也太下作了些吧?竟然用床底间的隐事要挟我!”
常歌坐到了卧房中摆着的一张椅子上:“你说对了。锦衣卫本来就是个下作的衙门,干的就是腌臜差事。你是皇亲,我不能给你上刑,为了撬开你的嘴我自然要使一些龌龊手段。”
周成顺下了床,坐到常歌对面。他被常歌掐住了把柄,只能服软。他道:“常镇抚使,想知道什么?”
常歌道:“镇江府的存银、存粮真的是被沈放抢走的嘛?”
周成顺如实回答:“沈放是个傻子,对钱财向来不感兴趣。存粮、存银若真是被他抢的,他早就分给手下的叛军了。你常镇抚使也不可能用几十锅肉粥平定叛乱。”
常歌问:“那是谁干的这件事?”
周成顺答道:“镇江府阖府官员上下串通,将存粮运到了江南八大粮行出售。至于库银,分给了镇江的各位官员。”
常歌惊讶道:“你们的胆子这么大?不怕户部、刑部巡查时露馅么?”
周成顺如实回答:“出售存粮所得的银子,有七成都分给了应天城里的高官。我们这些地方官只得三成。他们拿了银子,自然会在户部、刑部巡查时打招呼。”
常歌道:“原来是有靠山啊!我听说镇江官府身后站着一位朝廷里的大人物,那位大人物是谁?”
周成顺答道:“户部郎中,薛城贵。”
常歌眉头一皱:“你别糊弄我。一个小小的户部郎中能有这么大的胆子,这么狠辣的手腕?”
周成顺道:“镇江府的这些事,都是薛城贵指使的。我们这些府衙里的小官,最多也就能接触到薛成贵这样的五品郎中。至于薛城贵身后还有没有人,我就不得而知了。”
常歌又问:“存粮被你们卖掉分脏了。那存银呢?三万多两银子,就这么被你们这群地方官明火执藏的搬回了自己家?”
周成顺道:“镇江存银的确是被我们分了!可一厘一钱都没花在我们自己身上!全都用做了衙门的日常开销!咱大明实行的是低俸养廉制度。正二品官员一年俸米不过千石,折银五百两。从九品官每年禄米不过六十石,折银不过三十两。这点俸禄够干什么的?”
周成顺所说低俸养廉制度,是洪武帝定下的一项极度不合理的制度。他定这项制度的时候想当然的算了一笔账:一石米大约是一百五十斤。一个成人一年的吃穿用度十石足矣。这样算下来,正二品官员一年的俸禄是一千石,等于一百个寻常百姓一年的用度。按照品级依次减少,到了从九品,一年的俸禄等于六个寻常百姓一年的用度。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官员们的花销能跟寻常百姓相比么?
比如说一个县衙,除去有品级的县令、典吏、主簿、教谕、巡检这五位官员是吃朝廷俸禄的。下面的六房吏首、捕头、书吏、捕快、衙役都属于县令的随员。这批人是要县令自掏腰包发饷的!大县的随员有两百多人,小县的随员也有百十号人。一两百人的饷银全要县令一人承担。正七品县令每年八十石的俸禄,折银不过四十余两,养得了一两百人嘛?
县衙尚且如此,上面的知府衙门、三司衙门、六部衙门就更不必说了。且官员除了要养为数众多的随员,还要迎来送往,吃喝交际。真要是靠着死俸禄过活,恐怕都要饿死。整个大明的官僚体系也会崩溃。
一句话,在大明,当官是一桩赔钱的买卖。
大明开国后,担任京官的要么是功勋老臣、要么是江南士族。功勋老臣有爵位,有赐田,还有洪武帝隔三差五的赏赐。江南士族有祖上传下来的殷实家底。他们当官自然可以不为钱发愁。
下面担任地方官的大部分是元朝降臣、各地豪族士家。这些人有前朝为官时攒下的巨财,殷实的家底。他们也可以赔着钱当官。
空印案、胡惟庸案两桩大案发生后,京官、地方官几乎被杀了一茬。如今的京官、地方官大部分都是走科举正途出身的读书人。其中家境贫寒者不在少数。按照洪武帝定下的俸禄制度,几乎人人都要喝西北风。可奇怪的是,这两年大明的官僚体系依旧运转如常,没有因为低俸养廉发生问题。
洪武帝想当然的认为:看来朕定下的俸禄制度很好嘛!当官的拿的俸禄足够他们养家糊口。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不出问题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