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在政治上是个不折不扣的流氓。李善长和胡惟庸刚走,他立马叫来了户部尚书杨思义。
杨思义问:“杨左丞有何吩咐?”
杨宪道:“你立刻让你们部里的官员先带着粮食去淮北。若当地灾情确实严重,就地发放粮米。若是官员们夸大灾情,就把粮食运回应天。”
杨宪的命令,正是刚才李善长的建议!其实杨宪真没那么大的胆子,眼睁睁的看着灾民被饿死。
你李善长不是要参我吗?好啊,我就让你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杨思义问:“上晌杨左丞不是吩咐,要先调查灾情,再拨发粮米么?”
杨宪装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我思前想后,这样做不妥!万一真的灾情严重,饿死了灾民,你我二人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杨思义拱手:“是,下官这就去办。”
谨身殿。
李善长是中书省的最高官员,他的奏折通政司一向是第一时间递到洪武帝面前的。洪武帝看了李善长参杨宪的奏折,大为惊诧。他自言道:“杨宪竟有这么大的胆子,拿灾民的命当儿戏?”
洪武帝有一条底线。管你酷吏也好,贤臣也罢,你们在朝中争来斗去朕可以容忍。你们相互攻讦朕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若你们拿老百姓的命不当回事,那你们的官儿就当到头了!
洪武帝叫来当值的常歌:“常歌,你马上到户部去。问一下户部调拨给淮北灾区的粮米为何还没起运。”
常歌领命,来到了户部。六部都在皇城之内,常歌很快就找到了户部尚书杨思义。
常歌必恭必敬的拱手问道:“杨老部堂,有上谕,让我来查问户部调拨给淮北灾区的粮米为何还没起运。”
杨思义连忙道:“已经起运了啊!十万石粮米已经在户部两位郎中的押送下出了仓场,直奔灾区。”
常歌惊讶:“啊?已经起运了?李丞相的参劾折子里不是这么说的。”
杨思义在官场混迹多年,立马明白过来:“呵,恐怕是杨左丞朝令夕改,故意戏耍李丞相呢。”
中书省的人对杨宪这个冷酷无情的刽子手都没有好感。所以杨思义用上了“戏耍”两个字。
常歌转身就要回谨身殿复旨。杨思义叫住了他:“常千户,请转告圣上。中书省如今政令不统一,迟早会危害朝局。”
常歌点头:“好,我一定将杨老部堂的话转奏圣上。”
常歌回到了谨身殿,告诉洪武帝粮食已经起运。洪武帝心中暗自好笑:李善长啊李善长,你老了,论手腕你远远不及杨宪。
洪武帝内心深处乐得看到杨宪在中书省中飞扬跋扈,给李善长和淮西党上眼药。他是一个记仇的人。他至今还记得洪武元年为保赵元,淮西党集体跪谏的事。那件事让他第一次意识到了淮西党的可怕之处,也让他第一次意识到了如果不用权谋手段,他这个皇帝并不是事事说了算。
杨宪之所以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冷血嗜杀,把中书省折腾得鸡飞狗跳,归根结底是他得到了洪武帝的支持。说白了杨宪就是洪武帝放到中书省的一个“搅局者”。也只有杨宪这样的人才能打破淮西党对中书省的掌控。
洪武帝在李善长参劾杨宪的折子上批了四个字:“一团和气。”
已是入夜。洪武帝移驾乾清宫,常歌这个随扈的千户亦跟着来了乾清宫。
一个人进入了常歌的视野里。那人是大都督府右都督,冯胜。
常歌心中一惊:冯都督深夜来此,别是跟汤帅一样,对封爵名单不满吧?不对啊,冯都督封的是宋国公。难道他是想跟常遇春一样封王?算了,别乱猜了。横竖我小心说话,省得再挨一脚就是。
常歌拱手:“属下常歌见过冯都督。”
亲军都尉府在编制上隶属于大都督府,冯胜在名义上是常歌、毛骧等人的顶头上司。
冯胜不像汤和那般飞扬跋扈。他朝着常歌微微一笑:“常歌,圣上安寝了么?”
常歌摇头:“圣上每夜都要批阅奏章到子时。此刻还未安寝。”
冯胜道:“劳烦你进去通禀一声,右都督冯胜求见。”
常歌道:“冯都督稍等片刻。”
不多时,洪武帝召见了冯胜。
洪武帝问:“你深夜来此,有什么急事要禀报朕?”
冯胜倒头便拜:“圣上!封爵名单不公!”
洪武帝闻言色变:“封爵名单不公?怎么不公?朕封了你宋国公,难道你还心怀不满么?总不能让朕封你个王。”
冯胜解释:“圣上理解错臣的意思了!臣认为自己不配做大明的公爵!开国六公之中,李善长李先生是治政第一,徐达是武功第一,李文忠既有战功又是圣上至亲,常茂是蒙开平王常遇春祖荫,邓愈军功卓著更不必说。这五人都配得上一个公爵爵位!唯独臣,无论战功还是身份都配不上宋国公这个爵位!跟朱亮祖、傅友德、汤和一样封个侯才算公平。”
洪武帝大笑:“这些时日朕接到的亲军都尉府密报,都是说臣子们对自己的封爵不满——都觉得低了。你是唯一一个主动找到朕,要求降低爵位的。”
冯圣道:“圣上,臣自追随您一来,一直在我大哥冯国用手下效力。至正十九年绍兴之战,我大哥病死。大明立国之后,您追封他为郢国公,这对我们冯家已经是莫大的恩宠。一家子里出一个公爵就成了,出两个公爵这样的天恩我冯家绝不敢受。”
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名单中都是活着的功勋老将。那些死去的功勋老将其实洪武帝早已经给他们追封爵位。譬如常遇春追封开平王,冯国用追封郢国公。
提及冯国用,洪武帝脸上出现了一丝伤感。冯国用是洪武帝早期的心腹悍将之一,他当时在军中的地位甚至不比徐达、常遇春低。洪武帝道:“唉,国用要是活着就好了。冯胜,你大哥死后你随朕南征北战,立功无数。你配得上公爵的封号。你就不要推脱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冯胜再推脱就是抗旨了。他只得叩首:“那臣就谢主隆恩,愧领宋国公封号。”
洪武帝道:“不光如此。朕还要赐予你们这些功勋老将配享太庙的资格。朕活着的时候需要你们的守护,即便百年之后亦要你们的守护。”
冯胜叩首:“臣冯胜,无论生死都是圣上忠诚的属下。”
洪武帝笑道:“好了,时辰不早了,你早些回府安歇吧。”
冯胜却道:“还有一事。”
洪武帝问:“哦?还有什么事?”
冯胜道:“圣上,大都督府掌管天下兵马。如今却是有名无实。如徐达、邓愈、李文忠、朱亮祖、傅友德等人,各自都有各自的兵马。臣以为朝廷之兵,应听命于朝廷。而非听命于某一个人。臣建议圣上收诸将兵权,统归大都督府掌控。”
冯胜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建议。洪武帝其实也常常为这件事头疼。经过近二十年的征战,明军的各路精兵都有各自的统帅者。譬如朱亮祖手下有四万本部兵马,傅友德有三万本部兵马。哪一天洪武帝要将傅友德的三万人调给朱亮祖,朱亮祖根本指挥不动。
这也是为何前两日汤和提出建议,将自己的本部兵马分散调往几个省的都司衙门,洪武帝万分高兴的原因。
当初洪武帝设置大都督府的初衷,同样是为了将兵权集中到朝廷手中。
然而,冯胜忽略了一件事——他冯胜是大都督府的右都督啊!本来合理的建议,此刻在洪武帝眼中却成了四个字:冯胜贪权!
洪武帝意味深长的一笑:“这事不急。封爵大典之后马上就要进行第二次北伐。第二次北伐结束后再议此事不迟。”
冯胜拱手:“是,圣上。那臣就先告退。”
洪武帝望着冯胜远去的背影,嘴里喃喃了一句:“冯胜贪权,断不可留。”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汤和嫌爵位低,向洪武帝伸手要爵位,却让洪武帝对他放心,得了善终。冯胜主动辞爵,却被洪武帝所忌,若干年后落得个无罪赐死的悲惨下场。
人世间的事就是这么不可捉摸。
杨思义问:“杨左丞有何吩咐?”
杨宪道:“你立刻让你们部里的官员先带着粮食去淮北。若当地灾情确实严重,就地发放粮米。若是官员们夸大灾情,就把粮食运回应天。”
杨宪的命令,正是刚才李善长的建议!其实杨宪真没那么大的胆子,眼睁睁的看着灾民被饿死。
你李善长不是要参我吗?好啊,我就让你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杨思义问:“上晌杨左丞不是吩咐,要先调查灾情,再拨发粮米么?”
杨宪装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我思前想后,这样做不妥!万一真的灾情严重,饿死了灾民,你我二人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杨思义拱手:“是,下官这就去办。”
谨身殿。
李善长是中书省的最高官员,他的奏折通政司一向是第一时间递到洪武帝面前的。洪武帝看了李善长参杨宪的奏折,大为惊诧。他自言道:“杨宪竟有这么大的胆子,拿灾民的命当儿戏?”
洪武帝有一条底线。管你酷吏也好,贤臣也罢,你们在朝中争来斗去朕可以容忍。你们相互攻讦朕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若你们拿老百姓的命不当回事,那你们的官儿就当到头了!
洪武帝叫来当值的常歌:“常歌,你马上到户部去。问一下户部调拨给淮北灾区的粮米为何还没起运。”
常歌领命,来到了户部。六部都在皇城之内,常歌很快就找到了户部尚书杨思义。
常歌必恭必敬的拱手问道:“杨老部堂,有上谕,让我来查问户部调拨给淮北灾区的粮米为何还没起运。”
杨思义连忙道:“已经起运了啊!十万石粮米已经在户部两位郎中的押送下出了仓场,直奔灾区。”
常歌惊讶:“啊?已经起运了?李丞相的参劾折子里不是这么说的。”
杨思义在官场混迹多年,立马明白过来:“呵,恐怕是杨左丞朝令夕改,故意戏耍李丞相呢。”
中书省的人对杨宪这个冷酷无情的刽子手都没有好感。所以杨思义用上了“戏耍”两个字。
常歌转身就要回谨身殿复旨。杨思义叫住了他:“常千户,请转告圣上。中书省如今政令不统一,迟早会危害朝局。”
常歌点头:“好,我一定将杨老部堂的话转奏圣上。”
常歌回到了谨身殿,告诉洪武帝粮食已经起运。洪武帝心中暗自好笑:李善长啊李善长,你老了,论手腕你远远不及杨宪。
洪武帝内心深处乐得看到杨宪在中书省中飞扬跋扈,给李善长和淮西党上眼药。他是一个记仇的人。他至今还记得洪武元年为保赵元,淮西党集体跪谏的事。那件事让他第一次意识到了淮西党的可怕之处,也让他第一次意识到了如果不用权谋手段,他这个皇帝并不是事事说了算。
杨宪之所以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冷血嗜杀,把中书省折腾得鸡飞狗跳,归根结底是他得到了洪武帝的支持。说白了杨宪就是洪武帝放到中书省的一个“搅局者”。也只有杨宪这样的人才能打破淮西党对中书省的掌控。
洪武帝在李善长参劾杨宪的折子上批了四个字:“一团和气。”
已是入夜。洪武帝移驾乾清宫,常歌这个随扈的千户亦跟着来了乾清宫。
一个人进入了常歌的视野里。那人是大都督府右都督,冯胜。
常歌心中一惊:冯都督深夜来此,别是跟汤帅一样,对封爵名单不满吧?不对啊,冯都督封的是宋国公。难道他是想跟常遇春一样封王?算了,别乱猜了。横竖我小心说话,省得再挨一脚就是。
常歌拱手:“属下常歌见过冯都督。”
亲军都尉府在编制上隶属于大都督府,冯胜在名义上是常歌、毛骧等人的顶头上司。
冯胜不像汤和那般飞扬跋扈。他朝着常歌微微一笑:“常歌,圣上安寝了么?”
常歌摇头:“圣上每夜都要批阅奏章到子时。此刻还未安寝。”
冯胜道:“劳烦你进去通禀一声,右都督冯胜求见。”
常歌道:“冯都督稍等片刻。”
不多时,洪武帝召见了冯胜。
洪武帝问:“你深夜来此,有什么急事要禀报朕?”
冯胜倒头便拜:“圣上!封爵名单不公!”
洪武帝闻言色变:“封爵名单不公?怎么不公?朕封了你宋国公,难道你还心怀不满么?总不能让朕封你个王。”
冯胜解释:“圣上理解错臣的意思了!臣认为自己不配做大明的公爵!开国六公之中,李善长李先生是治政第一,徐达是武功第一,李文忠既有战功又是圣上至亲,常茂是蒙开平王常遇春祖荫,邓愈军功卓著更不必说。这五人都配得上一个公爵爵位!唯独臣,无论战功还是身份都配不上宋国公这个爵位!跟朱亮祖、傅友德、汤和一样封个侯才算公平。”
洪武帝大笑:“这些时日朕接到的亲军都尉府密报,都是说臣子们对自己的封爵不满——都觉得低了。你是唯一一个主动找到朕,要求降低爵位的。”
冯圣道:“圣上,臣自追随您一来,一直在我大哥冯国用手下效力。至正十九年绍兴之战,我大哥病死。大明立国之后,您追封他为郢国公,这对我们冯家已经是莫大的恩宠。一家子里出一个公爵就成了,出两个公爵这样的天恩我冯家绝不敢受。”
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名单中都是活着的功勋老将。那些死去的功勋老将其实洪武帝早已经给他们追封爵位。譬如常遇春追封开平王,冯国用追封郢国公。
提及冯国用,洪武帝脸上出现了一丝伤感。冯国用是洪武帝早期的心腹悍将之一,他当时在军中的地位甚至不比徐达、常遇春低。洪武帝道:“唉,国用要是活着就好了。冯胜,你大哥死后你随朕南征北战,立功无数。你配得上公爵的封号。你就不要推脱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冯胜再推脱就是抗旨了。他只得叩首:“那臣就谢主隆恩,愧领宋国公封号。”
洪武帝道:“不光如此。朕还要赐予你们这些功勋老将配享太庙的资格。朕活着的时候需要你们的守护,即便百年之后亦要你们的守护。”
冯胜叩首:“臣冯胜,无论生死都是圣上忠诚的属下。”
洪武帝笑道:“好了,时辰不早了,你早些回府安歇吧。”
冯胜却道:“还有一事。”
洪武帝问:“哦?还有什么事?”
冯胜道:“圣上,大都督府掌管天下兵马。如今却是有名无实。如徐达、邓愈、李文忠、朱亮祖、傅友德等人,各自都有各自的兵马。臣以为朝廷之兵,应听命于朝廷。而非听命于某一个人。臣建议圣上收诸将兵权,统归大都督府掌控。”
冯胜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建议。洪武帝其实也常常为这件事头疼。经过近二十年的征战,明军的各路精兵都有各自的统帅者。譬如朱亮祖手下有四万本部兵马,傅友德有三万本部兵马。哪一天洪武帝要将傅友德的三万人调给朱亮祖,朱亮祖根本指挥不动。
这也是为何前两日汤和提出建议,将自己的本部兵马分散调往几个省的都司衙门,洪武帝万分高兴的原因。
当初洪武帝设置大都督府的初衷,同样是为了将兵权集中到朝廷手中。
然而,冯胜忽略了一件事——他冯胜是大都督府的右都督啊!本来合理的建议,此刻在洪武帝眼中却成了四个字:冯胜贪权!
洪武帝意味深长的一笑:“这事不急。封爵大典之后马上就要进行第二次北伐。第二次北伐结束后再议此事不迟。”
冯胜拱手:“是,圣上。那臣就先告退。”
洪武帝望着冯胜远去的背影,嘴里喃喃了一句:“冯胜贪权,断不可留。”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汤和嫌爵位低,向洪武帝伸手要爵位,却让洪武帝对他放心,得了善终。冯胜主动辞爵,却被洪武帝所忌,若干年后落得个无罪赐死的悲惨下场。
人世间的事就是这么不可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