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老翁杀了家里的一只鸡,又蒸了米饭招待贵。
常歌和罗贯中围坐在炉火前享受着那只鸡。老翁则垂手站在一旁。
常歌连忙道:“老人家,您坐下跟我们一起吃啊。”
老翁连忙道:“不敢不敢。我们贫苦乡下人怎么配跟官府的老爷一桌吃饭?”
常歌笑道:“老人家,你还是坐吧。我也是苦出身。爹娘都在我小时候活活饿死了。”
罗贯中亦道:“我们是人,老人家你是主人。哪有人吃饭主人不入座的道理呢。”
话说道这个份儿上,老人只得坐下一同用饭。三人边吃边聊,渐渐熟络了起来。
常歌忽然想起了什么:“老人家,你刚才说你儿子的阵亡抚恤只有三石米?不对吧。我怎么记得圣上今年正月下诏,说要重恤阵亡士兵家眷?好像是给银子的。”
老翁答道:“是啊。县里的主簿亲自到我家,给我发了三石米,三两银子,五贯钱。可主簿一走,银子和铜钱就让我们里长程远志要走了。”
常歌眉头紧蹙:“他凭什么把银子和钱要走?”
老翁叹息道:“因为他是官家人啊。”
常歌怒道:“一个小小的里长,算什么官家人。”
罗贯中在一旁道:“村里的老百姓哪里见过官?他们一辈子遇到的最大的‘官’恐怕就是里长。在老百姓眼里,里长就是衙门,就是朝廷,就是大明。”
常歌道:“等明日天亮,老人家你带我去见见那个里长,我替你主持公道。”
老翁活了七十多年,颇有见识。他道:“可别啊老爷!你替我主持了公道,我不过逞了一时之快。可你们明日就是要走的。等你们走了,我们里长指不定怎么祸害我呢!”
常歌执意为之:“老人家,你儿子是为建立大明血洒疆场的。他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大明不应该是这个样子!这事情我管定了!放心,我会让那厮老老实实吐出银钱,今后还不敢找你的麻烦。”
吃罢了晚饭,罗贯中躺到了破床上。常歌则躺在破床边的草席上。
罗贯中叹道:“唉,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大明说是徐达、常遇春那些当世名将打下来的天下,谁又能记起那些跟随他们战死疆场的士兵?”
常歌道:“是啊罗先生。就说此次北伐,我大明军队势如破竹,一路没吃过败仗。可我问过徐大将军,这一年间依旧有近四万将士战死。”
罗贯中道:“没有办法。你不流血,我不流血。谁来推翻腐朽的伪元呢?怕就怕.......”
说到“怕”字,罗贯中的话戛然而止。
常歌道:“先生是怕刚刚建立的大明会像伪元一样?官府压榨百姓,老百姓活不下去再次官逼民反?”
罗贯中道:“实不相瞒,我的确怕这样。我自诩是便览史书的。每一个王朝初建时,都是皇帝勤政,官员廉洁,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可过个百八十年,唉,总是今朝如前朝,民不聊生,饿殍千里。历史就是这样循环往复,重复再重复。很奇怪,这是一个无法打破的过程。”
罗贯中不知道他的困惑被后世之人称之为“历史周期律”。数百年后,终于有一位伟人和无数烈士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国家,打破了历史周期律。那位伟人不是皇帝,却比任何皇帝都要伟大一万倍——他姓毛。
常歌和罗贯中彻夜长谈。在谈话间常歌渐渐将他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第二天清早,常歌和罗贯中还在酣睡。小院的门被人踹开。程村的里长程远志带着三四个壮汉闯了进来。
程远志高声喊道:“程九四,你个老棺材快给我滚出来!”
老翁连忙出了自己的屋子:“里长老爷,你找小老儿有什么事?”
程远志道:“你好不给老子面子!老子念及你孤苦伶仃,让你把地卖给我换个棺材本。呵,这都三天了,也不见你去找我订文书画押!”
老翁连忙给程远志跪下:“里长老爷,那三亩地是我的命根子。没了它我怎么活啊?”
程远志冷笑一声:“老头,你现在都是半截身子埋到黄土里的人了。就算地还归你,你种得动么?”
老翁连忙磕了个头:“里长老爷,小老儿种的动。三亩地你就给一石米,我实在是不能卖啊。”
程远志大怒道:“不能卖?那今日老子要给你点颜色瞧瞧。”
说完程远志就要对老翁动手。
“慢着!”常歌大喝一声,和罗贯中走出了茅屋。
程远志怒道:“什么人?”
常歌笑道:“过路人,怎么了?在这程村借宿了一晚,没想到遇到你这么个鱼虾鳖盖。”
程远志怒视着常歌:“你敢骂老子?看来你是不知道马王爷下面有几根毛!听口音不是本地人吧?我且问你,你身上有路引么?”
大明有制度,普通百姓传州过府一律需要官府开出路引。
常歌道:“我身上没路引。你要把我怎么着?”
程远志道:“好说!弟兄们,这两人像是土匪!把他们给我绑起来,先抽三十鞭子,再押到保甲长那儿去换赏钱!”
常歌勾了勾手指:“好啊,你们尽管来。我正想活动活动筋骨。”
程远志和三四个壮汉一拥而上。常歌仗着身强力壮踹倒两人。
论武功,常歌其实平平无奇。有道是双拳难敌四掌,不多时他就落了下风。被剩下的三人逼到了茅草屋门口。
万万没想到,文人罗贯中出手了!罗贯中先出一拳,直接打在程远志的太阳穴上,将其击倒在地。又使出一招扫堂腿,扫倒剩下二人。
常歌大为惊讶:“没想到罗先生你还有这等身手。”
罗贯中笑道:“雕虫小技,何足挂齿?”
四个壮汉在地上哀嚎着。程远志却没有生息。常歌走过去一探他的鼻息,惊讶道:“罗先生你这一拳力道也忒大了写。这人......死了!”
一旁的老翁听后惊得“啊呀”一声。自家院子里出了人命,他怕官府一定会追究于他。
常歌和罗贯中围坐在炉火前享受着那只鸡。老翁则垂手站在一旁。
常歌连忙道:“老人家,您坐下跟我们一起吃啊。”
老翁连忙道:“不敢不敢。我们贫苦乡下人怎么配跟官府的老爷一桌吃饭?”
常歌笑道:“老人家,你还是坐吧。我也是苦出身。爹娘都在我小时候活活饿死了。”
罗贯中亦道:“我们是人,老人家你是主人。哪有人吃饭主人不入座的道理呢。”
话说道这个份儿上,老人只得坐下一同用饭。三人边吃边聊,渐渐熟络了起来。
常歌忽然想起了什么:“老人家,你刚才说你儿子的阵亡抚恤只有三石米?不对吧。我怎么记得圣上今年正月下诏,说要重恤阵亡士兵家眷?好像是给银子的。”
老翁答道:“是啊。县里的主簿亲自到我家,给我发了三石米,三两银子,五贯钱。可主簿一走,银子和铜钱就让我们里长程远志要走了。”
常歌眉头紧蹙:“他凭什么把银子和钱要走?”
老翁叹息道:“因为他是官家人啊。”
常歌怒道:“一个小小的里长,算什么官家人。”
罗贯中在一旁道:“村里的老百姓哪里见过官?他们一辈子遇到的最大的‘官’恐怕就是里长。在老百姓眼里,里长就是衙门,就是朝廷,就是大明。”
常歌道:“等明日天亮,老人家你带我去见见那个里长,我替你主持公道。”
老翁活了七十多年,颇有见识。他道:“可别啊老爷!你替我主持了公道,我不过逞了一时之快。可你们明日就是要走的。等你们走了,我们里长指不定怎么祸害我呢!”
常歌执意为之:“老人家,你儿子是为建立大明血洒疆场的。他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大明不应该是这个样子!这事情我管定了!放心,我会让那厮老老实实吐出银钱,今后还不敢找你的麻烦。”
吃罢了晚饭,罗贯中躺到了破床上。常歌则躺在破床边的草席上。
罗贯中叹道:“唉,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大明说是徐达、常遇春那些当世名将打下来的天下,谁又能记起那些跟随他们战死疆场的士兵?”
常歌道:“是啊罗先生。就说此次北伐,我大明军队势如破竹,一路没吃过败仗。可我问过徐大将军,这一年间依旧有近四万将士战死。”
罗贯中道:“没有办法。你不流血,我不流血。谁来推翻腐朽的伪元呢?怕就怕.......”
说到“怕”字,罗贯中的话戛然而止。
常歌道:“先生是怕刚刚建立的大明会像伪元一样?官府压榨百姓,老百姓活不下去再次官逼民反?”
罗贯中道:“实不相瞒,我的确怕这样。我自诩是便览史书的。每一个王朝初建时,都是皇帝勤政,官员廉洁,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可过个百八十年,唉,总是今朝如前朝,民不聊生,饿殍千里。历史就是这样循环往复,重复再重复。很奇怪,这是一个无法打破的过程。”
罗贯中不知道他的困惑被后世之人称之为“历史周期律”。数百年后,终于有一位伟人和无数烈士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国家,打破了历史周期律。那位伟人不是皇帝,却比任何皇帝都要伟大一万倍——他姓毛。
常歌和罗贯中彻夜长谈。在谈话间常歌渐渐将他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第二天清早,常歌和罗贯中还在酣睡。小院的门被人踹开。程村的里长程远志带着三四个壮汉闯了进来。
程远志高声喊道:“程九四,你个老棺材快给我滚出来!”
老翁连忙出了自己的屋子:“里长老爷,你找小老儿有什么事?”
程远志道:“你好不给老子面子!老子念及你孤苦伶仃,让你把地卖给我换个棺材本。呵,这都三天了,也不见你去找我订文书画押!”
老翁连忙给程远志跪下:“里长老爷,那三亩地是我的命根子。没了它我怎么活啊?”
程远志冷笑一声:“老头,你现在都是半截身子埋到黄土里的人了。就算地还归你,你种得动么?”
老翁连忙磕了个头:“里长老爷,小老儿种的动。三亩地你就给一石米,我实在是不能卖啊。”
程远志大怒道:“不能卖?那今日老子要给你点颜色瞧瞧。”
说完程远志就要对老翁动手。
“慢着!”常歌大喝一声,和罗贯中走出了茅屋。
程远志怒道:“什么人?”
常歌笑道:“过路人,怎么了?在这程村借宿了一晚,没想到遇到你这么个鱼虾鳖盖。”
程远志怒视着常歌:“你敢骂老子?看来你是不知道马王爷下面有几根毛!听口音不是本地人吧?我且问你,你身上有路引么?”
大明有制度,普通百姓传州过府一律需要官府开出路引。
常歌道:“我身上没路引。你要把我怎么着?”
程远志道:“好说!弟兄们,这两人像是土匪!把他们给我绑起来,先抽三十鞭子,再押到保甲长那儿去换赏钱!”
常歌勾了勾手指:“好啊,你们尽管来。我正想活动活动筋骨。”
程远志和三四个壮汉一拥而上。常歌仗着身强力壮踹倒两人。
论武功,常歌其实平平无奇。有道是双拳难敌四掌,不多时他就落了下风。被剩下的三人逼到了茅草屋门口。
万万没想到,文人罗贯中出手了!罗贯中先出一拳,直接打在程远志的太阳穴上,将其击倒在地。又使出一招扫堂腿,扫倒剩下二人。
常歌大为惊讶:“没想到罗先生你还有这等身手。”
罗贯中笑道:“雕虫小技,何足挂齿?”
四个壮汉在地上哀嚎着。程远志却没有生息。常歌走过去一探他的鼻息,惊讶道:“罗先生你这一拳力道也忒大了写。这人......死了!”
一旁的老翁听后惊得“啊呀”一声。自家院子里出了人命,他怕官府一定会追究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