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官立即让人将李秀才带上堂来,说:“李秀才,你夫妻二人知书明理,如何做出此等不良之事?”
李秀才再次将外出散心,遇贼偷牛,见义勇为反被诬陷之事详细禀明。
县官说:“既是秀才,就当堂吟诗明志,诗中也必须带“牛”字。”
秀才低头缓缓吟道:
十载寒窗志未酬,只身无策拙如鸠。
勇为反致罹灾祸,堪愧前贤挂角牛。
县官及师爷连连点头称赞,又问林氏家境如何。林氏立即以诗作答:
家贫不自由,二八漫风流。
洗面盆为镜,梳头水作油。
荆钗斜插鬓,蒲扇半遮羞。
愿效缇萦女,申雪郎盗牛。
诗中提到的缇萦是个西汉女子,她的父亲犯事受罚,缇萦就向当时的皇帝汉文帝上书说:“我愿意卖身为官婢,以赎父亲的刑罪。”
此事感动了皇上,皇上放了父女俩。
县官看他们夫妻举止文雅,行为端庄,聪明多才,当场吟出如此好诗,相信他俩根本不可能做出不良之事。
又唤财主和两个证人到堂,见此二人贼眉鼠眼,神色慌张;那土财主也是言辞含糊,猜想其中定有蹊跷。
遂对他们严厉审问,喝令大刑伺候。
两个贼只得老老实实交代真相。
县官命将二贼各打20大板,将牛发还原主。
但原主不分青红皂白,与贼共同诬良为盗,县官命其向秀才认错,并罚银子20两作为给秀才赔礼。
李秀才夫妻二人连连叩谢县太爷公正廉明,欢欢喜喜回家过节了。
“所以,这个故事怎么样啊!”
“好,讲的好啊!”
“再讲个故事啊,没有听够啊!”
“再讲一个故事。”魏王李泰说道。
魏王李泰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故事啊!”
鲁庄公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君王,大家都知道曹刿论战,对英勇有谋的曹刿赞赏有加,却往往忽视了他服侍的君王——鲁庄公。
司马迁《史记》:“庄公好力。”
曹刿论战、长勺之战都可以看出庄王虚心采纳别人的建议,这样看来似乎是个明君,但又有人说庄公是个泛泛之辈,政绩平平没有什么好说的。
究竟,鲁庄公是个昏君还是明君,还要从他的生平说起。
太史公曾在《史记》里评价鲁庄公:“庄公好力。”
短短的四个字,道出了鲁庄公一身最突出的特点,没错,鲁庄公是好力,何以见得?
我们看下鲁庄公的身世,自然会对他好力有更深的理解。
鲁庄公生于鲁桓公六年九月丁卯日,姬姓,名同,为春秋诸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
他为鲁桓公的儿子,承袭鲁桓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2年。
鲁庄公能够在皇位上坐32年,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先不说他的好力,单就其他的来说,他在鲁庄公八年放过管仲,当时齐公子纠与管仲逃到鲁国。
次年齐桓公发兵击败鲁国,鲁国杀子纠。
齐向鲁索回管仲,鲁人施伯认为齐欲重用管仲,将会对鲁不利,劝庄公杀管仲,庄公不听,把管仲归还齐。
随后在鲁庄公十年,这一年的春天,齐桓公派兵攻鲁。
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相遇。
鲁庄公采用曹刿人建议,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
后乘胜追击,直逼齐国国都,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
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
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
细细梳理来,鲁庄公这个人还是有许多优点的,首先是虚心纳谏,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春秋时期,那时君主专制,帝王惟我独尊。
朝纲上下,惟圣旨是从。
君臣纲纪十分严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王就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无可摧毁和替代的,因此,国家大小事情,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鲁庄公面对“齐师伐我”,已经“公将战”。
也就是说鲁庄公对这场战争何去何从,已经有了安排和布置。
而曹刿作为一介武夫却敢公然提出反对意见,这不是找死吗?
此时,战事紧急,容不得半点怠慢而鲁庄公也准备好应战了,于情于理上都不会接见曹刿,但是鲁庄公并没有高高在上,也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百姓而拒绝接见。
不仅接见,而且有问必答。
面对曹刿提出的“何以战”,鲁庄公能以实回答,在听完曹刿的陈述后,经过一番思索后,竟也提出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而得到了曹刿的肯定。
鲁庄公能放下尊严,虚心纳谏,这是他身上的闪光点。
其次,尽职尽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了鲁庄公尽职尽责,身为一国之君,高高在上居朝堂,却也知道体恤百姓,君有爱民之心,民则有拥君之举。
面对外强的入侵,鲁国人民绝不会袖手旁观,坐以待毙。
长勺之战,我们也看到鲁庄公绝非一个贪生怕死之人,看他奔赴前线,与战士一道摇旗呐喊,为军队助阵,亲临前线,身先士卒。
同时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也就是告诉我们,鲁庄公和曹刿并肩作战。
这还不是因为曹刿战前的建议让鲁庄公刮目相看,他才有参与这么重要的一场战争的资格,可见鲁庄公知人善用。
打仗时鲁庄公的指令又连遭制止,但鲁庄公能从谏如流。
我们不能不佩服鲁庄公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
最后,是他的不耻下问。
一个君王平日高高在上,是众人追捧的对象,面对曹刿不同的声音,即使是反对自己,他也能听进劝谏,接见地位并不高的曹刿,并与他一同乘坐战车亲自作战。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下,酣畅淋漓地结束了这场卫国战争。
按理说,这件事就该告一段落了,但是鲁庄公还在思考,他在思考什么?
预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
李秀才再次将外出散心,遇贼偷牛,见义勇为反被诬陷之事详细禀明。
县官说:“既是秀才,就当堂吟诗明志,诗中也必须带“牛”字。”
秀才低头缓缓吟道:
十载寒窗志未酬,只身无策拙如鸠。
勇为反致罹灾祸,堪愧前贤挂角牛。
县官及师爷连连点头称赞,又问林氏家境如何。林氏立即以诗作答:
家贫不自由,二八漫风流。
洗面盆为镜,梳头水作油。
荆钗斜插鬓,蒲扇半遮羞。
愿效缇萦女,申雪郎盗牛。
诗中提到的缇萦是个西汉女子,她的父亲犯事受罚,缇萦就向当时的皇帝汉文帝上书说:“我愿意卖身为官婢,以赎父亲的刑罪。”
此事感动了皇上,皇上放了父女俩。
县官看他们夫妻举止文雅,行为端庄,聪明多才,当场吟出如此好诗,相信他俩根本不可能做出不良之事。
又唤财主和两个证人到堂,见此二人贼眉鼠眼,神色慌张;那土财主也是言辞含糊,猜想其中定有蹊跷。
遂对他们严厉审问,喝令大刑伺候。
两个贼只得老老实实交代真相。
县官命将二贼各打20大板,将牛发还原主。
但原主不分青红皂白,与贼共同诬良为盗,县官命其向秀才认错,并罚银子20两作为给秀才赔礼。
李秀才夫妻二人连连叩谢县太爷公正廉明,欢欢喜喜回家过节了。
“所以,这个故事怎么样啊!”
“好,讲的好啊!”
“再讲个故事啊,没有听够啊!”
“再讲一个故事。”魏王李泰说道。
魏王李泰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故事啊!”
鲁庄公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君王,大家都知道曹刿论战,对英勇有谋的曹刿赞赏有加,却往往忽视了他服侍的君王——鲁庄公。
司马迁《史记》:“庄公好力。”
曹刿论战、长勺之战都可以看出庄王虚心采纳别人的建议,这样看来似乎是个明君,但又有人说庄公是个泛泛之辈,政绩平平没有什么好说的。
究竟,鲁庄公是个昏君还是明君,还要从他的生平说起。
太史公曾在《史记》里评价鲁庄公:“庄公好力。”
短短的四个字,道出了鲁庄公一身最突出的特点,没错,鲁庄公是好力,何以见得?
我们看下鲁庄公的身世,自然会对他好力有更深的理解。
鲁庄公生于鲁桓公六年九月丁卯日,姬姓,名同,为春秋诸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
他为鲁桓公的儿子,承袭鲁桓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2年。
鲁庄公能够在皇位上坐32年,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先不说他的好力,单就其他的来说,他在鲁庄公八年放过管仲,当时齐公子纠与管仲逃到鲁国。
次年齐桓公发兵击败鲁国,鲁国杀子纠。
齐向鲁索回管仲,鲁人施伯认为齐欲重用管仲,将会对鲁不利,劝庄公杀管仲,庄公不听,把管仲归还齐。
随后在鲁庄公十年,这一年的春天,齐桓公派兵攻鲁。
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相遇。
鲁庄公采用曹刿人建议,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
后乘胜追击,直逼齐国国都,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
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
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
细细梳理来,鲁庄公这个人还是有许多优点的,首先是虚心纳谏,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春秋时期,那时君主专制,帝王惟我独尊。
朝纲上下,惟圣旨是从。
君臣纲纪十分严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王就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无可摧毁和替代的,因此,国家大小事情,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鲁庄公面对“齐师伐我”,已经“公将战”。
也就是说鲁庄公对这场战争何去何从,已经有了安排和布置。
而曹刿作为一介武夫却敢公然提出反对意见,这不是找死吗?
此时,战事紧急,容不得半点怠慢而鲁庄公也准备好应战了,于情于理上都不会接见曹刿,但是鲁庄公并没有高高在上,也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百姓而拒绝接见。
不仅接见,而且有问必答。
面对曹刿提出的“何以战”,鲁庄公能以实回答,在听完曹刿的陈述后,经过一番思索后,竟也提出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而得到了曹刿的肯定。
鲁庄公能放下尊严,虚心纳谏,这是他身上的闪光点。
其次,尽职尽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了鲁庄公尽职尽责,身为一国之君,高高在上居朝堂,却也知道体恤百姓,君有爱民之心,民则有拥君之举。
面对外强的入侵,鲁国人民绝不会袖手旁观,坐以待毙。
长勺之战,我们也看到鲁庄公绝非一个贪生怕死之人,看他奔赴前线,与战士一道摇旗呐喊,为军队助阵,亲临前线,身先士卒。
同时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也就是告诉我们,鲁庄公和曹刿并肩作战。
这还不是因为曹刿战前的建议让鲁庄公刮目相看,他才有参与这么重要的一场战争的资格,可见鲁庄公知人善用。
打仗时鲁庄公的指令又连遭制止,但鲁庄公能从谏如流。
我们不能不佩服鲁庄公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
最后,是他的不耻下问。
一个君王平日高高在上,是众人追捧的对象,面对曹刿不同的声音,即使是反对自己,他也能听进劝谏,接见地位并不高的曹刿,并与他一同乘坐战车亲自作战。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下,酣畅淋漓地结束了这场卫国战争。
按理说,这件事就该告一段落了,但是鲁庄公还在思考,他在思考什么?
预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