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不断吸收四周流民,现在整个安塞县人口已近10万。当然,以二十一世纪的标准来看,这不过是一个乡镇的规模罢了,但在明末,整个延安府地瘠民贫,人烟稀少,3州19县男女合计也才不过50多万人,10万人已算得数县人口之和。其实安塞平日人口也不过才3万余人罢了,这还是靠近府城,相对比较繁荣的缘故,若是北边靠近长城一带县份,全县只有2、3千户,不到一万人也是有的。

    这许多人聚集一处,自然对安塞的政府机构造成了极大压力。李县令虽是自诩清流干才,爱民如子,但喜好清闲雅静,对案牍俗务一向是避而远之的,每日价不得不处理的大量的刑名诉讼令他头痛不已。幸而这年代宗族力量非常强大,大量的民间纠纷宗族内部就处理了,否则光是处理李家死了一头牛,张家丢了一头猪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加起来就能让他忙得吐血!

    饶是如此,宗族之间,还有地域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是时有发生,再加上外来流民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与本地居民之间多有龃龉,本地居民当街痛骂家禽财物被流民所窃之事无日无之。尽管有吴为的安塞营在此震慑,又没有争抢水源这样的诱因,大规模的动乱械斗闹不起来,但普通案件不断毕竟也是有伤李县令治下清明之名。

    李县令现在对吴为颇为信任,闲谈之时不禁多有抱怨。吴为既感佩李崇对他的知遇之恩,又感觉安塞的流民问题多少也跟自己脱不了关系,于情于理都不能让李县令一个人坐蜡。虽然他只是一介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但现代媒体发达程度岂是明末可比,各种报刊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再加上他爱看美剧,对欧美法系那一套是心有戚戚焉,于是很自然的,陪审团制度突兀地出现在了明末的中国陕北一个小县城中。

    吴为不是学法律出身,他设计的陪审团制度是一种被大大简化的版本。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让陪审团代替县令断案,以避免县令大小事务事必躬亲。各大宗族族长或保甲长组成陪审团。陪审团成员轮流担任主审官,判案结果由陪审团全体成员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一切均由民间自行处置,与官府无涉。当然,当事人若是对判决不服或者所涉是重大命案之类还是如常由县衙审理。

    李县令对吴为想出的这个办法非常欣赏,他以他的见识将这理解为扩大化的宗族执法。本来么,一般的案子本来就是宗族内部自行就处理了,以前就是将奸夫淫妇浸猪笼不是也没通知官府吗?之所以有的事还要麻烦我县令大人就是因为超出了宗族范围无法自行处理嘛,现在我搞这个陪审团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好了,搞了这个东西之后,有什么事情还是你们继续自行内部处理罢了。

    只是此法虽妙,毕竟与体例不合,不能宣之于文,就如宗族判决本身也不甚符合大明律规定一般,只是大家约定俗成,官府争一眼闭一眼罢了。因此有些地方还是需要忌讳,如陪审团的判决不能叫判决,而只能叫调解结果,这样一来就纯属民间自行调解,与官府全然无涉了。

    陪审团制度一经实行就大受欢迎,本来按照中国的传统,到衙门告状见官就不是什么好事,经常出入公门的人声名也都不佳。再加上中间师爷胥吏上下其手,往往不问黑白但问孔方,其中积弊甚多。一件小小案子,往往连累街坊也要陪审作证,小民因诉讼而破家的不知凡几。有了陪审员制度,程序就简化多了,而且陪审员利益关系复杂,权力分散,贿买不易,相对比较公平,不仅小民颂扬不已,而各位担任陪审员的族长因权力增大也是纷纷拥护。李县令既得了名声,又减轻了压力,对吴为不禁刮目相看,对自己的识人之明更是暗赞不已。

    只是流民毕竟有几万之众,其中青壮极多,要保持这么大一个社区稳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吴为的看法,一个地方失业青年多了就必然造成社会动荡,就好像中国的新疆,中东的埃及、利比亚,都是因为经济问题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因此陪审团制度只是治标,关键还是要发展经济,给这些人找些事做才是真正治本的法子。

    安塞营前后招募了2千多青壮,依附安塞营而生的流民亦为数不少。因为安塞环境改善,本地大户从流民中招募耕地的人手亦不下3、4千人,在县城中各家做工的也有近千。另外大量人手被吴为组织起来修缮水利,其中诸多材料如陶管、砖石等物均需大量人手开采烧制,也吸收了不少劳动力。而吸收流民最多的要属开荒了,经过几个月的开垦,可称成效斐然。虽然种下的冬小麦是本地品种,并非后世动辄亩产几千公斤的杂交种子,但因应用了土化肥,土农药等诸多现代农业新技术,又加上水源问题得到解决,到明年夏天取得亩产3、400斤想来亦非难事。

    吴为又命各地“日升昌”商行大量采购各种生产资料,如陕南甘肃的棉花、口外河套的羊毛和牛羊皮、山西的芒硝等物运往安塞,组织流民中的妇女纺纱织布,硝制皮裘,一来满足自身需要,天气渐渐转冷,数万流民多衣衫褴褛,冬天御寒之物缺口甚大,二来通过“日升昌”的商路可将产品销往各地创收。陕北民间本来家家户户都有纺机织机,这是小农经济的标志之一,老百姓的看家本事,连后世的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生产自救运动也是用的这个。

    唯一可虑的是流民逃难途中,不可能随身携带纺机织机,而纺纱机小巧,自制亦不为难,但织布机却着实是小民家中的大件家当,费用不菲。既是流民,身无长物,又不欲在此安家,让他们购买机器是不可能的,吴为索性将生产资料这部分全部承担下来。无非就是个超级大工坊主嘛,这年头的人还是有这点见识的。

    他将流民中的木匠铁匠组织起来日夜赶工制作纺织机械,不足部分让商队从各地订制运来,又在码头附近搭建了几个大型厂房用来安放织机,从流民中招募女子进厂工作。这时节陕北民风保守,不似江南般视女子在工坊做工为习以为常之事。一开始流民们对女眷抛头露面到外做工都存有观望之意,各类谣言也不少,待见少数做工者回来言及内情,方才打消顾虑,同意将妻女姐妹送入做工。

    原来那厂区与码头仓库区连为一体,管理人员都是吴大人的女仆,并无一个男子。厂区外倒是有不少安塞营的兵士负责整个厂区和仓库区的安全保卫,但与厂区相距甚远,且吴大人严令他们不得随意进入女工区域,违者将受重责。众流民听得如此,方才放心。

    吴为引入后世的三班倒工作制,让女工们分三班轮流上工,每班只工作4个时辰,织机昼夜运转不停。如此一来,即保证了女工们的身体健康,又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还可吸收更多富余人力,可谓一举三得。

    至于纺纱机小巧轻便,操作简易,倒不一定非要集中在一处,同时一部分妇女也要照顾老人小孩,或要下田劳作的,或是中老年妇女不能适应工厂的高强度作业的,这些人都不能到工厂上工。吴为照顾到她们的情况,命人将纺机登记造册后分发给她们,由她们在厂里领取羊毛或是棉花,回家纺成纱后交回厂里,按完成产品数量和质量付给报酬。交活日期也不严格规定,多劳多得,便于各种不同情况的家庭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处理。

    而裁制衣裳被服,硝制牛羊皮裘也都建立了类似工厂,男工女工严格分开,中有高墙相隔,只有运送材料的车辆才能互相出入,管理人员均由吴为从手下的奴仆中选出。

    随着各项工作展开,工厂区的生产迅速走上了正轨,比吴为预想的还要快得多。

    其实想想这也是极为正常之事,明末生产力虽然不如现代,但劳动人民的动手能力并不差,女子从小就是惯会纺纱织布的,个个都是熟练工,马上就能上岗的那种。制作衣裳被服也是,古代象这些东西都是自给自足,哪家女人不会这些手艺是要被人指指点点的,只有少数富户或者单身汉才会去买成衣。

    牛羊皮的硝制也是如此,只不过以前条件不具备,民间多用草木灰和盐硝制罢了。现在有“日升昌”从山西和口外采购来的上好芒硝,又高薪延聘高手匠人指导,硝制出来的皮货较之从前,不仅没有难闻的味道,而且轻薄柔软,手感极佳,实是上乘货色。

    至于厂房建设,流民中多的就是人手,受了吴大人这许多恩惠,为吴大人干活本就是本份,再加上工钱又高,更是人人向前。一座厂房架子不过几日就能搭建完毕,马上就可以进人进物投入生产,比之后世效率更要高出许多。至于外墙包砖,屋顶盖瓦诸般后续事项,边生产边完善就是,左右是大旱之年,绝无屋顶漏雨之虞。

    厂区管理森严,进出都要检查登记,不用说,这也是吴为从后世借鉴的管理方法了。其实他不知道,这年代江南的织造工坊管理只有比这更严格的,即使是女子也是要脱衣检查,当然了,检查人员也是女子。

    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武昌鱼给各位作揖了!

章节目录

穿越明末当土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武昌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七十一章 经济繁荣-穿越明末当土豪 小说,穿越明末当土豪,笔趣阁并收藏穿越明末当土豪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