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珂(885——937年):李嗣源养子,公元934年在凤翔起兵,事成后入洛阳称帝。然而仅过两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就引契丹兵造反,李从珂兵败之后,举火**,史称唐末帝。
张承业(846——922年):大唐著名忠义宦官,晋国第二号人物。李存勖夹河大战年代,全赖张承业在后方为他谋划大政,拾敛赋税,是个萧何一样的人物。然而张承业一心想做大唐的孤臣孽子,所以在听说李存勖有意称帝后,犹豫而死。
周德威(? ——918年):晋军四大名将之一,以骁勇闻名于世。五代之初任晋军蕃汉马步总管,为军中首将。公元918年,战死于胡柳坡。
李存审(862——924年):晋军四大名将之一,为人沉稳老辣。曾以数千疑兵在河北吓退朱温十五万大军,为晋军立下汗马功劳。周德威死后,李存审继任蕃汉马步总管,为晋军首将。公元924年,于幽州病故。
嗣昭(?——922年) :晋军四大名将之一,自公元907年起,领昭义节度使,坐镇潞州,为晋军独挡一面。公元922年,李嗣昭率军攻打镇州时,不幸为冷箭射伤,当晚金创迸发而死。后唐天成年间,唐明宗诏李嗣昭与周德威、李存审一起配享庄宗庙。
郭崇韬(?——926年):后唐开国功臣,曾献计李存勖奇袭大梁,最终一战功成。公元925年。郭崇韬奉命伐蜀,大获全胜。仅七十五天就灭掉前蜀,然而却遭李存勖的猜忌。并在次年初由李存勖的皇后刘氏传出教令杀害,直接引发了天下大乱。
后晋:
石敬瑭(892——942年):后晋高祖,唐明宗李嗣源之婿,五代第一汉奸。公元936年,石敬瑭在河东起兵造反,为得到契丹支持,他不惜认贼作父,并将燕云十六州全部割让。自此之后,这片土地被异族统治了三百余年。公元942年。“儿皇帝”石敬瑭在一片猜疑和惊惧声中死去,但他所犯下的罪行,却永远不会被世人所遗忘。
石重贵(914——964年):石敬瑭养子,后晋最后一个皇帝。公元942年,石敬瑭病死,石重贵被宰相冯道和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拥立为帝。公元946年末,契丹主耶律德光派军攻破大梁,后晋灭亡,石重贵被押解至契丹境内居住。直至公元964年病死,庙号晋出帝。
桑维翰(898——946年):后晋开国功臣,石敬瑭卖国的帮凶。历任后晋宰相、枢密使等要职,主政多年。后晋灭亡后。桑维翰被降将张彦泽所杀。
景延广(892——947年):后晋大将之一,拥立石重贵继位的主要功臣,一手挑起后晋与契丹之间的战争。后晋亡国后。景延广在被押解至契丹的途中自尽。
杜重威(?——948年):后晋大将之一,石重贵的姑父。深得其信任。在后晋与契丹最后一战时,杜重威率举国之兵向耶律德光投降。直接导致了后晋的灭亡。其后,杜重威被耶律德光任命为天雄节度使,汉高祖刘知远临死时,传旨将其处死。
后汉:
刘知远(895——948年):后汉开国皇帝,五代第一幸运儿。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因无力统治中原,被迫撤回国内,刘知远趁势起兵。仅一个月,就从河东杀入大梁,其后不到半年,就将版图基本恢复到后晋与契丹交战前的状态。后汉开国之顺,刘知远帝运之旺,五代无人能比。然而好景不长,刘知远称帝的第二年就因病而死,史称汉高祖。
刘承佑(931年—950年):后汉二任皇帝,刘知远之子。公元950年,刘承佑因不满军党专权,在朝中发动政变,致使后汉枢密使郭威在魏州起兵杀回京城,刘承佑兵败后被乱军所杀,史称汉隐帝。
苏逢吉(?——950年):后汉宰相,四顾命大臣之一,文党领袖。苏逢吉在与军党争取失势后,挑拨外戚李业与军党的矛盾,最终导致汉隐帝刘承佑与李业发动政变,屠杀军党中人。郭威杀回京城后,将其枭首于市。
史弘肇(?——950年):后汉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四顾命大臣之一,军党三巨头之一。史弘肇性格残暴,专横跋扈,有欺君行为。公元950年,汉隐帝发动政变,将其杀死于宫门。
杨 邠(?——950年):后汉宰相兼枢密使,四顾命大臣之一,军党三巨头之一。杨邠专横跋扈,有欺君行为。汉隐帝发动政变时,杨邠与史弘肇、三司使王章一同被杀。
后周:
郭威(904——954年):后周开国皇帝,后汉枢密使兼天雄军节度使,四顾命大臣之一,军党三巨头之一。郭威年少时好勇斗狠,但成年后变得宽厚大度,沉稳老练。公元950年,汉隐帝发动政变,郭威趁势在魏州起兵,随后攻入京城,其后通过澶州兵变,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后周。公元954年,郭威病故,庙号周太祖。
柴荣(921——959年):郭威养子,后周二任皇帝,五代第一明君。柴荣执政期间,对内兴水利、拓荒田、减赋税、扩都城、修历法、调音律、精兵简政、广开言路、排僧斥道,使国力日渐强盛。对外西征后蜀,收复秦、成、凤、阶四州,三征南唐,尽得江北十四州之地。公元959年,柴荣又亲率大军北伐契丹,出兵仅四十二天,一仗未打,一兵未失。就轻取三州(宁、莫、瀛)、三关(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十七县,声威震动天下。只可惜天妒英才。柴荣在北伐契丹期间,身染重病。并于不久后病逝,年仅三十九岁,庙号周世宗。
柴宗训(953——973年):柴荣长子,后周三任皇帝,也是五代最后一个帝王。柴荣死后,年仅六岁半的柴宗训继位。半年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周灭亡,五代也就此结束。公元973年。柴宗训死于房州,庙号周恭帝。
杂传:
耶律阿保机:契丹开国皇帝,民族英雄,尊号“天皇帝”。
述律平:耶律阿保机之妻,尊号“地皇后”,有“断腕皇后”的美誉。
耶律德光:耶律阿保机次子,契丹二任皇帝,公元947年,改契丹国号为“辽”。
王镕(873——921年):河北著名藩镇。成德军节度使。早年投靠朱温,后追随李存勖。公元921年,王镕死于军城叛乱。
王处直(?——922年):河北著名藩镇,义武军节度使。早年投靠朱温。后追随李存勖。王镕死后,王处直欲引契丹兵自保,却被养子王都所执。抑郁而终。
罗绍威(876——910年):河北著名藩镇,天雄军节度使。一生追随朱温。竭尽犬马之劳。公元910年,罗绍威病卒。朱温借机命河北三镇军阀换防,直接引发柏乡大战。
刘守光(?——913年):河北著名藩镇,幽州节度使。刘守光为人愚昧残暴,曾建立伪燕政权,但两年后即被李存勖所灭,随后被押回太原斩首。
冯道:五代政坛常青树,史上最强为官纪录保持者,自号“长乐老”,人称“不倒翁”,历仕五朝八姓十一帝,位不离三师三公。公元954年冯道病逝,死后被柴荣追封为瀛王,谥号文懿。
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五代乱世的终结者。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柴荣与王峻之间的矛盾了,柴荣是后周最有希望的皇位继承人,而王峻则是后周国内的第二号实权人物,这里面存在着一定的权利竞争关系,而且王峻这个人又特别好弄权,很怕柴荣会影响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对他十分忌惮,千方百计地对他进行打压。
郭威起兵造反后,在率领大军回朝的过程中,命柴荣留守邺都,这也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安排。但是在一个多月后,郭威就已经称帝了,那么柴荣做为郭威唯一的儿子,按理说也应该马上回朝侍驾了,可王峻生怕柴荣回朝之后会对他造成威胁,所以在朝中拼命阻挠,最终使这个事情没有能够办成。
王峻这么做实际上很不地道,因为首先来说,后周刚刚开国,国家草创,很需要有像柴荣这样信得过、用得着的干部入朝出一份力,再有就是郭威的全家都在这场变乱中死去,所以在感情上肯定也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那么他也需要有一个亲人来到他的身边对他进行安慰,所以王峻无论于公于私,都不应该对此事进行阻挠。
可是王峻不但对此阻挠了,而且还做得很绝,甚至都不肯让柴荣进京露上一面。要知道刘承佑在灭了郭威满门的同时,也尽杀柴荣的一家,把他的三个儿子全部杀死,那么也就是说,柴荣因为受了王峻的忌恨,就连自己家人的丧事都不能亲自处理了。
王峻究竟是以什么理由来阻止柴荣入京的要求,这一点没有明确记载,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似乎他也确实没有什么十分充分的理由,所以基本上可以判断他是利用职权,强行阻挠。史载“太祖(郭威)践祚,帝(柴荣)恳求入觐,忽梦至河而不能渡。”柴荣知道此事为难,也就没有坚持。
从这件事上看得出来,王峻还是非常专横的,郭威对他这个做法肯定也不会十分满意。不过王峻毕竟是后周开国的头号功臣,郭威对他也没有办法,只好就近将柴荣封为澶州节度使,并加检校太保。
柴荣在澶州工作期间,表现的还是十分出色,史称其“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显示出很强的工作能力。并且澶州因屡遭战火,城市毁坏得非常严重。柴荣又亲自带人进行战后重建,所以深得百姓的拥护。同时他还注意选拔人才。比如说堪称全才的王朴,长于法制的王赞。善于理财的张美,都是在这时供职于澶州之人。
柴荣的这些行为,郭威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他也是更加器重。广顺二年(952年)朝廷讨伐慕容彦超,最初的时候不是很顺利,郭威也非常着急,有意御驾亲征,左右们就劝他不要去。这时郭威就想起了柴荣。对群臣说道:“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击贼,方办吾事。”最后因为王峻不想让柴荣带兵,所以转过头来鼓动郭威亲征兖州,这才作罢,不过这也足以看出柴荣在郭威心目中的地位了。
柴荣在澶州一干就是两年多,始终受制与王峻而不能回朝。在这期间郭威对王峻的忍耐也已到了极限状态。广顺三年(953年)初,黄河决口,郭威派王峻去视察灾情。此前柴荣曾多次上表请求回朝觐见,但都因为有王峻在朝中阻挠,未能成行,所以当柴荣听到王峻被派去视察黄河的消息后。立即再一次上表请求回京,郭威当即批准。
闰正月十五日,柴荣抵达京师。王峻知道以后非常紧张,立即从驻地动身。也在两日之后返回了京师。然而他回京之后又发现无事可做,因为柴荣回京是经过郭威批准的。走得是正当程序,无法给他栽赃罪名。郭威和柴荣,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皇子,又都有嘴有脚,想到哪见面就到哪见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做为一个宰相又凭什么干涉?
这个时候的柴荣,给人感觉在政治上还是非常老辣,并没有趁机大讲王峻的坏话,也没有伸手向郭威要官要权,而是仅在京城里住了十几天后,就很潇洒地走了。这个举动看似平常,实际上却是一记非常厉害的杀招,因为这就等于向郭威表明——儿子这次回京,没有任何的政治目的,就是来看望一下老爹的,可是有人不愿意,那我也就只好走了。
这么一来,郭威哪还有不怨恨王峻的道理?事情很明显,儿子离得这么近,就是因为王峻的阻挠,才使他们父子两人几年之中都未能见上一面,好容易等到一个王峻出差在外的机会,儿子才趁机回来尽尽孝心,可板凳还没坐热乎,就又被他给赶跑了。这么霸道的臣子,又有哪个臣子能容得下他?
然而这件事从表面上看来,还是王峻又胜了一场,所以他也就更加不知收敛。二月十日,王峻又奏请由端明殿学士颜衎和枢密直学士陈观来接替范质、李谷的宰相之位。郭威朝中也是四个宰相,以王峻为首,剩下的就是范质、李谷、冯道三个人。这其中冯道不管事,范质和李谷的权利其实也不是很大,但对王峻稍有威胁,所以王峻也就有心把他们两个处理掉,换上两个自己人。
这个事情本来就不太合规矩,王峻本来就是宰相,有什么资格决定平级干部的任免?郭威当然也不会同意,因为如果连这件事情都依从于王峻,那以后还要靠什么来遏制他?所以一口拒绝。可是此时的王峻因为一直以来,郭威都对他百依百顺,已经狂妄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遭到拒绝后不肯让步,拽住郭威死缠烂打,竭力争辩,而且态度蛮横,言语十分不逊。
两个人从早上一直争论到中午,郭威连饭都没能吃上,可王峻还是不肯罢手。这时郭威的忍耐已经超出了极限,有心对他下手了,便对他说:“好,你说得全对,但是今天是寒食节,不宜办公,等寒食节一过,我立刻按你的意思办。”
王峻以为又胜了一场,非常得意,兴高彩烈地退了下去。结果寒食节一过,郭威就传旨将他拿下,并随后将王峻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州)司马。一个月后,王峻就因病死在了商州。
郭威处理掉王峻,马上就将柴荣召回京师,担任开封尹,并将其封为晋王,使其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尽显无遗。但是在这个时候,后周的国内还有一个人,对柴荣的地位,甚至是郭威的地位都造成了威胁,这个人就是后周开国的第二号功臣——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王殷。(未完待续。)
张承业(846——922年):大唐著名忠义宦官,晋国第二号人物。李存勖夹河大战年代,全赖张承业在后方为他谋划大政,拾敛赋税,是个萧何一样的人物。然而张承业一心想做大唐的孤臣孽子,所以在听说李存勖有意称帝后,犹豫而死。
周德威(? ——918年):晋军四大名将之一,以骁勇闻名于世。五代之初任晋军蕃汉马步总管,为军中首将。公元918年,战死于胡柳坡。
李存审(862——924年):晋军四大名将之一,为人沉稳老辣。曾以数千疑兵在河北吓退朱温十五万大军,为晋军立下汗马功劳。周德威死后,李存审继任蕃汉马步总管,为晋军首将。公元924年,于幽州病故。
嗣昭(?——922年) :晋军四大名将之一,自公元907年起,领昭义节度使,坐镇潞州,为晋军独挡一面。公元922年,李嗣昭率军攻打镇州时,不幸为冷箭射伤,当晚金创迸发而死。后唐天成年间,唐明宗诏李嗣昭与周德威、李存审一起配享庄宗庙。
郭崇韬(?——926年):后唐开国功臣,曾献计李存勖奇袭大梁,最终一战功成。公元925年。郭崇韬奉命伐蜀,大获全胜。仅七十五天就灭掉前蜀,然而却遭李存勖的猜忌。并在次年初由李存勖的皇后刘氏传出教令杀害,直接引发了天下大乱。
后晋:
石敬瑭(892——942年):后晋高祖,唐明宗李嗣源之婿,五代第一汉奸。公元936年,石敬瑭在河东起兵造反,为得到契丹支持,他不惜认贼作父,并将燕云十六州全部割让。自此之后,这片土地被异族统治了三百余年。公元942年。“儿皇帝”石敬瑭在一片猜疑和惊惧声中死去,但他所犯下的罪行,却永远不会被世人所遗忘。
石重贵(914——964年):石敬瑭养子,后晋最后一个皇帝。公元942年,石敬瑭病死,石重贵被宰相冯道和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拥立为帝。公元946年末,契丹主耶律德光派军攻破大梁,后晋灭亡,石重贵被押解至契丹境内居住。直至公元964年病死,庙号晋出帝。
桑维翰(898——946年):后晋开国功臣,石敬瑭卖国的帮凶。历任后晋宰相、枢密使等要职,主政多年。后晋灭亡后。桑维翰被降将张彦泽所杀。
景延广(892——947年):后晋大将之一,拥立石重贵继位的主要功臣,一手挑起后晋与契丹之间的战争。后晋亡国后。景延广在被押解至契丹的途中自尽。
杜重威(?——948年):后晋大将之一,石重贵的姑父。深得其信任。在后晋与契丹最后一战时,杜重威率举国之兵向耶律德光投降。直接导致了后晋的灭亡。其后,杜重威被耶律德光任命为天雄节度使,汉高祖刘知远临死时,传旨将其处死。
后汉:
刘知远(895——948年):后汉开国皇帝,五代第一幸运儿。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因无力统治中原,被迫撤回国内,刘知远趁势起兵。仅一个月,就从河东杀入大梁,其后不到半年,就将版图基本恢复到后晋与契丹交战前的状态。后汉开国之顺,刘知远帝运之旺,五代无人能比。然而好景不长,刘知远称帝的第二年就因病而死,史称汉高祖。
刘承佑(931年—950年):后汉二任皇帝,刘知远之子。公元950年,刘承佑因不满军党专权,在朝中发动政变,致使后汉枢密使郭威在魏州起兵杀回京城,刘承佑兵败后被乱军所杀,史称汉隐帝。
苏逢吉(?——950年):后汉宰相,四顾命大臣之一,文党领袖。苏逢吉在与军党争取失势后,挑拨外戚李业与军党的矛盾,最终导致汉隐帝刘承佑与李业发动政变,屠杀军党中人。郭威杀回京城后,将其枭首于市。
史弘肇(?——950年):后汉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四顾命大臣之一,军党三巨头之一。史弘肇性格残暴,专横跋扈,有欺君行为。公元950年,汉隐帝发动政变,将其杀死于宫门。
杨 邠(?——950年):后汉宰相兼枢密使,四顾命大臣之一,军党三巨头之一。杨邠专横跋扈,有欺君行为。汉隐帝发动政变时,杨邠与史弘肇、三司使王章一同被杀。
后周:
郭威(904——954年):后周开国皇帝,后汉枢密使兼天雄军节度使,四顾命大臣之一,军党三巨头之一。郭威年少时好勇斗狠,但成年后变得宽厚大度,沉稳老练。公元950年,汉隐帝发动政变,郭威趁势在魏州起兵,随后攻入京城,其后通过澶州兵变,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后周。公元954年,郭威病故,庙号周太祖。
柴荣(921——959年):郭威养子,后周二任皇帝,五代第一明君。柴荣执政期间,对内兴水利、拓荒田、减赋税、扩都城、修历法、调音律、精兵简政、广开言路、排僧斥道,使国力日渐强盛。对外西征后蜀,收复秦、成、凤、阶四州,三征南唐,尽得江北十四州之地。公元959年,柴荣又亲率大军北伐契丹,出兵仅四十二天,一仗未打,一兵未失。就轻取三州(宁、莫、瀛)、三关(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十七县,声威震动天下。只可惜天妒英才。柴荣在北伐契丹期间,身染重病。并于不久后病逝,年仅三十九岁,庙号周世宗。
柴宗训(953——973年):柴荣长子,后周三任皇帝,也是五代最后一个帝王。柴荣死后,年仅六岁半的柴宗训继位。半年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周灭亡,五代也就此结束。公元973年。柴宗训死于房州,庙号周恭帝。
杂传:
耶律阿保机:契丹开国皇帝,民族英雄,尊号“天皇帝”。
述律平:耶律阿保机之妻,尊号“地皇后”,有“断腕皇后”的美誉。
耶律德光:耶律阿保机次子,契丹二任皇帝,公元947年,改契丹国号为“辽”。
王镕(873——921年):河北著名藩镇。成德军节度使。早年投靠朱温,后追随李存勖。公元921年,王镕死于军城叛乱。
王处直(?——922年):河北著名藩镇,义武军节度使。早年投靠朱温。后追随李存勖。王镕死后,王处直欲引契丹兵自保,却被养子王都所执。抑郁而终。
罗绍威(876——910年):河北著名藩镇,天雄军节度使。一生追随朱温。竭尽犬马之劳。公元910年,罗绍威病卒。朱温借机命河北三镇军阀换防,直接引发柏乡大战。
刘守光(?——913年):河北著名藩镇,幽州节度使。刘守光为人愚昧残暴,曾建立伪燕政权,但两年后即被李存勖所灭,随后被押回太原斩首。
冯道:五代政坛常青树,史上最强为官纪录保持者,自号“长乐老”,人称“不倒翁”,历仕五朝八姓十一帝,位不离三师三公。公元954年冯道病逝,死后被柴荣追封为瀛王,谥号文懿。
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五代乱世的终结者。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柴荣与王峻之间的矛盾了,柴荣是后周最有希望的皇位继承人,而王峻则是后周国内的第二号实权人物,这里面存在着一定的权利竞争关系,而且王峻这个人又特别好弄权,很怕柴荣会影响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对他十分忌惮,千方百计地对他进行打压。
郭威起兵造反后,在率领大军回朝的过程中,命柴荣留守邺都,这也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安排。但是在一个多月后,郭威就已经称帝了,那么柴荣做为郭威唯一的儿子,按理说也应该马上回朝侍驾了,可王峻生怕柴荣回朝之后会对他造成威胁,所以在朝中拼命阻挠,最终使这个事情没有能够办成。
王峻这么做实际上很不地道,因为首先来说,后周刚刚开国,国家草创,很需要有像柴荣这样信得过、用得着的干部入朝出一份力,再有就是郭威的全家都在这场变乱中死去,所以在感情上肯定也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那么他也需要有一个亲人来到他的身边对他进行安慰,所以王峻无论于公于私,都不应该对此事进行阻挠。
可是王峻不但对此阻挠了,而且还做得很绝,甚至都不肯让柴荣进京露上一面。要知道刘承佑在灭了郭威满门的同时,也尽杀柴荣的一家,把他的三个儿子全部杀死,那么也就是说,柴荣因为受了王峻的忌恨,就连自己家人的丧事都不能亲自处理了。
王峻究竟是以什么理由来阻止柴荣入京的要求,这一点没有明确记载,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似乎他也确实没有什么十分充分的理由,所以基本上可以判断他是利用职权,强行阻挠。史载“太祖(郭威)践祚,帝(柴荣)恳求入觐,忽梦至河而不能渡。”柴荣知道此事为难,也就没有坚持。
从这件事上看得出来,王峻还是非常专横的,郭威对他这个做法肯定也不会十分满意。不过王峻毕竟是后周开国的头号功臣,郭威对他也没有办法,只好就近将柴荣封为澶州节度使,并加检校太保。
柴荣在澶州工作期间,表现的还是十分出色,史称其“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显示出很强的工作能力。并且澶州因屡遭战火,城市毁坏得非常严重。柴荣又亲自带人进行战后重建,所以深得百姓的拥护。同时他还注意选拔人才。比如说堪称全才的王朴,长于法制的王赞。善于理财的张美,都是在这时供职于澶州之人。
柴荣的这些行为,郭威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他也是更加器重。广顺二年(952年)朝廷讨伐慕容彦超,最初的时候不是很顺利,郭威也非常着急,有意御驾亲征,左右们就劝他不要去。这时郭威就想起了柴荣。对群臣说道:“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击贼,方办吾事。”最后因为王峻不想让柴荣带兵,所以转过头来鼓动郭威亲征兖州,这才作罢,不过这也足以看出柴荣在郭威心目中的地位了。
柴荣在澶州一干就是两年多,始终受制与王峻而不能回朝。在这期间郭威对王峻的忍耐也已到了极限状态。广顺三年(953年)初,黄河决口,郭威派王峻去视察灾情。此前柴荣曾多次上表请求回朝觐见,但都因为有王峻在朝中阻挠,未能成行,所以当柴荣听到王峻被派去视察黄河的消息后。立即再一次上表请求回京,郭威当即批准。
闰正月十五日,柴荣抵达京师。王峻知道以后非常紧张,立即从驻地动身。也在两日之后返回了京师。然而他回京之后又发现无事可做,因为柴荣回京是经过郭威批准的。走得是正当程序,无法给他栽赃罪名。郭威和柴荣,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皇子,又都有嘴有脚,想到哪见面就到哪见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做为一个宰相又凭什么干涉?
这个时候的柴荣,给人感觉在政治上还是非常老辣,并没有趁机大讲王峻的坏话,也没有伸手向郭威要官要权,而是仅在京城里住了十几天后,就很潇洒地走了。这个举动看似平常,实际上却是一记非常厉害的杀招,因为这就等于向郭威表明——儿子这次回京,没有任何的政治目的,就是来看望一下老爹的,可是有人不愿意,那我也就只好走了。
这么一来,郭威哪还有不怨恨王峻的道理?事情很明显,儿子离得这么近,就是因为王峻的阻挠,才使他们父子两人几年之中都未能见上一面,好容易等到一个王峻出差在外的机会,儿子才趁机回来尽尽孝心,可板凳还没坐热乎,就又被他给赶跑了。这么霸道的臣子,又有哪个臣子能容得下他?
然而这件事从表面上看来,还是王峻又胜了一场,所以他也就更加不知收敛。二月十日,王峻又奏请由端明殿学士颜衎和枢密直学士陈观来接替范质、李谷的宰相之位。郭威朝中也是四个宰相,以王峻为首,剩下的就是范质、李谷、冯道三个人。这其中冯道不管事,范质和李谷的权利其实也不是很大,但对王峻稍有威胁,所以王峻也就有心把他们两个处理掉,换上两个自己人。
这个事情本来就不太合规矩,王峻本来就是宰相,有什么资格决定平级干部的任免?郭威当然也不会同意,因为如果连这件事情都依从于王峻,那以后还要靠什么来遏制他?所以一口拒绝。可是此时的王峻因为一直以来,郭威都对他百依百顺,已经狂妄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遭到拒绝后不肯让步,拽住郭威死缠烂打,竭力争辩,而且态度蛮横,言语十分不逊。
两个人从早上一直争论到中午,郭威连饭都没能吃上,可王峻还是不肯罢手。这时郭威的忍耐已经超出了极限,有心对他下手了,便对他说:“好,你说得全对,但是今天是寒食节,不宜办公,等寒食节一过,我立刻按你的意思办。”
王峻以为又胜了一场,非常得意,兴高彩烈地退了下去。结果寒食节一过,郭威就传旨将他拿下,并随后将王峻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州)司马。一个月后,王峻就因病死在了商州。
郭威处理掉王峻,马上就将柴荣召回京师,担任开封尹,并将其封为晋王,使其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尽显无遗。但是在这个时候,后周的国内还有一个人,对柴荣的地位,甚至是郭威的地位都造成了威胁,这个人就是后周开国的第二号功臣——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王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