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王诚,差点订了门亲事,只是女方家中祖父母不同意,也就作罢了,之后刘氏就一直寻摸着,想找个合心意的儿媳妇,好好臊一臊那户人家的脸。
刘氏常年生活在市井之中,说话就不像李氏那么滴水不漏了,哪怕对着只有五岁的宋筠,不管她听不听得懂,还是把自家大儿子的八卦吐露了出来:
“那小娘子的亲娘,有些病歪歪的,只是家里自诩书香门第,平日不许女眷轻易出门,我就常上门给她看病,一来二去,就熟悉了,也见过她女儿好几次。”
刘氏说到这里,有些可惜的意味:
“那小娘子,虽不识几个字,却事母至孝,又乖巧懂事,我们这样的人家,怕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儿媳妇了。”
宋筠见舅母这么坦诚,也不怕问多了会引她不快,反而八卦地问:
“然后呢,她家里人什么意思?”
刘氏哼了一声,不满地说:
“她爹娘自然是愿意的,不是我说,他们家虽然口口声声的书香门第,日子可比咱家紧巴得多,人口多,又瞧不起经商的,只靠几亩薄田过日子,说得好听是简朴自然,说得难听些,不就是没钱嘛。家中女眷还得纺织以补贴家用,公婆管得又紧,她爹娘肯定是想让女儿嫁到一户宽松的人家。”
“那是她祖父母不乐意了?”
刘氏用手拍了下桌子,应道:
“可不是,嫌弃我们是医匠,说是他家宁愿让孙女儿死了也不能嫁到我家,这叫什么话?不嫁就不嫁,还宁愿死了,我倒是想看看,那两个老货,能不能寻摸出一户好人家。就是可惜了那个女娘,摊上这么对祖父母。”
人家的家事,宋筠虽然也觉得这小姐姐可怜,却也没办法,如果她父母硬气一些,在家里有话语权一些,或许还能做女儿的一半主,哪怕不嫁到沈家,嫁给一户不那么严苛的人家也好。
只是看刘氏话里的意思,这姐姐的父母是做不了主的,那她今后的日子好坏,也就只能看运气了。
宋筠见刘氏和那家人撕破了脸,肯定是不会再议亲了,就想起了祖母的侄孙女田满。
自田满那门亲事被白家搅和了,宋老太太虽然说了要给她找个好人家,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田家虽然有些家底,到底是乡下人,县里有些人家比较精细,不愿意和乡下人结亲也是有的。
而且田满是个腼腆的女孩,这性子,放了面慈心苦的婆婆手下,怕是要被折腾得有苦难言。
刘氏就很好,爽朗大方,心思不重,而且她又想要个孝顺又乖巧的儿媳妇。婆媳俩性子互补,总比硬碰硬或者软对软来得和谐。
若是放在从前,田家还显得有些配不上沈家,只是田满的几个弟弟也在读书,有意科考,据说学得还不错,虽然不如那户“书香门第”,却明显在走上坡路。
这两家,以宋筠的眼光来看,还是挺搭的,她这么想,也就提了一嘴,反正自己是个小孩子,倒也不是正经做媒,就是给刘氏多个选项,不成就不成了。
“我祖母给我田家表姐寻摸亲事的时候还对我说过,选对婆母是顶要紧的事儿了,选不对了,那户人家再有钱、名声再好,都不是良配。我觉得舅母这么好的性子,总会有好儿媳妇想嫁过来的。”
刘氏哈哈直乐,觉得这个外甥女学大人说话的样子还是挺逗的,又觉得亲家母也是够大大咧咧的了,对着这么小的孙女儿就说起了怎么选婆家。
不过,她笑了几声后,觉得脑子里有根弦动了,她又细细琢磨了一遍宋筠的话,有些奇怪地瞥了她一眼。
宋筠做出茫然的样子看了过去,刘氏心里一笑:看来是自己多想了,就说嘛,五岁的小丫头,哪里懂得做媒啊。
但她到底是对这个“田家表姐”留了心,问道:
“表姐常去你家吗?性格如何?”
宋筠只做不知道她的意思,坦坦荡荡地回答道:
“我表姐去年在我家住了几个月,对我很好,会带我玩,也会在我吃糕饼时替我擦嘴角的碎屑,说话细声细气的,可温柔了。”
刘氏听了,对田满比较满意。她是个粗放的性子,养了个女儿更是倔得很,像个小小子,因此一向很想要个乖巧懂事的女儿,如果没有,儿媳妇乖巧懂事,也是好的。
刘氏回想了下田家的条件,隐约只记得在乡下种地,更多的就不知道了。
她又问了宋筠:
“你去田表姐家玩过吗?他家是做什么的?”
“没去过,娘说太远了,等我大一些再带我去。我只知道她家有挺多地,每年都给我家带粮食来。表姐的弟弟们和我哥哥一样,都在读书。”
刘氏娘家也是黎阳县的,卖杂货为生,其实家境还不如田家呢,因此她也不觉得田家在乡下如何如何,倒是觉得这门亲事如果能成,的确很不错。
只是,更多的东西,她没办法和小孩子打听了,而且这事儿,总得和亲家母通通气,不能私下这么打听田家的事,因此刘氏只把这件事记在心里,等着和公婆丈夫商量一下,再给小姑子写信。
刘氏想到这里,朝老神在在喝茶的沈母看了一眼,发现她嘴角有丝笑意,便知道婆母也考虑到了田家这事儿,安下心来,继续和宋筠聊天。
宋筠看刘氏转移了话题,猜到她要写信给自家打听情况了,就安心地继续陪她聊天。
在外祖家混日子的生活,虽然不如王家那么悠闲,但更为自在。一方面是沈家毕竟是外祖家,更亲近;另一方面是,沈家的规矩几乎为零。
想也知道,女人都学医并且时不时还出去给人治病的家庭,更不会束缚外孙女了,宋筠偶尔去舅舅坐堂的沈家医馆看看,偶尔跟着外祖母和舅妈去旁人家治病,时不时还随着小表姐认识一下药材,日子过得很充实。
刘氏常年生活在市井之中,说话就不像李氏那么滴水不漏了,哪怕对着只有五岁的宋筠,不管她听不听得懂,还是把自家大儿子的八卦吐露了出来:
“那小娘子的亲娘,有些病歪歪的,只是家里自诩书香门第,平日不许女眷轻易出门,我就常上门给她看病,一来二去,就熟悉了,也见过她女儿好几次。”
刘氏说到这里,有些可惜的意味:
“那小娘子,虽不识几个字,却事母至孝,又乖巧懂事,我们这样的人家,怕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儿媳妇了。”
宋筠见舅母这么坦诚,也不怕问多了会引她不快,反而八卦地问:
“然后呢,她家里人什么意思?”
刘氏哼了一声,不满地说:
“她爹娘自然是愿意的,不是我说,他们家虽然口口声声的书香门第,日子可比咱家紧巴得多,人口多,又瞧不起经商的,只靠几亩薄田过日子,说得好听是简朴自然,说得难听些,不就是没钱嘛。家中女眷还得纺织以补贴家用,公婆管得又紧,她爹娘肯定是想让女儿嫁到一户宽松的人家。”
“那是她祖父母不乐意了?”
刘氏用手拍了下桌子,应道:
“可不是,嫌弃我们是医匠,说是他家宁愿让孙女儿死了也不能嫁到我家,这叫什么话?不嫁就不嫁,还宁愿死了,我倒是想看看,那两个老货,能不能寻摸出一户好人家。就是可惜了那个女娘,摊上这么对祖父母。”
人家的家事,宋筠虽然也觉得这小姐姐可怜,却也没办法,如果她父母硬气一些,在家里有话语权一些,或许还能做女儿的一半主,哪怕不嫁到沈家,嫁给一户不那么严苛的人家也好。
只是看刘氏话里的意思,这姐姐的父母是做不了主的,那她今后的日子好坏,也就只能看运气了。
宋筠见刘氏和那家人撕破了脸,肯定是不会再议亲了,就想起了祖母的侄孙女田满。
自田满那门亲事被白家搅和了,宋老太太虽然说了要给她找个好人家,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田家虽然有些家底,到底是乡下人,县里有些人家比较精细,不愿意和乡下人结亲也是有的。
而且田满是个腼腆的女孩,这性子,放了面慈心苦的婆婆手下,怕是要被折腾得有苦难言。
刘氏就很好,爽朗大方,心思不重,而且她又想要个孝顺又乖巧的儿媳妇。婆媳俩性子互补,总比硬碰硬或者软对软来得和谐。
若是放在从前,田家还显得有些配不上沈家,只是田满的几个弟弟也在读书,有意科考,据说学得还不错,虽然不如那户“书香门第”,却明显在走上坡路。
这两家,以宋筠的眼光来看,还是挺搭的,她这么想,也就提了一嘴,反正自己是个小孩子,倒也不是正经做媒,就是给刘氏多个选项,不成就不成了。
“我祖母给我田家表姐寻摸亲事的时候还对我说过,选对婆母是顶要紧的事儿了,选不对了,那户人家再有钱、名声再好,都不是良配。我觉得舅母这么好的性子,总会有好儿媳妇想嫁过来的。”
刘氏哈哈直乐,觉得这个外甥女学大人说话的样子还是挺逗的,又觉得亲家母也是够大大咧咧的了,对着这么小的孙女儿就说起了怎么选婆家。
不过,她笑了几声后,觉得脑子里有根弦动了,她又细细琢磨了一遍宋筠的话,有些奇怪地瞥了她一眼。
宋筠做出茫然的样子看了过去,刘氏心里一笑:看来是自己多想了,就说嘛,五岁的小丫头,哪里懂得做媒啊。
但她到底是对这个“田家表姐”留了心,问道:
“表姐常去你家吗?性格如何?”
宋筠只做不知道她的意思,坦坦荡荡地回答道:
“我表姐去年在我家住了几个月,对我很好,会带我玩,也会在我吃糕饼时替我擦嘴角的碎屑,说话细声细气的,可温柔了。”
刘氏听了,对田满比较满意。她是个粗放的性子,养了个女儿更是倔得很,像个小小子,因此一向很想要个乖巧懂事的女儿,如果没有,儿媳妇乖巧懂事,也是好的。
刘氏回想了下田家的条件,隐约只记得在乡下种地,更多的就不知道了。
她又问了宋筠:
“你去田表姐家玩过吗?他家是做什么的?”
“没去过,娘说太远了,等我大一些再带我去。我只知道她家有挺多地,每年都给我家带粮食来。表姐的弟弟们和我哥哥一样,都在读书。”
刘氏娘家也是黎阳县的,卖杂货为生,其实家境还不如田家呢,因此她也不觉得田家在乡下如何如何,倒是觉得这门亲事如果能成,的确很不错。
只是,更多的东西,她没办法和小孩子打听了,而且这事儿,总得和亲家母通通气,不能私下这么打听田家的事,因此刘氏只把这件事记在心里,等着和公婆丈夫商量一下,再给小姑子写信。
刘氏想到这里,朝老神在在喝茶的沈母看了一眼,发现她嘴角有丝笑意,便知道婆母也考虑到了田家这事儿,安下心来,继续和宋筠聊天。
宋筠看刘氏转移了话题,猜到她要写信给自家打听情况了,就安心地继续陪她聊天。
在外祖家混日子的生活,虽然不如王家那么悠闲,但更为自在。一方面是沈家毕竟是外祖家,更亲近;另一方面是,沈家的规矩几乎为零。
想也知道,女人都学医并且时不时还出去给人治病的家庭,更不会束缚外孙女了,宋筠偶尔去舅舅坐堂的沈家医馆看看,偶尔跟着外祖母和舅妈去旁人家治病,时不时还随着小表姐认识一下药材,日子过得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