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难道这珊瑚手串还有部分是真的不成?”
“不错,应该有一半左右是真的。”
“啊!你不是在开玩笑?”温仕铭再次确认。
见陈逸凡点头确认,温仕铭顿时雨过天晴,露出笑脸来。
对于陈逸凡本事,他也算是比较了解的,知道这家伙不仅运气好,心细得很,而且经他看过的物件,几乎从没有看走眼的。不然,刚才也不会一听陈逸凡说是假时,就直接一副哭丧脸的模样,甚至一气之下就想直接扔了了事。
其实,这真假十八颗珊瑚圆珠,是按照一真一假串联在一起的。这样真真假假混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而温仕铭看时又不够细心,所以他看走眼也不足为奇。
目光再次落到红珊瑚手串上,温仕铭在心里默算了一下,虽然只有一半是真的,但总的来说,也没有吃亏,反而小赚一点。
随后,看了眼旁边陈逸凡,温仕铭眼中闪过一丝坏笑,突然开口道:“嘿嘿,陈兄你果然是我的福星。来,咱抱一个。”
说完,就装着要给陈逸凡一个熊抱。
见状,陈逸凡一脚踹过去,笑骂道:“死开,两个大男人在大庭广众下搂搂抱抱,你恶不恶心呀!”
躲过陈逸凡一脚,温仕铭继续调侃道:“听你的意思,在人少的地方就可以咯!要不,我们现在就去换一个地方?”
说完,没等陈逸凡有所反应,就哈哈大笑,转身跑了。
看着跑远的温仕铭,陈逸凡露出一丝无语的苦笑,他当然看出这家伙是在开玩笑,应该是不满自己刚才没一次性把话说完,害他虚惊一场。
陈逸凡晃了晃头,收拾一下心情,继续往前走。
走了十多个摊位,陈逸凡虽然也发现一些古董,但他现在的眼界有些高,一般的古玩不放在心上,所以并没有出手。
再往下一个摊子走去,陈逸凡眼中闪过一丝意外。只见约莫八仙桌面大小的摊位上,别说完整的器件,就是一件残缺成样的也没有,全都是大小不一的古瓷残片。
看到这些摆放凌乱的古瓷残片,陈逸凡脑海中忽然闪现温仕铭曾经提过的一位瓷片收藏家,人称“片儿白”。
在圈内,“片儿白”的外号被人叫得响当当。早在六七年前,关于“片儿白”的故事已经被媒体挖到了祖上三代,戏剧性的收藏经历、爽朗执拗的性格、讲起话来口若悬河,加上略带“痞气”的外号,算是家喻户晓了。
值得一提的是,“片儿白”他不仅收藏的数万片瓷片,还开设了鼎鼎有名的睦明堂古瓷标本博物馆,专门展览古瓷片。另外,他还把其中一些有经历的瓷片,逐个写出来,整理成书,给人们讲述瓷片后面的故事。
实话说,瓷片收藏在以前并不怎么流行,而是近几年来才受到青眯,成为古瓷收藏的又一个热点。
这就使古瓷片价格“水涨船高”,如宋代五大名窑、明清的官窑和一些特别的品种(如宋代建窑黑釉、元青花),好的瓷片能值上万元,甚至十几万,也让人趋之若鹜。
当然,古瓷片受到青睐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古瓷是历史珍品,不可再造。由于年代久远,保留到今天的名窑瓷器少而又少,市场上也很难收集到完整而又品相好的古瓷名品,因此有眼光的收藏者开始收藏名窑瓷片,以慰嗜爱之心。
其次,残破的瓷片把胎釉断面一览无余地显现出来,内涵丰富,信息量大,使收藏者不但能知其表,还能察其里,通过“上手”古瓷片,收藏者对古瓷特征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和全面。
第三,古瓷片较易获得,价格便宜、真品率高、风险性小等优点,是普通人从书本到实际学习古瓷鉴定的捷径。
这是陈逸凡第一次见到只卖古瓷片的摊子,所以比较好奇。其次就是陈逸凡把它当作自己学习的资料和鉴定的辅助工具,借以识别陶瓷伪品。
摊主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少妇,长相不错,身材前凸后翘。见陈逸凡停留在摊前,就热情地招呼道:“随便看,咱这货真价实,无论是唐越窑、宋汝、官、钧、定瓷片,以及龙泉、耀州窑瓷片,还是元明清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瓷、粉彩瓷、珐琅彩……应有尽有。”
陈逸凡被逗乐了,恰好瞧见摊中有片瓷片上面写着非常熟悉的五个字,不由笑道:“大姐你说漏了,还有个现代的呢?”
顺着陈逸凡的目光望去,少妇才发现那瓷片上面赫然写着“微波炉适用”五个大字。
少妇脸色不变,顺势将那片“微波炉适用”的碎瓷片收了起来,竖起大拇指。
“果然没错,一看你就是行家。虽然不一定出自这些名窑,但咱的瓷片绝对是从旧窑址挖出来,买到就赚到。”
这话可信度挺高的,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因其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
话是这样说,但一些假冒名窑名品的货色在市场上也时有所见,毕竟对于珍稀瓷片的价值,“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就是最好的证明。
陈逸凡笑了笑,没有纠正少妇明显有毛病的话语。他蹲下,开始拨弄着摊位中的碎瓷片看。
不一会,他就不禁摇头暗叹:地摊无好货,这话还真是不假。
他看了十多片,从胎、釉断面就能看出来其烧制工艺粗糙,估计是民间日常用的一些瓷器,没有什么收藏价值。
少妇见陈逸凡露出失望的眼神,不由问道:“怎么?没有喜欢的?我这里还有一些新鲜出炉的古瓷片,你要不要看一看。”
说完,少妇拿出一个旧布包裹,利索打开,将里面的古瓷片展现在陈逸凡眼前。
陈逸凡将目光转过去,初一入眼,就感觉到这包裹里的瓷片,其实和地摊上成堆摆放着的,差别并不大。
就在此时,一片拇指大小的古瓷片引起陈逸凡的注意。
“不错,应该有一半左右是真的。”
“啊!你不是在开玩笑?”温仕铭再次确认。
见陈逸凡点头确认,温仕铭顿时雨过天晴,露出笑脸来。
对于陈逸凡本事,他也算是比较了解的,知道这家伙不仅运气好,心细得很,而且经他看过的物件,几乎从没有看走眼的。不然,刚才也不会一听陈逸凡说是假时,就直接一副哭丧脸的模样,甚至一气之下就想直接扔了了事。
其实,这真假十八颗珊瑚圆珠,是按照一真一假串联在一起的。这样真真假假混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而温仕铭看时又不够细心,所以他看走眼也不足为奇。
目光再次落到红珊瑚手串上,温仕铭在心里默算了一下,虽然只有一半是真的,但总的来说,也没有吃亏,反而小赚一点。
随后,看了眼旁边陈逸凡,温仕铭眼中闪过一丝坏笑,突然开口道:“嘿嘿,陈兄你果然是我的福星。来,咱抱一个。”
说完,就装着要给陈逸凡一个熊抱。
见状,陈逸凡一脚踹过去,笑骂道:“死开,两个大男人在大庭广众下搂搂抱抱,你恶不恶心呀!”
躲过陈逸凡一脚,温仕铭继续调侃道:“听你的意思,在人少的地方就可以咯!要不,我们现在就去换一个地方?”
说完,没等陈逸凡有所反应,就哈哈大笑,转身跑了。
看着跑远的温仕铭,陈逸凡露出一丝无语的苦笑,他当然看出这家伙是在开玩笑,应该是不满自己刚才没一次性把话说完,害他虚惊一场。
陈逸凡晃了晃头,收拾一下心情,继续往前走。
走了十多个摊位,陈逸凡虽然也发现一些古董,但他现在的眼界有些高,一般的古玩不放在心上,所以并没有出手。
再往下一个摊子走去,陈逸凡眼中闪过一丝意外。只见约莫八仙桌面大小的摊位上,别说完整的器件,就是一件残缺成样的也没有,全都是大小不一的古瓷残片。
看到这些摆放凌乱的古瓷残片,陈逸凡脑海中忽然闪现温仕铭曾经提过的一位瓷片收藏家,人称“片儿白”。
在圈内,“片儿白”的外号被人叫得响当当。早在六七年前,关于“片儿白”的故事已经被媒体挖到了祖上三代,戏剧性的收藏经历、爽朗执拗的性格、讲起话来口若悬河,加上略带“痞气”的外号,算是家喻户晓了。
值得一提的是,“片儿白”他不仅收藏的数万片瓷片,还开设了鼎鼎有名的睦明堂古瓷标本博物馆,专门展览古瓷片。另外,他还把其中一些有经历的瓷片,逐个写出来,整理成书,给人们讲述瓷片后面的故事。
实话说,瓷片收藏在以前并不怎么流行,而是近几年来才受到青眯,成为古瓷收藏的又一个热点。
这就使古瓷片价格“水涨船高”,如宋代五大名窑、明清的官窑和一些特别的品种(如宋代建窑黑釉、元青花),好的瓷片能值上万元,甚至十几万,也让人趋之若鹜。
当然,古瓷片受到青睐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古瓷是历史珍品,不可再造。由于年代久远,保留到今天的名窑瓷器少而又少,市场上也很难收集到完整而又品相好的古瓷名品,因此有眼光的收藏者开始收藏名窑瓷片,以慰嗜爱之心。
其次,残破的瓷片把胎釉断面一览无余地显现出来,内涵丰富,信息量大,使收藏者不但能知其表,还能察其里,通过“上手”古瓷片,收藏者对古瓷特征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和全面。
第三,古瓷片较易获得,价格便宜、真品率高、风险性小等优点,是普通人从书本到实际学习古瓷鉴定的捷径。
这是陈逸凡第一次见到只卖古瓷片的摊子,所以比较好奇。其次就是陈逸凡把它当作自己学习的资料和鉴定的辅助工具,借以识别陶瓷伪品。
摊主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少妇,长相不错,身材前凸后翘。见陈逸凡停留在摊前,就热情地招呼道:“随便看,咱这货真价实,无论是唐越窑、宋汝、官、钧、定瓷片,以及龙泉、耀州窑瓷片,还是元明清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瓷、粉彩瓷、珐琅彩……应有尽有。”
陈逸凡被逗乐了,恰好瞧见摊中有片瓷片上面写着非常熟悉的五个字,不由笑道:“大姐你说漏了,还有个现代的呢?”
顺着陈逸凡的目光望去,少妇才发现那瓷片上面赫然写着“微波炉适用”五个大字。
少妇脸色不变,顺势将那片“微波炉适用”的碎瓷片收了起来,竖起大拇指。
“果然没错,一看你就是行家。虽然不一定出自这些名窑,但咱的瓷片绝对是从旧窑址挖出来,买到就赚到。”
这话可信度挺高的,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因其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
话是这样说,但一些假冒名窑名品的货色在市场上也时有所见,毕竟对于珍稀瓷片的价值,“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就是最好的证明。
陈逸凡笑了笑,没有纠正少妇明显有毛病的话语。他蹲下,开始拨弄着摊位中的碎瓷片看。
不一会,他就不禁摇头暗叹:地摊无好货,这话还真是不假。
他看了十多片,从胎、釉断面就能看出来其烧制工艺粗糙,估计是民间日常用的一些瓷器,没有什么收藏价值。
少妇见陈逸凡露出失望的眼神,不由问道:“怎么?没有喜欢的?我这里还有一些新鲜出炉的古瓷片,你要不要看一看。”
说完,少妇拿出一个旧布包裹,利索打开,将里面的古瓷片展现在陈逸凡眼前。
陈逸凡将目光转过去,初一入眼,就感觉到这包裹里的瓷片,其实和地摊上成堆摆放着的,差别并不大。
就在此时,一片拇指大小的古瓷片引起陈逸凡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