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若皇甫嵩真的起兵讨伐董卓,对姬平本身而言,反倒没什么大用,因为算计他的还有那帮士人,皇甫嵩不可能也没有实力与士人为敌,天下依旧是大乱,甚至更乱。
如今暗中派人而来反倒更合姬平心意。
带兵来的是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和盖勋的儿子盖顺。
皇甫嵩为当世第一名将,但京兆尹盖勋的名望也不差。
盖勋字元固,敦煌郡人,曾任汉阳太守,名震西凉,后入朝为讨虏校尉,他是个良臣,更深得灵帝信任。后来得罪了蹇硕,被发送到长安做京兆尹,即便如此,每逢军国大事,灵帝都会发手诏向他请教对策。
这是个很中直的人,姬平的前身刘辩,曾为了亲信高望之子举孝廉一事求盖勋,结果很没面子的被盖勋拒绝了。
皇甫嵩有三万精兵,盖勋只有一万,没想到这次盖勋竟然偷偷派来了两千,而且还是亲子带领,让姬平心中感念不已。
此时有援兵来,正是雪中送炭,姬平自然不会再去箕关,他估摸着这五千将士应该还没吃晚饭,便吩咐张辽速速派人去东垣县安排食宿。
张辽先带着人快马去接应,姬平也带着卢植,紧跟其后骑马直奔东垣县的壶丘亭东滩渡口,接应援兵。
壶丘亭是东垣县沿河设的一个亭,位于一片山地高台之上。
将近黄昏时分,张辽差人来报,皇甫郦和盖顺率领五千兵马已经在东滩上岸,进入壶丘亭,至于壶丘亭东滩渡口的守津吏早已被张辽收买,。
姬平和卢植带着数十人刚出轵关陉口,张辽便带着三个人迎了上来。
他看到张辽脸上带着几分无奈,心中有些诧异,转头去打量那三人,却见那三人也是迟疑的看着他。
三人都是甲胄在身,最中间那人大约三十左右,面目清秀,微显瘦弱,不像一个将军,倒像是一个书生。
左边之人似乎只比张辽大一些,二十四五左右,身形魁梧,神情沉稳,双眼有神。
右边那人年龄也有二十四五,却生着一张娃娃脸,看上去颇为和善喜气。
三人也盯着姬平看,似乎是不确定他的身份,想拜又怕拜错了,这时卢植在姬平身后沉声斥道:“你们三人还不拜见陛下,迟疑什么!”
卢植曾在平定黄巾时任北中郎将,与皇甫嵩和盖勋关系都不错,这三人自然都认得他。
“卢伯父!”“卢尚书!”“卢将军!”
三人看到卢植,惊呼一声,当下不再迟疑,忙朝姬平下拜道:“臣皇甫郦、末将盖顺、小将士孙萌拜见陛下。”
那个娃娃脸的士孙萌低着头低声埋怨着中间的皇甫郦:“看,我说咱们直接拜见就行,你偏要怀疑,文远多实诚的一个人哪,又怎么会骗我们?”
中间的皇甫郦有些尴尬,左边的盖顺低声斥道:“小三闭嘴!”
姬平修炼御龙经,耳力甚好,可清晰听到三人的低语,不禁莞尔,翻身下马,扶起三人,笑道:“三位将军快快请起,我如今已经不是天子,不必行此大礼。”
皇甫郦惭然道:“都怪臣等来迟,误了陛下大计,致陛下陷于危难,臣等有罪。”
姬平拍了拍皇甫郦的肩膀,安慰道:“将军何须自责,先时董卓造逆,满朝公卿大臣皆不能阻拦,而三位将军能率义师远道而来,足见忠义之心,实乃雪中送炭,又何罪之有?且先安顿了众将士再说。”
三人急忙点头应是。
这时不知谁的肚子咕噜响了一下,左右的盖顺和士孙萌两人立时看向中间的皇甫郦。
皇甫郦被两人这一看,面色倏然涨红。
随后,左边娃娃脸的士孙萌略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陛下,是小将,实在是饿的慌了。”
皇甫郦和盖顺侧过头去,似乎觉得这小子很丢脸。
这三个人倒是有趣,姬平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大笑起来:“走,去东垣县,让将士们好好吃一顿!”
在赶往东垣县的途中,姬平询问着三人远道而来的情况,三人中士孙萌年龄最小,性子活,一路说个不停,姬平很快了解了情况。
皇甫嵩接到密诏后,确实有些犹疑,因为这密诏除了那个“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玺印外,再没有其他什么能证明它是天子的密诏,而且传国玉玺向来不用于诏令,基本没人知道真正的玺文是怎样的。
但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却一力坚持,他认为,如果这密诏是真的,而皇甫嵩不发兵,便是违抗君命的千古罪人。
他又建议皇甫嵩,不必三万兵马尽起,只需派五千精兵秘密从黄河东渡顺流而下即可抵达洛阳勤王。
正在这时,西凉马腾和韩遂起兵作乱,皇甫嵩便让皇甫郦带三千兵马东下,皇甫郦认为兵马太少,便又去长安找了京兆尹盖勋。
盖勋早对屯兵河东郡的董卓心有防范,一听天子有难,便立时令其子盖顺带了两千兵马跟随皇甫郦东下勤王。又有盖勋属下鹰鹞都尉士孙瑞的独子士孙萌跟了过来。
他们一路沿河而下,并没有停留,到了小平津渡口,遇到唐方,才知道董卓已然当权,天子被废,也幸好姬平早安排唐方留在小平津,才没有让这五千兵马跑掉。
士孙萌说起来滔滔不绝,又拍着张辽的肩膀笑道:“文远,我就说你是个好人,偏偏大哥二哥说你是董胖子任命的雁门太守,不可信也。”
张辽苦笑道:“这个雁门太守也是陛下为我讨来的。”
士孙萌又啧啧赞叹:“陛下真乃神人也!”
前面正与皇甫郦说话的姬平一个踉跄。
如今手下兵马大壮,姬平自然不会再客气,五千大军连夜直接入驻东垣县,掌控了整个县城,更把守住了东垣县周边各个要道。
这五千精兵有近半都是骑兵,在关中对抗西凉军队,久经沙场,战斗力极强,守个东垣县自然是足足有余。
原本的东垣令赵德躲到邵亭后,董卓部将牛辅掌控河东郡,一直没有派下东垣令,如今只有县丞和几个属吏在。
姬平请了个大神,卢植,在东垣县坐镇,处理一切事务。
卢植声望著于四海,又担任过北中郎将,可谓一名真正的儒将,以他的资历便是做一名州牧也不为过。如今让他坐镇东垣县,实是大材小用,但这是姬平讲来起家的地方,有卢植在可保万无一失。
也亏得卢植志虑忠纯,要是其他名士,恐怕早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大骂一场,撂挑子走人了。
三天后,盖顺和皇甫郦留在东垣县帮着卢植整顿防务,姬平则带着张辽和士孙萌领了六百兵马,离开东垣县,进入轵道,东行赶往邵亭。
因为驻守邵亭的荀棐送来一个消息,抓到了三百个河内郡攻打箕关的俘虏。
姬平赶到邵亭后,荀棐迎了上来,大致说了情况。
原来在一天前,箕关守卫发现,从轵道东面过来一支商队,大约有百人,顺着关下的长坡一路行来。
箕关虽然不大,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荀棐派了一曲两百人看守,守关的军侯是个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远远看到这些人步履沉稳,不似普通商队,不敢怠慢,立时快马报知了身在邵亭的荀棐。
荀棐立时赶到箕关,也发现了一些异常,他熟读经书、兵书,颇有一些智计,为了探查这些人的身份,他采用了示敌以弱的计策,让十多个士兵扮作赵氏家兵模样,懒散的徘徊在箕关上,又将四百射声士埋伏在关内和关口北部山梁上。
商队到了关下,城上守关的“家兵”开大血口索要过关钱,商队“无奈”的交钱后进了关,果然,一百多人一进关,就狰狞毕露,从车上取出兵器,冲向关上“家兵”。
结果毫无疑问,四百射声士一出,那帮人便死了近半,余下的被俘虏了,一询问,才知道是河内太守王匡派来的,要趁机夺取箕关。
荀棐却怀疑这一百人要攻取箕关太少,令射声士在四面再次拉起强弓,一诈唬,这些人便立时交代了,他们只是作为前锋和试探,后面还有三百人。
荀棐便将计就计,让这些“内应”发出讯号,果然,又有三百多人疾行而来,结果毫无疑问,通通被俘虏了,看押在军营中,等待姬平发落。
姬平听荀棐淡淡的叙述了情况,不由大赞:“荀叔真是智勇无双,我能得荀叔相助,何其幸也!”
颍川荀家经书传世,荀棐虽然武力不凡,算是个另类,但也颇有谦和的君子之风,听到姬平夸赞,倒有些赧然,让姬平不由好笑。
进了大营,荀棐让手下把俘虏中领头的两个领头和几个亲信士兵带了上来。
两个将领一个是青年,大约二十多岁,名叫文青,面目甚是俊美,只是此刻眼中透露出些许惊惧,身子微微颤抖着,显然并不是什么有骨气的人。
另一个中年人,名叫常夏,左肩中了一箭,却是面无表情。
姬平没有理会去常夏,而是一直盯着那个文青的脸,在他的直视下,文青很快崩溃了,扑通一声伏倒在地,呜声道:“将军,小的愿降,为将军效忠。”
边上的常夏面容抽搐了一下,嘴巴动了动,没说什么。
“抬起头来!”姬平斥了一声,文青一抖,急忙抬起头,鼻涕眼泪一把流。
姬平皱起眉头,突然问道:“你是渤海太守袁绍派来的吧?他如今可在河内?”
如今暗中派人而来反倒更合姬平心意。
带兵来的是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和盖勋的儿子盖顺。
皇甫嵩为当世第一名将,但京兆尹盖勋的名望也不差。
盖勋字元固,敦煌郡人,曾任汉阳太守,名震西凉,后入朝为讨虏校尉,他是个良臣,更深得灵帝信任。后来得罪了蹇硕,被发送到长安做京兆尹,即便如此,每逢军国大事,灵帝都会发手诏向他请教对策。
这是个很中直的人,姬平的前身刘辩,曾为了亲信高望之子举孝廉一事求盖勋,结果很没面子的被盖勋拒绝了。
皇甫嵩有三万精兵,盖勋只有一万,没想到这次盖勋竟然偷偷派来了两千,而且还是亲子带领,让姬平心中感念不已。
此时有援兵来,正是雪中送炭,姬平自然不会再去箕关,他估摸着这五千将士应该还没吃晚饭,便吩咐张辽速速派人去东垣县安排食宿。
张辽先带着人快马去接应,姬平也带着卢植,紧跟其后骑马直奔东垣县的壶丘亭东滩渡口,接应援兵。
壶丘亭是东垣县沿河设的一个亭,位于一片山地高台之上。
将近黄昏时分,张辽差人来报,皇甫郦和盖顺率领五千兵马已经在东滩上岸,进入壶丘亭,至于壶丘亭东滩渡口的守津吏早已被张辽收买,。
姬平和卢植带着数十人刚出轵关陉口,张辽便带着三个人迎了上来。
他看到张辽脸上带着几分无奈,心中有些诧异,转头去打量那三人,却见那三人也是迟疑的看着他。
三人都是甲胄在身,最中间那人大约三十左右,面目清秀,微显瘦弱,不像一个将军,倒像是一个书生。
左边之人似乎只比张辽大一些,二十四五左右,身形魁梧,神情沉稳,双眼有神。
右边那人年龄也有二十四五,却生着一张娃娃脸,看上去颇为和善喜气。
三人也盯着姬平看,似乎是不确定他的身份,想拜又怕拜错了,这时卢植在姬平身后沉声斥道:“你们三人还不拜见陛下,迟疑什么!”
卢植曾在平定黄巾时任北中郎将,与皇甫嵩和盖勋关系都不错,这三人自然都认得他。
“卢伯父!”“卢尚书!”“卢将军!”
三人看到卢植,惊呼一声,当下不再迟疑,忙朝姬平下拜道:“臣皇甫郦、末将盖顺、小将士孙萌拜见陛下。”
那个娃娃脸的士孙萌低着头低声埋怨着中间的皇甫郦:“看,我说咱们直接拜见就行,你偏要怀疑,文远多实诚的一个人哪,又怎么会骗我们?”
中间的皇甫郦有些尴尬,左边的盖顺低声斥道:“小三闭嘴!”
姬平修炼御龙经,耳力甚好,可清晰听到三人的低语,不禁莞尔,翻身下马,扶起三人,笑道:“三位将军快快请起,我如今已经不是天子,不必行此大礼。”
皇甫郦惭然道:“都怪臣等来迟,误了陛下大计,致陛下陷于危难,臣等有罪。”
姬平拍了拍皇甫郦的肩膀,安慰道:“将军何须自责,先时董卓造逆,满朝公卿大臣皆不能阻拦,而三位将军能率义师远道而来,足见忠义之心,实乃雪中送炭,又何罪之有?且先安顿了众将士再说。”
三人急忙点头应是。
这时不知谁的肚子咕噜响了一下,左右的盖顺和士孙萌两人立时看向中间的皇甫郦。
皇甫郦被两人这一看,面色倏然涨红。
随后,左边娃娃脸的士孙萌略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陛下,是小将,实在是饿的慌了。”
皇甫郦和盖顺侧过头去,似乎觉得这小子很丢脸。
这三个人倒是有趣,姬平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大笑起来:“走,去东垣县,让将士们好好吃一顿!”
在赶往东垣县的途中,姬平询问着三人远道而来的情况,三人中士孙萌年龄最小,性子活,一路说个不停,姬平很快了解了情况。
皇甫嵩接到密诏后,确实有些犹疑,因为这密诏除了那个“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玺印外,再没有其他什么能证明它是天子的密诏,而且传国玉玺向来不用于诏令,基本没人知道真正的玺文是怎样的。
但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却一力坚持,他认为,如果这密诏是真的,而皇甫嵩不发兵,便是违抗君命的千古罪人。
他又建议皇甫嵩,不必三万兵马尽起,只需派五千精兵秘密从黄河东渡顺流而下即可抵达洛阳勤王。
正在这时,西凉马腾和韩遂起兵作乱,皇甫嵩便让皇甫郦带三千兵马东下,皇甫郦认为兵马太少,便又去长安找了京兆尹盖勋。
盖勋早对屯兵河东郡的董卓心有防范,一听天子有难,便立时令其子盖顺带了两千兵马跟随皇甫郦东下勤王。又有盖勋属下鹰鹞都尉士孙瑞的独子士孙萌跟了过来。
他们一路沿河而下,并没有停留,到了小平津渡口,遇到唐方,才知道董卓已然当权,天子被废,也幸好姬平早安排唐方留在小平津,才没有让这五千兵马跑掉。
士孙萌说起来滔滔不绝,又拍着张辽的肩膀笑道:“文远,我就说你是个好人,偏偏大哥二哥说你是董胖子任命的雁门太守,不可信也。”
张辽苦笑道:“这个雁门太守也是陛下为我讨来的。”
士孙萌又啧啧赞叹:“陛下真乃神人也!”
前面正与皇甫郦说话的姬平一个踉跄。
如今手下兵马大壮,姬平自然不会再客气,五千大军连夜直接入驻东垣县,掌控了整个县城,更把守住了东垣县周边各个要道。
这五千精兵有近半都是骑兵,在关中对抗西凉军队,久经沙场,战斗力极强,守个东垣县自然是足足有余。
原本的东垣令赵德躲到邵亭后,董卓部将牛辅掌控河东郡,一直没有派下东垣令,如今只有县丞和几个属吏在。
姬平请了个大神,卢植,在东垣县坐镇,处理一切事务。
卢植声望著于四海,又担任过北中郎将,可谓一名真正的儒将,以他的资历便是做一名州牧也不为过。如今让他坐镇东垣县,实是大材小用,但这是姬平讲来起家的地方,有卢植在可保万无一失。
也亏得卢植志虑忠纯,要是其他名士,恐怕早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大骂一场,撂挑子走人了。
三天后,盖顺和皇甫郦留在东垣县帮着卢植整顿防务,姬平则带着张辽和士孙萌领了六百兵马,离开东垣县,进入轵道,东行赶往邵亭。
因为驻守邵亭的荀棐送来一个消息,抓到了三百个河内郡攻打箕关的俘虏。
姬平赶到邵亭后,荀棐迎了上来,大致说了情况。
原来在一天前,箕关守卫发现,从轵道东面过来一支商队,大约有百人,顺着关下的长坡一路行来。
箕关虽然不大,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荀棐派了一曲两百人看守,守关的军侯是个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远远看到这些人步履沉稳,不似普通商队,不敢怠慢,立时快马报知了身在邵亭的荀棐。
荀棐立时赶到箕关,也发现了一些异常,他熟读经书、兵书,颇有一些智计,为了探查这些人的身份,他采用了示敌以弱的计策,让十多个士兵扮作赵氏家兵模样,懒散的徘徊在箕关上,又将四百射声士埋伏在关内和关口北部山梁上。
商队到了关下,城上守关的“家兵”开大血口索要过关钱,商队“无奈”的交钱后进了关,果然,一百多人一进关,就狰狞毕露,从车上取出兵器,冲向关上“家兵”。
结果毫无疑问,四百射声士一出,那帮人便死了近半,余下的被俘虏了,一询问,才知道是河内太守王匡派来的,要趁机夺取箕关。
荀棐却怀疑这一百人要攻取箕关太少,令射声士在四面再次拉起强弓,一诈唬,这些人便立时交代了,他们只是作为前锋和试探,后面还有三百人。
荀棐便将计就计,让这些“内应”发出讯号,果然,又有三百多人疾行而来,结果毫无疑问,通通被俘虏了,看押在军营中,等待姬平发落。
姬平听荀棐淡淡的叙述了情况,不由大赞:“荀叔真是智勇无双,我能得荀叔相助,何其幸也!”
颍川荀家经书传世,荀棐虽然武力不凡,算是个另类,但也颇有谦和的君子之风,听到姬平夸赞,倒有些赧然,让姬平不由好笑。
进了大营,荀棐让手下把俘虏中领头的两个领头和几个亲信士兵带了上来。
两个将领一个是青年,大约二十多岁,名叫文青,面目甚是俊美,只是此刻眼中透露出些许惊惧,身子微微颤抖着,显然并不是什么有骨气的人。
另一个中年人,名叫常夏,左肩中了一箭,却是面无表情。
姬平没有理会去常夏,而是一直盯着那个文青的脸,在他的直视下,文青很快崩溃了,扑通一声伏倒在地,呜声道:“将军,小的愿降,为将军效忠。”
边上的常夏面容抽搐了一下,嘴巴动了动,没说什么。
“抬起头来!”姬平斥了一声,文青一抖,急忙抬起头,鼻涕眼泪一把流。
姬平皱起眉头,突然问道:“你是渤海太守袁绍派来的吧?他如今可在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