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蜀地一应布商,无论大小,一律齐聚兴元府。”
这就是赵昕和手下一干智囊商议后的最终结果,一干使者乘快马赶往各个州县告知这个消息。
来到汉中之后,赵昕就算是到蜀地了,也不急着去成都府,虽然那里的官员早已等候多时,要帮赵昕接风洗尘。
宋代的地方层级,大体还是道州县,当然也有人说是道府州县的。总而言之,府要比州地位高一点,富庶一些,人口也更多。
兴元府的知府年纪不小,姓许,是真宗末年的进士。即便是少年进士,而今也已经近六十岁,这个时代的六十岁,算得上古稀。岁月的磋磨下,早已看不见此人往昔的风采,宦海沉浮多年,并无显赫家世的他能够成为一地知府,堪称是不易。
赵昕选择在兴元府内停驻,许知府沉寂多年的热血突然又一次萌生出来。同榜进士中,有人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成为六部高官,乃至于身登两府,他十几任为官经历,只有一次是在朝中,几乎一辈子在地方打拼,无人提携,他也至此认命了,这辈子自己不亏。
不过这次身边飞来一只金凤凰,许知府脑海中有一个声音一只在告诉他,把握住这次机会。观赵昕的行事风格,是个好实干的人,不同于沿途其他官员的敷衍与依附,许知府并不主动讨好赵昕,但是赵昕有什么命令吩咐下来,许知府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完成。
比如说眼下召集布商这事,许知府不明白赵昕的目的为何,但是他没有多问,在短短两日之内,就将兴元府上下所有摆得上台面的布商给找到了。
这个效率,兴元府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好歹东西数百里,商人行踪多变,这一来一回的功夫也不至于两天吧。哪怕是商人都聚集在城市,这个效率也让赵昕刮目相看。
兴元府的一干布商到来后,赵昕也不弯弯绕绕打太极,直接了当地表明自己的目的,要他们所有布商统合起来,各家依据所掌握的工人及桑田麻田确立股份,合并统一。赵昕追加投资,同时给予他们第一笔订单。
“本宫决意给兴元府所有老弱夏冬衣各一件,孩子十二岁以下,老者六十以上。要求在一年内完成。第二年本宫会继续追加单子,给兴元府所有百姓夏冬两件衣服,实现人人有衣穿。”
赵昕说完之后,包括许知府在内的众人,纷纷瞠目结舌,如此巨大的资金,就这么眼睛都不带眨地,直接扔下来了。这不是数千贯数万贯就能够打发的事情吧,没有个数十上百万贯,怎么可能完成。
苏洵等一干赵昕智囊,早就知道赵昕的目的,但是如今再一次听到,内心之中还是难以掩饰地震撼。
许知府生怕赵昕说漏了嘴,道:“殿下说得可是给人人两件衣服,兴元府户六万二百八十四,口一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这可不少啊!”
口是指成年人,给朝廷纳税的,不纳税的人口不予统计。事实上,官府统计的人口数目肯定更少,加上瞒报的至少能够多一倍往上。
“不错,本宫手里有些闲钱,特为养望尔。”赵昕轻描淡写地说了这番话。众人都把他当傻子一样看待。
赵昕知道不会有人能够理解他,莫说许知府这些人,便是他手下的那些智囊,同样对此无法理解,一件冬衣加夏衣,再怎么便宜,都是麻衣,偷工减料,不印染,综合成本加起来,也要个一百文钱吧。
兴元府人数应该在上百万人左右,整个蜀地百姓加起来,那就是上千万人,那就是至少一百万贯的开销呀!这还是考虑的最低成本,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工人工资不会低,同时如此巨量的订单,一定会推高丝麻等原料的成本。事实上最后的花销,可能两百万贯都不止。
什么规模效应减少成本,他们不相信,反倒觉得赵昕最后肯定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啪啪地响。有这钱留在手里做点别的,或者不要将福利事业推地如此广,一步步来,难道不好吗?
但是赵昕也有自己的迫不得已,自从在汴京各个产业中抽身离去之后,他的手头上就掌握着大量的资本无处使用。此外,随着赵昕将汴京的织造厂交给朝廷,南海各国种植的原材料滞销,赵昕需要找到新商路。一旦海外原材料滞销,扩张的速度必然停滞。
资本如果不加以流转,投入再生产之中,最终一定会空转,或是进入土地推高地价,或是进入奢侈品市场,集邮,郁金香,玉石书画之类。
其次,赵昕自己也不觉得这笔钱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回来,关键是借此机会,培养出来一个空前的丝织业巨无霸。前期烧点钱也无所谓。
商业的扩张欲望,远比农业来得更为强烈,商业资本的膨胀速度,也远比农业来得快。
想一想,如此巨量的订单,为了加快进度,人类能够竭尽一切努力,在熟练工人的引导下,第一波技术革新几乎必定会随之诞生。坚持住,那就是工业革命的曙光到来。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购原材料,拉回本国加工之后,卖往全世界,价格还更有优势,你能够想象吗?
此外,没有原材料了,那该怎么办,蜀地一共就那些土地,还要兼顾粮食生产。结果一定是荒山被大量开垦,本地能够开垦的土地都开垦完了怎么办,附近其他地界必然也是如此。如果本国还不够呢?那就去海外开发。如果没有配套的产业,所谓大航海时代,不过是妄想罢了。
许知府为赵昕的魄力而震惊,无论最终能不能实现,都已经是前无古人的举动,道:“殿下赐予兴元府百姓衣物,下官感激不尽,愿立生祠以奉殿下。”
赵昕被逗笑了,道:“倒也不必,等衣衫穿在身上了也不迟。”
从这次事件之后,赵昕召开重要会议,都是让许知府在一旁聆听的,算是接纳了他进入自己的班底。
而许知府见状,简直是如同焕发了第二春一样,比那些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还要努力,敢拼敢干,加之有着人生阅历的加持,一个人几乎顶得上十个人。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