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去种…-大宋gongci
第121章: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去种…-大宋gongci-大宋皇家发行商-笔趣阁
大宋皇家发行商
作者:尘下散人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以上便是台谏交给赵昕的答复,写了整整有近两千字。他们知道赵昕讨厌颗粒无收这类词语,具体到每一个县损失多少都详细写明。
通篇看下来,内容充实,最后总结观点,此次粮食上涨,是为天灾。
说实话,看过之后,赵昕是有些触动的,因为自己种在东宫里的水稻还长得好好地,对旱情的认知并不深。
皇宫用水来自于金水河,不难想象,为了保证皇宫用水,沿岸百姓用水被大幅限制了。赵昕心里很不好受。
有些时候,享受着酒肉之臭,还真的以为天下一片风调雨顺是自己的治理之功,实则不过是没有听见看见罢了。
台谏的答复,换做其他人,定然要夸上两句,但是赵昕看罢,用墨笔在上面画了大大一个叉,下笔之深,墨水直接浸染到下面的桌子上。
回来复命的从人,见此情形,一句话也不敢说,连呼吸都放缓乃至于停滞。在他眼中,台谏们这一次已经答复地很好了,为什么赵昕还是不满意。难不成是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茬不成。
赵昕不满的原因很简单,这次的答复,通篇告诉赵昕灾情如何如何严重,基本上没有言及解决措施,难不成是要看着老百姓饿死不成。
以宋朝地域之广,天灾年年都有,赵昕想要看的仅仅是天灾不成!常平仓何在,赈济仓何在,就眼睁睁地看着粮价疯狂上涨不成。
北宋不抑兼并,虽然占有土地的主要是小地主,但是还是存在有大量的佃农以及失去土地不得不来到城市谋生者。
这些人,不要说一年存粮,他们有一个月存粮都够呛,涨到这个地步,绝对会饿死人,等到遍地饿殍的时候,你来告诉我说当今为盛世,众正盈朝吗?
这等饥饿的盛世,不要也罢!
这等才子佳人的盛世,不要也罢!
这等虚伪作呕的盛世,不要也罢!
“取纸笔来!”赵昕对左右从人道。从人不敢细问,急忙取来。
赵昕思索片刻,提笔写下:“儿臣窃闻今汴京粮价飞涨,民意汹汹……”
从人余光看了一眼,哪里不明白,赵昕这是要写奏章呀!难不成真的要弹劾台谏官不成。
他没有猜错,赵昕正是要写奏章,但是并不完全是要弹劾台谏,同时写下自己浅薄的救灾想法,与后者相比,前者不值一提。
这件事,赵昕作为太子,幽居深宫,便是不闻不问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赵昕内心之中的道德感驱使着他写下这些。
此事他不管,无人可指摘,毕竟赵昕现在不过是八岁,谁会为难一个孩子。但插嘴一说,就要得罪许多人,既包括清流台谏,也包括主政山东,河北等地的封疆大吏。
何必要自己往火堆上靠?或许有人会这样说。可是如果赵昕不说,且看朝堂之上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此事。
街道两旁饿死的人不是他们的亲属,被迫卖儿卖女的也不是他们,甚至于他们好能够趁此机会大捞一笔,多几个小妾。他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你又不熟悉民情,如何比得上主政一方的他们,又能够提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建议来呢?或许还有人会这么说。
是的,赵昕哪怕有着后世的知识,但是观事实就是北方大面积旱灾,大量缺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粮食问题即便是后世也没有完全解决,不得不一次次提起耕地红线。
赵昕确实没有改天换地的力量,但是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却是永恒。
中国这片土地主要是季风气候,国情如此,水旱灾害时有发生。中国百姓的忍耐力一次次提高,不需要统治者保证年年风调雨顺,只需要你做该做的事情,哪怕是做做样子,也能够缓和民间的不满情绪。
百姓最怕的,是感觉到被忽视。当你抛弃了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将抛弃你。
这可以说是赵昕第一次写奏章了,虽然平日看过不少先贤奏章,乍一看好像不怎么样。但是真到了自己写的时候,尽管字斟句酌,赵昕仍旧是花费了半个晚上的功夫,才最终成稿。并不长,就是**百字的样子,绝大部分的奏章也就是这个字数。
明日清晨,赵昕便自己亲自交给赵祯,连带着还附上了台谏交上来的报纸。
赵祯本以为不过是小事,看过之后才明白,这可不是小事。赵昕专门写一趟奏章,又怎么会是小事。
阅毕,赵祯叹了一口气,道:“朕知道了,会让台谏再交一份上来的,此次北方大旱,部分受灾府县又传来蝗灾的消息,注定是国运艰难的一年。”
赵昕没有回答,因为赵祯同样没有提出解决办法,对这个回答并不是特别满意。
只是,儿子还能够让老子怎么样呢?旱灾如此,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没有任何的代价,赵祯又能够做什么呢?
让山东的百姓暂时到受灾相对较轻的河北就粮,大力调拨南方粮食北上。然后呢?谁也变不出来粮食来。
台谏再一次交上来的答复,便是如此。赵昕看过,沉默不语,让左右退下后,埋首痛哭!当然,这是压抑着声音的。
在得天花的时候,赵昕都没有感到如此无力,但是这一次,赵昕再也无法承受下去了。
赵昕也不知道自己哭了多长时间,依稀记得让从人退下的时候,天边还挂着晚霞,但是等自己再一次抬头的时候,早已经月上中天。
虽然不是十五,但是也快了,月亮出奇地大,月光挥洒下来,没有半点云遮挡,明天又是骄阳似火的一天,灾情只会越来越严重。
自己还能够做什么?哭醒的赵昕,问了自己这么一个问题。
光是思索这个问题,赵昕就花了半个时辰。
可不可以写一篇短篇小说来,让人以小品的形式演绎出来呢?渐渐地,赵昕目光之中绽放出光明来。
次日清晨,赵昕对刘易道:“告诉娘亲及两位师傅,我生病了,这些日子便不去拜见了!”
看着赵昕苍白的面孔,刘易重重地点了点头。
通篇看下来,内容充实,最后总结观点,此次粮食上涨,是为天灾。
说实话,看过之后,赵昕是有些触动的,因为自己种在东宫里的水稻还长得好好地,对旱情的认知并不深。
皇宫用水来自于金水河,不难想象,为了保证皇宫用水,沿岸百姓用水被大幅限制了。赵昕心里很不好受。
有些时候,享受着酒肉之臭,还真的以为天下一片风调雨顺是自己的治理之功,实则不过是没有听见看见罢了。
台谏的答复,换做其他人,定然要夸上两句,但是赵昕看罢,用墨笔在上面画了大大一个叉,下笔之深,墨水直接浸染到下面的桌子上。
回来复命的从人,见此情形,一句话也不敢说,连呼吸都放缓乃至于停滞。在他眼中,台谏们这一次已经答复地很好了,为什么赵昕还是不满意。难不成是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茬不成。
赵昕不满的原因很简单,这次的答复,通篇告诉赵昕灾情如何如何严重,基本上没有言及解决措施,难不成是要看着老百姓饿死不成。
以宋朝地域之广,天灾年年都有,赵昕想要看的仅仅是天灾不成!常平仓何在,赈济仓何在,就眼睁睁地看着粮价疯狂上涨不成。
北宋不抑兼并,虽然占有土地的主要是小地主,但是还是存在有大量的佃农以及失去土地不得不来到城市谋生者。
这些人,不要说一年存粮,他们有一个月存粮都够呛,涨到这个地步,绝对会饿死人,等到遍地饿殍的时候,你来告诉我说当今为盛世,众正盈朝吗?
这等饥饿的盛世,不要也罢!
这等才子佳人的盛世,不要也罢!
这等虚伪作呕的盛世,不要也罢!
“取纸笔来!”赵昕对左右从人道。从人不敢细问,急忙取来。
赵昕思索片刻,提笔写下:“儿臣窃闻今汴京粮价飞涨,民意汹汹……”
从人余光看了一眼,哪里不明白,赵昕这是要写奏章呀!难不成真的要弹劾台谏官不成。
他没有猜错,赵昕正是要写奏章,但是并不完全是要弹劾台谏,同时写下自己浅薄的救灾想法,与后者相比,前者不值一提。
这件事,赵昕作为太子,幽居深宫,便是不闻不问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赵昕内心之中的道德感驱使着他写下这些。
此事他不管,无人可指摘,毕竟赵昕现在不过是八岁,谁会为难一个孩子。但插嘴一说,就要得罪许多人,既包括清流台谏,也包括主政山东,河北等地的封疆大吏。
何必要自己往火堆上靠?或许有人会这样说。可是如果赵昕不说,且看朝堂之上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此事。
街道两旁饿死的人不是他们的亲属,被迫卖儿卖女的也不是他们,甚至于他们好能够趁此机会大捞一笔,多几个小妾。他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你又不熟悉民情,如何比得上主政一方的他们,又能够提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建议来呢?或许还有人会这么说。
是的,赵昕哪怕有着后世的知识,但是观事实就是北方大面积旱灾,大量缺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粮食问题即便是后世也没有完全解决,不得不一次次提起耕地红线。
赵昕确实没有改天换地的力量,但是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却是永恒。
中国这片土地主要是季风气候,国情如此,水旱灾害时有发生。中国百姓的忍耐力一次次提高,不需要统治者保证年年风调雨顺,只需要你做该做的事情,哪怕是做做样子,也能够缓和民间的不满情绪。
百姓最怕的,是感觉到被忽视。当你抛弃了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将抛弃你。
这可以说是赵昕第一次写奏章了,虽然平日看过不少先贤奏章,乍一看好像不怎么样。但是真到了自己写的时候,尽管字斟句酌,赵昕仍旧是花费了半个晚上的功夫,才最终成稿。并不长,就是**百字的样子,绝大部分的奏章也就是这个字数。
明日清晨,赵昕便自己亲自交给赵祯,连带着还附上了台谏交上来的报纸。
赵祯本以为不过是小事,看过之后才明白,这可不是小事。赵昕专门写一趟奏章,又怎么会是小事。
阅毕,赵祯叹了一口气,道:“朕知道了,会让台谏再交一份上来的,此次北方大旱,部分受灾府县又传来蝗灾的消息,注定是国运艰难的一年。”
赵昕没有回答,因为赵祯同样没有提出解决办法,对这个回答并不是特别满意。
只是,儿子还能够让老子怎么样呢?旱灾如此,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没有任何的代价,赵祯又能够做什么呢?
让山东的百姓暂时到受灾相对较轻的河北就粮,大力调拨南方粮食北上。然后呢?谁也变不出来粮食来。
台谏再一次交上来的答复,便是如此。赵昕看过,沉默不语,让左右退下后,埋首痛哭!当然,这是压抑着声音的。
在得天花的时候,赵昕都没有感到如此无力,但是这一次,赵昕再也无法承受下去了。
赵昕也不知道自己哭了多长时间,依稀记得让从人退下的时候,天边还挂着晚霞,但是等自己再一次抬头的时候,早已经月上中天。
虽然不是十五,但是也快了,月亮出奇地大,月光挥洒下来,没有半点云遮挡,明天又是骄阳似火的一天,灾情只会越来越严重。
自己还能够做什么?哭醒的赵昕,问了自己这么一个问题。
光是思索这个问题,赵昕就花了半个时辰。
可不可以写一篇短篇小说来,让人以小品的形式演绎出来呢?渐渐地,赵昕目光之中绽放出光明来。
次日清晨,赵昕对刘易道:“告诉娘亲及两位师傅,我生病了,这些日子便不去拜见了!”
看着赵昕苍白的面孔,刘易重重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