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长史言之有理,南取蜀中确是我军最佳选择!”

    杨天佑举步出列,朗声说道,“以郭英乂内忧外患之势,若不取之,只会徒失良机,延误我军发展。蜀中六郡地广人丰、且百姓颇为富足,若能占为我军根本,则足以与吐蕃抗衡,小弟赞同长史之见!”

    “大帅,二将军与长史南取蜀中之议,我也以为颇为在理!”张延赏沉吟片刻后,亦出声附和道。

    听了这几人的话,杨错凝神闭目一阵沉思,没有言语。

    半晌后,杨错突然抬起头来,眼中闪现出决然的光芒,昂声道:“就依长史之见,我军先收复蜀中,为大唐巩固西南半壁江山,待得实力充足之后再与吐蕃一决胜负。”

    顿了一顿,杨错接着说道:“长史,取蜀中之议已定,但陇右军究竟该当如何去做,还请长史明示!”

    见自己的战略意图已被大家广泛接受,李泌也只是淡淡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大帅,欲取蜀中,需得多管齐下。”

    “何谓多管齐下?”杨错兴致十足地问道。

    “其一,曰修政。夫兵之要,在得众,得众者,善政之谓也;善政者,恤民之患,除民之害也。故政善于内,则兵强于外也。辟地殖谷,郡富民丰;赏罚明,约誓信;民乐为大唐死,将乐为大唐亡。”

    “金城一郡临丽、颖二水,溉灌腴之田以千里计。若能勤修政务,广聚流民,善拓荒芜,水陆并农,以实军资,支五万大军不在话下。民心安定,钱粮丰足,方可应大军进取之用。为政之事,有张、崔、董、杨诸公为大帅操持,当不在话下!”

    “其二,曰修兵。蜀郡之战与中原北方不尽相同。中原北方之战重步战、马战,而蜀郡山地纵横,更重山地战。欲取蜀中,群山峻岭便是我军首先面对之困。”

    “蜀中大军更是除南诏之外再无敌手的强悍之师。而在我军中,大半士卒不管走山路,贸然南进,恐怕连阳平关也未必便能过得去。”

    “故而,必须先练出一支足以抗衡蜀中的山地部队,惟有如此,其余马步军才可安然渡江,攻城夺郡。”

    “操练山地部队一事,大帅亦不用忧烦,典军校尉崔宁极擅山地,麾下飞军更是纵横蜀郡无敌手,只是可惜士卒过少。若能以飞军班底,以崔宁为统领,组建我军之山地部队,不出数月,当可与蜀中抗衡。”

    “其三,曰结援。我军既要南进蜀中,又要西防吐蕃,若无援应,恐难成事。如我前面所说,吐谷浑、回纥、南诏等势力都可成为我军结援之对象。”

    “但事需分缓急——结交南诏是宜早不宜迟,原因有二:一则蜀中有彭州、蜀州、汉州、嘉州、眉州、邛州等好几个州,以我寿春一郡之力取蜀中六郡难度不小,但若能有雄据南部的南诏在旁牵制,则可使郭英乂首尾难以兼顾。

    “再者南诏地富民丰,钱粮极足,若能与南诏结为盟约,便可向其购入粮草,以解我军粮不足之困。而与吐谷浑、回纥结援之事,则可稍候片刻。吐谷浑正与吐蕃军激战河套地区,回纥的势力正退向草原,需得待他们局势稍安之后,再遣人前去联系。”

    听着李泌有条不紊、细尽详实的分析,杨错时而点头,时而闭目沉思,但脸上的欣喜之色却是越来越浓。

    当闻听李泌说及吐蕃与吐谷浑之战时,杨错忍不住出声问道:“长史,吐谷浑可能攻下鄯州,击败吐蕃?”

    “大帅,恐怕不能!”李泌摇了摇头,“攻下鄯州,已是吐谷浑的极限。纵然攻陷鄯州,吐谷浑也绝无力继续西进。如我所料不差,吐蕃必会先调遣军马死守天险,而后亲领大军与吐谷浑决战。吐谷浑和党项族联军虽然骁勇善战,然而论及智谋恐怕远远不及吐蕃,不免会被吐蕃人算计,难逃败局。但大帅亦不需担忧,吐谷浑即便战败,却不至于伤筋动骨,一撅不振。只要慕容瑾不死,吐谷浑仍可与吐蕃成僵持之局。”

    听得李泌说吐谷浑无法战败吐蕃,杨错面上虽隐隐现出一丝失望之色,但也知李泌分析的非常在理,遂默然点头说道:“长史,除以上三策外,还需做些什么?”

    “其四,曰谋敌。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欲取蜀中,除外力攻压之外,更需从内部分化。”

    “必须要设计间离蜀中士族与郭氏一族的关系,疑其心,惑其信。蜀中内部愈乱,于我越是有利。来日我军兵进阳平关,袭取蜀中之时,若得蜀中士族之助,必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说完后,李泌又向杨错微施一礼,“此即李泌取蜀中四策,请大帅与列位指正!”

    直到此时,整个议事厅中已无人对李泌的才能有半点怀疑,尽皆以一种敬服的眼光注视着这位了不起的白衣山人。

    “好!”杨错轻拍身前几案,立起身形,大笑说道:“有长史这多管齐下之策,我大唐必可成功收复剑南道!如此,就照长史之策行事!”

    “张延赏、崔祐甫、董晋、杨炎,这金城郡的政务就拜托你们了!望你们尽力多募流民,多垦荒芜,早复金城郡往日繁荣,此事攸关陇右军生死命脉!”杨错收敛笑容,正色说道。

    “不敢有负大帅厚望!”张延赏、崔祐甫、董晋、杨炎等四人同时出列,齐声应道。

    “恩!”杨错点点头,随后单独对崔宁之弟崔宽说道:“还需牢烦你近日出使南诏一趟,斡旋与南诏联络一事。出使的详细事宜,你可与长史稍做商议!”

    “是,崔宽领命!”

    “存忠,牢烦你尽力收集四方情报,尤其是西域、吐蕃和蜀中三处。若有风吹草动,即刻回报于我!”紧接着杨错又对杨天佑吩咐道。

    杨天佑这个金曹从事不但要负责管理钱粮盐铁之事,还肩负一个重要的使命,利用商会广泛的人脉搜集各地的情报。

    “属下领命!”

    “长史,谋算蜀中之事,就只能交与你亲自来实行了!”

    “李泌敢不从命!”

    安排完李泌所提“四策”中的三策之后,杨错仿佛微微送了口气,随即转头看向曲环,出声问道:“曲将军,长史所说组建山地部队,操练士卒一事,你以为该当如何安排?”

    “可从军中挑选耐力比较好的士卒另组一营山地军,以崔宁统率此营,勤加操练即可!”曲环沉声说道。

    “曲将军之言正合我意。但我还有些想法!”

    杨错略一沉思后,接着曲环的话说道:“我想是否可将陇右军分为两部。一部马、步军为主,仍驻守金城郡,勤练骑战、步战,以防吐蕃。另一部则屯兵狄道,以步军为主,勤练山地战,以应日后南下蜀中之用。狄道多山地,正适合训练山地军。另外,这山地军的士卒,除了可从我军中挑选之外,还可征募那些仍散落民间的山中豪杰前来投靠。若有他们的相助,必可使我军战力倍增。”

    杨天佑想了想,言简意赅地说道:“可行!”

    李泌亦道:“将军的提议甚合我意!”

    “既如此,就依按照我说的去做。具体如何分兵,我们再共同商议后决定。”杨错朗声说道。

    乾元元年二月十七日,崔宽在数十名唐军的护卫下,出使南诏,在得到朝廷默许的情况下,斡旋及沟通陇右军与南诏的私下关系。

    有着共同的敌人,吐蕃、郭英乂,陇右军并不算孱弱的实力,再加上崔宽出色的口才,这些有利的条件让人有理由相信达成盟约应当不成问题。

    也是在这一天,准备部署到狄道的一部军马基本被挑定。

    在可供选择的数万士卒,选出了三千余名耐性比较好的士兵,再加上虎、熊、狼三营,共六千人,准备前往狄道屯守。

    但这样一来,加上狄道原先的驻军两千余人,狄道的总驻军便超过七千人。

    这样规模的军马,已经不是崔宁的军职所能统率得了。

    必须要另寻一人前往狄道主持军务大局!

    所有人想的是杨天佑,或者是作为群僚之首的李泌去狄道。

    但没想到的是,去的人竟然是杨错。

    而杨错还为金城郡找到合适留守的人!

    这个人便是建宁王李倓。

    被削去兵权的李倓一直赋闲在家,直到杨错提出请建宁王来金城郡主持大局。

    肃宗才想起来,把他派了过来。

    本来张皇后还反对,但肃宗却认为儿子比女婿靠谱。既然吐蕃势力很大暂时打不过,先把蜀郡攻下来,不让他们形成独立的王国,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于是乎,李倓来到了金城郡。

    和政公主带着儿子杨暻,为了她这位多灾多难的兄长接风。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中唐之潜龙在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秋予岸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88章 定下方略-穿越大唐小说主角叫林深,中唐之潜龙在渊,笔趣阁并收藏中唐之潜龙在渊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