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不笨,自然看出严庄的用意。
目前摆在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选择不听敕令,选择和安庆绪对抗。另一条是听敕令,率军攻打晋阳城。
就怕出去的时候,安庆绪给他来个后院起火,史思明就惨了。
史思明犹豫不决,于是找来了心腹乌承恩商议此事。
乌承恩是史思明老上司乌知义的儿子,乌知义当年对史思明有恩。史思明在攻打乌承恩镇守的信都的时候,便手下留情不仅没杀乌知义,甚至没对信都百姓像其他地方那样杀戮。
乌承恩由此成为史思明的心腹,史思明有事就找他商议。
当史思明把自己的顾虑说了后,乌承恩道:“安庆绪虽然是黄口小儿,但先帝旧部对安庆绪尚效忠。若节度此时起兵对抗,不是明智之举。而李光弼与安庆绪相比,好比猛虎之于小猫。节度应该先除掉李光弼,巩固河北才是上策。至于安庆绪则不足为虑。听说他夜夜笙歌,不日必自败。”
史思明深以为然,于是遵照敕令。留乌承恩守范阳,自领兵与安思霖合兵一处,号称十万大军,扑向李光弼镇守的晋阳城。
李光弼和镇守的晋阳城,将面临空前挑战。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二十日。
叛军在严庄的授意下,以史思明为帅,安思霖为副帅进攻太原。
叛军大将高秀岩自大同军南下,安思霖自上党郡北上,史思明自领军从博陵郡西进,蔡希德从范阳郡出发,合计十万叛军会攻太原。
安思霖这次的战略是夺取河东,进而攻打朔方,切断大唐和回纥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在彭原的唐廷,形成包围之势。
此时,唐廷则正在部署战略,意图收复西京长安,进而夺取潼关,直逼东京洛阳。
在定下这个战略之前,唐廷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时间回溯到同年的正月初四,新年刚过。朔方诸将以郭子仪为首,即将离开彭原,返回灵武镇守。
杨错拜年完,也要回凤翔。
肃宗于诸将离开之际,召开御前军议。
当时是安西和河西兵马抵达彭原郡,奉命驻扎在彭原一带,拱卫彭原郡的安全。
江淮一带的赋税,在第五琦的主持下抵达汉中。
因此肃宗在这次御前军议前,定下了基调,收复长安和洛阳。
李泌奏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应将安西、西域之兵,随朔方军和回纥援军自东北而出,进攻范阳,切断叛军的退路,再从北向南进攻。凤翔军引军从西往东牵制驻扎长安的叛军,则大事可成矣。”
肃宗道:“大军调集齐备,应以强兵直取长安,以此鼓舞大唐军民之心。若是率兵从东北而行,是舍近求远也。”
李泌的这套战略,在最初谒见肃宗的时候,就曾经提了出来。
都是旨在避强就弱,将叛军赶出老巢,断其根基,从而四面而围,一举完成平叛。
当时肃宗没听进去,现在也不会听进去。
杨错附议道:“臣以为先生之言极是。陛下有所不知:安西、河西、西域等的兵马虽强,但是都耐寒而畏惧暑天。自二月开始,转入暑天,战斗力将大大的折损。一旦叛军退归老巢,正值河北酷热,官军无力再战。如此下去会使得叛乱不息,贻害无穷。”
肃宗不悦道:“朕要克复两京,迎太上皇还京,不能再拖下去。”
李泌不敢再进言。
杨错进言道:“昔日太上皇面临叛军时,臣曾再三言过四面而围之大略。太上皇不听,招致潼关大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请陛下明察。”
肃宗恼怒道:“你以为自己足可称为帝师乎?”
杨错心下大骇,额头流汗。
李泌忙圆场道:“启奏陛下,驸马只是激动一时失言,请陛下原谅驸马这一回吧。”李泌只提杨铣的职位“驸马”,是为了唤醒肃宗的亲情。
肃宗听了果然稍缓怒色,沉声道:“国家大略,自有诸将从中谋划。杨错年少,朕不予追究,但下不为例。”
杨错只得跪谢天恩。
唐廷制定了收复两京的战略,首先是出兵收复定州河东郡,剪除长安北面的叛军,进而切断叛军从北面支援的可能。
如此一来,在唐廷大战略下,能给李光弼的兵马就很少了。
李光弼手中只有原河间兵五千余人和团练兵五千人,合计一万余人。真正的精锐只有河间兵五千,而李光弼面对的却是叛军十万大兵。
于是乎,在李光弼升帐议事的时候,有将领建议李光弼应该修筑城墙,以此抵御叛军。
李光弼道:“太原城方圆四十里,而敌军将至。此时修筑城墙,无疑是徒耗人力。若我等正在修城时,敌军忽然抵达。以我军疲惫之众,抵抗叛军精锐之师是自寻死路。”
诸将忙问李光弼策略。
李光弼仔细思考过后,命将领在城外烧制土砖坯,然后运到城内储存起来。
诸将不解其意,但不好细问,只得遵命行事。
土砖坯就是未经烧制的土砖,这种砖的质量无法和烧制的砖相提并论,但是具备一定的强度。在很多农村还能看见,是专门用来搭建猪舍。
诸将虽然对此充满疑惑,但李光弼军令甚严,因此执行的很彻底。连夜烧制出几十万,存在城中。
不久之后,史思明、安思霖统率大军抵达太原城,将太原三面缺一的围起来,并派使者送来招降书信。
李光弼见到来信后,对使者道:“本节度身负国恩,不能投降。请使者回去后代为致意,谢史将军如此看得起在下。”说完,命人将使者带了出去。
有将领道:“史思明凶残成性,过于杀戮。节度还同这样的人客气什么。直接宰了使者,以示守城之决心。”
李光弼笑道:“本节度正需要有人会去传达,本节度守城之从容。使敌人以为我准备充分,而心生犹豫。”
诸将恍然大悟。
史思明见自己的使者完好回来,又听了使者转达李光弼的话,顿时大笑。
史朝义不解,问道:“父亲,李光弼守备充分。我军攻城困难,父亲为何反而大笑。”
史思明道:“我笑李光弼不愧是一代良将,镇定自若,令人佩服。遥想先帝在世之时,高尚曾经建议先帝招揽李光弼,而先帝不听。如今果然成了大患。”
史朝义笑道:“父亲是来攻城,敌将如此厉害。父亲不恼怒,反而有闲心追忆此事,足见父亲胆略不在李光弼之下。”
史思明摆手笑道:“为父只是来看戏的,至于这出戏怎么演。端看公主的能耐。”
史朝义这才醒悟。原来父亲是无心攻城,只是跑来凑热闹啊。
翌日,叛军整顿兵马,三面准备攻城。
李光弼站在城头眺望,只见叛军以刀盾兵为前阵,个个手持大盾,在队正的呼喝声中整齐划一地列成方形阵。每几百人结成方阵,中间存在一定间隙,主要是放置投石车。
安思霖率中军出阵,远远眺望着太原城。令旗一挥,喝声震天。继而鼓声齐鸣,所有的投石车都准备就位。
在叛军士卒的喝声中,叛军投石车展开第一轮投石作业。
只见数十块巨石,在空中划出抛物线飞向太原城。
李光弼命手下士卒,立刻躲避在城墙后面。
只听“轰隆……轰隆……”很多声巨响之后,太原城纹丝不动。
安思霖望见,脸色瞬间铁青,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于是喝令第二轮投石。
这回,太原城上出现了一些缺口。
安思霖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见到城墙上有人躲在墙后面捣鼓。
为了看清怎么回事,安思霖没有下令投石。
只一小会儿,太原城上的缺口就被用土砖坯给修补好了。
安思霖郁闷至极,命再投石。
就这样双方似乎在攻城与守城的对峙中,结束一天。
看上去似乎毫无收获。
但安思霖嘴角露出笑意,显示此事不简单。
这时,士卒来报,说偷袭城东的兵马被唐军发现。李光弼亲自出击,已经击溃了城东的兵马。
安思霖瞬间愕然。
其实围三缺一,表面上是诱惑守军逃跑,实际上是造成假象,让唐军误以为城东无人进攻,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余三面。
太原城面积如此之大,总能找到突破口。
没想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李光弼识破她的诡计。直接集中兵马,对她派去偷袭城东的兵马来一个反突袭。打城东兵马,一个措手不及。
安思霖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召集麾下大将议事,命史思明引一军,继续驻扎外围。
高秀岩和蔡希德各率一军精锐,高秀岩从城东发起进攻,然后突然转到城北。
蔡希德则从城西发起进攻,再突然转向城南。
这种几乎游击行事的打法,旨在寻找唐军的防守破绽,再一举攻城。
接连三日,李光弼看叛军的进攻,都是飘忽不定。猜出安思霖的战法,于是召集众将道:“我等身负国恩,不能不以死相报。上可告陛下,下可对得起死难的百姓和同袍。如今叛军势大,各部需严加防守,如有怠慢,定斩不赦。”
诸将道:“末将等敬奉节度号令。”
李光弼遂将兵马安排妥当,每一面都安排一支兵马昼夜巡防。自引亲军驻守在城中,随时支援。
也不知道李光弼是怎么办到的,他在分拨兵马结束后,除了自己的亲军,竟然还剩下五百人马。
李光弼直接让他们作为修城墙的士兵,修补城墙。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