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国子学旬考(四)……

    刚才议事议了这么半天,时间已经快到午时了,国子学的旬考辰末开始,到巳末结束,仇紫英派去的使者到的时候国子学的时候学官们正在整理考卷,一听使者带来的旨意,连忙将云黛的试卷给翻找出来。王介本来正要去吃饭,听说此事后直接拉着崔衍还有两个国子学负责律学的博士,一起带着云黛的考卷进了宫。

    一行人到宣政殿的时候刚过午正,进殿之后皇帝一眼看到王介也是一愣,旋即笑道:“王大学士来的正好,省的等会还要专门去诏爱卿。崔衍也来了?没打搅你午睡吧?”

    另外两个律学博士皇帝并不认得姓名,自然也就谈不上寒暄招呼。

    几位大人见礼之后,皇帝也没有多话,径直问道:“朕叫你们过来的原因你们应该也听使者说了。你们也知道朕和蔡卿打了个赌,赌的就是云非墨能不能在国子学考出一个上来。本来这个赌约是到恩科之前,不过这几日发生了很多事,朕等不及要看看他的才学究竟如何,所以才特意叫你们过来。”

    “云非墨旬考试卷在此。”王介抽出一卷一尺来长的纸卷呈给了皇帝。

    皇帝拿到之后展开一看,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写了不少,他并无意细看,只是扫了一眼旁边的朱笔圈阅,发现上面出现了好几种笔迹,而且同一道题目出现了几种全然不同的批语,卷首应当写考语等第的地方却是空白。

    皇帝看了一下那些朱笔字迹墨色尚新,摸起来还有些阴湿,想来是刚才临来之前现批的。于是抬头问道:“我看似乎国子学对于这份卷子也无定论?”

    王介答道:“确实,云非墨这份卷子却有特异之处,比起一般举子和监生的答案,云非墨的答案兵部完全囿于律条,有些答案甚至与律条明文相悖。”

    “哦?”不光是皇帝,严厉之等人也是忍不住惊异出声。

    严厉之是久在地方提举刑名的,当然知道大夏律条虽然已是十分严密,但是真正的案件往往千奇百怪,很多时候根本没办法完全按照律令来判案,而是要结合每个案子的情况进行考量。但这种情形一般的读书人,甚至一般的官员都没有这样的魄力,必须是对于律令十分熟稔,并且有实际的断案经验才有可能。

    汪直则是直接问道:“可是因为对于律令不熟?”

    王介笑道:“若是因为对于律令不熟悉我们也就不用为难了。譬如卷中案例第六,某县有衙内某,其父官居三品,某日因睚眦杀夫妇二人,留其子未杀,问当如何判。”

    汪直当即答道:“这有何难?此因睚眦杀二人,犯七杀条,却不入十恶,坐法当死,合判大辟或绞。然犯父为三品官,计入八议之列,照例罪降一等,改流、徒,或赎铜若干亦可。”

    “正是,若按照夏律疏议来说,廷尉这样判是无不可,实际上律学博士也是如此看。”王介笑道,“但是这个案子当年发到刑部之后,严尚书复核之后以为量刑不准,发还重审。不知道严相还记不记得当时的原由?”

    严厉之略一回忆便即记起:“当时臣认为,凶犯虽只杀二人,但杀气父母独留孤儿是与杀之无异,故应算作杀一家三口。因是睚眦杀人,此三人俱是不应死者,故凶犯罪犯不道,乃十恶大罪,不应入八议之列,当处以大辟之刑,所以发还重审了。”

    王介赞道:“严相真是过目不忘,这么久之前的案子难为你记得这样清楚。”

    皇帝问道:“严卿所言确实有理,那么云非墨所达应当是与严卿一样?”

    “若是与严尚书一样也就好说了,因为实际判例如此所以答案写这一种也是算对的。”王介笑道,“关键就在于云非墨的答案与刚才的两种都不相同。”

    “嗯?”严厉之和汪直都是一愣,这个案子难道还有第三种解法?

    王介如实说道:“云非墨所答其实是兼顾了刚才的两种答案的,因为题目上只说了凶犯杀夫妇而留其子,并未提及这个儿子的年纪,以及这一家人家族的情况,所以云非墨的回答分了三种情况,其一如所留孤儿尚不足周岁,杀其父母乃绝其生路,应视作不道,这一点与严尚书所言相同;但若孤儿满周岁而不足十五,且家族亦无力供养的,仍应视作不道;但若孤儿满周岁不足十五,但家族有供养之力,又或者孤儿已年满十五的,则不应算作不道,反应入八议之列,处置方法就应该与廷尉所言一致了。”

    皇帝有点奇怪:“这……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朕倒觉得这个答案最为完善,这有什么不好判的呢?”

    “因为云非墨在刚才的答案之后又加了一段,道是不管何种情况,因睚眦而杀二人,残忍凶悍至此却留其子,绝非凶犯尚有良知,必是凶犯深知律令八议之列,故意为之以求脱罪。此所谓知法犯法,以八议之身而横行,鱼肉百姓。若果因此而能脱罪,是律法不公,最终断百姓生路,长不正之风,所以他最后的答案是不管怎么样,应当以大辟之刑论。”王介叹了一口气,“虽然结果相差不大,但是论理却非源自律令,所以我们也很难有一个定论。”

    皇帝点头:“原来如此,这样一看确实就如王大学士所说,虽然题目答的与律条不符,但并不是因为不知法,反倒是对于律条看的很透啊,其他有争议的题目也是如此么?”

    王介答道:“是,凡是实例判题的,云非墨皆有类似的问题,但是前面律令的贴经和疏议部分答的极为完美。”

    “嗯,”皇帝感叹了一声,转头看向下面,“三法司怎么看?”

章节目录

青山不墨:家破人亡后成了女尚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一只五丁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499章 国子学旬考(四)-青山不墨:家破人亡后成了女尚书,青山不墨:家破人亡后成了女尚书,笔趣阁并收藏青山不墨:家破人亡后成了女尚书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