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裴相(四)……

    李贤本来以为一切就这么平平稳稳的走下去,太子过几年继位,裴济也好,自己也好,都是要入土的,自己要做的就是再拖个几年,让太子坐的再稳健一些。

    可是在永昌十九年的秋天,一切都付诸流水了。西北叛乱,太子领兵出征,东宫空虚,紧接着就是成德兵变,云麟竟然身死!没几天太子妃小产而亡,几乎就是这短短的一两个月间,东宫就变得摇摇欲坠了起来。

    皇帝已经做了一切能做的,成德出事的第一时间皇帝就将激起兵变的责任推到了东宫属官的身上,几乎罢黜了所有的东宫官,为的就是避免清议将矛头指向太子本人。

    皇帝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虽然没了成德,但太子的力量并没有损伤根本:百战百胜的声威,在军中的,还有崔后一族的支持,对了,至少眼下卢龙还在云霆的手里。只要还有这几样,太子就能够稳得住。

    可是看着面前的裴济,皇帝突然心里有些打鼓。李贤太清楚裴济的能耐了,裴济担任丞相近二十年,他对于大夏的影响力甚至不亚于身为皇帝的自己,太子在他面前,还是太嫩了。

    军功……当然难得,但是对于一位储君来说,武德充沛势必会遭到文官们的非议和不满,而裴济正是文官的领袖和旗帜!!如果裴济这个时候站出来……

    至于说太子身后的筹码,云霆太年轻了,崔衡固然有些份量,但比起裴济来,还是颇有不如。况且崔衡虽然是中兴四将仅存的两人之一,但他跟太子之间毕竟是隔了一层,他是老八的外公,可不是太子的外公。

    皇帝突然有点后悔,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让裴济进洛阳城呢?

    皇帝甚至在一瞬间想到,今年发生的这一切竟是如此地巧合,巧合的就像是有一位精擅布局的幕后之人操纵出来的一般。皇帝悚然一惊,毫无疑问,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人的话,那么裴济就是最有可能的那一个人。

    这等事情李贤实在见过裴济施展太多次了。

    无论是当年关中之乱中巧计使得叛军自乱阵脚互相攻伐,还是平乱之后面对趁势做大的突厥,合纵连横,四两拨千斤硬生生不费一兵一卒就把突厥近乎困死……要说普天之下,对于天下大事的拨弄,再无第二人能及得上裴济裴定之了。若裴济真是为了推老二上位,做出这等事情来,又有谁能应对呢?

    “实在不行,就只有让崔衡进京了。”皇帝默默的想着,崔衡在中兴四将之中向来以智将著称,他若能进京,兴许能和裴济周旋一二吧。

    皇帝当然信重崔衡,要不他不会一方面册立崔衡的女儿为后,另一方面又把河东如此大镇交到崔衡手里。但是皇帝也很提防崔衡,无他,崔衡在中兴四将之中,乃是最后一个向李贤效忠输诚的,而说动崔衡的,恰恰就是太子的生母王皇后。

    崔衡当时任凤翔节度使,坐拥雄兵,却在关中之乱中缨城自守,为得无非就是两个字:“观望”。当时关中局势糜烂,官军各自为战,百姓流离,生灵涂炭,可是这一切毕竟与他无干,就算大夏真的亡了,只要崔氏实力不损,新朝一样需要借助崔氏这样的世家豪门来稳定天下。

    其时李贤已经以都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名领导官军,但是整合军力非一日之功,当大军尽出征讨叛军之时,行营所在的奉天不意为叛军合围,当时李贤的大军都在关洛之间与叛军激战,根本来不及回师救援,眼看奉天即将失守,当时身怀六甲的王皇后缒城而出,孤身单骑数百里到凤翔城搬救兵,观望了近一年的崔衡为王皇后说动,竟然连夜出兵,解了奉天之围,也恰恰是因为崔衡这一有生力量的加入,关中局势才能迅速抵定。

    虽然崔衡后续在平乱过程中也是身先士卒居功至伟,但是对于李贤来说,他对于崔衡却终究是有一点疙瘩的:自己之前不是没派过使者,诏书兵符,亲笔书信乃至于封赏礼物送了不知多少次,都没有打动崔衡,怎么王皇后挺着大肚子过去你倒同意出兵了?

    皇帝并不是不相信王皇后,事实上王皇后也向他解释过,当时自己之所以能说动崔衡绝不是因为自己的口才如何了得,而是恰好说中了崔衡最关心的事罢了。否则以崔衡的见识才华,尤其是听别人舌绽莲花就能俯首听命的?崔衡不同于一般的将领,他虽是武职,却是世家出身,相比较个人荣辱,崔氏一门的利益份量更重。崔衡此人,人如其名,权衡利弊,谋定后动,只有把所有的利弊都放在他的面前,他看清楚了什么对他最有利,他自然就会去做了。

    皇帝对于此深以为然,崔家作为河东豪族,对于朝廷的忠诚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朝廷对崔氏的态度,所以这么多年以来他对于崔衡,对于崔家的态度都是倚重,却不过分亲近。好在崔后性格粗疏,没什么心机,这么多年下来也算平安。

    如今看来,是要让崔家进京来了。

    皇帝并没有意识到,他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京中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中兴四将的成员。

    其实除了对于裴济的提防和矛盾,皇帝对于老二也多多少少有一些担心,就算老二本来无心于储位,但是在裴济的撺掇之下能否坚守本心呢?

    好在就目前来看,除了他刚回京有一次半夜去找裴相之外,两人便再无联系了。而且根据仇紫英的回报,当时俩人是不欢而散,至少目前来看老二并未参与到此事之中。

    皇帝李贤抽回思绪,看着在座诸人,今日是家宴,除了裴济、裴耀卿父子,李禅生母元慧妃,还有崔后、李乐和崔衍。

章节目录

青山不墨:家破人亡后成了女尚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一只五丁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383章 裴相(四)-青山不墨:家破人亡后成了女尚书,青山不墨:家破人亡后成了女尚书,笔趣阁并收藏青山不墨:家破人亡后成了女尚书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