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危难中那比承平时?且此间何处求新车,得旧者已厚幸矣。尔何人?乃思驾中宫上耶?”
等到了热河,咸丰又令肃顺修筑行宫,于是肃“皆便冠服,出入无禁,寝宫亦著籍,嫔御弗避”,可谓明目张胆地破坏后宫规矩。
肃顺心中唯有咸丰,焉能将慈禧等人放在眼里,更不料这位平时娇柔的叶赫那拉氏,居然也是位狠角色。
听到京城坊间如此流言,吴可只能感叹一句‘不作死就不会死’。丫的肃顺又没有‘取皇位代之’的动作和野心,竟仗着咸丰帝一时隆宠嚣张跋扈至斯,简直就是‘不知死字怎么写’的典范。
他也不想想,得罪了一干后宫嫔妃,不说咸丰帝身体如何如何,等到新帝继位之后哪会有他的好果子吃?
细数一下,重臣、宗室、后宫、官吏、太监、士子、旗人、商贾,肃顺几乎将三教九流都得罪了个遍。这种得罪人广纳敌人的本事,简直让人不知该说什么是好,丫的能活到现在真心不容易!
事实也是如此,按照历史本来发展,肃顺在咸丰十一年便会跟顾命八大臣,一起倒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为主联合发起的‘辛酉政变’之中,被寻了个罪名直接推到菜市口斩首,郑亲王一脉也跟着倒了大霉。
尽管由于吴可的出现以及插手,使得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逃过咸丰十一年那场死劫,可之后的日子对在咸丰朝后期权势滔天的肃顺而言,简直就是一场让他难以接受的巨大灾难。
面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帝后党,以恭亲王为首的王公党联合打压,再有朝堂一干中立派系暗地里的小动作,肃顺只能被动以对,痛苦的看着手下外围势力被一点点连跟拔起,然后便是势力核心成员甚至干脆就是顾命大臣,被朝堂上的‘倒肃’势力找机会一一整倒。
只能说顾命大臣们很幸运,他们不是像历史上那般被一次性一网打尽,而是被一个一个找着错漏慢慢清理出朝堂。为了避免在朝堂之上还有不小势力的剩余顾命大臣疯狂反扑,朝廷不可能对下野的顾命大臣赶尽杀绝。
结果近十年时间过去,同治初年赫赫有名的顾命八大臣,在朝堂联合势力不遗余力的打压下,只剩下郑亲王端华和肃顺兄弟还在苦苦支撑,其余顾命大臣不是被抓住错漏赶出朝堂,便是见势不妙主动‘下野’,总之当初煊赫一时的顾命大臣派系,如果只能苟延残喘距离完全覆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对于权利欲极重,尝试过权势滔天滋味的肃顺而言,绝对是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不过他确实是个狠人,当初见势不妙立刻收缩势力,约束手下核心成员积极自保。
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端华和肃顺哥俩,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坚持到了现在。
以郑亲王的政治头脑,要不是有肃顺帮着的话,只怕早就被朝堂敌对势力找到机会,一举拿下永世不得翻身了,哪还能像现在一般,依旧能够在朝堂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声音微弱却也不容小视。
刨除性格因素的话,不得不说肃顺无论能力还是魄力,在眼下的一干朝臣中都是极为顶尖的存在。
尤其是他在咸丰朝后期当了好几年隐形首辅,手头掌握了朝堂不少大佬的黑材料,这让朝堂联合势力‘反肃’之时难免束手束脚。
朝堂上一干政治势力,谁都不愿成为‘反肃’先锋,生怕成了肃顺临死反扑时拉来垫背的存在。尽管在‘倒肃’这个大前提下不太可能一下子倒台,可自家把柄暴露谁知道政敌会不会来个秋后算帐?
就连恨不得肃顺早死早超生的西太后慈禧,在没有直接将肃顺弄死的把握时,也不敢将这厮逼迫得他甚,谁说宫妃就没把柄落在肃老六这家伙手里?
投鼠忌器之下,肃顺和端华哥俩才能撑过最艰难时期,又撑到帝后党与王公党之间出现矛盾,一直坚持到现在还能矗立朝堂不倒,肃顺这厮的能力和手腕不得不让人道一声‘佩服’!
肃顺坚持到现在不仅朝堂上还有那么点微弱势力,主要的是地方上的支持力度让朝堂各方势力忌惮。当初他极力扶持一批有能力汉族大臣,眼下已经到了收获丰硕果实的时候。
之前被肃顺看好,并出手在落魄时拉了一把的大部分汉族大臣,此时大都积功升任一地封疆,在朝堂上也是一股势力极强的新兴政治势力。
曾国藩等人虽然不可能旗帜鲜明的支援肃顺这位‘伯乐’,但私底下的来往谁又能尽皆知晓?
朝堂上的‘倒肃’势力,也担心做得过火引来这些地方督抚心中不爽,到时候连怎么得罪这些地方实力派都不清楚,那才叫冤枉。
可惜的是,到了眼下这等地步,顾命大臣派系可以说土崩瓦解,端华和肃顺哥俩还代表不了这么一个在咸丰朝后期以及同治朝前期庞大的政治势力,就算没有以恭亲王为首的王公党联合打压,单凭帝后党慢慢收拾,端华和肃顺哥俩也支持不了多久,
所谓困兽犹斗,这时的肃顺是最可怕又是最疯狂的时候,真要逼得他走投无路的话,谁也不清楚这厮会做出什么疯狂之事来。
吴可之所以这么关注肃顺,可不是想跟这厮暗地里联盟什么的,因为两广总督的位置岌岌可威的缘故,他便想找个机会搅乱朝堂,而肃顺便是最好的行动之人。
他自不会傻到亲自将把柄送到肃顺手里,想要跳动这厮那颗敏感神经其实简单得很,只要在京城坊间放一放‘西太后准备收拾最后的两位顾命大臣’的流言,就算明知道可能是陷阱,到了眼下这个地步肃顺也不得不放手一博……
等到了热河,咸丰又令肃顺修筑行宫,于是肃“皆便冠服,出入无禁,寝宫亦著籍,嫔御弗避”,可谓明目张胆地破坏后宫规矩。
肃顺心中唯有咸丰,焉能将慈禧等人放在眼里,更不料这位平时娇柔的叶赫那拉氏,居然也是位狠角色。
听到京城坊间如此流言,吴可只能感叹一句‘不作死就不会死’。丫的肃顺又没有‘取皇位代之’的动作和野心,竟仗着咸丰帝一时隆宠嚣张跋扈至斯,简直就是‘不知死字怎么写’的典范。
他也不想想,得罪了一干后宫嫔妃,不说咸丰帝身体如何如何,等到新帝继位之后哪会有他的好果子吃?
细数一下,重臣、宗室、后宫、官吏、太监、士子、旗人、商贾,肃顺几乎将三教九流都得罪了个遍。这种得罪人广纳敌人的本事,简直让人不知该说什么是好,丫的能活到现在真心不容易!
事实也是如此,按照历史本来发展,肃顺在咸丰十一年便会跟顾命八大臣,一起倒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为主联合发起的‘辛酉政变’之中,被寻了个罪名直接推到菜市口斩首,郑亲王一脉也跟着倒了大霉。
尽管由于吴可的出现以及插手,使得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逃过咸丰十一年那场死劫,可之后的日子对在咸丰朝后期权势滔天的肃顺而言,简直就是一场让他难以接受的巨大灾难。
面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帝后党,以恭亲王为首的王公党联合打压,再有朝堂一干中立派系暗地里的小动作,肃顺只能被动以对,痛苦的看着手下外围势力被一点点连跟拔起,然后便是势力核心成员甚至干脆就是顾命大臣,被朝堂上的‘倒肃’势力找机会一一整倒。
只能说顾命大臣们很幸运,他们不是像历史上那般被一次性一网打尽,而是被一个一个找着错漏慢慢清理出朝堂。为了避免在朝堂之上还有不小势力的剩余顾命大臣疯狂反扑,朝廷不可能对下野的顾命大臣赶尽杀绝。
结果近十年时间过去,同治初年赫赫有名的顾命八大臣,在朝堂联合势力不遗余力的打压下,只剩下郑亲王端华和肃顺兄弟还在苦苦支撑,其余顾命大臣不是被抓住错漏赶出朝堂,便是见势不妙主动‘下野’,总之当初煊赫一时的顾命大臣派系,如果只能苟延残喘距离完全覆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对于权利欲极重,尝试过权势滔天滋味的肃顺而言,绝对是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不过他确实是个狠人,当初见势不妙立刻收缩势力,约束手下核心成员积极自保。
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端华和肃顺哥俩,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坚持到了现在。
以郑亲王的政治头脑,要不是有肃顺帮着的话,只怕早就被朝堂敌对势力找到机会,一举拿下永世不得翻身了,哪还能像现在一般,依旧能够在朝堂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声音微弱却也不容小视。
刨除性格因素的话,不得不说肃顺无论能力还是魄力,在眼下的一干朝臣中都是极为顶尖的存在。
尤其是他在咸丰朝后期当了好几年隐形首辅,手头掌握了朝堂不少大佬的黑材料,这让朝堂联合势力‘反肃’之时难免束手束脚。
朝堂上一干政治势力,谁都不愿成为‘反肃’先锋,生怕成了肃顺临死反扑时拉来垫背的存在。尽管在‘倒肃’这个大前提下不太可能一下子倒台,可自家把柄暴露谁知道政敌会不会来个秋后算帐?
就连恨不得肃顺早死早超生的西太后慈禧,在没有直接将肃顺弄死的把握时,也不敢将这厮逼迫得他甚,谁说宫妃就没把柄落在肃老六这家伙手里?
投鼠忌器之下,肃顺和端华哥俩才能撑过最艰难时期,又撑到帝后党与王公党之间出现矛盾,一直坚持到现在还能矗立朝堂不倒,肃顺这厮的能力和手腕不得不让人道一声‘佩服’!
肃顺坚持到现在不仅朝堂上还有那么点微弱势力,主要的是地方上的支持力度让朝堂各方势力忌惮。当初他极力扶持一批有能力汉族大臣,眼下已经到了收获丰硕果实的时候。
之前被肃顺看好,并出手在落魄时拉了一把的大部分汉族大臣,此时大都积功升任一地封疆,在朝堂上也是一股势力极强的新兴政治势力。
曾国藩等人虽然不可能旗帜鲜明的支援肃顺这位‘伯乐’,但私底下的来往谁又能尽皆知晓?
朝堂上的‘倒肃’势力,也担心做得过火引来这些地方督抚心中不爽,到时候连怎么得罪这些地方实力派都不清楚,那才叫冤枉。
可惜的是,到了眼下这等地步,顾命大臣派系可以说土崩瓦解,端华和肃顺哥俩还代表不了这么一个在咸丰朝后期以及同治朝前期庞大的政治势力,就算没有以恭亲王为首的王公党联合打压,单凭帝后党慢慢收拾,端华和肃顺哥俩也支持不了多久,
所谓困兽犹斗,这时的肃顺是最可怕又是最疯狂的时候,真要逼得他走投无路的话,谁也不清楚这厮会做出什么疯狂之事来。
吴可之所以这么关注肃顺,可不是想跟这厮暗地里联盟什么的,因为两广总督的位置岌岌可威的缘故,他便想找个机会搅乱朝堂,而肃顺便是最好的行动之人。
他自不会傻到亲自将把柄送到肃顺手里,想要跳动这厮那颗敏感神经其实简单得很,只要在京城坊间放一放‘西太后准备收拾最后的两位顾命大臣’的流言,就算明知道可能是陷阱,到了眼下这个地步肃顺也不得不放手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