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回督台的话,我家大人的意思是,朝堂眼下不能乱!”
吴可轻轻点头,目光望向左宗棠派来的那位中年文士,见他也跟着点头附和,这才彻底放松下来。
“我也是这个意思,朝堂眼下确实不能乱,这对我们三家没有任何好处!”
他轻轻点头,冲着两位特使郑重表态。
就算他前世历史知识再挫,结合此时的朝堂局势,他也摸清楚了一些事情。
跑路皇帝咸丰就算死了,也是贻害无穷。
尼玛的也不知道他是害怕列强联军再杀过来,还是在承德行宫流连女色乐不思蜀,总之这位已挂皇帝在列强联军都撤兵了的情况死活不肯或京城。
好吧,反正京城没在列强联军的凶猛攻势下陷落,跑路皇帝咸丰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还在,他一直滞留承德行宫虽然很不恰当,但朝臣们也没啥好说的,朝廷也不会因为这位迟迟不归而出什么乱子。
可是这位快要挂掉了还不肯消停,一边将皇位传给唯一的儿子同治,一边又指派了八位随驾顾命大臣。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
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
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
这些都没什么,反正咸丰帝就一个才刚刚六岁的儿子,也不存在什么夺嫡的问题,自然顺理成章的上位。
顾命八大臣更是没啥问题,大清帝国的继承人眼下还是个刚满六岁的小屁孩呢,不在身边安置几位得力大臣辅佐怎么成?
就连圣祖康熙当年也有个顾命四大臣帮扶,当然最后这四位都没啥好下场就是,但小皇帝继位这样的程序不可避免。
但是献丰丫敢不敢再昏聩一点,尼玛指派的顾命八大臣都是随驾成员,没一个京城里留守的朝堂大佬。
这不是主动制造矛盾么?
要是按照原本历史上那般,京城被列强联军拿下,留守京师一干朝堂大佬一个个威信大失也就罢了,可是现在还将京城留守大佬撇开,这就是逼着京师留守大佬跟顾命大臣开战啊。
当然,这可能是咸丰帝的制衡手段,帝王心术重在‘平衡’二字嘛。
可是咸丰却还不满足,竟在病逝前冒天下之大不讳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这情况就很让人不爽了。
跑路皇帝咸丰想要多一层保险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这做法就有些太过了。
要么你干脆就不要指派顾命大臣,直接让大小老婆垂帘听政就是,要么就不要玩这样让顾命大臣感觉恶心的手段,直接让他们辅佐处理朝政。
布置完这些后手的第二天清晨咸丰就挂了,却是留下一个十分尴尬的烂摊子。
他这一手不仅让随驾顾命大臣跟留守京城的朝堂大佬矛盾重重,同时也让顾命大臣与咸丰留下的大小老婆离心离德。
毕竟,谁都不愿意头上压两位见识浅薄的妇人不是?
慈安皇太后就是个文盲,或许宫斗手段凌厉无比,可在处理朝政事务上就两眼一摸黑只能抓瞎了。慈禧皇太后倒是认识几个字,可惜这女人的权力欲实在太重,这些随驾顾命大臣一个个忌惮着呢。
等到咸丰挂掉的消息一传开,整个朝堂顿时暗流汹涌风波不断,朝堂上三股势力暗中较劲手段齐出各显其能。
第一股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以及他们的党羽势力。
载垣:载垣为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五世孙,袭亲王爵。道光时,任御前大臣,受顾命。咸丰继位,为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同端华、肃顺相结,资深位重,权势日张。
端华:清开国奠基者舒尔哈齐之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年间袭郑亲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顾命。咸丰继位后,为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端华与弟肃顺同朝用事。
肃顺:为宗室,郑亲王之后,端华之弟。道光时为散秩大臣。咸丰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肃顺同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互相依靠,排挤异己,掌握大权。
景寿:景寿先祖为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时进攻缅甸得胜而受封,世袭罔替。三传至景庆,死。弟景寿袭封。景寿为御前大臣、恭亲王奕䜣同母妹固伦公主额驸。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非进士特旨)。到天津议和,抓获巴夏礼送到北京,后来事情闹大,改派护驾热河。
匡源:道光进士,军机大臣。
杜翰:咸丰师傅杜受田之子。因咸丰感激师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为军机大臣。翰力驳董元醇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议,受到肃顺等赞赏。
焦佑瀛:为道光举人,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依附权臣肃顺,诏旨多出其手。
这些咸丰临终顾命、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中,主要为两部分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为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户部左侍郎(尚书为肃顺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军机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者。
这一势力有皇族勋贵也有军机大臣,势力极大能量极强,又有咸丰临终前的托瞩大义名分,实力自然算是朝堂中最强的一股,同治小皇帝以后的日子能不能过得舒畅,还得看他们配不配合心情高不高兴。
他们是除了同治小皇帝之外的朝堂正统,单单这份名义便能立于不败之地,起码在小皇帝成年亲政就是如此。要是小皇帝成年后能力不足以压服这些顾命大臣,以后的傀儡日子可想而知。
这帮人都是咸丰的心腹,自然跟吴可脑不到一起关系疏远得很,估计等他们平息了朝堂争端腾出手来,像吴可这等不太听话的封疆大吏自然就是他们针对的首要目标。
对于这点,不仅仅吴可心中明白,张亮基和左宗棠也明白得很,就是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也同时清楚,此时朝堂局势却是关系到他们的前程命运大意不得……
吴可轻轻点头,目光望向左宗棠派来的那位中年文士,见他也跟着点头附和,这才彻底放松下来。
“我也是这个意思,朝堂眼下确实不能乱,这对我们三家没有任何好处!”
他轻轻点头,冲着两位特使郑重表态。
就算他前世历史知识再挫,结合此时的朝堂局势,他也摸清楚了一些事情。
跑路皇帝咸丰就算死了,也是贻害无穷。
尼玛的也不知道他是害怕列强联军再杀过来,还是在承德行宫流连女色乐不思蜀,总之这位已挂皇帝在列强联军都撤兵了的情况死活不肯或京城。
好吧,反正京城没在列强联军的凶猛攻势下陷落,跑路皇帝咸丰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还在,他一直滞留承德行宫虽然很不恰当,但朝臣们也没啥好说的,朝廷也不会因为这位迟迟不归而出什么乱子。
可是这位快要挂掉了还不肯消停,一边将皇位传给唯一的儿子同治,一边又指派了八位随驾顾命大臣。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
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
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
这些都没什么,反正咸丰帝就一个才刚刚六岁的儿子,也不存在什么夺嫡的问题,自然顺理成章的上位。
顾命八大臣更是没啥问题,大清帝国的继承人眼下还是个刚满六岁的小屁孩呢,不在身边安置几位得力大臣辅佐怎么成?
就连圣祖康熙当年也有个顾命四大臣帮扶,当然最后这四位都没啥好下场就是,但小皇帝继位这样的程序不可避免。
但是献丰丫敢不敢再昏聩一点,尼玛指派的顾命八大臣都是随驾成员,没一个京城里留守的朝堂大佬。
这不是主动制造矛盾么?
要是按照原本历史上那般,京城被列强联军拿下,留守京师一干朝堂大佬一个个威信大失也就罢了,可是现在还将京城留守大佬撇开,这就是逼着京师留守大佬跟顾命大臣开战啊。
当然,这可能是咸丰帝的制衡手段,帝王心术重在‘平衡’二字嘛。
可是咸丰却还不满足,竟在病逝前冒天下之大不讳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这情况就很让人不爽了。
跑路皇帝咸丰想要多一层保险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这做法就有些太过了。
要么你干脆就不要指派顾命大臣,直接让大小老婆垂帘听政就是,要么就不要玩这样让顾命大臣感觉恶心的手段,直接让他们辅佐处理朝政。
布置完这些后手的第二天清晨咸丰就挂了,却是留下一个十分尴尬的烂摊子。
他这一手不仅让随驾顾命大臣跟留守京城的朝堂大佬矛盾重重,同时也让顾命大臣与咸丰留下的大小老婆离心离德。
毕竟,谁都不愿意头上压两位见识浅薄的妇人不是?
慈安皇太后就是个文盲,或许宫斗手段凌厉无比,可在处理朝政事务上就两眼一摸黑只能抓瞎了。慈禧皇太后倒是认识几个字,可惜这女人的权力欲实在太重,这些随驾顾命大臣一个个忌惮着呢。
等到咸丰挂掉的消息一传开,整个朝堂顿时暗流汹涌风波不断,朝堂上三股势力暗中较劲手段齐出各显其能。
第一股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以及他们的党羽势力。
载垣:载垣为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五世孙,袭亲王爵。道光时,任御前大臣,受顾命。咸丰继位,为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同端华、肃顺相结,资深位重,权势日张。
端华:清开国奠基者舒尔哈齐之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年间袭郑亲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顾命。咸丰继位后,为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端华与弟肃顺同朝用事。
肃顺:为宗室,郑亲王之后,端华之弟。道光时为散秩大臣。咸丰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肃顺同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互相依靠,排挤异己,掌握大权。
景寿:景寿先祖为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时进攻缅甸得胜而受封,世袭罔替。三传至景庆,死。弟景寿袭封。景寿为御前大臣、恭亲王奕䜣同母妹固伦公主额驸。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非进士特旨)。到天津议和,抓获巴夏礼送到北京,后来事情闹大,改派护驾热河。
匡源:道光进士,军机大臣。
杜翰:咸丰师傅杜受田之子。因咸丰感激师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为军机大臣。翰力驳董元醇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议,受到肃顺等赞赏。
焦佑瀛:为道光举人,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依附权臣肃顺,诏旨多出其手。
这些咸丰临终顾命、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中,主要为两部分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为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户部左侍郎(尚书为肃顺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军机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者。
这一势力有皇族勋贵也有军机大臣,势力极大能量极强,又有咸丰临终前的托瞩大义名分,实力自然算是朝堂中最强的一股,同治小皇帝以后的日子能不能过得舒畅,还得看他们配不配合心情高不高兴。
他们是除了同治小皇帝之外的朝堂正统,单单这份名义便能立于不败之地,起码在小皇帝成年亲政就是如此。要是小皇帝成年后能力不足以压服这些顾命大臣,以后的傀儡日子可想而知。
这帮人都是咸丰的心腹,自然跟吴可脑不到一起关系疏远得很,估计等他们平息了朝堂争端腾出手来,像吴可这等不太听话的封疆大吏自然就是他们针对的首要目标。
对于这点,不仅仅吴可心中明白,张亮基和左宗棠也明白得很,就是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也同时清楚,此时朝堂局势却是关系到他们的前程命运大意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