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果然不愧为南海第一大城,街面繁华商铺淋漓,人来人往操着各种古怪声调的吆喝叫卖声不绝于耳,南来北往的商品琳琅满目晃花人眼。
吴可端坐在包下茶楼的二楼临窗口,一边默默注视楼下繁华喧闹的广州街市,一边静静聆听手下汇报。
来到广州就任两广总督已经过去了一个来月时间,有着随行三万乡勇队精锐战士保驾护航,他很轻松的便在广州城站稳了脚跟拿住了权力。
刚开始时,广州城里的大小官员,以及数十万百姓商贾,可被他带来的三万精锐将士吓得不轻,生怕来了伙匪军贪婪无读盘剥严苛。
结果驻扎在城外四方的乡勇队三万精锐表现完美,不仅军纪严明从不绕民,就是稍微一些过分举动都不许有。
这一下,羊城百姓好奇了,心中的忐忑放下了一些,对于城外驻扎的那三万精锐官军很有好感。
能没好感么,官军什么鸟样羊城百姓可是深有体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洋人出现以后,驻囤广州以及周边地区的清军不要太多,那军纪松弛得真没法多说。
一到休浴日那就是羊城周围百姓的灾难日,那些出得军营的兵大爷们吃霸王餐嫖霸王鸡还是轻的,动不动便是拳脚相向肆意妄为,比起山上那些大王们都有所不如,羊城百姓能有好感才见鬼了。
像乡勇队这样守规矩的官军实属罕见,头一次碰上要说没半分好奇怎么可能?
安徽清军的赫赫威名羊城百姓倒是听过,可是亲眼所见还是头一次。
与严重依赖两广筹粮筹饷的湘军不同,乡勇队可是有自己的财政体系,根本句用不着向外界求爷爷告奶奶,也是因此乡勇队与其它清军部队很少有深入交流,因为根本就没这个必要。
与乡勇队最为亲密的清军部队,当属江忠源所部楚军人马,谁叫乡勇队刚刚崛起之时两军又很长一段时间联合作战的经历。
之后江忠源战死庐州,左宗棠在吴可的帮助下,顺利接手了楚勇的指挥权,所以左宗棠部对乡勇队的底细也十分了解。
更不要说,在河南和淮北那几年并肩作战的时间里,左宗棠部楚军干脆学习乡勇队建制,几乎就是一个简化版的乡勇队。
左宗棠虽然不像吴可那般会合理敛财,但跟着乡勇队一起行动多年,积攒起来的家底也十分丰厚,养上数万军兵不在话下。
在河南两次剿匪,还有两次支援京畿,乡勇队基本上都是独立作战,与河南清军以及京畿清军的交流不多。也就是在京城保卫战中,因为人手不足的缘故乡勇队才与京城守军混合作战。
可就算如此,随援的乡勇队精锐也是单独立营,没有跟京城守卫清军有过多接触,乡勇队的底细也没有暴露于京中大佬眼底。
两江清军算是与乡勇队配合得不错的清军部队,没办法连两江清军的整编都是乡勇队派出大队教官亲自训练,是除了左宗棠部楚军对乡勇队最熟悉的清军部队,可就是这样两江清军与乡勇队依旧是不同的两个体系。
三万乡勇队精锐战士以他们严格的军纪,让羊城百姓大生好感。
紧接着乡勇队又贴出招工告示,招募了数千羊城底层百姓做工,间接更是让数千个家庭受益,这一下更得民心之前的闲言碎语也慢慢消失无踪。
果然中国人是最容易适应环境的,见城外驻扎的三万官军没有饶民之举,城里的百姓虽然心中依旧带着担忧,但广州城很快就恢复了原本的繁华和喧闹。
与前任劳崇光交接用去了小半个月,之后又是与广州城里的大小官员了解情况,又花去了大半个月时间。
等他对广州局势有了个大概了解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已过去一月有余。
广东局势真的不容乐观,被洋人渗透得实在太过厉害,民心都不一定在朝廷这边,万一有事也不用指望地方团练武装能帮上什么忙。
首先就是民心问题,这儿的‘汉奸’实在多了点。
早在1841年5月底,广州城北的三元里爆发了民众抗英事件,后来这个事件因被写入历史教材而广为人知。
但少为人知的是,就在三元里民众抗英的同时,也有不少民众成为英**队的后援。据记载,仅三元里一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有1200名援英者被搜出(《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这个数字要远远超过丧生三元里的英军数量。
不仅仅在三元里,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有众多的中国民众为英军以及后来的英法联军服务,他们为这些“夷人”提供后勤,刺探情报、引路,甚至直接参与作战。
这些援英者被斥之为“汉奸”。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有清廷官员慨叹,“汉奸”是清军战败的重要原因。
1841年2月,琦善在连吃败仗的窘境中,上书道光皇帝,指出广东已不堪作战,原因就在于广东民众除已为汉奸者外,其余民众咸被英军诱惑以助敌势。
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奏报中说:“论者本谓该逆(清廷对英军的称呼)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之略地攻城,皆在陆路,且能爬越山岭,又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路径,较我兵更为熟悉。”
这些写给皇帝的奏折难免有推卸战败责任,夸大事实的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援英”现象的确普遍存在,成为令官员们头疼的大问题。
因此,历此对外作战时,清军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一面是要对付装备先进的英军,另一面则是要对付数量庞大的援英者。
甚至,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剿灭“汉奸”是比抗击英军更紧要的事。比如“靖逆将军”奕山在对道光皇帝上奏战果时,每次都把“杀死汉奸”放在斩杀英军官兵的前面。
所谓“汉奸”,大多数原本是和英国贸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商人和苦力。在中英交战的局面下,自然容易被国人排斥。而纪律散漫的官兵为了谎报战绩,滥杀贫民,污名为“汉奸”,反过来又更加大了援英者的数量。
尽管“汉奸”一词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在中国开始被广泛使用,但这一概念的首次出现则要追溯到更早之前。由于“夷夏之防”被过度关注,嘉庆皇帝就曾称那些为暹罗(泰国的古城)充当贡使的中国商人为“汉奸”。
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由于大量串通英商走私鸦,片的中国贩子的存在,“汉奸”一词被使用得更加普遍。
1839年12月,受命到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禁止了与英国的通商,那些违反禁令继续与英国人做生意的商人统统成为“汉奸”。
1840年春天,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里,林则徐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态度,即最坏的敌人不是英国人,而是那数不清的与英国人往来的商人、水手和为英国人劳动的“苦力”。
随着局势的越发紧张,这种“汉奸”行为也就越发让林则徐不能容忍。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中国“汉奸”正式成为了英军得力的“第五纵队”。当中国向导带着英军通过素称难行的珠江水道时,林则徐的愤怒达到了极点,认为正是“汉奸”破坏了他辛苦营设的水上防线。
在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英军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又拨夷兵汉奸数百名,由大角山后缘山而上,从墙缺处打进攻台……其攻沙角炮台也,逆先拨黑夷千余名,汉奸百余名,由穿鼻湾登岸,逆兵船则攻炮台前面,黑夷从山后攻炮台后面,我兵两面受敌。”。
林则徐在家信中也提及此次战役中的“汉奸”之害,他们“或冒官兵号衣,或穿夷服,用梯牵引而上。”既为英军带路,又帮助英军作战。
1841年5月份,英军兵临广州城下,趁夜在“汉奸”的指引下夺取炮台,攻下城门。5月27日,广州守将奕山被迫求和,与英军缔结了《广州和约》。满清亲贵们把清军战败的责任不断地归咎于“汉奸”。
在他们的眼里,“汉奸”无所不在。奕经形容两广一带“到处汉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皆为奸匪”;为了消除这种恐惧,琦善甚至提出了“防民甚于防寇”的观点。
不仅仅是在广东,在其他地方,凡是英军所到之处,都有“汉奸”接应。
在宁波,被清军拿获的名为虞得倡的宁波汉奸供称:“夷人用汉奸各处打听信息,日日有报,或数十起,或一二十起。”
在定海,英军在“汉奸”引导下,从清军设防薄弱的后山登岸。1842年7月英军攻镇江,“遣汉奸驶驾杉板船,预伏岸侧,乘火轮船开炮头,舍命登岸。”
真真是汉奸成群贼寇聚窝,广州就是这么个地方……
吴可端坐在包下茶楼的二楼临窗口,一边默默注视楼下繁华喧闹的广州街市,一边静静聆听手下汇报。
来到广州就任两广总督已经过去了一个来月时间,有着随行三万乡勇队精锐战士保驾护航,他很轻松的便在广州城站稳了脚跟拿住了权力。
刚开始时,广州城里的大小官员,以及数十万百姓商贾,可被他带来的三万精锐将士吓得不轻,生怕来了伙匪军贪婪无读盘剥严苛。
结果驻扎在城外四方的乡勇队三万精锐表现完美,不仅军纪严明从不绕民,就是稍微一些过分举动都不许有。
这一下,羊城百姓好奇了,心中的忐忑放下了一些,对于城外驻扎的那三万精锐官军很有好感。
能没好感么,官军什么鸟样羊城百姓可是深有体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洋人出现以后,驻囤广州以及周边地区的清军不要太多,那军纪松弛得真没法多说。
一到休浴日那就是羊城周围百姓的灾难日,那些出得军营的兵大爷们吃霸王餐嫖霸王鸡还是轻的,动不动便是拳脚相向肆意妄为,比起山上那些大王们都有所不如,羊城百姓能有好感才见鬼了。
像乡勇队这样守规矩的官军实属罕见,头一次碰上要说没半分好奇怎么可能?
安徽清军的赫赫威名羊城百姓倒是听过,可是亲眼所见还是头一次。
与严重依赖两广筹粮筹饷的湘军不同,乡勇队可是有自己的财政体系,根本句用不着向外界求爷爷告奶奶,也是因此乡勇队与其它清军部队很少有深入交流,因为根本就没这个必要。
与乡勇队最为亲密的清军部队,当属江忠源所部楚军人马,谁叫乡勇队刚刚崛起之时两军又很长一段时间联合作战的经历。
之后江忠源战死庐州,左宗棠在吴可的帮助下,顺利接手了楚勇的指挥权,所以左宗棠部对乡勇队的底细也十分了解。
更不要说,在河南和淮北那几年并肩作战的时间里,左宗棠部楚军干脆学习乡勇队建制,几乎就是一个简化版的乡勇队。
左宗棠虽然不像吴可那般会合理敛财,但跟着乡勇队一起行动多年,积攒起来的家底也十分丰厚,养上数万军兵不在话下。
在河南两次剿匪,还有两次支援京畿,乡勇队基本上都是独立作战,与河南清军以及京畿清军的交流不多。也就是在京城保卫战中,因为人手不足的缘故乡勇队才与京城守军混合作战。
可就算如此,随援的乡勇队精锐也是单独立营,没有跟京城守卫清军有过多接触,乡勇队的底细也没有暴露于京中大佬眼底。
两江清军算是与乡勇队配合得不错的清军部队,没办法连两江清军的整编都是乡勇队派出大队教官亲自训练,是除了左宗棠部楚军对乡勇队最熟悉的清军部队,可就是这样两江清军与乡勇队依旧是不同的两个体系。
三万乡勇队精锐战士以他们严格的军纪,让羊城百姓大生好感。
紧接着乡勇队又贴出招工告示,招募了数千羊城底层百姓做工,间接更是让数千个家庭受益,这一下更得民心之前的闲言碎语也慢慢消失无踪。
果然中国人是最容易适应环境的,见城外驻扎的三万官军没有饶民之举,城里的百姓虽然心中依旧带着担忧,但广州城很快就恢复了原本的繁华和喧闹。
与前任劳崇光交接用去了小半个月,之后又是与广州城里的大小官员了解情况,又花去了大半个月时间。
等他对广州局势有了个大概了解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已过去一月有余。
广东局势真的不容乐观,被洋人渗透得实在太过厉害,民心都不一定在朝廷这边,万一有事也不用指望地方团练武装能帮上什么忙。
首先就是民心问题,这儿的‘汉奸’实在多了点。
早在1841年5月底,广州城北的三元里爆发了民众抗英事件,后来这个事件因被写入历史教材而广为人知。
但少为人知的是,就在三元里民众抗英的同时,也有不少民众成为英**队的后援。据记载,仅三元里一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有1200名援英者被搜出(《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这个数字要远远超过丧生三元里的英军数量。
不仅仅在三元里,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有众多的中国民众为英军以及后来的英法联军服务,他们为这些“夷人”提供后勤,刺探情报、引路,甚至直接参与作战。
这些援英者被斥之为“汉奸”。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有清廷官员慨叹,“汉奸”是清军战败的重要原因。
1841年2月,琦善在连吃败仗的窘境中,上书道光皇帝,指出广东已不堪作战,原因就在于广东民众除已为汉奸者外,其余民众咸被英军诱惑以助敌势。
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奏报中说:“论者本谓该逆(清廷对英军的称呼)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之略地攻城,皆在陆路,且能爬越山岭,又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路径,较我兵更为熟悉。”
这些写给皇帝的奏折难免有推卸战败责任,夸大事实的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援英”现象的确普遍存在,成为令官员们头疼的大问题。
因此,历此对外作战时,清军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一面是要对付装备先进的英军,另一面则是要对付数量庞大的援英者。
甚至,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剿灭“汉奸”是比抗击英军更紧要的事。比如“靖逆将军”奕山在对道光皇帝上奏战果时,每次都把“杀死汉奸”放在斩杀英军官兵的前面。
所谓“汉奸”,大多数原本是和英国贸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商人和苦力。在中英交战的局面下,自然容易被国人排斥。而纪律散漫的官兵为了谎报战绩,滥杀贫民,污名为“汉奸”,反过来又更加大了援英者的数量。
尽管“汉奸”一词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在中国开始被广泛使用,但这一概念的首次出现则要追溯到更早之前。由于“夷夏之防”被过度关注,嘉庆皇帝就曾称那些为暹罗(泰国的古城)充当贡使的中国商人为“汉奸”。
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由于大量串通英商走私鸦,片的中国贩子的存在,“汉奸”一词被使用得更加普遍。
1839年12月,受命到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禁止了与英国的通商,那些违反禁令继续与英国人做生意的商人统统成为“汉奸”。
1840年春天,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里,林则徐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态度,即最坏的敌人不是英国人,而是那数不清的与英国人往来的商人、水手和为英国人劳动的“苦力”。
随着局势的越发紧张,这种“汉奸”行为也就越发让林则徐不能容忍。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中国“汉奸”正式成为了英军得力的“第五纵队”。当中国向导带着英军通过素称难行的珠江水道时,林则徐的愤怒达到了极点,认为正是“汉奸”破坏了他辛苦营设的水上防线。
在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英军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又拨夷兵汉奸数百名,由大角山后缘山而上,从墙缺处打进攻台……其攻沙角炮台也,逆先拨黑夷千余名,汉奸百余名,由穿鼻湾登岸,逆兵船则攻炮台前面,黑夷从山后攻炮台后面,我兵两面受敌。”。
林则徐在家信中也提及此次战役中的“汉奸”之害,他们“或冒官兵号衣,或穿夷服,用梯牵引而上。”既为英军带路,又帮助英军作战。
1841年5月份,英军兵临广州城下,趁夜在“汉奸”的指引下夺取炮台,攻下城门。5月27日,广州守将奕山被迫求和,与英军缔结了《广州和约》。满清亲贵们把清军战败的责任不断地归咎于“汉奸”。
在他们的眼里,“汉奸”无所不在。奕经形容两广一带“到处汉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皆为奸匪”;为了消除这种恐惧,琦善甚至提出了“防民甚于防寇”的观点。
不仅仅是在广东,在其他地方,凡是英军所到之处,都有“汉奸”接应。
在宁波,被清军拿获的名为虞得倡的宁波汉奸供称:“夷人用汉奸各处打听信息,日日有报,或数十起,或一二十起。”
在定海,英军在“汉奸”引导下,从清军设防薄弱的后山登岸。1842年7月英军攻镇江,“遣汉奸驶驾杉板船,预伏岸侧,乘火轮船开炮头,舍命登岸。”
真真是汉奸成群贼寇聚窝,广州就是这么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