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两江的情况……
因为吴可的个人原因和外部因素,他最关注的自然是江苏和安徽两地状况,至于江西还是那句话,有湘军在他没法深度控制。
江苏的情况不能说好也说不上太坏,苏南精华地区因为连年战乱破坏严重,人员损失倒还在其次最要命的是庞大的经济损失。
自古以来都是天下繁盛之地的扬州,不说毁于战火但也民生凋敝。眼下更是因为吴可坚壁清野的举措,而显得更加残破萧条。
受战火影响的不仅仅只有扬州,附近的镇江跟常州也没讨到好去,因为站滦原因经济都受损严重,不说替两江提供充足税收,还要两江总督衙门时不时的帮扶救济一把,情况可不怎么乐观。
更不要说江苏核心精华的金陵城被占,不说政治军事方面的损失有多巨大,单单经济上的损失就足够让咸丰帝好不心痛。
只能说幸好苏南的底子好,没了扬州还有苏州,没了金陵还有上海,富商大贾不说多如牛毛那也是不缺的,商业流通虽受不小影响但也因为大军云集的缘故便得格外繁盛,能够提供的财税依旧不容小觑。
苏北之的情况比苏南要好不少,因为与淮北之地接壤加上太平军的战略重心不在这面,使得苏北地区没有受到多少战乱波及民生凋敝。
当然这好个是相对苏南的混乱而言,苏北本就不是什么繁华富饶之地,要不是旁边的淮北发展得好,又有超强实力震慑金陵太平军不敢妄动,只怕现在的苏北已经完全落入太平军之手。
受到淮北的影响,苏北的情况商业氛围还算可以,苏北重镇徐州更是坐拥重兵对金陵不大不小也是个威胁。
之前吴可还只是安徽提督,虽然兼顾河南军务但对旁边的苏北之地实在插不上手。现在自然不同,他坐上了两江总督的宝座,便有了名正言顺插手苏北地方的机会和名义。
于是,乡勇队中一帮资力和能力都足够的将官得了新差事,纷纷赶赴苏北各地执掌军权,乡勇队的势力从淮北到苏北连成一片,对金陵城形成半保卫之势。
可惜的是跟吴可遇到的麻烦一样,当地清军绿营人马已不可用,乡勇队分派过去的将官不得不以带去的乡勇队战士为核心,当地团练为骨肉的部队从头开始练起,所以短时间内很难对金陵形成直接威胁。
还好淮北地区安稳多年,邻近的苏北受益颇丰,乡勇队将官与当地大户乡绅关系不差,对于相乡勇队过去执掌兵权的将官没有太大为难。
总而言之江苏的情况大致还算稳定,特别是吴大总督上任以来,就连各地肆虐的土匪盗贼都少了不少。当然问题也不是没有,而且还十分严重,稍一不慎甚至有阴沟里翻船的危险。
先不说金陵城里城外囤积重兵,几十万太平军怎么看都是一股巨大威胁,无论指向何方都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
当然,等到常州附近的近十万清军,还有苏北地区的清军全部训练部署完毕,金陵城里城外的太平军就不足为虑,除非洪大天王有那破釜沉舟的勇气,不然最后吃憋的倒霉依旧还是太平军。
问题是训练部署都需要不短时间,特别是苏北地区的部队,不可能跟吴可眼皮子底下的人马一样,为了提升施展经验和战斗力可以不管不顾;拉出去与太平军死磕,而太平军还不得不跟着当陪练。
派去苏北的弟兄可没吴可这般的威望和地位,地方上的民政官也不见得会老实配合,所以当地清军的训练和部属必须按照套路一步一个脚印,先抓基本功然后从剿匪开始一点一点积累战斗经验。
两江事务千头万绪,这点时间吴可还是等待得起的,关键是两江地区还有一处极不稳当的火药桶,稍有不慎不仅自身难保还会波及外人,这便是由和春和大钦差主持的江南大营。
话说江南大营依旧还是重兵囤积,近十万清军在手又顶在金陵城外,可以说是太平军第一大心腹隐患,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所在。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大钦差与吴大总督的关系并不那么密切,不知道是不是想甩脱吴大总督的巨大影响力,除了江南大营第二次组建之前的那段时间,和大钦差不得不争取安徽清军的大力支持之外,其它时间江南大营与安徽清军之间的联系只能说乏善可沉。
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而且这样平淡的关系还从吴可就任两江总督之后带到了整个两江官场。除了平日里必要的公务往来,还有时不时的催粮催银之外,江南大营与两江总督衙门之间几乎没有其它联系。
吴可对此自然十分生气和恼怒,可这样的事情却不能继续下去。
要知道去年太平军在江苏和安徽淮南地区取得一连串胜利,声势大振甚至都有那么一点中兴气象。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就会找近在咫尺的江南大营麻烦,和春的死活吴大总督一点都不在乎,可江南大营的安危却直接关系的他头顶的官帽子不得不重视起来。
这可真不是个小麻烦,人家和大钦差态度冷淡他总不好主动贴过去吧,吴大总督还真丢不起这人。
不过江南大营的死活他又不能不管,所以在整军备战的同时,他才会不断派遣小股人马挑衅金陵外围的太平军部队,一为增加战斗经验提升战斗力,二来嘛自然就是间接的为江南大营吸引火力分担压力。
与此同时,吴可还不断暗示两江总督衙门与江南大营关系不错的文武,主动加强与江南大营将官之间的联系,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江南大营将官们的决策,如果能够掌握江南大营的具体方针战略那是最好不过。
除了江南大营的麻烦之外,江苏地头还有上海这么个让人又恨又爱的地方。
爱的自然是上海繁华热闹之极,商业活动极为活跃能够提供庞大的财税来源。
恨的事儿就不用多说,上海租界无论如何都是个巨大的麻烦,列强诸国将其视为在大清的大本营,列强公使大多在此扎营,洋人势力也是极为强大,列强公民更是嚣张跋扈不可一世。
因为吴大总督的出现,原本历史上的天津之战大清并没有战败,也没签订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之后一系列补充条款。
没有达到目的的列强们自然很不甘心,私底下的活动频繁而且手段更是多种多样。上海租界情势在吴可看来不是很妙,洋人实在太过嚣张狂妄。
在吴大总督眼中,上海租界的问题迟早都得解决,不过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麻烦的是上海的大清海关权利旁落,每年数百上千万两海关税银落入洋人之手,这可不是什么让人愉快的事儿。
而且在租界范围内的良港码头也直接控制在洋人之手,他们想什么时候使用都成,这对两江的防务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局面。
各列强公使完全可以利用手头上掌控的巨额资金,直接武装上海租界内的本国侨民,加上海上的战舰巨炮,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武装力量。
别的不说,因为小刀会起义而组建的洋枪队,可是到现在都没解散还依旧保持建制,最让吴可气愤跟不满的是洋人还通过各种手段增加洋枪队人数提升其实力,其中还少不了松江当地官府的主动配合。
为了这事,吴大总督还特意找江苏巡抚徐有壬喝茶聊天,要求其对上海租界保持必要警戒,同时好好整顿整顿后撤至苏州的海关衙门官吏,别让他们正事不做整天给自己人捣乱。
苏州海关可是吴可早就惦记上的棋子,利用得好虽不能和上海海关相比,但也能分去洋人掌控的一部分海关大权。
吴大总督在整顿两江政务之时,对于海关这个钱袋子可是着紧得很,利用得好了以后两江的庞大军费就有了着落,可不能毁在一帮蠢官之手。
江苏的情势就是如此,说简单也就简单说复杂那更是复杂得紧,只要严防死守不让太平军有肆虐的机会,同时打消上海租界洋人们不切实际的妄想,那江苏的事务可以说解决了一般,之后便是慢慢以势压人的手段了。
接下来就是安徽了,吴大总督本就是前任安徽提督,对于安徽情势那是再了解不过。
淮北地区一如既往的平静稳定,给予金陵城巨大威胁的同时,自身发展也同样走在快车道上。
只能说国人的自愈能力真的不要太强,只要局势稳定除非自然环境太过恶劣,不然经济自然就会发展上去。
特别是保定条约当中的巨额订单慢慢生效,一批又一批的公产设备运抵淮北,新开设工厂一家接着一家开始运转,淮北的发展势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近代化的工厂所需工人数量是个庞大数字,而大清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手,优势互补之下迸发出的能量当真让人吃惊不小……
因为吴可的个人原因和外部因素,他最关注的自然是江苏和安徽两地状况,至于江西还是那句话,有湘军在他没法深度控制。
江苏的情况不能说好也说不上太坏,苏南精华地区因为连年战乱破坏严重,人员损失倒还在其次最要命的是庞大的经济损失。
自古以来都是天下繁盛之地的扬州,不说毁于战火但也民生凋敝。眼下更是因为吴可坚壁清野的举措,而显得更加残破萧条。
受战火影响的不仅仅只有扬州,附近的镇江跟常州也没讨到好去,因为站滦原因经济都受损严重,不说替两江提供充足税收,还要两江总督衙门时不时的帮扶救济一把,情况可不怎么乐观。
更不要说江苏核心精华的金陵城被占,不说政治军事方面的损失有多巨大,单单经济上的损失就足够让咸丰帝好不心痛。
只能说幸好苏南的底子好,没了扬州还有苏州,没了金陵还有上海,富商大贾不说多如牛毛那也是不缺的,商业流通虽受不小影响但也因为大军云集的缘故便得格外繁盛,能够提供的财税依旧不容小觑。
苏北之的情况比苏南要好不少,因为与淮北之地接壤加上太平军的战略重心不在这面,使得苏北地区没有受到多少战乱波及民生凋敝。
当然这好个是相对苏南的混乱而言,苏北本就不是什么繁华富饶之地,要不是旁边的淮北发展得好,又有超强实力震慑金陵太平军不敢妄动,只怕现在的苏北已经完全落入太平军之手。
受到淮北的影响,苏北的情况商业氛围还算可以,苏北重镇徐州更是坐拥重兵对金陵不大不小也是个威胁。
之前吴可还只是安徽提督,虽然兼顾河南军务但对旁边的苏北之地实在插不上手。现在自然不同,他坐上了两江总督的宝座,便有了名正言顺插手苏北地方的机会和名义。
于是,乡勇队中一帮资力和能力都足够的将官得了新差事,纷纷赶赴苏北各地执掌军权,乡勇队的势力从淮北到苏北连成一片,对金陵城形成半保卫之势。
可惜的是跟吴可遇到的麻烦一样,当地清军绿营人马已不可用,乡勇队分派过去的将官不得不以带去的乡勇队战士为核心,当地团练为骨肉的部队从头开始练起,所以短时间内很难对金陵形成直接威胁。
还好淮北地区安稳多年,邻近的苏北受益颇丰,乡勇队将官与当地大户乡绅关系不差,对于相乡勇队过去执掌兵权的将官没有太大为难。
总而言之江苏的情况大致还算稳定,特别是吴大总督上任以来,就连各地肆虐的土匪盗贼都少了不少。当然问题也不是没有,而且还十分严重,稍一不慎甚至有阴沟里翻船的危险。
先不说金陵城里城外囤积重兵,几十万太平军怎么看都是一股巨大威胁,无论指向何方都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
当然,等到常州附近的近十万清军,还有苏北地区的清军全部训练部署完毕,金陵城里城外的太平军就不足为虑,除非洪大天王有那破釜沉舟的勇气,不然最后吃憋的倒霉依旧还是太平军。
问题是训练部署都需要不短时间,特别是苏北地区的部队,不可能跟吴可眼皮子底下的人马一样,为了提升施展经验和战斗力可以不管不顾;拉出去与太平军死磕,而太平军还不得不跟着当陪练。
派去苏北的弟兄可没吴可这般的威望和地位,地方上的民政官也不见得会老实配合,所以当地清军的训练和部属必须按照套路一步一个脚印,先抓基本功然后从剿匪开始一点一点积累战斗经验。
两江事务千头万绪,这点时间吴可还是等待得起的,关键是两江地区还有一处极不稳当的火药桶,稍有不慎不仅自身难保还会波及外人,这便是由和春和大钦差主持的江南大营。
话说江南大营依旧还是重兵囤积,近十万清军在手又顶在金陵城外,可以说是太平军第一大心腹隐患,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所在。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大钦差与吴大总督的关系并不那么密切,不知道是不是想甩脱吴大总督的巨大影响力,除了江南大营第二次组建之前的那段时间,和大钦差不得不争取安徽清军的大力支持之外,其它时间江南大营与安徽清军之间的联系只能说乏善可沉。
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而且这样平淡的关系还从吴可就任两江总督之后带到了整个两江官场。除了平日里必要的公务往来,还有时不时的催粮催银之外,江南大营与两江总督衙门之间几乎没有其它联系。
吴可对此自然十分生气和恼怒,可这样的事情却不能继续下去。
要知道去年太平军在江苏和安徽淮南地区取得一连串胜利,声势大振甚至都有那么一点中兴气象。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就会找近在咫尺的江南大营麻烦,和春的死活吴大总督一点都不在乎,可江南大营的安危却直接关系的他头顶的官帽子不得不重视起来。
这可真不是个小麻烦,人家和大钦差态度冷淡他总不好主动贴过去吧,吴大总督还真丢不起这人。
不过江南大营的死活他又不能不管,所以在整军备战的同时,他才会不断派遣小股人马挑衅金陵外围的太平军部队,一为增加战斗经验提升战斗力,二来嘛自然就是间接的为江南大营吸引火力分担压力。
与此同时,吴可还不断暗示两江总督衙门与江南大营关系不错的文武,主动加强与江南大营将官之间的联系,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江南大营将官们的决策,如果能够掌握江南大营的具体方针战略那是最好不过。
除了江南大营的麻烦之外,江苏地头还有上海这么个让人又恨又爱的地方。
爱的自然是上海繁华热闹之极,商业活动极为活跃能够提供庞大的财税来源。
恨的事儿就不用多说,上海租界无论如何都是个巨大的麻烦,列强诸国将其视为在大清的大本营,列强公使大多在此扎营,洋人势力也是极为强大,列强公民更是嚣张跋扈不可一世。
因为吴大总督的出现,原本历史上的天津之战大清并没有战败,也没签订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之后一系列补充条款。
没有达到目的的列强们自然很不甘心,私底下的活动频繁而且手段更是多种多样。上海租界情势在吴可看来不是很妙,洋人实在太过嚣张狂妄。
在吴大总督眼中,上海租界的问题迟早都得解决,不过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麻烦的是上海的大清海关权利旁落,每年数百上千万两海关税银落入洋人之手,这可不是什么让人愉快的事儿。
而且在租界范围内的良港码头也直接控制在洋人之手,他们想什么时候使用都成,这对两江的防务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局面。
各列强公使完全可以利用手头上掌控的巨额资金,直接武装上海租界内的本国侨民,加上海上的战舰巨炮,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武装力量。
别的不说,因为小刀会起义而组建的洋枪队,可是到现在都没解散还依旧保持建制,最让吴可气愤跟不满的是洋人还通过各种手段增加洋枪队人数提升其实力,其中还少不了松江当地官府的主动配合。
为了这事,吴大总督还特意找江苏巡抚徐有壬喝茶聊天,要求其对上海租界保持必要警戒,同时好好整顿整顿后撤至苏州的海关衙门官吏,别让他们正事不做整天给自己人捣乱。
苏州海关可是吴可早就惦记上的棋子,利用得好虽不能和上海海关相比,但也能分去洋人掌控的一部分海关大权。
吴大总督在整顿两江政务之时,对于海关这个钱袋子可是着紧得很,利用得好了以后两江的庞大军费就有了着落,可不能毁在一帮蠢官之手。
江苏的情势就是如此,说简单也就简单说复杂那更是复杂得紧,只要严防死守不让太平军有肆虐的机会,同时打消上海租界洋人们不切实际的妄想,那江苏的事务可以说解决了一般,之后便是慢慢以势压人的手段了。
接下来就是安徽了,吴大总督本就是前任安徽提督,对于安徽情势那是再了解不过。
淮北地区一如既往的平静稳定,给予金陵城巨大威胁的同时,自身发展也同样走在快车道上。
只能说国人的自愈能力真的不要太强,只要局势稳定除非自然环境太过恶劣,不然经济自然就会发展上去。
特别是保定条约当中的巨额订单慢慢生效,一批又一批的公产设备运抵淮北,新开设工厂一家接着一家开始运转,淮北的发展势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近代化的工厂所需工人数量是个庞大数字,而大清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手,优势互补之下迸发出的能量当真让人吃惊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