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啜着茶、吃着菜,听说书先生讲。
说这位张峄当了两年道士,父子血肉分离,张相年岁已大,儿子难尽孝心,听得人连连哀叹。
好在正赶上父亲拥护天子登基、武家失去靠山,天子怜悯张氏父子不易,遂下令让他回京。
张峄一路行到豫章县,正遇上大雨忽降、大虫惊醒、冬眠之后,饥饿非常,连续几夜闯进山下村子,惹得村民惊恐万状。
然而山禁未解,地方官员庸庸碌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味装聋作哑。
张峄路过此处,一不做二不休,上山捉虎,后来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高潮迭起,酒肆里众人频频叫好,姬二娘放下了茶杯,感叹:“豪气万丈少年游,热酒一杯入肺腑!”
刘大郎听了大笑,随即吩咐小二:“上好酒来!”
谢知许有点好奇,拉了小二问:“这是真事?”
小二与有荣焉,答:“自然是真的,听说张小郎君前几日下午打到了大虫,如今已有官兵守着了!”
一顿饭吃得激情澎湃,几个人酒足饭饱,刘大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掏腰包付了钱,领着谢知许主仆、姬二娘姐弟往回走,点评:
“这入山打虎已是侠义心肠,为救村民破山禁更是豪举,世家子弟有这样的品行,真是不容易。”
姬二娘附和了几句,随口说:“听说昨日捉了大虫,今儿已经有士兵在山下围着了。”
她话音刚落,谢知许就忍不住看了她一眼,他刚才问起这问题的时候,姬二娘正和刘大郎讨论得热烈,没想到她竟然注意到了。
刘大郎便有些纳闷了:“大虫都没了,还在山下守着做什么?”
“谁能知道呢?”姬二娘似乎只是随口一说:“或许是有什么事儿吧。”
谢知许心思一动,眼风瞥着姬二娘,漫不经心说:“不知山上出了何事,以至于惊动官兵。”
“谁知道呢?也真是奇了。”姬二娘心里奇怪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一味和谢知许打太极。
唯独夹在中间的刘大郎兴致十足,一拍手,道:“这么说,这时候张小郎君也在山下?”
姬二娘应和:“没准儿呢!也不知张小郎君是怎样的风采,咱们现在去能不能看到。。”
小食的时候,姬二娘与刘大郎谈天,还是附和随意的,现在却这样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谢知许有点好奇,总感觉自己看姬二娘的时候就像隔着层薄纱,怎么也看不真切。
他难得插话了,却是为了防止刘大郎跟着姬二娘出现不切实际的想法:“这时候有山禁,就算去了,怕也全是官兵,徒增麻烦罢了。”
姬二娘看了他一眼,也笑了:“的确,是儿异想天开了。”
想不到的是,几个人回去的时候,坏消息已经等着他们了。
客栈里,众人团团围住,神情凝重,窃窃私语,瞧见他们进来,便说:“城门关了!咱们现在都走不了了!”
刘大郎大惊,忙问:“为什么封?谁让封的?什么时候开?”
竟然都是一问三不知。
客栈里的人大半都是商户,想趁着大朝会的热闹多赚些钱,如今听到这样的消息,怎么能不犯愁,何况多待一天,商队车马就多花一笔钱。
经过这一出,临风看姬二娘姐弟的眼神就更加不满了。他站在谢知许身后,勉强压住了质问她的冲动,眼睛里却明明白白地写着:“你就是个祸害!”几个大字。
姬二娘是与人交游的好手,谢知许非常确信如果不是自己态度冷淡得像铁桶,姬二娘一定能一边道歉,一边把这因她而起的行程耽搁转变成一场难得的缘分。
姬二娘道歉,他便说:“官府之事,本难预料,无需内疚。”
姬二娘提到想请客,他便说:“身体不适,酒气上头,某想先歇息。“
没两个来回,姬二娘看出来他没心思多言,便及时道:“不敢多叨扰谢郎君······”,打算终止对话。
可话说到一半,她眼风一转,看到了满眼烧着怒火的临风——
她莞尔,那双满是灵气的眼睛轻轻一眯,说到一半的话戛然而止,转而变成了:“看来谢郎君去长安可是为了急事?”
谢知许觉得自己被赖皮缠上了。他不答反问:“二娘呢?”
姬二娘痛心状:“今日早上小食的时候,儿才和谢郎君说了想去凑凑大朝会的热闹。”
谢知许恍然:“是了。”
“听大郎提起,谢郎君是吴地人?不知您是哪里人?南京?江南?”
“四海为家罢了。”
“儿瞧郎君此行是用马车,路上定是用了些时间吧?”
“的确。”
“不过这么远,谢郎君为什么要用马车呢?”
“与你何干?!”谢知许还来不及说话,临风已经恼羞成怒的盯着姬二娘大声控诉了:“你伤了我们的马,误了我们的行程,现在又想做什么?”
临风还想质问,姬二娘却轻巧地笑了,她赞同地点着头:“说的是,那儿就告辞了。”说完,扬长而去。
临风觉得自己好像占了上风,又好像根本没有,懵然问谢知许:“阿郎,她……什么意思?”
“上楼吧。”谢知许无可奈何瞥他一眼,这种时候,他们越急,越显得有鬼。姬二娘三言两语惹得临风气恼,不止是把临风耍了,也是让谢知许吃了闷头亏。
一场大雨后,冰水消融,流水夹杂着冰块,叮叮当当自山顶冲下,打得河岸一片泥泞。
草枯枝残、兽迹几无,一队巡防兵穿着新旧不一的制式衣服,七零八落在山脚站成一片。
豫章县令与一众官员站在一个紫衣锦袍男子身旁,憋着气、陪着笑脸说:
“张小郎君,按您的吩咐,城门都封了,全县的巡防兵都聚在这儿了,您可有什么打算?”
那戴幞头、着锦袍、蹬长靴的男子赫然便是说书先生口中的侠义郎君张峄。他眉眼斜飞、长而有神,鼻梁高窄,双唇微抿,天生带几分笑意,此时却满身泥泞、鬓发尽乱、散发着一股恶臭。
大概是风流惯了,他的躞蹀带上镶嵌着红蓝宝石,以金丝银线缠边,白玉雕花装饰。腰侧挂着串玉石,香袋、穗子样样不缺。他习惯性的伸手抓着玉佩,打算随手晃两下,想起了自己满身是泥,忍住了。
张峄无官职、没实权,巡防兵们也就懒散了不少。好在张峄自己也不是个靠谱的,根本懒得管什么仪态着装。
“哦,人都到齐了?”他闲散问,尾音不自觉的拉长。
县令当他是世家子弟纨绔习性不改,又想着他到底逮了那大虫,便陪着他胡闹,心想左右伺候半日,把这祖宗送走就是:“都来了。”
“那就跟某进山吧!”
“啊?”县令一个头两个大:“这,山禁还没过,怎么能入山呢?”
张峄歪头扬眉一笑,一笑,就带出点妖气、邪气来:“明府怕什么,出了什么事有某顶着!”
县令欲哭无泪了:这上头的人说这种话什么时候靠谱过?倒霉的还不是他们?于是打着哈哈说:“郎君,您看您也劳累了,不若某回去给您接风洗尘,找些美人好好陪您,等您休息好了,某再陪您进山?”
张小郎君,哦,不,是张大佛爷,脑袋还是歪着的,听完耸了耸肩,问:“明府鱼符呢?”
“这儿呢。”
“给某看看。”
“哎。”县令面带犹豫、还是战战兢兢双手奉上。
张峄接过来,翻来覆去看了看,掂了掂:“不错啊!”
说完,忽然绽出一抹笑,眉眼飞扬着,前进了两步。
只见他大臂一挥,低声喝出来:“走!”
小小鱼符从他手中飞出去,“啪”的一声,越过了山下的界碑,摔在了山界的另一边。
“啧啧啧。”张峄眨眨眼,问满面愁容的县令:“明府,按律令,官员丢鱼符,杖三十、施髡刑。要不,您进山去找找,至于破了封山禁令的事儿,某就当什么也不知道,也算举手之劳了!”
“哎呀!张郎君呀!您这……您这!”
张峄嵬然不动,只满脸遗憾地垂眸打量对方。
豫章县令一跺脚,狠了狠心,从了。
官兵既入,事情就好办多了。张峄踱着步领着他们,径直走到一个山坡,努了努嘴,道:“看吧!”
山坡极深,蚊蝇滋生、恶臭扑鼻,与张峄身上若有似无的臭味重叠。
众人探头下去的瞬间,脸上的血色消散得一干二净,豫章县令后退着跌倒,瘫坐在地,颤抖着问:
“这这这……这些是人吗?”
白骨暴露,腐肉糜烂,白花花的蛆虫缓慢而得意地蠕动着,在血肉之中寻求酣畅、于死亡之上庆祝丰收。
张峄眯眼打量豫章县令的神情半晌,反问:
“明府觉得呢?”
“呕。”县令偏头,酸意上涌,吐了出来。
------题外话------
注:
1.唐代官员称呼主要有三种,包括:“姓+官爵”、“姓+公”、“姓+官名别称”。本文采用第三种,称呼县令别称“明府”。
2.鱼符。唐代鱼符是唐代官员使用的鱼形符契。一般长约6、宽约2厘米。分左、右两半,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鱼符,这种身份证正式使用时间在唐代,是唐高祖李渊的一项发明。鱼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内庭,作为“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的证明。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