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议既定,一意孤行又行事果决的李永吉不再浪费时间,在广德县稍微安排了一下,让李善兰等人安心在广德县先好好适应一下,比如逛逛新图书馆,看看四周的风景,看看哪里适合当大学的校址之类的,然后就带着王韬离开了广德县,径直去了苏州。
到了苏州后,李永吉才开始在当地精武军的辅助下,借助自己的金手指,自己隐居幕后,让王韬打前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科举改革。
虽说李永吉改革的雄心很大,意志也很坚决,但由于熟知改革的复杂性,所以这次教育改革不是同时展开,而是一步步的开展。
也就是说,先找一个城市当试点,等试点结束,总结了足够的经验后,再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推广,而第一个试点,就选在了文风最盛的苏州城。
选择好了试点城市,下一步就是搜集当地的人口,查询当地有多少适龄入学的儿童,也就是说,一切以小学教育为基础。
好在之前李永吉搞了个户口登记政策以及办理城市身份证政策,这个政策最早是无锡开始的,后来因为行之有效,就开始在江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全面推广。
这就是说,像苏州、常熟、常州、上海、嘉兴、杭州、马鞍山、宣城这几个重点城市,都实行了户口登记以及身份证办理政策,只不过有快有慢,有的已经结束,有的正在进行中而已。
像苏州,因为跟无锡最近,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城市,所以是最早一批完成户口登记政策与身份证登记双登记的城市,因此要查询苏州的人口问题,特别是适龄上学儿童问题,是相当方便的。
根据苏州市政府民政局的档案记录。苏州城目前登记在案的有六十万人,其中七岁到十四岁的适龄孩童足有5万人,这部分孩童所占人口比例超过了12%!
考虑到这个时代的儿童高死亡率,苏州城能有这么多适龄儿童,确实不容易,也的确不愧是中国最富裕城市的美称,几乎赶得上后世中国普通城市的儿童比例了。
5万人,按照一千人一所小学校来算,如果要让所有人都入学,至少需要75所学校。但实际上能容纳一千人入学的地方并不多,所以搜集学校就是下一个重点问题。
这个并不是多大的难事儿,因为在先前的搜捕反动派的风波中,苏州是受创最深的城市,因为苏州的士绅最多,也最有钱,所以是李永昌重点打击对象。
只一个苏州城,就有超过一万人被抓,几乎达到搜捕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空出的各式私宅多达三百多栋,其中具备园林景观的有一百多栋。别的不说,如果一平均,光那一百多栋具备园林景观的私宅。平均每一栋都可以容纳超过三千人,把这些空出来的房间稍微一改造,改成小学堂,那绝对够用了。
小学堂是够了。还得建设初中跟高中,甚至大学也得提前琢磨了。
以目前的情况,初中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上初中,还是得优中选优,也就是通过考试来获取,等以后财力等各方面更强大了,才能继续执行6+3式的九年义务教育制。
那么,按照当前的预估,或者说按照李永吉目前的承受能力,他的初步设想是小学升初中的小考,也就是乡试中,要按照十五比一的比例征收。
如果是这样,5万人的十五分之一,那就是5000人,考虑到实际上还要从社会上征收一部分学校外生源,所以加一倍,一万人是靠谱的。
这个学校外生源,是指那些原先有一定功名,或者说没有功名,但知识功底比较扎实的读书人。
李永吉虽然要进行教育改革,但不等于让他们失去了晋身之路,因此决定在初中开设一个预科,学制两年,其中主要教导最基础的,后世小学水准的数学、历史、音乐、美术还有自然课,当然,汉语拼音也是要重新学的。
这些读书人毕竟有一定的知识底子,俗话说智商要比一般的小孩儿高很多,而且语文大都没问题,重新学这些数学历史之类的小学内容,要比孩子快的多,所以有个两年预科学习,再升初中,应该是绰绰有余。
选了又选,苏州府学按说就是最好的初中校园了。
由于苏州文风鼎盛,此时的苏州府学占地庞大,建筑也很多,光房屋有二百一十多所,更不用说还有很多空地,可以加盖房屋,容纳五千人绰绰有余。
过去,这里的府学本身就是进学的秀才们继续学习读书的圣地,按照新的教育制度,这里当初中学府最恰当不过。
第一年,这里应该是一个以预科为主的回炉班,以后小学毕业生过来后,肯定还要加人,所以只有这一个地方不够,如果按照学生在这里生活三年算,学校的容纳率,起码要达到升学率的三倍以上才行。
因此,第一年的话,苏州府学当初中是够了,第二年估计问题也不大,当从第三年开始,随着外来新人的不断增多,估计这个地方就不够了,而等六年以后,第一批小学毕业生再过来,那起码要小学适龄升学人数的六倍!
也就是说,如果正常来算,初中必须每年能容纳三万人才行,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实际可能要比这个数目多,毕竟苏州本地就有数量庞大的读书人,目前他们还处在一种彷徨的阶段,一旦给他们一个重新定位,重新升级,重新踏入仕途的同道,他们就会一窝蜂的冲过来。
因此,李永吉跟王韬等人初步筹算,第一年的话,就先征收最多五千人进入预科学习,第二年再征收五千人进预科,然后每年征收相同数目的预科,这样的话,只是一个府学是不够的。
既然一所府学不够。那就再找个地方好了,这时候,占地甚广的苏州府衙就入了眼,这个地方也会被改造成初中学堂,或者说举人学堂。
这样做也有好处,本身李永吉就看不上老旧的苏州府衙,他并不认为那是个适合办公的地方,所以苏州市政府的办公场所是选在了苏州的寒碧山庄,也就是俗称的刘园,同时也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留园前身。
那里是当初苏州大火幸存不多的几个地方。而且景色修理,地理位置也不错,所以就当做了苏州新政府的办公所在地,但在名义归属上,却是李永吉的私人庄园。
其实不止留园,连拙政园也被李永吉私人买了下来,不过拙政园李永吉还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造,他是打算把拙政园极其附近的地皮,都改成苏州大学的。
当然。就现在来讲,这个以拙政园为主的苏州大学还无法投入使用,只能是先进行预先的改造,但在外人看来。那就是给李永吉建设私宅,因此格外用心。
此外,狮子林,网师园这些地方。也在之前的打击反动派风波中被充了公,按照此时那种充公的含义,他们都属于李永吉的个人财产。但江南政府或者说江南政务院可以代为管辖而已。
所以,像狮子林这些地方,李永吉也打算找人进行一番改造,把他们改建成高中学府,当然,就跟大学一样,暂时还不急,所以可以慢慢来。
由此可以看出,李永吉的这个新科举改制,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小学教育以及初中教育,其中小学教育是强制入学,政府财政补贴,初中教育则是政府以奖学金的形式补贴一部分,同时也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比如说,小学毕业后只能享受秀才所能享受的个人不纳粮的权力,如果是初中生,也就是成了举人,那就可以免直系亲属的钱粮,而且还有资格直接做小吏,比如县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的副局长之类的,要是成了初中毕业生,获得举才的身份跟毕业证,你就有了干部身份,可以直接做地方官。
好了,学校有了,通过张信达搜集的经过修改的小学甚至初中教材也有了,甚至各种文具,包括大量的黑板、粉笔、木质教杆,各种铅笔、作业本之类也充盈的要命,可以说物质基础已经准备就绪了。
这些都准备好之后,李永吉开始让王韬出面正式的组建科教部,并任命他为江南政务院第一任的科教大臣,全面管理科学教育问题。
科教部成立后,立刻在苏州城光发告示,宣布旧有的科举制度废除,以后实行新的科举制度,这个制度先从苏州做试点,以后再根据情况向外推广,同时还附上新科举制度的说明。
在新科举制度发布的同时,科教部的新官员带着苏州民政局的办公人员以及当地警察,开始到处敲锣打鼓的发布命令,那就是限期十天之内,带领家中的适龄儿童去附近的街道办事处报道,办理入学手续。
适龄儿童不分男女,只要是七岁到十四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孩子入学期间,学杂费全免,服装全免,还管两顿饭。学生可以住校,也可以放学回家,住校免住校费,但如果回家,必须是家长接送,如果不接送,或者忘了来接孩子,就要住校。
具体的上学情况是,每周七天,上学五天,周六周日休息,也就是这两天可以回家跟家人尽情的安享天伦之乐。
当然,如果不想让孩子进入官学,享受官学的待遇,那也可以,但必须缴纳公学赞助费,这个费用是每个孩子每月10两银子,也是不分男女,都要交这个数目。
如果发现私自隐匿孩子,不让适龄孩子上学,又不缴纳公学赞助费的,官府有权强行带走孩子上学,同时视情节严重程度,还会处罚孩子的父母50两以上,1000两以下的罚款,如果缴纳不上罚款,就要抓去劳改营,坐15日以上,60日以下的牢,进行劳动改造。
特别指出,以上政策是针对普通市民,如果是精武军的官兵家属或者工人家属犯错,隐匿孩子不让上学,那么取消一切精武军的待遇,也就是说,家里有人给精武军当兵的,无论是何种职务,强行退伍,并取消一切军属待遇;如果是当工人的,也是强行辞退,并取消一切工属待遇,比如取消廉价粮。
孩童强制入学的同时,还告诉广大读书人,以前他们在满清获得的任何功名全部作废,也就是说他们全部都是平民百姓,如果他们想要出人头地,要么去当兵,要么去做工,要么去经商,当然也可以重新考科举,重新当上新政府的士族。
新科举制度的等级划分已经明确的贴了出来,他们要想重新获得高人一等的待遇,重新自称士人,就必须去参加考试。
如果考上小学,又乐意跟一群孩子一起学,自然可以去官办小学读书。
如果觉得难为情,可以直接考小学毕业考,如果毕业合格,就给秀才身份。
如果有些地方没把握,比如小学毕业考要考很多新科目,比如历史,数学之类的,官府会提供小学毕业培训班,方便他们学习新的小学课程,一般而言只要不是太笨,一年左右就可以取得小学毕业生,也就是秀才资格。
如果你信心十足,想直接考举人,那也可以去报考初中入学考试,只要考试过关,就可以称作举人。同样,要是你觉得数学、自然还有历史等科目没把握,可以去初中预科学习。
初中的预科是免学费的,但生活费自理,而且也不提供住宿跟食宿,一切都要自己负责,但一般只要个一两年,通常就可以考试过关,获得举人的身份。
总之,通过贴告示,刷大字报,敲锣打鼓到处宣讲等方式,新的科举制度已经在最短时间内传遍苏州城的每一个角落,这期间李永吉虽然没出门,但王韬可是事必躬亲,每一次都冲锋在前,甚至苦口婆心的给很多上门求教的读书人讲解其中的内容。
基本上,广大读书人对这些政策还是持服从态度,虽然抵制的人也有不少,但都不敢明着反对,毕竟之前打击反动派的浪潮刚过去,谁也不想在这个风口上跟精武军以及新政府顶牛。
打击反动派这件事对李永吉来说,不过是个消息,不过是一串数据,但对这些苏州人,特别是苏州读书人来说,却是不次于满清文字狱一般的噩梦,甚至某些地方犹有过之。
也就是那次打击反动派行动之后,很多人不得不剪掉辫子,因为苏州市政府的新官吏,特别是那些警察,为了搞外快,经常在大街上乱抓人,而他们抓的都是留辫子的,因为留辫子被认为是心向满清,是满清欲孽,仅凭这一条,就要抓人抄家。
因此,虽然江南政府没明着发布剪辫令,但其实已经是在逼着大家剪辫子。
既然苏州的读书人为了身家性命连辫子都剪了,已经是软过了一次,那现在面对新的科举制度,再软一次,再妥协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未完待续。。)
到了苏州后,李永吉才开始在当地精武军的辅助下,借助自己的金手指,自己隐居幕后,让王韬打前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科举改革。
虽说李永吉改革的雄心很大,意志也很坚决,但由于熟知改革的复杂性,所以这次教育改革不是同时展开,而是一步步的开展。
也就是说,先找一个城市当试点,等试点结束,总结了足够的经验后,再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推广,而第一个试点,就选在了文风最盛的苏州城。
选择好了试点城市,下一步就是搜集当地的人口,查询当地有多少适龄入学的儿童,也就是说,一切以小学教育为基础。
好在之前李永吉搞了个户口登记政策以及办理城市身份证政策,这个政策最早是无锡开始的,后来因为行之有效,就开始在江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全面推广。
这就是说,像苏州、常熟、常州、上海、嘉兴、杭州、马鞍山、宣城这几个重点城市,都实行了户口登记以及身份证办理政策,只不过有快有慢,有的已经结束,有的正在进行中而已。
像苏州,因为跟无锡最近,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城市,所以是最早一批完成户口登记政策与身份证登记双登记的城市,因此要查询苏州的人口问题,特别是适龄上学儿童问题,是相当方便的。
根据苏州市政府民政局的档案记录。苏州城目前登记在案的有六十万人,其中七岁到十四岁的适龄孩童足有5万人,这部分孩童所占人口比例超过了12%!
考虑到这个时代的儿童高死亡率,苏州城能有这么多适龄儿童,确实不容易,也的确不愧是中国最富裕城市的美称,几乎赶得上后世中国普通城市的儿童比例了。
5万人,按照一千人一所小学校来算,如果要让所有人都入学,至少需要75所学校。但实际上能容纳一千人入学的地方并不多,所以搜集学校就是下一个重点问题。
这个并不是多大的难事儿,因为在先前的搜捕反动派的风波中,苏州是受创最深的城市,因为苏州的士绅最多,也最有钱,所以是李永昌重点打击对象。
只一个苏州城,就有超过一万人被抓,几乎达到搜捕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空出的各式私宅多达三百多栋,其中具备园林景观的有一百多栋。别的不说,如果一平均,光那一百多栋具备园林景观的私宅。平均每一栋都可以容纳超过三千人,把这些空出来的房间稍微一改造,改成小学堂,那绝对够用了。
小学堂是够了。还得建设初中跟高中,甚至大学也得提前琢磨了。
以目前的情况,初中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上初中,还是得优中选优,也就是通过考试来获取,等以后财力等各方面更强大了,才能继续执行6+3式的九年义务教育制。
那么,按照当前的预估,或者说按照李永吉目前的承受能力,他的初步设想是小学升初中的小考,也就是乡试中,要按照十五比一的比例征收。
如果是这样,5万人的十五分之一,那就是5000人,考虑到实际上还要从社会上征收一部分学校外生源,所以加一倍,一万人是靠谱的。
这个学校外生源,是指那些原先有一定功名,或者说没有功名,但知识功底比较扎实的读书人。
李永吉虽然要进行教育改革,但不等于让他们失去了晋身之路,因此决定在初中开设一个预科,学制两年,其中主要教导最基础的,后世小学水准的数学、历史、音乐、美术还有自然课,当然,汉语拼音也是要重新学的。
这些读书人毕竟有一定的知识底子,俗话说智商要比一般的小孩儿高很多,而且语文大都没问题,重新学这些数学历史之类的小学内容,要比孩子快的多,所以有个两年预科学习,再升初中,应该是绰绰有余。
选了又选,苏州府学按说就是最好的初中校园了。
由于苏州文风鼎盛,此时的苏州府学占地庞大,建筑也很多,光房屋有二百一十多所,更不用说还有很多空地,可以加盖房屋,容纳五千人绰绰有余。
过去,这里的府学本身就是进学的秀才们继续学习读书的圣地,按照新的教育制度,这里当初中学府最恰当不过。
第一年,这里应该是一个以预科为主的回炉班,以后小学毕业生过来后,肯定还要加人,所以只有这一个地方不够,如果按照学生在这里生活三年算,学校的容纳率,起码要达到升学率的三倍以上才行。
因此,第一年的话,苏州府学当初中是够了,第二年估计问题也不大,当从第三年开始,随着外来新人的不断增多,估计这个地方就不够了,而等六年以后,第一批小学毕业生再过来,那起码要小学适龄升学人数的六倍!
也就是说,如果正常来算,初中必须每年能容纳三万人才行,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实际可能要比这个数目多,毕竟苏州本地就有数量庞大的读书人,目前他们还处在一种彷徨的阶段,一旦给他们一个重新定位,重新升级,重新踏入仕途的同道,他们就会一窝蜂的冲过来。
因此,李永吉跟王韬等人初步筹算,第一年的话,就先征收最多五千人进入预科学习,第二年再征收五千人进预科,然后每年征收相同数目的预科,这样的话,只是一个府学是不够的。
既然一所府学不够。那就再找个地方好了,这时候,占地甚广的苏州府衙就入了眼,这个地方也会被改造成初中学堂,或者说举人学堂。
这样做也有好处,本身李永吉就看不上老旧的苏州府衙,他并不认为那是个适合办公的地方,所以苏州市政府的办公场所是选在了苏州的寒碧山庄,也就是俗称的刘园,同时也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留园前身。
那里是当初苏州大火幸存不多的几个地方。而且景色修理,地理位置也不错,所以就当做了苏州新政府的办公所在地,但在名义归属上,却是李永吉的私人庄园。
其实不止留园,连拙政园也被李永吉私人买了下来,不过拙政园李永吉还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造,他是打算把拙政园极其附近的地皮,都改成苏州大学的。
当然。就现在来讲,这个以拙政园为主的苏州大学还无法投入使用,只能是先进行预先的改造,但在外人看来。那就是给李永吉建设私宅,因此格外用心。
此外,狮子林,网师园这些地方。也在之前的打击反动派风波中被充了公,按照此时那种充公的含义,他们都属于李永吉的个人财产。但江南政府或者说江南政务院可以代为管辖而已。
所以,像狮子林这些地方,李永吉也打算找人进行一番改造,把他们改建成高中学府,当然,就跟大学一样,暂时还不急,所以可以慢慢来。
由此可以看出,李永吉的这个新科举改制,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小学教育以及初中教育,其中小学教育是强制入学,政府财政补贴,初中教育则是政府以奖学金的形式补贴一部分,同时也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比如说,小学毕业后只能享受秀才所能享受的个人不纳粮的权力,如果是初中生,也就是成了举人,那就可以免直系亲属的钱粮,而且还有资格直接做小吏,比如县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的副局长之类的,要是成了初中毕业生,获得举才的身份跟毕业证,你就有了干部身份,可以直接做地方官。
好了,学校有了,通过张信达搜集的经过修改的小学甚至初中教材也有了,甚至各种文具,包括大量的黑板、粉笔、木质教杆,各种铅笔、作业本之类也充盈的要命,可以说物质基础已经准备就绪了。
这些都准备好之后,李永吉开始让王韬出面正式的组建科教部,并任命他为江南政务院第一任的科教大臣,全面管理科学教育问题。
科教部成立后,立刻在苏州城光发告示,宣布旧有的科举制度废除,以后实行新的科举制度,这个制度先从苏州做试点,以后再根据情况向外推广,同时还附上新科举制度的说明。
在新科举制度发布的同时,科教部的新官员带着苏州民政局的办公人员以及当地警察,开始到处敲锣打鼓的发布命令,那就是限期十天之内,带领家中的适龄儿童去附近的街道办事处报道,办理入学手续。
适龄儿童不分男女,只要是七岁到十四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孩子入学期间,学杂费全免,服装全免,还管两顿饭。学生可以住校,也可以放学回家,住校免住校费,但如果回家,必须是家长接送,如果不接送,或者忘了来接孩子,就要住校。
具体的上学情况是,每周七天,上学五天,周六周日休息,也就是这两天可以回家跟家人尽情的安享天伦之乐。
当然,如果不想让孩子进入官学,享受官学的待遇,那也可以,但必须缴纳公学赞助费,这个费用是每个孩子每月10两银子,也是不分男女,都要交这个数目。
如果发现私自隐匿孩子,不让适龄孩子上学,又不缴纳公学赞助费的,官府有权强行带走孩子上学,同时视情节严重程度,还会处罚孩子的父母50两以上,1000两以下的罚款,如果缴纳不上罚款,就要抓去劳改营,坐15日以上,60日以下的牢,进行劳动改造。
特别指出,以上政策是针对普通市民,如果是精武军的官兵家属或者工人家属犯错,隐匿孩子不让上学,那么取消一切精武军的待遇,也就是说,家里有人给精武军当兵的,无论是何种职务,强行退伍,并取消一切军属待遇;如果是当工人的,也是强行辞退,并取消一切工属待遇,比如取消廉价粮。
孩童强制入学的同时,还告诉广大读书人,以前他们在满清获得的任何功名全部作废,也就是说他们全部都是平民百姓,如果他们想要出人头地,要么去当兵,要么去做工,要么去经商,当然也可以重新考科举,重新当上新政府的士族。
新科举制度的等级划分已经明确的贴了出来,他们要想重新获得高人一等的待遇,重新自称士人,就必须去参加考试。
如果考上小学,又乐意跟一群孩子一起学,自然可以去官办小学读书。
如果觉得难为情,可以直接考小学毕业考,如果毕业合格,就给秀才身份。
如果有些地方没把握,比如小学毕业考要考很多新科目,比如历史,数学之类的,官府会提供小学毕业培训班,方便他们学习新的小学课程,一般而言只要不是太笨,一年左右就可以取得小学毕业生,也就是秀才资格。
如果你信心十足,想直接考举人,那也可以去报考初中入学考试,只要考试过关,就可以称作举人。同样,要是你觉得数学、自然还有历史等科目没把握,可以去初中预科学习。
初中的预科是免学费的,但生活费自理,而且也不提供住宿跟食宿,一切都要自己负责,但一般只要个一两年,通常就可以考试过关,获得举人的身份。
总之,通过贴告示,刷大字报,敲锣打鼓到处宣讲等方式,新的科举制度已经在最短时间内传遍苏州城的每一个角落,这期间李永吉虽然没出门,但王韬可是事必躬亲,每一次都冲锋在前,甚至苦口婆心的给很多上门求教的读书人讲解其中的内容。
基本上,广大读书人对这些政策还是持服从态度,虽然抵制的人也有不少,但都不敢明着反对,毕竟之前打击反动派的浪潮刚过去,谁也不想在这个风口上跟精武军以及新政府顶牛。
打击反动派这件事对李永吉来说,不过是个消息,不过是一串数据,但对这些苏州人,特别是苏州读书人来说,却是不次于满清文字狱一般的噩梦,甚至某些地方犹有过之。
也就是那次打击反动派行动之后,很多人不得不剪掉辫子,因为苏州市政府的新官吏,特别是那些警察,为了搞外快,经常在大街上乱抓人,而他们抓的都是留辫子的,因为留辫子被认为是心向满清,是满清欲孽,仅凭这一条,就要抓人抄家。
因此,虽然江南政府没明着发布剪辫令,但其实已经是在逼着大家剪辫子。
既然苏州的读书人为了身家性命连辫子都剪了,已经是软过了一次,那现在面对新的科举制度,再软一次,再妥协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