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珂加徐州刺史的消息,传到了武昌郡,随后庾亮立即派人前往打探虚实,很快便得知了郗鉴的用意。
庾亮气得差点没把案几拍碎,在征西将军府暴跳如雷,见啥摔啥。
京口之兵,庾家可是虎视眈眈已久,毕竟郗鉴只有不到两年便要致仕了。在庾亮看来,那便是他碗里的肉,势在必得。谁知道郗鉴居然要拱手让给司马珂,叫庾亮如何不怒。
庾亮想起当年西阳王司马羕临死之前说的话,“孤若身死,汝亦灭族”,这句话或许当时只是司马羕的一时气话,但是随着司马珂的逐步强大,却令庾亮逐渐心中不安起来。
这一年多,司马珂崛起得太快了,快得不可思议。一旦再被其接手了京口之兵,便足以与庾家分庭抗礼,这是庾亮最不想看到的。
更何况,司马珂手握重兵,又是宗室之身,若是按此势头下去,更可怕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以庾亮的小人之心,一旦司马珂发动着政变,其又是宗室,很快便会被南北士族所接受,届时作为司马珂的世仇的庾家,更是处于极为不利之地。就算司马珂不发动政变,但是其才十六岁,熬都能熬死庾家五兄弟,而庾家的第二代必然也遭到清算。
庾亮不再犹豫,他要在司马珂正式接手京口之兵前,要将这件事彻底扼杀在摇篮里。对于他来说,是该图穷匕见的时候了。
于是,他立即召集诸将,四个弟弟除了远在会稽的庾冰之外,庾怿、庾翼和庾条也在征召之列。他以北伐之名,让各兵镇的诸将征募兵马,准备起事。
…………
公元337年春,建康和京口一带已经全面推广种植土豆,并逐渐向整个南徐州和扬州以东地带推广,而红薯也逐渐推广开来。
司马珂身兼左将军和徐州刺史两职,在京口和建康城两地来回跑,毕竟相距才一百多里地,半个月在建康城,半个月在京口。
建康城的兵马是他的根本所在,而京口之兵是未来强化自己力量的希望,两者都不能放。不过他回建康城,更多的只是对天策军和羽林骑予以监督、检查和指导,重心还是放在京口。
虽然说郗鉴已经给他在造势,而且因为土豆的推广,京口军民对他印象也极其不错,但是要顺利接手一只以流民为主的重兵,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毕竟虎躯一震,四方来投这种事情,只存在意淫之中。
好在郗鉴对司马珂的好感度已爆棚,决意将京口之兵托付,没有半点保留。每次巡营,郗鉴都要带着司马珂在身边,不厌其烦的讲解,让其逐步熟悉各军的状况。甚至,一些重大的军事会议,也会邀请司马珂参加。
众北府兵将士心中其实已然明白,老太尉今年已六十八岁多,不到两年就要致仕,未来接手京口的必然是左将军司马珂。
…………
建康城,天策军大营。
校场边上,司马珂勒马而立,正在观看众将士的训练,荀蕤轻轻的策马而来,递给司马珂一杆大戟。
司马珂原有的兵器是朴刀,但是朴刀终究长度有限。后因纪睦送了司马珂一本武经《单手十八挑》,司马珂对其招式极为感兴趣,便令人造了一杆大戟。
这戟身用的是马槊的杆做的,所谓马槊杆,便是用最上等的拓木,削成篾片,与桐油、葛布、麻绳和生漆粘合制成,做一杆马槊杆需要三年以上,而且一次制作十杆最多成功两三杆。这样的槊杆,轻巧、坚固而充满韧性,不但刀砍不坏,而且很难折断。
司马珂不喜欢马槊,故截取的马槊杆加上戟头和纂尾,以做大戟。
那戟头是传说中的方天画戟。戟的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戟尖相连,单耳为青龙戟,双耳则为方天戟。
方天戟使用复杂,功能多,使用方天画戟者必须力大,戟法精湛,才能发挥该兵器的优势,恰恰适合司马珂。
纪睦的那本《单手十八挑》,并非像小说中说的那么神,无非是十八种攻击方式,包括剁、刺,勾、探、挂掳、磕,冲铲,回砍,横刺,下劈刺,斜勒,横砍,截割,平钩,钉壁,通击,挑击,直劈等十八种招数。司马珂因有刀法基础在身,只用了三个月便练得极其熟练。
司马珂接过战戟,发现这把戟做得十分精致,杆身画有龙身,戟身以龙头吞之,故荀蕤给其名为“神龙战戟”。
戟重约重12市斤,按照时下的重量就是27斤。用槊杆做成的戟杆长一丈三尺,约大概三米有余,因为有熟铜纂尾用来吊重,在离尾部三尺的地方用手指勾住,就能保持全戟的平衡。也就是以司马珂的勇力完全可以单手握住尾部三尺的地方,使单手十八挑。
这样司马珂若想冲杀敌阵,完全可以右手战戟,左手朴刀,右手持戟远攻,左手持刀护住近身。
司马珂对这杆精制而成的战戟十分满意,当即在马上使了一全套单手十八挑的戟法,惹得众将士一阵喝彩。
司马珂回头问向荀蕤:“两千副明光铠及一千把大黄弩赶制如何了?”
这些铠甲和大弩已在一年多前开始赶制,按道理也该完成了。
荀蕤恭声道:“俱已制成,特等明公前往验收。”
司马珂将战戟交给侍从,对荀蕤道:“走,带本将去看看。”
两千副明光铠和一千把大黄弩,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库房之中,以箱笼储藏,以丝绢包之,又放了木炭和樟脑,用来防潮和防虫咬。
司马珂取了一副明光铠,挂了起来,让一名侍从用元瑾破敌刀奋力劈了一刀,只见那甲板之上,只留下一刀白白的印子,一连劈了三刀,都是如此。又让人用一石五斗的硬弓,在三十步外射之,连射三箭,皆射不透。明光铠的防御力,果然不是普通轻甲可以比拟的。
司马珂点了点头,甚为满意,道:“此甲可验收。”
验收完了明光铠,司马珂随后又开始验收十石大黄弩。
所谓大黄弩,又叫黄肩弩或大黄参连弩(“参连”即一弩可连发三矢),起源于汉代。弩机为真正之自动武器,每次击发之后,弩自动钩弦杆,将匣内的箭矢上膛,同时“牙”(弓弦挂钩)与“悬刀”(扳机)恢复原位。就如现代机关枪一般可连续发射,威力非常可怕,但实际上,由于东汉末年以来,连年战乱,很多技艺都已失传,包括大黄三连弩的制作方法也在晋代早已失传。
司马珂因前世也是冷兵器爱好者,根据陈跃钧先生《江陵楚墓出土双矢并射连发弩研究》一文,以及一些冷兵器发烧友设计的连弩图纸,绘制了大黄三连弩的原理图。那些制弩的工匠,根据司马珂的图纸,以及其自身丰富制弩的经验,还真制造出来大黄三连弩。
汉代的弩机强度以“石”来计算,分一石至十石,大黄弩便是其中最强的的十石弩。使用十石大黄弩,需要强壮者,将弩放在地上,以脚蹬开,甚至需要两个人来配合蹬开。
司马珂接过一把大黄弩,手持弩臂,一拉弩弦,轻喝一声,居然硬生生的单人将那十石的强弩拉开了。
如此神力,四周的众人忍不住纷纷叫好。
司马珂令人在百步之外,设置了一张靶子,将大黄弩高举,瞄准了靶心。
轻按悬刀,只听咯的一声,悬刀响动,随后那一米长的特制弩箭,发出极其尖锐的呼啸声,破空而去,正中靶心。
那箭,居然直接射穿了坚厚的硬靶,箭镞透靶而出,足见其威力。
众人顿时纷纷喝彩。
一箭射出,只听吱嘎一声,第二枝弩箭,自动从箭匣之中推上矢道。
众将士不禁露出惊奇的神色:“连弩?”
要知道这连弩,在这个时代,只是存于传说之中,自晋以来,并未有人见过。
司马珂笑了笑,又是一箭射出,再中靶心,随后第三枝弩箭又自动上了矢道,司马珂再射。
只听啪的一声,那一百步之外的硬靶,居然被射得四分五裂,炸裂开来。
十石硬弩的威力,果然惊人。
四周众将士的欢呼声雷动,荀蕤更是满脸激动之色,激声道:“得此强弩,恐怕明光铠亦未必能完全防住,寻常筩袖铠,在此强弩之前,便如同虚设!”
司马珂轻轻的吁了一口气,有此强弩,在此后的征战中,又多了一张王牌。
……
不好意思,因为检查错别字,晚了点,为了防止万一被屏蔽影响连续性,下一章在9点半,第三更在十点
庾亮气得差点没把案几拍碎,在征西将军府暴跳如雷,见啥摔啥。
京口之兵,庾家可是虎视眈眈已久,毕竟郗鉴只有不到两年便要致仕了。在庾亮看来,那便是他碗里的肉,势在必得。谁知道郗鉴居然要拱手让给司马珂,叫庾亮如何不怒。
庾亮想起当年西阳王司马羕临死之前说的话,“孤若身死,汝亦灭族”,这句话或许当时只是司马羕的一时气话,但是随着司马珂的逐步强大,却令庾亮逐渐心中不安起来。
这一年多,司马珂崛起得太快了,快得不可思议。一旦再被其接手了京口之兵,便足以与庾家分庭抗礼,这是庾亮最不想看到的。
更何况,司马珂手握重兵,又是宗室之身,若是按此势头下去,更可怕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以庾亮的小人之心,一旦司马珂发动着政变,其又是宗室,很快便会被南北士族所接受,届时作为司马珂的世仇的庾家,更是处于极为不利之地。就算司马珂不发动政变,但是其才十六岁,熬都能熬死庾家五兄弟,而庾家的第二代必然也遭到清算。
庾亮不再犹豫,他要在司马珂正式接手京口之兵前,要将这件事彻底扼杀在摇篮里。对于他来说,是该图穷匕见的时候了。
于是,他立即召集诸将,四个弟弟除了远在会稽的庾冰之外,庾怿、庾翼和庾条也在征召之列。他以北伐之名,让各兵镇的诸将征募兵马,准备起事。
…………
公元337年春,建康和京口一带已经全面推广种植土豆,并逐渐向整个南徐州和扬州以东地带推广,而红薯也逐渐推广开来。
司马珂身兼左将军和徐州刺史两职,在京口和建康城两地来回跑,毕竟相距才一百多里地,半个月在建康城,半个月在京口。
建康城的兵马是他的根本所在,而京口之兵是未来强化自己力量的希望,两者都不能放。不过他回建康城,更多的只是对天策军和羽林骑予以监督、检查和指导,重心还是放在京口。
虽然说郗鉴已经给他在造势,而且因为土豆的推广,京口军民对他印象也极其不错,但是要顺利接手一只以流民为主的重兵,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毕竟虎躯一震,四方来投这种事情,只存在意淫之中。
好在郗鉴对司马珂的好感度已爆棚,决意将京口之兵托付,没有半点保留。每次巡营,郗鉴都要带着司马珂在身边,不厌其烦的讲解,让其逐步熟悉各军的状况。甚至,一些重大的军事会议,也会邀请司马珂参加。
众北府兵将士心中其实已然明白,老太尉今年已六十八岁多,不到两年就要致仕,未来接手京口的必然是左将军司马珂。
…………
建康城,天策军大营。
校场边上,司马珂勒马而立,正在观看众将士的训练,荀蕤轻轻的策马而来,递给司马珂一杆大戟。
司马珂原有的兵器是朴刀,但是朴刀终究长度有限。后因纪睦送了司马珂一本武经《单手十八挑》,司马珂对其招式极为感兴趣,便令人造了一杆大戟。
这戟身用的是马槊的杆做的,所谓马槊杆,便是用最上等的拓木,削成篾片,与桐油、葛布、麻绳和生漆粘合制成,做一杆马槊杆需要三年以上,而且一次制作十杆最多成功两三杆。这样的槊杆,轻巧、坚固而充满韧性,不但刀砍不坏,而且很难折断。
司马珂不喜欢马槊,故截取的马槊杆加上戟头和纂尾,以做大戟。
那戟头是传说中的方天画戟。戟的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戟尖相连,单耳为青龙戟,双耳则为方天戟。
方天戟使用复杂,功能多,使用方天画戟者必须力大,戟法精湛,才能发挥该兵器的优势,恰恰适合司马珂。
纪睦的那本《单手十八挑》,并非像小说中说的那么神,无非是十八种攻击方式,包括剁、刺,勾、探、挂掳、磕,冲铲,回砍,横刺,下劈刺,斜勒,横砍,截割,平钩,钉壁,通击,挑击,直劈等十八种招数。司马珂因有刀法基础在身,只用了三个月便练得极其熟练。
司马珂接过战戟,发现这把戟做得十分精致,杆身画有龙身,戟身以龙头吞之,故荀蕤给其名为“神龙战戟”。
戟重约重12市斤,按照时下的重量就是27斤。用槊杆做成的戟杆长一丈三尺,约大概三米有余,因为有熟铜纂尾用来吊重,在离尾部三尺的地方用手指勾住,就能保持全戟的平衡。也就是以司马珂的勇力完全可以单手握住尾部三尺的地方,使单手十八挑。
这样司马珂若想冲杀敌阵,完全可以右手战戟,左手朴刀,右手持戟远攻,左手持刀护住近身。
司马珂对这杆精制而成的战戟十分满意,当即在马上使了一全套单手十八挑的戟法,惹得众将士一阵喝彩。
司马珂回头问向荀蕤:“两千副明光铠及一千把大黄弩赶制如何了?”
这些铠甲和大弩已在一年多前开始赶制,按道理也该完成了。
荀蕤恭声道:“俱已制成,特等明公前往验收。”
司马珂将战戟交给侍从,对荀蕤道:“走,带本将去看看。”
两千副明光铠和一千把大黄弩,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库房之中,以箱笼储藏,以丝绢包之,又放了木炭和樟脑,用来防潮和防虫咬。
司马珂取了一副明光铠,挂了起来,让一名侍从用元瑾破敌刀奋力劈了一刀,只见那甲板之上,只留下一刀白白的印子,一连劈了三刀,都是如此。又让人用一石五斗的硬弓,在三十步外射之,连射三箭,皆射不透。明光铠的防御力,果然不是普通轻甲可以比拟的。
司马珂点了点头,甚为满意,道:“此甲可验收。”
验收完了明光铠,司马珂随后又开始验收十石大黄弩。
所谓大黄弩,又叫黄肩弩或大黄参连弩(“参连”即一弩可连发三矢),起源于汉代。弩机为真正之自动武器,每次击发之后,弩自动钩弦杆,将匣内的箭矢上膛,同时“牙”(弓弦挂钩)与“悬刀”(扳机)恢复原位。就如现代机关枪一般可连续发射,威力非常可怕,但实际上,由于东汉末年以来,连年战乱,很多技艺都已失传,包括大黄三连弩的制作方法也在晋代早已失传。
司马珂因前世也是冷兵器爱好者,根据陈跃钧先生《江陵楚墓出土双矢并射连发弩研究》一文,以及一些冷兵器发烧友设计的连弩图纸,绘制了大黄三连弩的原理图。那些制弩的工匠,根据司马珂的图纸,以及其自身丰富制弩的经验,还真制造出来大黄三连弩。
汉代的弩机强度以“石”来计算,分一石至十石,大黄弩便是其中最强的的十石弩。使用十石大黄弩,需要强壮者,将弩放在地上,以脚蹬开,甚至需要两个人来配合蹬开。
司马珂接过一把大黄弩,手持弩臂,一拉弩弦,轻喝一声,居然硬生生的单人将那十石的强弩拉开了。
如此神力,四周的众人忍不住纷纷叫好。
司马珂令人在百步之外,设置了一张靶子,将大黄弩高举,瞄准了靶心。
轻按悬刀,只听咯的一声,悬刀响动,随后那一米长的特制弩箭,发出极其尖锐的呼啸声,破空而去,正中靶心。
那箭,居然直接射穿了坚厚的硬靶,箭镞透靶而出,足见其威力。
众人顿时纷纷喝彩。
一箭射出,只听吱嘎一声,第二枝弩箭,自动从箭匣之中推上矢道。
众将士不禁露出惊奇的神色:“连弩?”
要知道这连弩,在这个时代,只是存于传说之中,自晋以来,并未有人见过。
司马珂笑了笑,又是一箭射出,再中靶心,随后第三枝弩箭又自动上了矢道,司马珂再射。
只听啪的一声,那一百步之外的硬靶,居然被射得四分五裂,炸裂开来。
十石硬弩的威力,果然惊人。
四周众将士的欢呼声雷动,荀蕤更是满脸激动之色,激声道:“得此强弩,恐怕明光铠亦未必能完全防住,寻常筩袖铠,在此强弩之前,便如同虚设!”
司马珂轻轻的吁了一口气,有此强弩,在此后的征战中,又多了一张王牌。
……
不好意思,因为检查错别字,晚了点,为了防止万一被屏蔽影响连续性,下一章在9点半,第三更在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