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答案一样,但是我有歌诀,王孝通的骄傲-大唐躺平的我被李二偷听心声 小说
第227章 答案一样,但是我有歌诀,王孝通的骄傲-大唐躺平的我被李二偷听心声 小说-大唐:躺平皇子,被李二偷听心声-笔趣阁
大唐:躺平皇子,被李二偷听心声
作者:三月羲和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孝通明白了李佑发笑的原因。
因为这一题同样出自《孙子算经》。
刚刚李佑能够解出第一题,自然也就能解出这一题了。
最近王孝通都在重新研究《孙子算经》,刚才情绪激动一下子就说出来了。
李佑好心地问道:“王博士,这一题需要换一换么?”
王孝通摇了摇头道:“既然已经说出来了,自然不用换了。”
“我刚才也说了,解题并不在结果,而在过程,楚王讲一讲你觉得如何简单解题的思路就好了。”
李佑也不推辞,立刻开口解答。
“那好吧,这一题出自《孙子算经》,答案乃是二十三。”
“至于过程嘛,其实也很简单,算经上的过程便是最优解了。”
“只是本王有诗一首,更加便于记忆,和解答类似的题目。”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李佑的歌诀一出,李安仁这边便迅速地验证了起来。
第一句,三人同行七十稀,对应三三数之剩二,就是用二乘以七十等于一百四十。
然后五树梅花廿一枝,对应五五数之剩三,就是六十三。
第三句,七子团圆正半月,一个月三十天,半个月就是十五天,对应七七数之剩二,计算结果为三十。
最后一句,除百零五便得知,先把上面的数字加起来等于二百三十三。
然后再减去两个一百零五,便得到二十三了。
“还真的是这样!”
李安仁一阵错愕地发现。
接着他又实验了几个其他的“物不知数”题目,用李佑的这句歌诀也都能解答出来。
“罢了,楚王对于算经的理解已经在老夫之上了!”
王孝通感慨一声说道。
算经上的内容他自然知道,但是像李佑这样转化为歌诀他自问却是做不到。
“楚王高明,这一场比试,我看没有必要继续了。”
到了这个时候,王孝通已经彻底放弃了。
然而王孝通虽然放弃了,一旁的李安仁却还没有放弃。
“老师,我们且听听楚王的题目再说吧。”
“虽然楚王对于算经了若指掌,但我们也不差啊。”
王孝通从李安仁的倔强脸上看到了几分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也是大受鼓舞。
他重新振作起来,看向李佑道:“楚王,请出题吧。”
刚才王孝通和李安仁的表现李佑都看在眼里,比起王孝通,他现在对李安仁更感兴趣了。
他抬起头看向李安仁道:“这第二题,你们听好了。”
“还是刚才那个问题的继续吧,同样还是那条河,还是那个渔夫。”
“渔夫每天都要从下游码头送东西到上游码头,然后再划船返回。”
“这一次本王也不设置什么诱导条件了,我就问你水流的速度对船夫往返的时间有没有影响?”
李佑这话一出,李安仁立刻也笑了。
“楚王,还说你没有设置圈套。”
“这一题不是和上一题一样么,水流根本不会影响渔夫的速度的。”
“在顺流情况下,水流会加快划船的速度,而在逆流的时候也会相应的降低划船的速度。”
说完之后,李安仁还得意地看了他的老师王孝通一眼。
似乎在说“看吧,这个楚王也就这点东西,老师刚才太过妄自菲薄了。”
然而李安仁还没得意多久,李佑便带着疑惑说道:“安仁这话似乎有些道理。”
“但是如果水流的速度太过湍急,当水流速度等于划船速度的时候,渔夫似乎根本无法逆水行舟啊?”
面对李佑的这个问题,李安仁一下子愣住了。
他张了张口,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李安仁觉得自己的逻辑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当李佑的情况提出之后,他却是真的没有办法自圆其说。
李佑微微一笑道:“刚才第一个问题,帽子和渔夫的船都在河里,而所有河水的影响可以视为没有。”
“但这一题,你虽然考虑到了水流在逆流和顺流时带来的增减速度是一致的,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这两个码头的地点并不会因为水流而发生变化。”
“其实水流越急,顺流而下虽然会更快,但是逆流而上的时间却花费地更多,这两者并不是在同比变化的。”
“关于这个,你等会儿拿出纸和笔带入固定的数字算一算就知道了。”
“好了,我们的比试是不是结束了啊?”
面对李佑的善意,李安仁又倔强了起来。
“说好是三题的,现在楚王不过领先一题,我们仍然有机会。”
“楚王,不会要强行获得胜利吧。”
李佑无奈,他知道面对这样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人,不彻底的击败他,是没有办法让他心服口服的。
“好吧,那就请出第三题。”
李安仁看了王孝通一眼。
王孝通道:“安仁,既然你心有不甘,那这最后一题,就由你来出吧。”
李安仁郑重点头,接着拿出纸笔,在上面写写画画了起来。
很快李安仁便将题目拿到了李佑的面前。
“楚王,此题有些复杂,无法心算,还请您笔算过程吧。”
李佑接过题目一看,心中大喊一声,好家伙,来得正好。
这是一道求体积的题目:现在有粟二万三千一百二十斛七斗三升,要修建一座方形仓库,一座圆形仓库来装。
要求是将两个仓库装满,且两个仓库一样高。
同时还要求了方面少於圆径九寸,多於高二丈九尺八寸,率径七,周二十二。
最后问这两个仓库的方、径、深各是多少?
看完之后,李佑抬头看了李安仁一眼,又看了王孝通一眼。
这一类的问题正是王孝通最为擅长的问题。
在他所著的《缉古算经》中便有许多这一类的问题。
《缉古算经》大量涉及立体体积计算、勾股计算、建立和求解三次方程,乃是这个时代最为复杂的数学问题。
同时也是王孝通最引以为傲的成就。
而李安仁最后会出这样的题目,便是想为王孝通正名。
同时这也是一道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
他也是接着这一道题向自己的爷爷证明算学在修筑堤坝、开挖沟渠,以及建造仓廪和地窖等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中的运用。
精通算学之后,这些工程将摆脱过去单纯凭借经验的不足之处,让这些工程变得更加的有迹可循。
面对这样的题目,即便是李佑也还真的是没有办法算出来。
依靠心算开三次方的强人世间并非没有,但是李佑却不是其中之一。
不过,李佑等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机会。
因为这一题同样出自《孙子算经》。
刚刚李佑能够解出第一题,自然也就能解出这一题了。
最近王孝通都在重新研究《孙子算经》,刚才情绪激动一下子就说出来了。
李佑好心地问道:“王博士,这一题需要换一换么?”
王孝通摇了摇头道:“既然已经说出来了,自然不用换了。”
“我刚才也说了,解题并不在结果,而在过程,楚王讲一讲你觉得如何简单解题的思路就好了。”
李佑也不推辞,立刻开口解答。
“那好吧,这一题出自《孙子算经》,答案乃是二十三。”
“至于过程嘛,其实也很简单,算经上的过程便是最优解了。”
“只是本王有诗一首,更加便于记忆,和解答类似的题目。”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李佑的歌诀一出,李安仁这边便迅速地验证了起来。
第一句,三人同行七十稀,对应三三数之剩二,就是用二乘以七十等于一百四十。
然后五树梅花廿一枝,对应五五数之剩三,就是六十三。
第三句,七子团圆正半月,一个月三十天,半个月就是十五天,对应七七数之剩二,计算结果为三十。
最后一句,除百零五便得知,先把上面的数字加起来等于二百三十三。
然后再减去两个一百零五,便得到二十三了。
“还真的是这样!”
李安仁一阵错愕地发现。
接着他又实验了几个其他的“物不知数”题目,用李佑的这句歌诀也都能解答出来。
“罢了,楚王对于算经的理解已经在老夫之上了!”
王孝通感慨一声说道。
算经上的内容他自然知道,但是像李佑这样转化为歌诀他自问却是做不到。
“楚王高明,这一场比试,我看没有必要继续了。”
到了这个时候,王孝通已经彻底放弃了。
然而王孝通虽然放弃了,一旁的李安仁却还没有放弃。
“老师,我们且听听楚王的题目再说吧。”
“虽然楚王对于算经了若指掌,但我们也不差啊。”
王孝通从李安仁的倔强脸上看到了几分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也是大受鼓舞。
他重新振作起来,看向李佑道:“楚王,请出题吧。”
刚才王孝通和李安仁的表现李佑都看在眼里,比起王孝通,他现在对李安仁更感兴趣了。
他抬起头看向李安仁道:“这第二题,你们听好了。”
“还是刚才那个问题的继续吧,同样还是那条河,还是那个渔夫。”
“渔夫每天都要从下游码头送东西到上游码头,然后再划船返回。”
“这一次本王也不设置什么诱导条件了,我就问你水流的速度对船夫往返的时间有没有影响?”
李佑这话一出,李安仁立刻也笑了。
“楚王,还说你没有设置圈套。”
“这一题不是和上一题一样么,水流根本不会影响渔夫的速度的。”
“在顺流情况下,水流会加快划船的速度,而在逆流的时候也会相应的降低划船的速度。”
说完之后,李安仁还得意地看了他的老师王孝通一眼。
似乎在说“看吧,这个楚王也就这点东西,老师刚才太过妄自菲薄了。”
然而李安仁还没得意多久,李佑便带着疑惑说道:“安仁这话似乎有些道理。”
“但是如果水流的速度太过湍急,当水流速度等于划船速度的时候,渔夫似乎根本无法逆水行舟啊?”
面对李佑的这个问题,李安仁一下子愣住了。
他张了张口,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李安仁觉得自己的逻辑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当李佑的情况提出之后,他却是真的没有办法自圆其说。
李佑微微一笑道:“刚才第一个问题,帽子和渔夫的船都在河里,而所有河水的影响可以视为没有。”
“但这一题,你虽然考虑到了水流在逆流和顺流时带来的增减速度是一致的,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这两个码头的地点并不会因为水流而发生变化。”
“其实水流越急,顺流而下虽然会更快,但是逆流而上的时间却花费地更多,这两者并不是在同比变化的。”
“关于这个,你等会儿拿出纸和笔带入固定的数字算一算就知道了。”
“好了,我们的比试是不是结束了啊?”
面对李佑的善意,李安仁又倔强了起来。
“说好是三题的,现在楚王不过领先一题,我们仍然有机会。”
“楚王,不会要强行获得胜利吧。”
李佑无奈,他知道面对这样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人,不彻底的击败他,是没有办法让他心服口服的。
“好吧,那就请出第三题。”
李安仁看了王孝通一眼。
王孝通道:“安仁,既然你心有不甘,那这最后一题,就由你来出吧。”
李安仁郑重点头,接着拿出纸笔,在上面写写画画了起来。
很快李安仁便将题目拿到了李佑的面前。
“楚王,此题有些复杂,无法心算,还请您笔算过程吧。”
李佑接过题目一看,心中大喊一声,好家伙,来得正好。
这是一道求体积的题目:现在有粟二万三千一百二十斛七斗三升,要修建一座方形仓库,一座圆形仓库来装。
要求是将两个仓库装满,且两个仓库一样高。
同时还要求了方面少於圆径九寸,多於高二丈九尺八寸,率径七,周二十二。
最后问这两个仓库的方、径、深各是多少?
看完之后,李佑抬头看了李安仁一眼,又看了王孝通一眼。
这一类的问题正是王孝通最为擅长的问题。
在他所著的《缉古算经》中便有许多这一类的问题。
《缉古算经》大量涉及立体体积计算、勾股计算、建立和求解三次方程,乃是这个时代最为复杂的数学问题。
同时也是王孝通最引以为傲的成就。
而李安仁最后会出这样的题目,便是想为王孝通正名。
同时这也是一道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
他也是接着这一道题向自己的爷爷证明算学在修筑堤坝、开挖沟渠,以及建造仓廪和地窖等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中的运用。
精通算学之后,这些工程将摆脱过去单纯凭借经验的不足之处,让这些工程变得更加的有迹可循。
面对这样的题目,即便是李佑也还真的是没有办法算出来。
依靠心算开三次方的强人世间并非没有,但是李佑却不是其中之一。
不过,李佑等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