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姜云志难得的睡到了日上三竿才醒过来。
揉了揉有些昏昏沉沉的脑袋,姜云志感觉自己的头很重。
作为齐鲁大汉他其实还是很能喝酒的,虽然不能说是海量,但啤酒十几瓶、白酒一斤他还是能喝的。
昨天入夜之后气氛上来了,长孙无逸让人去长孙家在长安城外的庄子里搬过来了几坛好酒,几个人就那么喝了起来。
但姜云志忘了,现在的身体不是他的,最起码曾经不是,也不是他曾经的那个身体,有些消受不了酒精的摧残。
哪怕这个时代的酒也就十几二十度的。
洗了把脸,姜云志狠狠地抻了个懒腰,甩掉了脑袋里的昏沉后才走进了院子。
奶奶不在家,应该是出门了,老人在附近认识的人不多,能去的地方也不多。
长孙无逸等一众纨绔子弟也不在,看样子他们起的都比姜云志要早,这也不奇怪,毕竟和姜云志现在的身体相比他们在酒这方面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
也没有吃饭,昨夜吃的都是肉,再加上酒的缘故姜云志也没感觉到饿,索性就直接出门了,连马都没骑。
十月过半,长安已经有些冷了,冬小麦都种下了,百姓们也开始空闲了下来,开始找着除了农耕之外的活计。
有上山捡柴然后去西市卖钱的,也有出去找主家做短工的,各种各样的都有。
“刘阿婆!我奶奶在不?”跑到刘阿婆的家里,姜云志还没进门就喊了起来。
奶奶能去的地方实在是不多,猜来猜去也就这么几个地方。
“在呢!”屋子里传来了一道喊声,姜云志听到后就走了进去。
“刘阿婆吃了没?我家还有点儿麂子肉,回头我让人给您送过来,您帮着给分一分,给王老丈和陈老丈家里也送一点。”
姜云志一点都不见外,而刘阿婆也通过这段时间慢慢习惯了这种氛围。
人的身份变了,但是人却没变,这就是刘阿婆最直观的感受。
“对了,你不说我这个老婆子还忘了,前些天旁边的一户人家给送了点儿东西,云志你拿回去吧。”
“诶,不用不用……”姜云志的话还没说完,刘阿婆就从房梁上扯下来了一个小包袱。
“这东西我这个老婆子可吃不了,放着也是放着,云志你拿回去吃了吧,你以前就爱吃这东西。”
刘阿婆把那个小破布包袱塞进了姜云志的怀中,然后笑吟吟的坐了下来。
“啥啊?”姜云志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包袱。
骨碌碌。
包袱一打开,几个小石子大小的东西就滚了出来。
“哟,刘阿婆还记得啊,谢谢阿婆。”
看着从包袱里滚落出来的东西,姜云志喜出望外。
就是一些栗子罢了,掂量着差不多应该有个三斤左右,东西不算稀奇亮也不算是很大,但却格外的合姜云志心意。
在前世,他老家的后山上就有一片栗子树林,那是村里的一户人家搞承包的时候种下的,后来老人没了,孩子又不在村里,就那么放置了。
那会儿正赶上农村人口大量往城市迁移的时候,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地都没人种了,山林这种东西碰的人也不多,所以也就成了没人管的野林子。
姜云志还记得小时候他每到秋天就上山打栗子,后来去外地上了大学就没有过了,也就是在偶尔想的时候才去买点儿糖炒栗子。
不过可能这就是命吧,在来到唐朝最初的那段时间,他吃的最多的东西并不是粮食,而是眼前的栗子。
栗子不是很好消化,所以吃等量的栗子获得的饱腹感要比粮食更高,再加上山上有很多野生的树林,所以很受普通百姓欢迎。
在还没去找李世民的那段时间里,栗子是姜云志吃的最多的东西了。
眼前的这些应该不是别人送的,刘阿婆他们刚搬来不久,就算是和邻里的关系好也不会到这个地步,这栗子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经可以算是口粮了。
这应该是最近冬小麦种下去了,刘阿婆闲了下来,去山上捡柴的时候顺便捡的。
“这栗子我就收下了啊,另外跟您说一声,您今年可不用缴税了,别到时候您又带着粮食去官府了,那也是白跑一趟的。”
姜云志笑呵呵的收起了栗子。
现在刘阿婆是他食邑内的百姓,不用交赋税;种的是他姜云志私人名下的田地,佃租多少也是由他说了算的。
这已经不是比下有余了,刘阿婆都能算是个小富家庭了。
就是少了个老伴儿。
“成,我知道了。”刘阿婆笑得脸上全是褶子,谁都能看得出来她很高兴。
“那成,您跟我奶奶聊吧。”
“奶奶,我去地里一趟,昨天被明岸拉走了,地里的东西建成什么样了我还不知道呢,今天去看看。”
“我让千牛卫在外面等着了,您到时候让他们送您回去。”
“好了好了,去吧。”奶奶也是笑呵呵的看着姜云志唠叨。
……
“唉,临了临了,受了云志这么大的恩惠。”看着姜云志离开,刘阿婆长叹一声。
人和人的差别是很大的,在刘阿婆看来当初她对姜云志祖孙俩的帮助不过是举手之劳,就算是报答有食邑那事儿也就够了。
但现在呢?不仅食邑不收,佃租也不收,也就是刘阿婆无所出,若是有孩子的话别说是成婚了,就算是三五个儿子也是能养得起的。
“老姐姐你说什么呢?”奶奶拍了拍刘阿婆的手,语气中带着点儿回忆的色彩。
“云志是个好孩子,但是我没啥本事,当初如果不是老姐姐你和王老哥他们帮衬着,那孩子怕是已经饿死了。”
“现在这孩子有出息了,帮你们一把是应该的,就这那孩子还说有点儿对不起你们呢!”
屋子里的两个老人各执一词,但气氛却是很好的,明明是意见相悖但却完全没有针锋相对的感觉。
姜云志其实知道刘阿婆他们的想法,但是他依旧觉得自己给的少,对于报恩,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当初刘阿婆他们家里也不宽裕,但依旧还是会帮着姜云志,而在姜云志发迹了之后也没上门要什么回报。
姜云志这人有个毛病,如果一个人帮了他且不要回报,那他就觉得怎么回报都不为过,因为那都是真情,是最难得的品质。
但如果一个人帮助过你,见你发迹后就贴上来要好处的就不一样了。
对于那种人,姜云志会以当初接受的帮助为基准,然后几倍甚至是十几倍上百倍的报答他,但报答完了就完了。
那种人虽然帮了你,但不能深交,做到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了,深交的话会被拖累的。
揉了揉有些昏昏沉沉的脑袋,姜云志感觉自己的头很重。
作为齐鲁大汉他其实还是很能喝酒的,虽然不能说是海量,但啤酒十几瓶、白酒一斤他还是能喝的。
昨天入夜之后气氛上来了,长孙无逸让人去长孙家在长安城外的庄子里搬过来了几坛好酒,几个人就那么喝了起来。
但姜云志忘了,现在的身体不是他的,最起码曾经不是,也不是他曾经的那个身体,有些消受不了酒精的摧残。
哪怕这个时代的酒也就十几二十度的。
洗了把脸,姜云志狠狠地抻了个懒腰,甩掉了脑袋里的昏沉后才走进了院子。
奶奶不在家,应该是出门了,老人在附近认识的人不多,能去的地方也不多。
长孙无逸等一众纨绔子弟也不在,看样子他们起的都比姜云志要早,这也不奇怪,毕竟和姜云志现在的身体相比他们在酒这方面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
也没有吃饭,昨夜吃的都是肉,再加上酒的缘故姜云志也没感觉到饿,索性就直接出门了,连马都没骑。
十月过半,长安已经有些冷了,冬小麦都种下了,百姓们也开始空闲了下来,开始找着除了农耕之外的活计。
有上山捡柴然后去西市卖钱的,也有出去找主家做短工的,各种各样的都有。
“刘阿婆!我奶奶在不?”跑到刘阿婆的家里,姜云志还没进门就喊了起来。
奶奶能去的地方实在是不多,猜来猜去也就这么几个地方。
“在呢!”屋子里传来了一道喊声,姜云志听到后就走了进去。
“刘阿婆吃了没?我家还有点儿麂子肉,回头我让人给您送过来,您帮着给分一分,给王老丈和陈老丈家里也送一点。”
姜云志一点都不见外,而刘阿婆也通过这段时间慢慢习惯了这种氛围。
人的身份变了,但是人却没变,这就是刘阿婆最直观的感受。
“对了,你不说我这个老婆子还忘了,前些天旁边的一户人家给送了点儿东西,云志你拿回去吧。”
“诶,不用不用……”姜云志的话还没说完,刘阿婆就从房梁上扯下来了一个小包袱。
“这东西我这个老婆子可吃不了,放着也是放着,云志你拿回去吃了吧,你以前就爱吃这东西。”
刘阿婆把那个小破布包袱塞进了姜云志的怀中,然后笑吟吟的坐了下来。
“啥啊?”姜云志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包袱。
骨碌碌。
包袱一打开,几个小石子大小的东西就滚了出来。
“哟,刘阿婆还记得啊,谢谢阿婆。”
看着从包袱里滚落出来的东西,姜云志喜出望外。
就是一些栗子罢了,掂量着差不多应该有个三斤左右,东西不算稀奇亮也不算是很大,但却格外的合姜云志心意。
在前世,他老家的后山上就有一片栗子树林,那是村里的一户人家搞承包的时候种下的,后来老人没了,孩子又不在村里,就那么放置了。
那会儿正赶上农村人口大量往城市迁移的时候,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地都没人种了,山林这种东西碰的人也不多,所以也就成了没人管的野林子。
姜云志还记得小时候他每到秋天就上山打栗子,后来去外地上了大学就没有过了,也就是在偶尔想的时候才去买点儿糖炒栗子。
不过可能这就是命吧,在来到唐朝最初的那段时间,他吃的最多的东西并不是粮食,而是眼前的栗子。
栗子不是很好消化,所以吃等量的栗子获得的饱腹感要比粮食更高,再加上山上有很多野生的树林,所以很受普通百姓欢迎。
在还没去找李世民的那段时间里,栗子是姜云志吃的最多的东西了。
眼前的这些应该不是别人送的,刘阿婆他们刚搬来不久,就算是和邻里的关系好也不会到这个地步,这栗子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经可以算是口粮了。
这应该是最近冬小麦种下去了,刘阿婆闲了下来,去山上捡柴的时候顺便捡的。
“这栗子我就收下了啊,另外跟您说一声,您今年可不用缴税了,别到时候您又带着粮食去官府了,那也是白跑一趟的。”
姜云志笑呵呵的收起了栗子。
现在刘阿婆是他食邑内的百姓,不用交赋税;种的是他姜云志私人名下的田地,佃租多少也是由他说了算的。
这已经不是比下有余了,刘阿婆都能算是个小富家庭了。
就是少了个老伴儿。
“成,我知道了。”刘阿婆笑得脸上全是褶子,谁都能看得出来她很高兴。
“那成,您跟我奶奶聊吧。”
“奶奶,我去地里一趟,昨天被明岸拉走了,地里的东西建成什么样了我还不知道呢,今天去看看。”
“我让千牛卫在外面等着了,您到时候让他们送您回去。”
“好了好了,去吧。”奶奶也是笑呵呵的看着姜云志唠叨。
……
“唉,临了临了,受了云志这么大的恩惠。”看着姜云志离开,刘阿婆长叹一声。
人和人的差别是很大的,在刘阿婆看来当初她对姜云志祖孙俩的帮助不过是举手之劳,就算是报答有食邑那事儿也就够了。
但现在呢?不仅食邑不收,佃租也不收,也就是刘阿婆无所出,若是有孩子的话别说是成婚了,就算是三五个儿子也是能养得起的。
“老姐姐你说什么呢?”奶奶拍了拍刘阿婆的手,语气中带着点儿回忆的色彩。
“云志是个好孩子,但是我没啥本事,当初如果不是老姐姐你和王老哥他们帮衬着,那孩子怕是已经饿死了。”
“现在这孩子有出息了,帮你们一把是应该的,就这那孩子还说有点儿对不起你们呢!”
屋子里的两个老人各执一词,但气氛却是很好的,明明是意见相悖但却完全没有针锋相对的感觉。
姜云志其实知道刘阿婆他们的想法,但是他依旧觉得自己给的少,对于报恩,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当初刘阿婆他们家里也不宽裕,但依旧还是会帮着姜云志,而在姜云志发迹了之后也没上门要什么回报。
姜云志这人有个毛病,如果一个人帮了他且不要回报,那他就觉得怎么回报都不为过,因为那都是真情,是最难得的品质。
但如果一个人帮助过你,见你发迹后就贴上来要好处的就不一样了。
对于那种人,姜云志会以当初接受的帮助为基准,然后几倍甚至是十几倍上百倍的报答他,但报答完了就完了。
那种人虽然帮了你,但不能深交,做到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了,深交的话会被拖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