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车骑将军府。**
夏侯霸背着手,在堂上来回踱着步。王默坐在一旁,静静的看着面前的地面,像是在研究地上的砖纹。对面坐着鲁王曹宇和城门校尉曹爽,桓范站在他们身旁,面色有些泛红。
他们刚刚收到荆州传来的密报,蜀汉车骑将军魏霸离开了封地朱崖,来到了洞庭,与其兄魏风、其弟魏武见面。桓范分析,魏霸突然离开封地,又是在洞庭兄弟见面,恐怕不仅仅是家人团聚这么简单。按照常例,列候无诏不能轻易离开封地,否则就是违法。魏霸和诸葛亮争斗正急,在这个时候,他不会给诸葛亮送去把柄。
他这么做,只有一种可能,这是得到诸葛亮默许的。再往深层次想,他和诸葛亮达成了某种协议,静极思动,又要有所动作了。
恍惚间,彭城之战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这两年是难得的太平之年。虽说成都传出诏书,刘禅要御驾亲征,一统天下,诏书甚至还传到了洛阳一带,引起了不少骚乱,让曹睿好生担心了一段时间。不过后来李严拖延时间,魏霸干脆没有去成都,刘禅御驾亲征的事也就慢慢没了消息。
夏侯霸等人知道,这里面的问题可能就出在魏霸身上,魏霸不肯配合,这仗就打不起来。蜀汉内部矛盾重重,魏霸拥兵自重,已成尾大不掉之意,李严联合魏霸,与丞相诸葛亮斗得不亦乐乎,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他们不合,就很难行成合力,对曹魏造成真正的威胁。可是一旦他们三人妥协,达成一致,那曹魏就有些危险了。
所以,曹魏的细作最关注的地方就是交州和荆州,魏霸一动,他们就把消息传回了洛阳。
因为彭城之功。夏侯霸升任车骑将军,与鲁王曹宇一内一外,是宗室倚重的两员重将,再加上大将军司马懿,形成了一个互相制衡的结构。这两年,司马懿驻陈留、睢阳,负责东南战场。夏侯霸负责并州战场,曹宇则镇守京师,守护腹心。
因为两人性格和战功的差异,夏侯霸已经超过曹宇,成为宗室当仁不让的第一重将。能到这个位置,不仅是因为他的战功超过曹宇。更因为他折节下交王昶,让曹睿看到了他刚强之外的局量。
王默就是王昶的侄子。夏侯霸听王凌的劝告,回洛阳之后就去拜见王昶,不料王昶自恃身份,不愿意与夏侯霸这样的武人交往,让夏侯霸吃了闭门羹。在大家都以为夏侯霸会发飚的时候,夏侯霸一反常态。执礼甚恭,多次上门求见。王昶被他感动,虽然不愿意亲自入府,却把侄儿王默派到车骑将军府来做幕僚。
王默的入幕,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夏侯霸。也正是因为如此,曹睿觉得夏侯霸虽然不够圆滑,却识大体,能免摧刚为柔。所以委以西线重任。
魏霸重新出山,已经被搁置一年之久的作战计划又有重新启动的迹象,身为西线大将的夏侯霸当然最紧张。他立刻把曹宇、曹爽等人请来商量,当然了,桓范、王默这样的幕僚当然更是重中之重。
桓范很主动,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提醒夏侯霸注意。蜀汉的主力虽然在西部,可是危险却在东部。关中有天子刘禅,有大将军李严,还可能有丞相诸葛亮。应该不会再让魏霸再从关中出师。那么魏霸会在哪里呢?从他的兵力优势来考虑,最大的可能是东线,或者是海上。
彭城之战前,魏霸的战略意图就是先取辽东,解决战马来源问题,只是后来被彭城之战打断了节奏。现在他重新出征,很有可能重操故技。以魏霸的战力和他在水师上的优势,东线将承受很大的压力。
因此,桓范建议夏侯霸上书天子,调整战略部署,以免东部有失。
夏侯霸觉得有道理,他又询问王默,王默却人如其名,只是沉默,不肯说话,让夏侯霸莫名的有些恼火。他甚至怀疑王昶到现在也没有真正的认可他,派王默来,就是因为他是个锯嘴的葫芦,一声不吭。
“处静,你就一点意见也没有吗?”夏侯霸强按心中不快,沉声道。
王默叹了一口气,清咳了一声:“大王,将军,成都的作战计划之所以拖延到现在,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内部不睦,这一点,我想你们都有同感吧?”
曹宇、夏侯霸互相看了一眼,默默的点了点头。夏侯霸松了一口气,王默终于肯开口说话了,让他避免了尴尬局面,算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魏霸和诸葛亮的矛盾,细细说起来,并不是他们本人有什么恩仇,而是因为他们对世家的观念有分歧。魏霸对世家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联络世家,共生共赢,而诸葛亮却秉持法家的治道,一心想大权独揽。见魏霸父子兄弟因军功而成为新的世家,有可能对君权产生威胁,自然要极力打压。”
王默不紧不慢的分析着蜀汉朝廷内部的争斗,却迟迟不提及战事,夏侯霸听得有些焦躁,曹宇却渐渐听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看了桓范一眼,桓范微微颌首,表示赞同王默的意见。
王默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从战事上来说,东线的压力确实很大,增援东线是应该的。可是现在有一个问题,负责东线战事的是司马懿,在幽州的是陈泰,他们也是世家。如果仅仅增兵,不调将,则形同给司马懿增加实力,恐怕天子不会愿意。如果增兵的同时再派将,那司马懿会不会认为这是天子趁机夺他的兵权?
大敌当前,君臣之间产生这种误会,大概不是什么好事。
桓范的建议没错,但那仅仅是军事上,王默的建议则考虑了政治上的,谈不上眼光更深远,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自然得出了不同的观点。
王默同时还隐晦的提出了一个足以让人警惕的问题:诸葛亮与魏霸的矛盾在于对世家的态度,曹魏存在类似的问题。诸葛亮以老臣而处于下风,是因为他对世家采取打压的态度。目前曹魏采取的也是同样的态度,那么曹魏会不会走步诸葛亮的后尘,失去世家的支持?
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王默之所以一直不肯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他的身份。曹宇、夏侯霸是宗室,桓范也是谯沛乡党,而王默却是太原世家。他如果建议天子改变对世家的策略,会不会引起天子的反感,反而误解了他的意见?
君臣之间如果有了猜忌,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任何一个明智的臣子都会尽量避免遇到这种情况。王默的名字是他的叔父王昶起的,王昶奉行黄老之道,处柔处弱,不肯主动惹事。这一点,从王默和王昶的儿子王沈、王浑等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
夏侯霸有些赫然,他知道误解了王默。他咳嗽了一声,语气更加和缓:“那以处静之见,该当如何处理?”
“取敌之长,补我之短。”王默淡淡的说道,然后就闭上了嘴巴,再也不肯多说一句话。
夏侯霸沉默了。取敌之长,自然是取魏霸之长,也就是与世家合作。补我之短,自然是要天子改善和世家的关系。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
曹睿一直有一种看法,曹魏之所以现在被世家所左右,就是因为文皇帝当政的时候,对世家太迁就了。如果像武皇帝那时候一样紧紧钳制世家的发展,不至于会出现现在的窘境。在武皇帝的时候,司马懿敢这么放肆么?他之所没有明说,是因为不能指责先帝,可是让他放松对世家的压制,那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问题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上。说到底,还是皇室和世家的矛盾。
“这个问题干系甚大,我们暂时不谈。”夏侯霸摆了摆手,决定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否则肯定得不出一个结果。“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要不要加强东线的兵力?”
桓范沉吟片刻,又道:“如此说来,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怎么一个反其道而行之?”
“魏霸水师虽强,可是没有足够的骑兵,一时很难对辽东产生真正的危险。将军何不集结重兵,先破关中?”
夏侯霸眨了眨眼睛,怦然心动。桓范说得不错,魏霸要想真正形成威胁,还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能趁此时间重创关中的蜀汉军,甚至重夺关中,那魏霸独力难支,就算拿下辽东,也无法影响整个战局。
如果真的能击败李严,挫败刘禅亲征,那宗室的力量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世家的优势就会更明显。到时候再反过头来迎战魏霸,岂不是要轻松许多?
“处静,你觉得元则此计如何?”
王默想了想,颌首附和:“反者道之动,我觉得元则此计甚妙。只是事不宜迟,需得速战速决,若是主动进攻关中,我怕难以建功,不如主动示弱,引逆军主动出击。”
桓范笑了笑:“这么说来,还是要先佯动于东了?”
王默想了想,也笑了起来:“不错,的确应该如此,声东击西。”
夏侯霸背着手,在堂上来回踱着步。王默坐在一旁,静静的看着面前的地面,像是在研究地上的砖纹。对面坐着鲁王曹宇和城门校尉曹爽,桓范站在他们身旁,面色有些泛红。
他们刚刚收到荆州传来的密报,蜀汉车骑将军魏霸离开了封地朱崖,来到了洞庭,与其兄魏风、其弟魏武见面。桓范分析,魏霸突然离开封地,又是在洞庭兄弟见面,恐怕不仅仅是家人团聚这么简单。按照常例,列候无诏不能轻易离开封地,否则就是违法。魏霸和诸葛亮争斗正急,在这个时候,他不会给诸葛亮送去把柄。
他这么做,只有一种可能,这是得到诸葛亮默许的。再往深层次想,他和诸葛亮达成了某种协议,静极思动,又要有所动作了。
恍惚间,彭城之战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这两年是难得的太平之年。虽说成都传出诏书,刘禅要御驾亲征,一统天下,诏书甚至还传到了洛阳一带,引起了不少骚乱,让曹睿好生担心了一段时间。不过后来李严拖延时间,魏霸干脆没有去成都,刘禅御驾亲征的事也就慢慢没了消息。
夏侯霸等人知道,这里面的问题可能就出在魏霸身上,魏霸不肯配合,这仗就打不起来。蜀汉内部矛盾重重,魏霸拥兵自重,已成尾大不掉之意,李严联合魏霸,与丞相诸葛亮斗得不亦乐乎,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他们不合,就很难行成合力,对曹魏造成真正的威胁。可是一旦他们三人妥协,达成一致,那曹魏就有些危险了。
所以,曹魏的细作最关注的地方就是交州和荆州,魏霸一动,他们就把消息传回了洛阳。
因为彭城之功。夏侯霸升任车骑将军,与鲁王曹宇一内一外,是宗室倚重的两员重将,再加上大将军司马懿,形成了一个互相制衡的结构。这两年,司马懿驻陈留、睢阳,负责东南战场。夏侯霸负责并州战场,曹宇则镇守京师,守护腹心。
因为两人性格和战功的差异,夏侯霸已经超过曹宇,成为宗室当仁不让的第一重将。能到这个位置,不仅是因为他的战功超过曹宇。更因为他折节下交王昶,让曹睿看到了他刚强之外的局量。
王默就是王昶的侄子。夏侯霸听王凌的劝告,回洛阳之后就去拜见王昶,不料王昶自恃身份,不愿意与夏侯霸这样的武人交往,让夏侯霸吃了闭门羹。在大家都以为夏侯霸会发飚的时候,夏侯霸一反常态。执礼甚恭,多次上门求见。王昶被他感动,虽然不愿意亲自入府,却把侄儿王默派到车骑将军府来做幕僚。
王默的入幕,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夏侯霸。也正是因为如此,曹睿觉得夏侯霸虽然不够圆滑,却识大体,能免摧刚为柔。所以委以西线重任。
魏霸重新出山,已经被搁置一年之久的作战计划又有重新启动的迹象,身为西线大将的夏侯霸当然最紧张。他立刻把曹宇、曹爽等人请来商量,当然了,桓范、王默这样的幕僚当然更是重中之重。
桓范很主动,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提醒夏侯霸注意。蜀汉的主力虽然在西部,可是危险却在东部。关中有天子刘禅,有大将军李严,还可能有丞相诸葛亮。应该不会再让魏霸再从关中出师。那么魏霸会在哪里呢?从他的兵力优势来考虑,最大的可能是东线,或者是海上。
彭城之战前,魏霸的战略意图就是先取辽东,解决战马来源问题,只是后来被彭城之战打断了节奏。现在他重新出征,很有可能重操故技。以魏霸的战力和他在水师上的优势,东线将承受很大的压力。
因此,桓范建议夏侯霸上书天子,调整战略部署,以免东部有失。
夏侯霸觉得有道理,他又询问王默,王默却人如其名,只是沉默,不肯说话,让夏侯霸莫名的有些恼火。他甚至怀疑王昶到现在也没有真正的认可他,派王默来,就是因为他是个锯嘴的葫芦,一声不吭。
“处静,你就一点意见也没有吗?”夏侯霸强按心中不快,沉声道。
王默叹了一口气,清咳了一声:“大王,将军,成都的作战计划之所以拖延到现在,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内部不睦,这一点,我想你们都有同感吧?”
曹宇、夏侯霸互相看了一眼,默默的点了点头。夏侯霸松了一口气,王默终于肯开口说话了,让他避免了尴尬局面,算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魏霸和诸葛亮的矛盾,细细说起来,并不是他们本人有什么恩仇,而是因为他们对世家的观念有分歧。魏霸对世家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联络世家,共生共赢,而诸葛亮却秉持法家的治道,一心想大权独揽。见魏霸父子兄弟因军功而成为新的世家,有可能对君权产生威胁,自然要极力打压。”
王默不紧不慢的分析着蜀汉朝廷内部的争斗,却迟迟不提及战事,夏侯霸听得有些焦躁,曹宇却渐渐听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看了桓范一眼,桓范微微颌首,表示赞同王默的意见。
王默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从战事上来说,东线的压力确实很大,增援东线是应该的。可是现在有一个问题,负责东线战事的是司马懿,在幽州的是陈泰,他们也是世家。如果仅仅增兵,不调将,则形同给司马懿增加实力,恐怕天子不会愿意。如果增兵的同时再派将,那司马懿会不会认为这是天子趁机夺他的兵权?
大敌当前,君臣之间产生这种误会,大概不是什么好事。
桓范的建议没错,但那仅仅是军事上,王默的建议则考虑了政治上的,谈不上眼光更深远,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自然得出了不同的观点。
王默同时还隐晦的提出了一个足以让人警惕的问题:诸葛亮与魏霸的矛盾在于对世家的态度,曹魏存在类似的问题。诸葛亮以老臣而处于下风,是因为他对世家采取打压的态度。目前曹魏采取的也是同样的态度,那么曹魏会不会走步诸葛亮的后尘,失去世家的支持?
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王默之所以一直不肯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他的身份。曹宇、夏侯霸是宗室,桓范也是谯沛乡党,而王默却是太原世家。他如果建议天子改变对世家的策略,会不会引起天子的反感,反而误解了他的意见?
君臣之间如果有了猜忌,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任何一个明智的臣子都会尽量避免遇到这种情况。王默的名字是他的叔父王昶起的,王昶奉行黄老之道,处柔处弱,不肯主动惹事。这一点,从王默和王昶的儿子王沈、王浑等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
夏侯霸有些赫然,他知道误解了王默。他咳嗽了一声,语气更加和缓:“那以处静之见,该当如何处理?”
“取敌之长,补我之短。”王默淡淡的说道,然后就闭上了嘴巴,再也不肯多说一句话。
夏侯霸沉默了。取敌之长,自然是取魏霸之长,也就是与世家合作。补我之短,自然是要天子改善和世家的关系。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
曹睿一直有一种看法,曹魏之所以现在被世家所左右,就是因为文皇帝当政的时候,对世家太迁就了。如果像武皇帝那时候一样紧紧钳制世家的发展,不至于会出现现在的窘境。在武皇帝的时候,司马懿敢这么放肆么?他之所没有明说,是因为不能指责先帝,可是让他放松对世家的压制,那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问题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上。说到底,还是皇室和世家的矛盾。
“这个问题干系甚大,我们暂时不谈。”夏侯霸摆了摆手,决定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否则肯定得不出一个结果。“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要不要加强东线的兵力?”
桓范沉吟片刻,又道:“如此说来,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怎么一个反其道而行之?”
“魏霸水师虽强,可是没有足够的骑兵,一时很难对辽东产生真正的危险。将军何不集结重兵,先破关中?”
夏侯霸眨了眨眼睛,怦然心动。桓范说得不错,魏霸要想真正形成威胁,还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能趁此时间重创关中的蜀汉军,甚至重夺关中,那魏霸独力难支,就算拿下辽东,也无法影响整个战局。
如果真的能击败李严,挫败刘禅亲征,那宗室的力量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世家的优势就会更明显。到时候再反过头来迎战魏霸,岂不是要轻松许多?
“处静,你觉得元则此计如何?”
王默想了想,颌首附和:“反者道之动,我觉得元则此计甚妙。只是事不宜迟,需得速战速决,若是主动进攻关中,我怕难以建功,不如主动示弱,引逆军主动出击。”
桓范笑了笑:“这么说来,还是要先佯动于东了?”
王默想了想,也笑了起来:“不错,的确应该如此,声东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