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我爱花生酱书友的打赏,天魁葬魂皇书友的两张月票)
年刚过近,朝廷再发诏令,宣布了一系列官员的任免事项:
以裴行俭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尚书,戴至德为尚书右仆射,张文瓘为侍中,张大安为守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李敬玄守中书令,黄门侍郎来恒、高智周,中书侍郎薛元超、李义琰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此,政事堂诸宰相人选又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也是短时间内武则天对政事堂宰相人选朝廷的第二次大的变动,不过这次并不是武则天想折腾的原因,主要是刘仁轨致仕,姜恪意外病亡的原因。
尚书省六部主官也有一些变化,除裴行俭依然兼任吏部尚书,崔知悌、刘审礼、卢承庆继续领户部、工部和刑部尚书外,其余两部主官人选改为他人,以岑长倩为守兵部尚书,崔知悌的弟弟崔知温为礼部尚书。兄弟两人同朝为官的事并不少见,但像崔知悌、崔知温兄弟这样同任一部尚书的情况还是首次出现,一时间传为美谈。
贺兰敏之也被朝廷任为秘书监,并领检校右卫大将军。
贺兰敏之改姓“武”,成为武家的子嗣和继承人,袭周国公的爵位后,所有人都认为他肯定会被武则天特别倚重,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不过贺兰敏之的才学不错,行事又不张狂,品性更没有多少不端,不到而立之年被武则天委以如此重职,没什么人敢对此提出意见的。
可以说贺兰敏之是现在武则天唯一可以倚重的武家人,他不任要职,那是很说不过去的。
每每朝中人事变动之际,都是一些想有作为官员收集势力,招揽门徒的好机会,一些自认为有才学的仕子,也会在这个时候向一些高级官员投行卷。期望能被赏识,甚至一些中低级的官员也是如此,他们同样期望获得荐举,能有施展自己才学的机会。过了年后,这些新任命的政事堂宰相,及贺兰敏之、陈易这样得皇后武则天特别赏识的朝廷高官,都有数量不少的仕子及中低级官吏来访。
陈易很怕烦。再又因为他身边笼络了不少历史上有名望的人,正在加以培养,让他们得到磨练,一般情况下不接待士子的投行卷和中下级官吏的拜访。那些投的行卷满目的子乎者也看的他头大,与人很客套地说着话挺让他难受,因此他总是吩咐管家陈忠。不接待来访者,除非他有兴趣见的人。
也就在上元节后,有一位特别的人物来陈易府中拜访,在听到此人的名讳后,陈易没拒见,而是将他迎了进来。这是一名中级官吏,名叫魏玄同。定州鼓城人,早年中进士,先后任长安令、司列大夫,但麟德年间因与上官仪文章属和,被发配至岭南,去年因得工部尚书刘审礼之荐拜岐州长史,此次来京叙职,顺便拜谢一下刘审礼。在拜会刘审礼时候。得其指点,来拜会陈易了。
陈易隐约记的魏玄同的名,大概知道此人曾在高宗武则天时候当过宰相,只不过具体事项他不清楚,听到这个人的竟然来拜访他之时,马上就亲自出去将他迎了进来。
“不知和初兄来访,在下有失远迎。还请见谅”和初是魏玄同的字,为示亲近,陈易在初见时候就以此称呼。
知道陈易轻易不见人,来访者大多碰壁而归。魏玄同并不是很期望能得陈易的接待,他只不过是得刘审礼的指点,过来拜访一下这位武则天身边的红人,名噪一时的大唐第一才子,为兵制改革和武器更新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但没想到却得陈易亲自出迎,刹那间让他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赶紧作礼:“不敢当陈大监亲自迎接,某今日冒昧打扰了,还请陈大监见谅”
说实在的,魏玄同是有点看不上借武则天而攀上权位的官员,但陈易的名声及这些年做出的成就让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种看法,再又听到得陈易赏识的人都非泛泛,得其推荐后都在朝中任要职,一直以来又极少接待来访者,诸多因素让他想结交一下这位名声在外的大唐最年轻的高官。当然他还是得刘审礼的指点,抱着不寻常的目的来拜访的。
在朝中多年,又是官宦之后的刘审礼,看人当然与一般人不同,他知道同样举荐一个人,他这个工部尚书所说,与陈易这个兵部侍郎兼军器监大监在武则天面前说,效果却是截然不同,应该说陈易所荐更有效果,得陈易所荐之人,无不在京任职,前途是不可限量。他赏识魏玄同的才学,也趁魏玄同来京之际,让他来找找陈易,表示若是能得陈易赏识,定会在皇帝和皇后娘娘面前举荐,说不定就能在朝中任职,留在长安了。
诸多因素让魏玄同在离京前决定来拜访一下陈易,当然他是做好被拒见的打算的,反正他就要回任地,拒见了也无所谓,但没想到陈易竟然马上接待了他,并且亲自迎了出来,这意外的待遇让他对陈易的态度进一步发生了改变,再看陈易的气度与一般人有异,言语上也表现的很恭敬。
陈易初看到魏玄同堂堂的仪表,不同一般人的气度,也很是欣赏,同样很客气地说道:“和初兄客气了,久闻和初兄的才学,早就想结识,只是一直无得机会,今也不知道和初兄返京,没能一叙,甚是遗憾,今日和初兄来访,真是幸事,我们就进见说话吧”
陈易表现的随和亲热,让魏玄同原本有的不自在也全消除了,言语间客套少了一点,但依然不敢随意。入了客厅,两人分宾主坐定,下人们上了茶后,都退了下去,陈易也不客套,单刀直入地问道:“和初兄今日来访,定是有要紧之事,在下不喜欢客套,还请和初兄明示”
陈易这般直接,让魏玄同有点吃惊,一下回不过神来,陈易马上再道:“和初兄,请别见外,在下与人交往,喜欢直来直往,知道和初兄也是如此,因此也就直言了,还请别见怪,呵呵”
魏玄同也回过神来,歉意地笑笑:“看来某是打扰了陈大监的清静了”
“错矣”陈易赶紧摇头,“在下知道和初兄颇有才学,特别是在朝事上见地与别人不同,只可惜……呵呵,往事也不需要再提,今日只想与和初兄好生聊聊,有什么话和初兄请尽管说吧”
陈易这么直接,魏玄同原本想好的一邪,诸如希望得陈易荐举之类的话就说不出口了,心里叹了口气道,也只能顺着陈易的意思说道:“陈大监,某此次来京,原本想面圣陈述一些事,只是陛下得恙不能得见,皇后娘娘又忙事朝事,求见不得,一些事想找陈大监说说”
“和初兄有什么指教请尽管说,在下洗耳恭听”陈易当然知道魏玄同的来意,只是没点破,还表现出一副很有兴趣的样子。
见此魏玄同也不客气,从怀中拿出一份早就写好的奏议,呈给陈易道:“陈大监,此是某所写,对如今朝廷选拔官员制度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还请陈大监过目”这份东西他原本是想呈给武则天或者李治看的,但却找不到机会,给刘审礼看了,却得不到共鸣,心下黯然。今日冒昧拿给了陈易看,但也不知道能不能得陈易的认同。裴行俭制定的选拔官员的规章制度刚刚推行,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各级官吏选拔中的弊端依然存在,魏玄同对此有深刻的分析,这份奏议中所写就是他的意思。
陈易接过,马上打开看了起来,只见上面写道:“方今人不加富、盗贼未衰、礼谊浸薄者,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取人之道有所未尽也武德、贞观初,庶事草创,人物固乏。天胙大圣,享国永年,异人间出,诸色人流,岁以千计,官有常员,人无定限,选集猥至,十不收一,取舍淆紊……”
陈易虽然对之乎者也的古文有点头疼,但是经常要看,看的多了,一份文稿的大概意思还是能看懂的,魏玄同所叙之事马上引起了他的兴趣,这份针砭时蹩的奏议一下子将他吸引住了。里面所说还真的是一针见血,非常有见地,就如后面的“莅官者,不可以无所学,今贵戚一皆早仕,弘文、崇贤、千牛、辇脚之类,程较既浅,技能亦薄,而门阀在素,资望自高,夫少则仕不务学,轻试则无才,非先德后言之谊……国之用人,如人有财,贫者止糟糠,宣者余梁肉,帮当衰弊之乏…当择举之贤,责所举之滥,为国家之德业,应建经久之策……”,这些意思与裴行俭进行人事选择制度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下兴致马上起来。
“妙哉,和初兄所言实是述我心中之意,在下也觉得如今选官之策甚需改进,可幸裴尚书已经在主持其道了,和初兄所言一定会得陛下和皇后娘娘赞赏的”陈易说着,眼珠子一转,笑道:“和初兄这份奏议即使不曾投出,那就交与在下,在下替你面呈皇后娘娘,不知可否?”
“那是太好了”魏玄同长舒了口气,得陈易赞赏,他又愿意转呈武则天,他此行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当然赞同。
“那和初兄就在京师多盘桓几日,等着在下的消息”
面前这个铁定是人才,他要将此人招入门下,为已所用,陈易在刹那间打定了主意
年刚过近,朝廷再发诏令,宣布了一系列官员的任免事项:
以裴行俭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尚书,戴至德为尚书右仆射,张文瓘为侍中,张大安为守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李敬玄守中书令,黄门侍郎来恒、高智周,中书侍郎薛元超、李义琰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此,政事堂诸宰相人选又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也是短时间内武则天对政事堂宰相人选朝廷的第二次大的变动,不过这次并不是武则天想折腾的原因,主要是刘仁轨致仕,姜恪意外病亡的原因。
尚书省六部主官也有一些变化,除裴行俭依然兼任吏部尚书,崔知悌、刘审礼、卢承庆继续领户部、工部和刑部尚书外,其余两部主官人选改为他人,以岑长倩为守兵部尚书,崔知悌的弟弟崔知温为礼部尚书。兄弟两人同朝为官的事并不少见,但像崔知悌、崔知温兄弟这样同任一部尚书的情况还是首次出现,一时间传为美谈。
贺兰敏之也被朝廷任为秘书监,并领检校右卫大将军。
贺兰敏之改姓“武”,成为武家的子嗣和继承人,袭周国公的爵位后,所有人都认为他肯定会被武则天特别倚重,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不过贺兰敏之的才学不错,行事又不张狂,品性更没有多少不端,不到而立之年被武则天委以如此重职,没什么人敢对此提出意见的。
可以说贺兰敏之是现在武则天唯一可以倚重的武家人,他不任要职,那是很说不过去的。
每每朝中人事变动之际,都是一些想有作为官员收集势力,招揽门徒的好机会,一些自认为有才学的仕子,也会在这个时候向一些高级官员投行卷。期望能被赏识,甚至一些中低级的官员也是如此,他们同样期望获得荐举,能有施展自己才学的机会。过了年后,这些新任命的政事堂宰相,及贺兰敏之、陈易这样得皇后武则天特别赏识的朝廷高官,都有数量不少的仕子及中低级官吏来访。
陈易很怕烦。再又因为他身边笼络了不少历史上有名望的人,正在加以培养,让他们得到磨练,一般情况下不接待士子的投行卷和中下级官吏的拜访。那些投的行卷满目的子乎者也看的他头大,与人很客套地说着话挺让他难受,因此他总是吩咐管家陈忠。不接待来访者,除非他有兴趣见的人。
也就在上元节后,有一位特别的人物来陈易府中拜访,在听到此人的名讳后,陈易没拒见,而是将他迎了进来。这是一名中级官吏,名叫魏玄同。定州鼓城人,早年中进士,先后任长安令、司列大夫,但麟德年间因与上官仪文章属和,被发配至岭南,去年因得工部尚书刘审礼之荐拜岐州长史,此次来京叙职,顺便拜谢一下刘审礼。在拜会刘审礼时候。得其指点,来拜会陈易了。
陈易隐约记的魏玄同的名,大概知道此人曾在高宗武则天时候当过宰相,只不过具体事项他不清楚,听到这个人的竟然来拜访他之时,马上就亲自出去将他迎了进来。
“不知和初兄来访,在下有失远迎。还请见谅”和初是魏玄同的字,为示亲近,陈易在初见时候就以此称呼。
知道陈易轻易不见人,来访者大多碰壁而归。魏玄同并不是很期望能得陈易的接待,他只不过是得刘审礼的指点,过来拜访一下这位武则天身边的红人,名噪一时的大唐第一才子,为兵制改革和武器更新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但没想到却得陈易亲自出迎,刹那间让他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赶紧作礼:“不敢当陈大监亲自迎接,某今日冒昧打扰了,还请陈大监见谅”
说实在的,魏玄同是有点看不上借武则天而攀上权位的官员,但陈易的名声及这些年做出的成就让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种看法,再又听到得陈易赏识的人都非泛泛,得其推荐后都在朝中任要职,一直以来又极少接待来访者,诸多因素让他想结交一下这位名声在外的大唐最年轻的高官。当然他还是得刘审礼的指点,抱着不寻常的目的来拜访的。
在朝中多年,又是官宦之后的刘审礼,看人当然与一般人不同,他知道同样举荐一个人,他这个工部尚书所说,与陈易这个兵部侍郎兼军器监大监在武则天面前说,效果却是截然不同,应该说陈易所荐更有效果,得陈易所荐之人,无不在京任职,前途是不可限量。他赏识魏玄同的才学,也趁魏玄同来京之际,让他来找找陈易,表示若是能得陈易赏识,定会在皇帝和皇后娘娘面前举荐,说不定就能在朝中任职,留在长安了。
诸多因素让魏玄同在离京前决定来拜访一下陈易,当然他是做好被拒见的打算的,反正他就要回任地,拒见了也无所谓,但没想到陈易竟然马上接待了他,并且亲自迎了出来,这意外的待遇让他对陈易的态度进一步发生了改变,再看陈易的气度与一般人有异,言语上也表现的很恭敬。
陈易初看到魏玄同堂堂的仪表,不同一般人的气度,也很是欣赏,同样很客气地说道:“和初兄客气了,久闻和初兄的才学,早就想结识,只是一直无得机会,今也不知道和初兄返京,没能一叙,甚是遗憾,今日和初兄来访,真是幸事,我们就进见说话吧”
陈易表现的随和亲热,让魏玄同原本有的不自在也全消除了,言语间客套少了一点,但依然不敢随意。入了客厅,两人分宾主坐定,下人们上了茶后,都退了下去,陈易也不客套,单刀直入地问道:“和初兄今日来访,定是有要紧之事,在下不喜欢客套,还请和初兄明示”
陈易这般直接,让魏玄同有点吃惊,一下回不过神来,陈易马上再道:“和初兄,请别见外,在下与人交往,喜欢直来直往,知道和初兄也是如此,因此也就直言了,还请别见怪,呵呵”
魏玄同也回过神来,歉意地笑笑:“看来某是打扰了陈大监的清静了”
“错矣”陈易赶紧摇头,“在下知道和初兄颇有才学,特别是在朝事上见地与别人不同,只可惜……呵呵,往事也不需要再提,今日只想与和初兄好生聊聊,有什么话和初兄请尽管说吧”
陈易这么直接,魏玄同原本想好的一邪,诸如希望得陈易荐举之类的话就说不出口了,心里叹了口气道,也只能顺着陈易的意思说道:“陈大监,某此次来京,原本想面圣陈述一些事,只是陛下得恙不能得见,皇后娘娘又忙事朝事,求见不得,一些事想找陈大监说说”
“和初兄有什么指教请尽管说,在下洗耳恭听”陈易当然知道魏玄同的来意,只是没点破,还表现出一副很有兴趣的样子。
见此魏玄同也不客气,从怀中拿出一份早就写好的奏议,呈给陈易道:“陈大监,此是某所写,对如今朝廷选拔官员制度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还请陈大监过目”这份东西他原本是想呈给武则天或者李治看的,但却找不到机会,给刘审礼看了,却得不到共鸣,心下黯然。今日冒昧拿给了陈易看,但也不知道能不能得陈易的认同。裴行俭制定的选拔官员的规章制度刚刚推行,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各级官吏选拔中的弊端依然存在,魏玄同对此有深刻的分析,这份奏议中所写就是他的意思。
陈易接过,马上打开看了起来,只见上面写道:“方今人不加富、盗贼未衰、礼谊浸薄者,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取人之道有所未尽也武德、贞观初,庶事草创,人物固乏。天胙大圣,享国永年,异人间出,诸色人流,岁以千计,官有常员,人无定限,选集猥至,十不收一,取舍淆紊……”
陈易虽然对之乎者也的古文有点头疼,但是经常要看,看的多了,一份文稿的大概意思还是能看懂的,魏玄同所叙之事马上引起了他的兴趣,这份针砭时蹩的奏议一下子将他吸引住了。里面所说还真的是一针见血,非常有见地,就如后面的“莅官者,不可以无所学,今贵戚一皆早仕,弘文、崇贤、千牛、辇脚之类,程较既浅,技能亦薄,而门阀在素,资望自高,夫少则仕不务学,轻试则无才,非先德后言之谊……国之用人,如人有财,贫者止糟糠,宣者余梁肉,帮当衰弊之乏…当择举之贤,责所举之滥,为国家之德业,应建经久之策……”,这些意思与裴行俭进行人事选择制度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下兴致马上起来。
“妙哉,和初兄所言实是述我心中之意,在下也觉得如今选官之策甚需改进,可幸裴尚书已经在主持其道了,和初兄所言一定会得陛下和皇后娘娘赞赏的”陈易说着,眼珠子一转,笑道:“和初兄这份奏议即使不曾投出,那就交与在下,在下替你面呈皇后娘娘,不知可否?”
“那是太好了”魏玄同长舒了口气,得陈易赞赏,他又愿意转呈武则天,他此行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当然赞同。
“那和初兄就在京师多盘桓几日,等着在下的消息”
面前这个铁定是人才,他要将此人招入门下,为已所用,陈易在刹那间打定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