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为芒果所在时空的美国《时代周刊》1940年所刊登的一片文章。此文仅代表此文作者的观点,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意大利人对装甲车辆开始发生兴趣可以追溯到1916年英国人发明出第一辆坦克时,随后他们很快弄到了一辆法国“施耐德”坦克。对坦克进行一系列试验的结果是激发了意大利人无穷的想象力。由于法国人本身在西线迫切的军事需要,从法国获得更多坦克的企图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直到1918年,法国人才将另一些 “施耐德” 和三辆“雷诺ft-17”坦克交付给意大利。其后在法国人的帮助下,意大利菲亚特公司掌握了如何制造坦克,他们建造了两辆〔一说是六辆〕,被称为“菲亚特2000”的坦克。这种坦克重达四十吨,装备一门六十五毫米炮和七挺机枪,由一部二百四十马力的引擎驱动,可以以六英里每小时的时速行驶。

    1918年,菲亚特公司接到命令,设计了一种法国“雷诺ft-17”坦克的改进版本,这种坦克被命名为“菲亚特3000”,从1921年至1929年间交付给意大利军队100辆左右。

    1928年,意大利军方首次提出了对一种轻型快速坦克的需求,这种坦克可以用来完成侦察和伴随步兵的任务。这个要求至少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意大利坦克部队的主要使用地区是在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轻型的车辆更容易适应崎岖狭窄的山间地形和道路。其次意大利军队的战术仍然基本停留在旧式的阵地战的阶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经济方面的原因。相对落后的经济水平和节据的财政也不可能提供足够的经费用于昂贵的新型中型或重型坦克的开发。1929年,意大利人从英国人手中得到一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在经过其后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后,与英国人达成了协议,在意大利仿制生产该型坦克。

    安萨尔多公司使用菲亚特公司提供的发动机和变速器,生产了25辆,称为cv.29的 “快速坦克”。该坦克的武器是一挺6.5毫米m1914型水冷机枪。和其原型车一样,cv.29也是开顶的两人坦克,全重仅1.7吨,最大速度40公里/小时。该型坦克没有正式列装,但在试用后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其改进型坦克在1931-1932年通过了意大利陆军组织的一系列测试,随后正式投产,称为cv.33。最初的计划是生产1300辆,其中1100辆装备菲亚特m1935型机枪,另200辆则配备短管37毫米火炮。实际上,菲亚特-安萨尔多公司仅生产了300辆该型坦克,它们装备一挺菲亚特6.5毫米机枪。

    1934年,出现了改用两挺8毫米菲亚特m1935型机枪的cv.332型,其动力系统也有改进。随后对所有的1系列坦克进行升级成,使其和2系列一样。1935年,又出现了新的改进型,车体的装甲改用易于生产的锥头镙栓连接形式,取代了原来的焊接和铆接结合的方式。武器也改为车长兼机枪手正前方防盾上安装的两挺8毫米布雷达m38型机枪,该枪性能要好得多,此改型称cv.35。但使用菲亚特m1935型机枪的坦克仍有使用。(以上史实)1939年,意大利的65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设计成功,随后一种类似德国raketenwerfer43“洋娃娃”的火箭炮被装上了该型坦克,此改型称cv.39坦克歼击车。

    1935年,在伟大领袖墨索里尼的斡旋下,意大利在订购了30辆苏联的bt-5m坦克后,得到了在菲亚特公司生产200辆该型坦克的许可证。这些意大利制造的bt-5m被称为m12/36坦克,他们用一门意制47毫米火炮代替了原来的苏制45毫米火炮。在苏联人的帮助下,菲亚特公司迅速掌握了克里斯蒂悬挂和装甲焊接技术。

    1935年下半年爆发的侵阿战争期间,意大利坦克的低劣表现再一次震惊了意大利的首相和陆军高层。同时,在获得了法国s-35中型坦克和b-1重型坦克的部分情报后,意大利军方意识到极需一种比m12/36更强的坦克。他们一方面开始改进m12/36坦克。1938年菲亚特公司将自己公司的185马力柴油发动机装上bt-5的底盘,并且增加了装甲厚度。经过这一一系列改进的坦克称为m14/38。另一方始了新的p系列坦克的研制,陆军部并给于这种坦克以最高优先权。虽然,无孔不入的意大利情报组织“x”小组和苏联人的技术给了菲亚特的工程师带来极大地帮助,但是意大利贫弱的工业还是极大地拖延了该型坦克的研制进度。这样的局面直到1938年随着德意关系的改善,在德国技术的支持下,才得以改变。

    根据侵阿战争的经验,意大利为自己的p系列坦克设计了一款370马力的柴油引擎。而当时菲亚特公司能提供的最大的柴油引擎仅为185马力。最后,在参考了jumo207a-16缸航空柴油发动机(用于ju-86轰炸机)并从博世公司购买专利后,菲亚特公司的新型液冷柴油发动机才得以研制成功。不过这大大延缓了新坦克的交付使用。这款被称为p25/39的坦克,在外形上具有浓郁的苏联色彩,采用克里斯蒂悬挂和倾斜的装甲。该坦克装备一门75毫米长身管火炮,装甲厚度60--15毫米。

    在拥有了m14/38和p25/39这两款不错的坦克的同时,意大利陆军又订购了安萨尔多-福萨蒂内燃机公司的m11/39坦克。m11/39坦克拥有一门37毫米l40炮,最高速度32.2 km/h ,装甲厚度30-6毫米。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选择。但是考虑到菲亚特公司在坦克订单上的巨大垄断,我们就不难相信这是军方对于安萨尔多-福萨蒂公司某种程度上的安抚或者是某个对安萨尔多-福萨蒂公司极具好感的高层施压的后果。

    1935年以来,意大利工业界显示了他们在改装装甲车辆以及快速投入生产方面的杰出能力。使用坦克底盘的意大利自行火炮就清楚的表明了一个事实:只要给他们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如坦克底盘,意大利人就能够做出卓有成效的改进。他们在m14/38坦克的地盘上研制出了装备75毫米l32型火炮的75/32突击炮。其后,他们又在p25/39坦克上装上了105毫米的榴弹炮,成为了105/25突击炮。同时,还要装备90毫米高射炮执行反坦克任务的90/53坦克歼击车。

    几乎所有的意大利装甲车辆都是由菲亚特公司,安萨尔多-福萨蒂内燃机公司,布雷达、兰齐亚和阿尔法-罗密欧公司制造和设计的。实际上意大利所有的履带式装甲车辆都是菲亚特和安萨尔多公司的产品。菲亚特公司的都灵汽车制造厂提供动力系统和相关设备,安萨尔多-福萨蒂公司则负责装甲和武器部分。

    1938年以前的意大利坦克主要是在装甲的质量方面落后于它在盟国和德国的同类。被击中时意制装甲钢板容易破碎和断裂。一般说来,意大利产装甲钢的缺陷并不会因增加厚度而得到弥补,这是因为钢中所含硫量偏高。巨型客轮泰坦尼克号之所以在大西洋遭难也是由于钢材中的含硫量偏高而引起的钢板变脆。意大利的坦克乘员只得在坦克上加上沙袋和加固履带以增加他们的生还机率。这种差异导致意大利坦克,如果不带附加保护装置,无法承受大多数盟军和德军坦克都能承受的打击。但在1938年后,来自德国的先进炼钢工艺极大地降低了意大利钢材中的含硫量,提升了质量。而到了1939年,在巴里(bari)完工的氨浸处理氧化镍矿湿法冶炼厂,每年提供的15000吨镍,使得意产装甲的质量进入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行列。

    意大利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部队的建制在战争中时常更改。原因很多,如被摧毁或解散的部队,还有装备了新式装甲车辆的作战单位加入战斗。例如,1940年6月在利比亚有326辆各型坦克,分属于三个军,其中一个军拥有142辆坦克。另外两个军分别拥有142辆和46辆坦克。大约三个月后,到了8月底〔期间,有约70辆p25/39运抵利比亚〕,所有的坦克部队都被合并为2个装甲师和若干个团级战斗群。

    意大利的装甲师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重装师,而是由几乎等量的坦克、炮兵和步兵组成混编集群。1940年六月时,意大利装甲师由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装甲团〔四个坦克营,其中一个装备p25/39坦克,全团共154辆坦克〕,一个炮兵团、一个高炮营、一个工兵营、一个自行反坦克、一个装甲战车营和后勤保障单位组成。全师共13000人,123辆m系列坦克,31辆p系列坦克,36门105毫米自行榴弹炮,18门75毫米坦克歼击车,36辆105mm自行迫击炮,36辆37mm自行高炮。

    75毫米自行火炮组被配属到装甲师的炮兵团中,组成一个突击炮营(三个炮兵连,每连6门炮,每连另有2辆指挥车)。战争的后期,装甲师里105毫米突击炮取代75毫米自行火炮,75毫米自行火炮又重新配属给步兵师。90毫米突击炮则被组建成独立营及配属给北非的装甲师和机械化师。

    另外在1940年的每个意大利骑兵师〔快速师〕都配属支援纵队〔相当于一个装甲营〕,分成四个轻型坦克连,每个连下辖了三个排,每排拥有四辆轻型坦克或轮式装甲车。这些骑兵部队中的装甲部队装备了轮式装甲车或m12/36坦克。

    另外部分精锐步兵师编制里会有一个独立的突击炮连,每个连有12辆75毫米自行火炮和2辆指挥车。

    1940年意大利拥有超过七十个作战师,但其中只有四个是装甲师和其他一些团级装甲部队。意大利的装甲师以星座命名。分别是第1“半人马座”装甲师、第2“公羊座”装甲师、第3“金牛座”装甲师、“射手座”装甲师。

    随着1936年利比亚石油资源的大开发,意大利人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修建了一个名为“红旗”的大型训练基地。充足的油料供应,使得大部分的意大利装甲兵都在该基地受训。因此,意大利的装甲兵对于沙漠地区的适应能力是极强的。

    对于,今后任何敢于在北非向意大利人发起挑战的对手,意大利装甲兵都是一个训练有素、战术灵活的可拍对手。

章节目录

意大利不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三厢梅卡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意大利装甲兵1916-1940-意大利面多少钱一斤,意大利不面,笔趣阁并收藏意大利不面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