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的正旦大朝会结束了。

    这次朝会天武帝没搞别人,而是搞了自己的祖宗,这让所有大臣都捏了一把汗。

    朝会结束后,大臣们如往常一样该干嘛干嘛,然而太上皇朱由检却坐不住了。

    他慌慌张张的从行宫赶来,在乾清宫中质问朱慈烺:“你想做什么?”

    朱慈烺一脸无辜的反问:“父皇何意?”

    太上皇急赤白脸道:“我没意思,我就想问问你什么意思!”

    他满脸的不开心,情绪有些激动道:“在位期间丢弃国土不复者,不得入太庙,必入菜庙?你的意思是朕百年之后不能入太庙了?”

    论到大明哪个皇帝丢弃国土最多,自然是眼前这位崇祯帝,半壁江山都被李自成抢去了,他不着急谁着急?

    按照天武皇帝的说法,老子死后还得去菜庙陪英宗?这不丢死人了!

    无论怎么说,崇祯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哪怕是现在翻脸,断绝父子关系,他也不能接受!

    朱慈烺愕然,朝会上宣布这条祖训之时,他还真没考虑过太上皇,这就有些尴尬了。

    为了稳住眼前这位已然处于暴怒状态的老上皇,朱慈烺将他请坐下来,打着哈哈道:“父皇多虑了,儿臣不是说了嘛,后世子孙,在位期间丧师辱国,丢弃国土不复者,不得入太庙,您是先辈,不在内的......”

    太上皇狐疑的看着他,显然有点不信。

    这死后之事还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你现在说的好听,但时候一道旨意,再把老子安排进菜庙,老子能怎么办?

    趁着老子没死,今天必须把话说明白了!

    太上皇恨恨道:“你都把英宗移除太庙了,还有什么不敢干的!朕不信,除非你现在立字据!”

    “立字据?”

    朱慈烺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头大无比,他耐心的劝慰道:“父皇,您这样想,当年决定北伐之时,朕还没有登基,还是崇祯朝,这北伐光复国土之功,有您一半呢!”

    “哦?还能这么算?”太上皇愕然,接着脸上闪过一丝快乐。

    朱慈烺坚决的点头道:“必须这么算啊!”

    他转过头,对身边的史官牧冶道:“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吧!”

    史官站起身来,连连点头,道:“回陛下的话,是这样的记载的,崇祯十六年,李贼破神京,帝巡幸江南,于武英殿召太子及群臣,共议北伐......”

    史官牧冶张口就来,现场编书,将当初朱慈烺登基前主持北伐军议的情景描述了一遍,其中还多了运筹帷幄的崇祯皇帝。

    听着史官的描述,太上皇朱由检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他干笑了两声,指着牧冶道:“作为史官,还是秉笔直书,实事求是的好,稍微提朕一笔就行,当时主要还是太子的功劳.......”

    牧冶连连称是,又转头看向朱慈烺,向他请示。

    朱慈烺微微点头道:“就按照太上皇的意思办,对了,还有太上皇御驾亲征灭清之事,特别是阵前骂汉奸的史实,一定要详细记载!”

    牧冶如小鸡啄米,作为史官,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的。

    然而事关君王的一举一动,却是有选择的记载,皇帝有功绩,做好事,自然要大书特书。

    就是没功绩、没干好事的皇帝,必要时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衬托一下。

    这些都是历朝历代史官的行规了,这叫假人之美,藉为私惠,还算好的。

    还有一些史官,直接颠倒黑白,自称我长,相谓彼短,把坏事说成好事,或者略外别内,掩恶扬善。

    历代皇帝特别在意史书上对自己的记载,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

    唐朝之前,史官记载帝王言行举止很严格,什么事都敢记载,皇帝还无权干预,看不到史书对自己的记载。

    然而自从到了唐朝,这种风气被唐太宗李世民打破了。

    夺位杀兄嘛,这么大事搁谁身上都会担心史官如实描述,所以李世民经常找史官谈话,顺便看看新编的史书,以及提出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自那以后,很多皇帝没事就将本朝新修的史书拿过来“瞧一瞧”,篡改历史之事开始变得频繁,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皇权之下,屠刀强过笔杆子,谁敢跟皇帝对抗?如果有,下场往往很凄惨!

    天武朝的史官牧冶认为,天武帝还算好的,没有过多的干预史书记载。

    天武帝对于他曾经杀官、杀商、杀文人的种种“秽迹“,从来没有要求史官们抹掉,反而放出话来“直书其事,不掩朕瑕,该怎么记就怎么记,朕不惧!”

    这等死猪不怕开水烫的魄力,让史官们颇为敬佩,惊为天人。

    他们不仅不黑天武帝,反而还一个劲的赞扬,各种春秋笔法运用的炉火纯青!

    牧冶认为,天武帝的爹崇祯帝,在这方面很不行,便如这次的事,就稍微改了几笔,混了几个功劳,就把他给乐的,格局太小了!

    最终,太上皇心中的石头彻底放下了,美滋滋的离开了,也不提立字据了。

    新年的爆炸,元宵的灯火,充斥着南京城的夜空。

    元宵节的这天,皇宫中的灯火比民间早一些亮。

    傍晚,紫禁城内人影幢幢,各处殿宇的屋檐下亮起了一盏盏灯笼,连城一片通红。

    “传膳!”

    尖锐的叫声传遍了后宫空荡的夜空,鹅毛大雪中,一队尚膳监的太监提着灯笼与和食盒,前往坤宁宫侍驾。

    按照宫中的规矩,今天晚上,皇帝将会在皇后的坤宁宫过夜。

    一名提着食盒的太监缩了缩冻得发麻的手,抱怨道:“今年的冬天比去年还冷,这贼老天忒不厚道了!”

    “放肆!”

    一道严厉的声音传来,领队的太监冷森森的呵斥道:“闭上你的狗嘴,要让主子听到,咱家非得扒了你的狗屁!”

    刚刚说话的太监缩了缩脖子,低头前进,再也不敢吱声。

    坤宁宫中,堆放着几个铜制火盆,里面的银炭烧得通红,与殿中悬挂的红灯笼连成暖和一片,既温暖又显温馨。

    这种银炭上品质上乘的炭,非常昂贵,它不像一般的木炭,银炭没有烟味,还耐烧。

    因皇后产下了皇四子朱和墘,皇子尚幼,又临冬天寒冷。

    朱慈烺仍担心屋内烧的银炭不够环保,容易产出有害气体,遂改进了银炭,搞成了蜂窝状。

    如此一来,银炭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通过蜂窝得到有效控制和转化,使其排出的气体对人体伤害最小。

    蜂窝银炭不烧时,还可以用于室内空气净化,具备杀灭细菌病毒等功能。

    朱慈烺的这项小发明,很快应用到了民间,演变为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制作简单的蜂窝煤,造福国民。

章节目录

朱慈烺崇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大明第一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905章 太上皇的忧虑-大明之崇祯大帝 小说,朱慈烺崇祯,笔趣阁并收藏朱慈烺崇祯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