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刘白羽回到山东的几个月的时候,大凌河城守将主帅,总兵祖大寿和副帅何可纲正在一筹莫展地站在大凌河城的城墙上,看着城外后金军的营地。
本来祖大寿对于增筑大凌河城是极有信心的。毕竟满洲在北京城下,先是败给刘白羽,而后在遵化又大败给刘弟,不可战胜的神话早就破灭,而且失去了大量关内被掠夺的物质,按理说该消停一年,让关宁军把大凌河城修好才是而且就不算后金新败的巨大影响,就是在历史上在后金军和明军的战斗中,虽然在野战中,明军几乎被后金军打破了胆,但是对于守城,明军还是有着很强烈的心理优势的。
虽然后金连续攻克沈阳,辽阳等大城市,看上去这个辉煌,实际上到现在为止,后金军攻克明军的城池,除了明军主动放弃的那些以外,基本上都是后金军派出内应,混到城池中里应外合打破的。直接攻打下一个重要的明朝城池的例子都是几乎没有的。
当时更让祖大寿乐观的是,他认为后金军不会长期围困大凌河城,因为后金军围困大凌河城的时间已经是快要接近秋收了,后金军中的兵丁,按理说还要回去忙着干农活——毕竟都是蛮子不假,渔猎的女真人和游牧的蒙古人不是一回事啊。
而对于有着火炮和坚固城池的祖大寿,又在大凌河城里有着一万多名战兵和二万多名建城民夫,还有在城中存有四个月的军粮,祖大寿认为后金军一定会在大凌河城下碰个头破血流的。
最开始的时候,还真是按照祖大寿设想的没错,后金在年初大败中,白甲损失相当的大,很多毛头小子也被算成了白甲,而祖大寿吸收了一些刘白羽的练兵经验,比如重视队列,纪律和远程投射的梯次之类,一开始的交换比居然破天荒的有利于关宁军,开战头三天,关宁军损失三百多人,皇太极的八旗损失五百多人!
不过结果却是祖大寿收了回来,不敢再和满洲硬碰硬了——因为关宁军损失三百多人都是祖大寿的亲兵,精锐中的精锐,祖大寿的老本,实际上这种最强的精锐,祖大寿也只有九百多人——损失三百多人绝对让祖大寿心疼不已
毕竟大明朝的体制下,将军和雇佣兵也差不多,没有了自己的强悍亲兵,大明朝能让你自生自灭都不错了,还指望朝廷的赏赐,那就是不要智商了
祖大寿保存实力的结果就是彻底丧失了战场主动权,祖大寿本人却觉得没什么,只要自己守住城池,保住自己的精锐,外面的粮食送给后金也没什么
但没想到的是,后金军竟然不硬碰硬地攻城了,他们玩起了耐心,最后甚至玩起了城外筑城的这套,在大凌河城外,后金军挖了三道壕沟,垒砌了两道土墙,建立了坚固的大营,把大凌河城严严实实地围困了起来。
祖大寿不知道的是,上次后金军入关皇太极固然大败,但是代善和蒙古尔泰却是先走了,战利品基本没有损失,抢掠了大量的汉人劳力,这些劳力现在都作为奴隶给满人种田呢。后金军的兵丁根本就不用分心去管家中的收成,他们只要安心地在大凌河城打仗就可以了。
可后金军这一改变战术,大凌河城内的明军可抓了瞎。人家用城外筑城的这套,围困住大凌河城,反客为主,这出城野战变成了攻城,实际上就是去送死,可守在城内呢?这粮食可只有四个月啊!这对敌时,最毒的计策可就是断粮啊!
祖大寿和何可纲知道督师孙承宗不会抛弃在大凌河城的他们。可是他们的心中也明白,在辽东的军将中,也根本没有什么有胆略、有能力敢和后金军野战叫板的军将了。那赵率教已经战死了啊!那满桂也已经战死了啊!
可是祖大寿和何可纲还是没有绝望,因为山海关的明军并非不努力,他们已经组织了两次救援,不过遗憾的就是,他们都在野战中被没有后路的后金军击了个大败,没有成功地救援了大凌河城罢了。
不过老奸巨猾的皇太极也成功的利用了大凌河城内明军的这种心态,他们也化妆成明军,组织了一次假救援,当祖大寿亲自带领城内明军去里应外合以后,立刻陷入了后金军的层层包围。要不是祖大寿的亲兵经过训练后,单人实力已经在满洲白甲之上,又是感恩的拼命救援,祖大寿又是命好,他绝对不会只是受伤撤回了大凌河城内。
不过这次从城内出兵,也把祖大寿手中最精锐的亲兵折损了个七七八八,明军的信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大凌河城里的明军也就再也没有能力向城外的后金军出击了。
而这些天,大凌河城内的粮食都已经耗尽,城内的木料也基本上也都烧光,连城中的骡马也都基本上宰杀干净了。这没有了粮食,就是天兵天将也没有折,不要说在野战也占于绝对下风的明军了。
何可纲看着城外,问祖大寿道:“祖总兵,仗打到了现在,我们都已经到了绝路。这是守城还是突围,你可得拿个主意啊!”
祖大寿听了这话,眉头立刻紧缩。其实应该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城外的后金军投降。而皇太极也已经好几次向城内的明军送来了劝降信,答应只要明军投降,将给予城内明军军将和兵丁极优厚的条件。
可祖大寿知道何可纲是绝对不会投降的。可祖大寿却有些犹豫,这城内的明军,绝大多数都是祖大寿的嫡系,而且还有祖大寿的几十名子侄在城内明军中,担任了各级军将。
要祖大寿把这一切都牺牲,就是想着和大凌河城共存亡,就等于祖家基本被排挤出了辽东将门的圈子,按照大明朝把武将视为雇佣军的德行,祖家没了利用价值,也就是分分钟滚出武将行列的样子——祖大寿也确实狠不了这份心。不过,自己去投降这一直被辽东军将视为蛮夷的后金军,祖大寿的心中也绝对不会乐意的。
想了一会儿,祖大寿开口说道:“这没了马,怎么突围啊?就算是有马,你看看城外那壕沟和土墙,我们照样冲不出去,还是在城内固守待援吧。”
“可这一直守下去也不是办法,这援军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会来到啊!”何可纲说道。
“也不见得,孙督师一定不会放弃我们的。再说,城外有资历率大军救援我们的只有吴襄了。他一定会尽全力的,毕竟他是我的妹夫。”
“吴襄?你那妹夫……?”感觉到自己说的话可能会刺激到祖大寿,虽然何可纲和祖大寿比较熟,平时俩人说话也比较随便,可是何可纲还是在最后硬生生地把自己的话头收住了。
“尽天命吧!”祖大寿当然知道自己的这位老搭档要说什么话,他苦笑着摇摇头。说实在话,祖大寿对自己的这位妹夫,有没有能力来救援自己,祖大寿自己都没有什么信心。
“熬下去,城中你我的儿郎肯定没话说,可这粮食怎么办呢?”何可纲接着问道。
可是何可纲却有些惊讶地发现祖大寿并没有回答他的问话。祖大寿反而转过了身,目光看向了城内。
顺着祖大寿的目光,何可纲发现祖大寿看向的正是城内的一队民夫。虽然那些民夫也饿了很久了,可这队民夫依然搬动着守城所需的檑木砖石。
一刹那,何可纲有些不忍心,可立刻,他又铁石心肠了下来。为了能够和城外的后金军耗下去,这总有人要做出牺牲吧。
当祖大寿的目光转向何可纲的时候,何可纲也微微地点了点头。祖大寿立刻向身后的亲兵队长吩咐道:“到城里先找些老弱开刀吧。记住!做的干净一些!不要让人看到”
……
祖大寿没有失望,因为督师孙承宗确实组织了四万明军,在总兵吴襄的率领下,又一次地来救援大凌河城了。
可祖大寿又失望了,当知道明军再次救援以后,后金军立刻组织了二万军队进行了阻击。
可这次战斗却根本没有打起来。当吴襄看到对阵的后金军时,还没有战斗,吴襄就带头逃跑。见到自己主将的举动,明军立刻大溃。后金军顺势掩杀,明军立刻尸横遍野。
可令人好笑的是,带头逃跑的吴襄却没有逃掉,他被追击的后金军围困起来,情形是万分危机。
就在这个时候,整场战争中的唯一亮点出现了。随同一起出征的吴襄的儿子,年仅十六岁的吴三桂率领着身边仅有的几十名家丁冲入了后金军的重重包围,竟然把自己的父亲吴襄给救出来了。
而这个举动,也因为这是明军战斗中的百暗中的唯一亮点,而被孙承宗奏报到朝廷中。作为偏执地认为:孝子就是忠臣;孝子就是勇将的崇祯皇帝,立刻把吴三桂的名字给牢牢地记住了。从此以后,吴三桂也就乘上了升官的直升电梯。
更为了宣传,吴三桂勇冠三军的名声,在明朝朝廷的大肆宣扬下,立刻传遍了大江南北。当然,刘白羽也不会这么快得到这个消息。不过,如果刘白羽知道吴三桂是这样得到了勇冠三军的名声的,他也一定会笑掉大牙的。
但吴三桂的名声,并不能够挽救大凌河城内的明军。督师孙承宗是一筹莫展。虽然再一次的损兵折将,可是辽东的明军数量还是比后金军的多。
但是这些败兵也都丧失了基本的勇气,他们也只敢待在坚固的城内,每天的举动也就象是行尸走肉。靠这些人去打仗?就算是最乐观的人也不会觉得会成功。
孙承宗知道依靠这些明军去救援大凌河城是肯定不现实了,他现在就盼望着关内的明军快些赶到山海关,去再次和后金军在大凌河城决一死战。
本来祖大寿对于增筑大凌河城是极有信心的。毕竟满洲在北京城下,先是败给刘白羽,而后在遵化又大败给刘弟,不可战胜的神话早就破灭,而且失去了大量关内被掠夺的物质,按理说该消停一年,让关宁军把大凌河城修好才是而且就不算后金新败的巨大影响,就是在历史上在后金军和明军的战斗中,虽然在野战中,明军几乎被后金军打破了胆,但是对于守城,明军还是有着很强烈的心理优势的。
虽然后金连续攻克沈阳,辽阳等大城市,看上去这个辉煌,实际上到现在为止,后金军攻克明军的城池,除了明军主动放弃的那些以外,基本上都是后金军派出内应,混到城池中里应外合打破的。直接攻打下一个重要的明朝城池的例子都是几乎没有的。
当时更让祖大寿乐观的是,他认为后金军不会长期围困大凌河城,因为后金军围困大凌河城的时间已经是快要接近秋收了,后金军中的兵丁,按理说还要回去忙着干农活——毕竟都是蛮子不假,渔猎的女真人和游牧的蒙古人不是一回事啊。
而对于有着火炮和坚固城池的祖大寿,又在大凌河城里有着一万多名战兵和二万多名建城民夫,还有在城中存有四个月的军粮,祖大寿认为后金军一定会在大凌河城下碰个头破血流的。
最开始的时候,还真是按照祖大寿设想的没错,后金在年初大败中,白甲损失相当的大,很多毛头小子也被算成了白甲,而祖大寿吸收了一些刘白羽的练兵经验,比如重视队列,纪律和远程投射的梯次之类,一开始的交换比居然破天荒的有利于关宁军,开战头三天,关宁军损失三百多人,皇太极的八旗损失五百多人!
不过结果却是祖大寿收了回来,不敢再和满洲硬碰硬了——因为关宁军损失三百多人都是祖大寿的亲兵,精锐中的精锐,祖大寿的老本,实际上这种最强的精锐,祖大寿也只有九百多人——损失三百多人绝对让祖大寿心疼不已
毕竟大明朝的体制下,将军和雇佣兵也差不多,没有了自己的强悍亲兵,大明朝能让你自生自灭都不错了,还指望朝廷的赏赐,那就是不要智商了
祖大寿保存实力的结果就是彻底丧失了战场主动权,祖大寿本人却觉得没什么,只要自己守住城池,保住自己的精锐,外面的粮食送给后金也没什么
但没想到的是,后金军竟然不硬碰硬地攻城了,他们玩起了耐心,最后甚至玩起了城外筑城的这套,在大凌河城外,后金军挖了三道壕沟,垒砌了两道土墙,建立了坚固的大营,把大凌河城严严实实地围困了起来。
祖大寿不知道的是,上次后金军入关皇太极固然大败,但是代善和蒙古尔泰却是先走了,战利品基本没有损失,抢掠了大量的汉人劳力,这些劳力现在都作为奴隶给满人种田呢。后金军的兵丁根本就不用分心去管家中的收成,他们只要安心地在大凌河城打仗就可以了。
可后金军这一改变战术,大凌河城内的明军可抓了瞎。人家用城外筑城的这套,围困住大凌河城,反客为主,这出城野战变成了攻城,实际上就是去送死,可守在城内呢?这粮食可只有四个月啊!这对敌时,最毒的计策可就是断粮啊!
祖大寿和何可纲知道督师孙承宗不会抛弃在大凌河城的他们。可是他们的心中也明白,在辽东的军将中,也根本没有什么有胆略、有能力敢和后金军野战叫板的军将了。那赵率教已经战死了啊!那满桂也已经战死了啊!
可是祖大寿和何可纲还是没有绝望,因为山海关的明军并非不努力,他们已经组织了两次救援,不过遗憾的就是,他们都在野战中被没有后路的后金军击了个大败,没有成功地救援了大凌河城罢了。
不过老奸巨猾的皇太极也成功的利用了大凌河城内明军的这种心态,他们也化妆成明军,组织了一次假救援,当祖大寿亲自带领城内明军去里应外合以后,立刻陷入了后金军的层层包围。要不是祖大寿的亲兵经过训练后,单人实力已经在满洲白甲之上,又是感恩的拼命救援,祖大寿又是命好,他绝对不会只是受伤撤回了大凌河城内。
不过这次从城内出兵,也把祖大寿手中最精锐的亲兵折损了个七七八八,明军的信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大凌河城里的明军也就再也没有能力向城外的后金军出击了。
而这些天,大凌河城内的粮食都已经耗尽,城内的木料也基本上也都烧光,连城中的骡马也都基本上宰杀干净了。这没有了粮食,就是天兵天将也没有折,不要说在野战也占于绝对下风的明军了。
何可纲看着城外,问祖大寿道:“祖总兵,仗打到了现在,我们都已经到了绝路。这是守城还是突围,你可得拿个主意啊!”
祖大寿听了这话,眉头立刻紧缩。其实应该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城外的后金军投降。而皇太极也已经好几次向城内的明军送来了劝降信,答应只要明军投降,将给予城内明军军将和兵丁极优厚的条件。
可祖大寿知道何可纲是绝对不会投降的。可祖大寿却有些犹豫,这城内的明军,绝大多数都是祖大寿的嫡系,而且还有祖大寿的几十名子侄在城内明军中,担任了各级军将。
要祖大寿把这一切都牺牲,就是想着和大凌河城共存亡,就等于祖家基本被排挤出了辽东将门的圈子,按照大明朝把武将视为雇佣军的德行,祖家没了利用价值,也就是分分钟滚出武将行列的样子——祖大寿也确实狠不了这份心。不过,自己去投降这一直被辽东军将视为蛮夷的后金军,祖大寿的心中也绝对不会乐意的。
想了一会儿,祖大寿开口说道:“这没了马,怎么突围啊?就算是有马,你看看城外那壕沟和土墙,我们照样冲不出去,还是在城内固守待援吧。”
“可这一直守下去也不是办法,这援军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会来到啊!”何可纲说道。
“也不见得,孙督师一定不会放弃我们的。再说,城外有资历率大军救援我们的只有吴襄了。他一定会尽全力的,毕竟他是我的妹夫。”
“吴襄?你那妹夫……?”感觉到自己说的话可能会刺激到祖大寿,虽然何可纲和祖大寿比较熟,平时俩人说话也比较随便,可是何可纲还是在最后硬生生地把自己的话头收住了。
“尽天命吧!”祖大寿当然知道自己的这位老搭档要说什么话,他苦笑着摇摇头。说实在话,祖大寿对自己的这位妹夫,有没有能力来救援自己,祖大寿自己都没有什么信心。
“熬下去,城中你我的儿郎肯定没话说,可这粮食怎么办呢?”何可纲接着问道。
可是何可纲却有些惊讶地发现祖大寿并没有回答他的问话。祖大寿反而转过了身,目光看向了城内。
顺着祖大寿的目光,何可纲发现祖大寿看向的正是城内的一队民夫。虽然那些民夫也饿了很久了,可这队民夫依然搬动着守城所需的檑木砖石。
一刹那,何可纲有些不忍心,可立刻,他又铁石心肠了下来。为了能够和城外的后金军耗下去,这总有人要做出牺牲吧。
当祖大寿的目光转向何可纲的时候,何可纲也微微地点了点头。祖大寿立刻向身后的亲兵队长吩咐道:“到城里先找些老弱开刀吧。记住!做的干净一些!不要让人看到”
……
祖大寿没有失望,因为督师孙承宗确实组织了四万明军,在总兵吴襄的率领下,又一次地来救援大凌河城了。
可祖大寿又失望了,当知道明军再次救援以后,后金军立刻组织了二万军队进行了阻击。
可这次战斗却根本没有打起来。当吴襄看到对阵的后金军时,还没有战斗,吴襄就带头逃跑。见到自己主将的举动,明军立刻大溃。后金军顺势掩杀,明军立刻尸横遍野。
可令人好笑的是,带头逃跑的吴襄却没有逃掉,他被追击的后金军围困起来,情形是万分危机。
就在这个时候,整场战争中的唯一亮点出现了。随同一起出征的吴襄的儿子,年仅十六岁的吴三桂率领着身边仅有的几十名家丁冲入了后金军的重重包围,竟然把自己的父亲吴襄给救出来了。
而这个举动,也因为这是明军战斗中的百暗中的唯一亮点,而被孙承宗奏报到朝廷中。作为偏执地认为:孝子就是忠臣;孝子就是勇将的崇祯皇帝,立刻把吴三桂的名字给牢牢地记住了。从此以后,吴三桂也就乘上了升官的直升电梯。
更为了宣传,吴三桂勇冠三军的名声,在明朝朝廷的大肆宣扬下,立刻传遍了大江南北。当然,刘白羽也不会这么快得到这个消息。不过,如果刘白羽知道吴三桂是这样得到了勇冠三军的名声的,他也一定会笑掉大牙的。
但吴三桂的名声,并不能够挽救大凌河城内的明军。督师孙承宗是一筹莫展。虽然再一次的损兵折将,可是辽东的明军数量还是比后金军的多。
但是这些败兵也都丧失了基本的勇气,他们也只敢待在坚固的城内,每天的举动也就象是行尸走肉。靠这些人去打仗?就算是最乐观的人也不会觉得会成功。
孙承宗知道依靠这些明军去救援大凌河城是肯定不现实了,他现在就盼望着关内的明军快些赶到山海关,去再次和后金军在大凌河城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