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巴菲特的选股方法基本没怎么变,他考虑的顺序是:公司本身状况、管理层、财务状况和股价。
这里我们来说说如何评估公司管理层,书里给出了一个上雪认为非常有效的方法,具体如下:
1、回顾过去数年的年度报告,请格外留意管理层当时发表的关于未来的策略。
2、将这些当年的计划与今天的现实情况进行比较,当年的计划实现了多少?
3、将数年前的策略与今天的策略和计划进行比较,管理层的思路有何变化?
4、将你感兴趣的公司年报与同行业类似公司的年报进行比较,当然,一模一样的公司并不容易找到,但即便是相关表现的对比也能够提供洞见。
之所以花时间评估管理层,是因为这样做你可以在得到最终财务表现之前,先得到早期预警信号。
巴菲特的这种方法是每一个集中投资者的必备技能,如果你们不愿意花这些时间做上述比较,那么巴菲特的这把尚方宝剑就不适合你们,因为你们没有耐心,也没有精力,更不愿意去深入了解你们花钱重仓持有的企业,不是足够了解,根本拿不住,就算低价买入,你也不敢重仓,就算你无脑重仓,也做不到长期持有。
其实这个方法真的不难,也不麻烦,就是把公司的历年年报翻一翻,看看管理层分析那个部分,把公司业务和未来战略都贴出来,逐年比较看看管理层实际做到了多少。
牛每个人都可以吹,眼到手不到是不行的,如果我们对比分析后发现管理层总是心很大,行动却比较懒,那么未来他们再说什么,我们笑笑就好,大概率也是做不到的。
除了公司年报,我们还可以查看公司网页,追踪媒体发布的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信息,多看看管理层在公开场合发表的演讲和访谈视频等,总之如果你想,你有一百万种方式了解你所投资公司的管理层,不要放弃这种评估手段,因为这对于一个集中投资者而言至关重要。
引用书里的一段话:“不要因为这个任务太难而放弃评估管理层……记住你这样做的初心,这对你会有帮助:你将会得到一些最终会影响股价的信息,并且你会提前得到它们。如果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市场经常是有效的(尽管并不总是有效),评估公司管理层就是一个可以使你走在市场前面的分析工具。”
如果大家看到这里还不是很理解,就想象一下如下场景:
某公司管理层今天对外宣布要并购元宇宙概念的游戏公司,于是股价大涨,但我们研究了公司历年与管理层相关的资料后得出管理层经常说大话忽悠投资者,十次并购九次失败,或者管理层过往的收购大概率都让公司赔钱,并未产生互利共赢的协同效应。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对目前市场上这个“元宇宙概念”的收购行为产生警惕,至少当别的投资者狂热追进去的时候,我们能保持冷静与理性,观分析股价未来的走势。
巴菲特的投资总是被人称为“价值投资”,包括上雪把《雪视角》写到这里,肯定很多人以为上雪我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不搞技术分析也不碰成长股的那种,似乎只有廉价的便宜货才能吸引我,但其实这种理解比较片面,就好像一些新朋友刚看见我,就依据我的长相来评判我的思想一样。
在投资学里,确实有两个流派:价值派和成长派,好似这两个流派从来都水火不容的,但其实价值跟成长不分彼此,就好像我们把墨水滴入水中,两者肯定会互相交融形成一个共同体,资本市场就是价值和成长的共同体。ltspanstylegt谷lt/spanstylegt
对此巴菲特的好基友芒格说:“区分‘价值’与‘成长’在我看来简直是胡址。这为一群养老基金顾问靠夸夸其谈收取费用提供了方便,这也是一种让一个顾问区别于另一个顾问的方式。但对我而言,所有聪明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
我们在做投资时,不要陷入“教科书”陷阱,把自己根据教科书上面的分类做自我定义,就比如上雪绝对不会说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成长型投资者”。
如果一个好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我分析过后觉得它的股价就是被错杀的,一定能涨回去,我会毫不犹豫地买进;而当另一家好公司的股价比合理估值还贵那么一点点,但因为它具有高成长性,短的时间内就能消化这个估值,我也会出手。
我不会严格区分我的投资行为究竟是价值还是成长,只要这个价格对于未来的这家公司而言极度便宜,我就会下手,因为之前我告诉过大家,投资要看未来,你们如果总看着现在,买什么都贵。
书里给了我们举了一个把价值和成长玩得比较模糊的大师例子,这位大师是一个很低调的投资人,名比尔·米勒,他大学里学的是哲学专业,管理的资金超过120亿美元,其中包括90亿美元的价值信托基金。
米勒算不上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集中投资者,但他非常接近。
例如,他的价值信托基金的持股通常只有30至40只,在其中10只股票上配置的资产超过一半。
关于究竟是投价值还是投成长,米勒说:“我们要做的,是将那些真便宜的股票,与那些仅仅是看起来便宜的股票区分开。有很多价值低下的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跌了很多,但并不具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如何对二者进行甄别区分。”
紧接着,他说了一句让上雪印象颇为深刻的话。
米勒说:“任何时间段任何取得超额回报的投资组合,一定包含了被错误定价的证券。市场对于未来的判断产生了失误。我们运用多重要素分析法直接审视错误定价,将市场对一家公司的估值与我们对该公司的估值进行比较。
估值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当我们最初对美国在线进行估值时,它的股价大约在15美元左右,我们认为它应该值30美元左右。现在,基于保守的现金流折现,我们认为该公司的估值应该在110~175美元。如果我们对于长期经济模型看法是正确的话,这个数字应该还要高很多。
我们出于同样的理由持有通用汽车和美国在线的股票,市场的标价是错的,因为这两家公司的股票正在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进行交易。”
其实目前我们的每一笔投资都应该是这样,任何时间段任何取得超额回报的投资组合,一定包含了被错误定价的证券。
大家打开软件看看自己的股票或者基金组合,评判一下你们买的投资标的,它的价格是不是和它真实的价值不匹配?尤其是如果大家都在做左侧投资,你们的仓位应当压在那些严重被错误定价的公司身上,如果不是这样,你们将来如何获得超额收益?
相反,如果你们买的股票已经被严重高估,你们已经因此获得了超额收益,就应当果断离场,不去赚最后那个情绪的铜板,我们不求每次都赚走所有的钱,只要每次都能赚钱,那雪球必然越滚越大。
这里我们来说说如何评估公司管理层,书里给出了一个上雪认为非常有效的方法,具体如下:
1、回顾过去数年的年度报告,请格外留意管理层当时发表的关于未来的策略。
2、将这些当年的计划与今天的现实情况进行比较,当年的计划实现了多少?
3、将数年前的策略与今天的策略和计划进行比较,管理层的思路有何变化?
4、将你感兴趣的公司年报与同行业类似公司的年报进行比较,当然,一模一样的公司并不容易找到,但即便是相关表现的对比也能够提供洞见。
之所以花时间评估管理层,是因为这样做你可以在得到最终财务表现之前,先得到早期预警信号。
巴菲特的这种方法是每一个集中投资者的必备技能,如果你们不愿意花这些时间做上述比较,那么巴菲特的这把尚方宝剑就不适合你们,因为你们没有耐心,也没有精力,更不愿意去深入了解你们花钱重仓持有的企业,不是足够了解,根本拿不住,就算低价买入,你也不敢重仓,就算你无脑重仓,也做不到长期持有。
其实这个方法真的不难,也不麻烦,就是把公司的历年年报翻一翻,看看管理层分析那个部分,把公司业务和未来战略都贴出来,逐年比较看看管理层实际做到了多少。
牛每个人都可以吹,眼到手不到是不行的,如果我们对比分析后发现管理层总是心很大,行动却比较懒,那么未来他们再说什么,我们笑笑就好,大概率也是做不到的。
除了公司年报,我们还可以查看公司网页,追踪媒体发布的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信息,多看看管理层在公开场合发表的演讲和访谈视频等,总之如果你想,你有一百万种方式了解你所投资公司的管理层,不要放弃这种评估手段,因为这对于一个集中投资者而言至关重要。
引用书里的一段话:“不要因为这个任务太难而放弃评估管理层……记住你这样做的初心,这对你会有帮助:你将会得到一些最终会影响股价的信息,并且你会提前得到它们。如果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市场经常是有效的(尽管并不总是有效),评估公司管理层就是一个可以使你走在市场前面的分析工具。”
如果大家看到这里还不是很理解,就想象一下如下场景:
某公司管理层今天对外宣布要并购元宇宙概念的游戏公司,于是股价大涨,但我们研究了公司历年与管理层相关的资料后得出管理层经常说大话忽悠投资者,十次并购九次失败,或者管理层过往的收购大概率都让公司赔钱,并未产生互利共赢的协同效应。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对目前市场上这个“元宇宙概念”的收购行为产生警惕,至少当别的投资者狂热追进去的时候,我们能保持冷静与理性,观分析股价未来的走势。
巴菲特的投资总是被人称为“价值投资”,包括上雪把《雪视角》写到这里,肯定很多人以为上雪我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不搞技术分析也不碰成长股的那种,似乎只有廉价的便宜货才能吸引我,但其实这种理解比较片面,就好像一些新朋友刚看见我,就依据我的长相来评判我的思想一样。
在投资学里,确实有两个流派:价值派和成长派,好似这两个流派从来都水火不容的,但其实价值跟成长不分彼此,就好像我们把墨水滴入水中,两者肯定会互相交融形成一个共同体,资本市场就是价值和成长的共同体。ltspanstylegt谷lt/spanstylegt
对此巴菲特的好基友芒格说:“区分‘价值’与‘成长’在我看来简直是胡址。这为一群养老基金顾问靠夸夸其谈收取费用提供了方便,这也是一种让一个顾问区别于另一个顾问的方式。但对我而言,所有聪明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
我们在做投资时,不要陷入“教科书”陷阱,把自己根据教科书上面的分类做自我定义,就比如上雪绝对不会说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成长型投资者”。
如果一个好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我分析过后觉得它的股价就是被错杀的,一定能涨回去,我会毫不犹豫地买进;而当另一家好公司的股价比合理估值还贵那么一点点,但因为它具有高成长性,短的时间内就能消化这个估值,我也会出手。
我不会严格区分我的投资行为究竟是价值还是成长,只要这个价格对于未来的这家公司而言极度便宜,我就会下手,因为之前我告诉过大家,投资要看未来,你们如果总看着现在,买什么都贵。
书里给了我们举了一个把价值和成长玩得比较模糊的大师例子,这位大师是一个很低调的投资人,名比尔·米勒,他大学里学的是哲学专业,管理的资金超过120亿美元,其中包括90亿美元的价值信托基金。
米勒算不上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集中投资者,但他非常接近。
例如,他的价值信托基金的持股通常只有30至40只,在其中10只股票上配置的资产超过一半。
关于究竟是投价值还是投成长,米勒说:“我们要做的,是将那些真便宜的股票,与那些仅仅是看起来便宜的股票区分开。有很多价值低下的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跌了很多,但并不具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如何对二者进行甄别区分。”
紧接着,他说了一句让上雪印象颇为深刻的话。
米勒说:“任何时间段任何取得超额回报的投资组合,一定包含了被错误定价的证券。市场对于未来的判断产生了失误。我们运用多重要素分析法直接审视错误定价,将市场对一家公司的估值与我们对该公司的估值进行比较。
估值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当我们最初对美国在线进行估值时,它的股价大约在15美元左右,我们认为它应该值30美元左右。现在,基于保守的现金流折现,我们认为该公司的估值应该在110~175美元。如果我们对于长期经济模型看法是正确的话,这个数字应该还要高很多。
我们出于同样的理由持有通用汽车和美国在线的股票,市场的标价是错的,因为这两家公司的股票正在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进行交易。”
其实目前我们的每一笔投资都应该是这样,任何时间段任何取得超额回报的投资组合,一定包含了被错误定价的证券。
大家打开软件看看自己的股票或者基金组合,评判一下你们买的投资标的,它的价格是不是和它真实的价值不匹配?尤其是如果大家都在做左侧投资,你们的仓位应当压在那些严重被错误定价的公司身上,如果不是这样,你们将来如何获得超额收益?
相反,如果你们买的股票已经被严重高估,你们已经因此获得了超额收益,就应当果断离场,不去赚最后那个情绪的铜板,我们不求每次都赚走所有的钱,只要每次都能赚钱,那雪球必然越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