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章我们说到,作为一个非常厉害的投资人,巴菲特遵循了第三条路:看准好的公司,集中投资,长期持有,也就是集中投资法。
我们之所以用“遵循”这个词,是因为“集中投资”法并非巴菲特首创。
“集中投资法”最开始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来的,商学院的小伙伴肯定都认识凯恩斯,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宏观经济学之父”,国内几乎所有商学院本科生都得学习他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华尔街的精英们其实一向很擅长学习经典,但当时居然没多少人愿意效仿凯恩斯搞集中投资并长期持有,巴菲特便是那少数人中的一个。
上雪认为其实不是这帮华尔街的共同基金管理人不愿意学习凯恩斯,而是市场不允许,因为一个长期有效的投资策略短期内经常失灵,但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基金投资者都太在乎短期业绩了,这导致大多数基金经理都得放弃长期盈利的策略。
约瑟夫·诺塞拉(josephnocera)在1997年年底的《财富》杂志上撰文指出,共同基金的基金经理们向投资人推荐“买进并持有”的投资方式,而他们自己却不停地更新自己管理的投资组合——买进卖出,买进卖出,再买进再卖出,这些人的言行明显不一致。为了强调他对这种双重标准的观察,诺塞拉引用晨星公司唐·菲利普的话说:“基金这个行业所做的事与他们告诉投资人的事,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是一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基金经理对外公告,让我们着眼于某某赛道的长期价值,他们跟投资者不断强调自己的持仓股在长期是可以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
但是他们嘴上这么说,自己私底下确是频繁操作,每个季度调仓一次的那种基金经理也就不说了,还算低频的,高频的有每周都调仓的,典型的言行不一。
如果一个基金经理太过于着眼于短期,那就注定了这只基金的投资策略也很短视,固整个基金行业已经变成了一种“看谁短线最好”的游戏。
本书中提到的观点跟上雪上一章陈述的非常相似:
买进本年度“热手”的基金并不能保证它在下一年度还是“热手”的基金。
似乎没有任何明显的证据可以帮助投资者选定下一年度的最佳基金。当以股价的表现来定义“热手”时,投资者就会从一只“热手”的基金跳到另一只,这样的方式对累积财富而言,没有任何帮助。
一个投资组合持有的股票品种越多,单只股票价格的变动对于月结单的影响就越小。的确,多元化的持股给很多投资者带来了极为舒适的感觉,因为它平滑了投资道路上的颠簸起伏、磕磕绊绊。一个平滑的旅程是平坦的,这是真的,这避免了不愉快。但如果你平滑了所有的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最终,你所得到的只能是平均结果。
其实我们集中投资后长期持有,就是为了拿到一个超越市场平均的结果。
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我们所“集中投资”的那些公司,研究透彻才能坚定信心,才能拿得住,才敢于在大概率赚钱的公司身上下重注。
那么究竟怎样做好集中投资?
我们这一章就来好好回答一下上一章留下的五个问题。
问题1、我如何才能找到那些超越平均回报的股票?
回答:
如何选股,《雪视角》之前为大家汇总的投资思维装备1.0版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在那个版本的基础上,巴菲特给了我们一些更深入的策略和方法。
我们在研究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的时候,可以跟着巴菲特下列投资准则同步问自己问题,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回答出来了并且非常清晰,那么我们就可以就可以决定投资与否。
第一,企业准则
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运营历史?
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第二,管理准则
管理层是否理性?
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第三,财务准则
关注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计算“股东盈余”。
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公司。ltspanstylegt谷lt/spanstylegt
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第四,市场准则
企业的市场价值几何?
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明显的折扣价格买到?
问题2、“为数不多”到底是多少?
回答:“为数不多”一般指的是投资的公司家数被控制在5至10家。
那些对集中投资哲学有更深了解的、执着的投资者,建议可以集中于更少的公司上,甚至少到3家。
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平均持股以10至15家为宜。
大家如果是自己买股票构建投资组合,切记投资的公司家数不要超过15家,如果持仓被过度分散的话,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深入研究和追踪每家公司,而且一旦广泛投资,收益也就被平均了,这不利于我们超越市场。
1934年,凯恩斯在一封写给商务助理的信中写道:“通过广撒网的形式,投资于那些自己知之甚少、不具备特别信心的公司,从而降低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每个人的知识和经历都是非常有限的,就我而言,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段里,我很少敢于充满信心地说自己非常熟悉的公司超过两三家。”
对于凯恩斯这种等级的大佬,人家重仓持有两三家公司就够了,而稍微逊色一点的专业投资者,一般持股是5至10家,而对于一般投资者,为了平滑我们的内心波动,可以多持有5家公司左右,其实所有平滑波动的做法都是为了让我们在没有足够的水平充分了解每家公司的基础上,拿的住这个投资组合。
因为长期持有5家公司以内的那些大神,无论是芒格也好,费雪也好,其实都在某几年的时间内连续跑输大盘,这种样子的收益不是谁都能拿得住,比如今年重仓中概股头部公司的那些奉行长期主义的专业投资者,他们会发现它们的收益被沪深300秒到了尘埃里,但如果他们拿住了并且有钱加仓,极有可能他们未来几年会远远跑赢市场。
我们这里既然说到了费雪(全名:菲利普·费雪),一位顶级投资家,《雪视角》后期肯定会给大家好好分析一遍他的著作,尤其是那本最经典的《怎样选择成长股》。
菲利普·费雪也以集中投资而闻名,他常说自己宁愿持有少数几家理解透彻的杰出公司,也不愿意持有为数众多、不甚了解的平庸公司。
费雪说:“我对公司了解得越多,回报就越高。”
一般而言,费雪将投资组合里的股票控制在10只以下,其中3至4只常常占有75%的仓位。
费雪的儿子肯·费雪也是一位成功的投资管理人,他这样总结他父亲的投资哲学:“我父亲的投资哲学建立在一种富有洞察力的观念上,那就是——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的意思是少数几只股票就可以给我们带来绝大部分的收益,所以我们应该看准了就应该集中投资。
巴菲特对费雪的投资理念产生共鸣后,告诉我们投资者:“对于你所做的每一项投资,你应该有勇气和信念,至少投入你10%的净资产在那只股票上。”
这句话其实就是说我们如果每只股票持仓都是10%,那么持有10支股票加起来正好100%,当然,这个比例是很平均的,如果我们对于其中一些股票信心更足,而且它们确实也更好,我们就应该加大下注的比例。
问题3、你说的“集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回答:“集中”说的是按一定比例配置你的投资资金,将最大比例的资金押在概率最大的事件上。
问题4、我应该持有多久?
回答只要事情没有恶化,请尽可能保持投资组合至少5年不动(时间越久越好)。面对股价波动带来的颠簸,让自己学会顺势而为、冷静以待。
巴菲特说对于好公司的持有期限,应该是永远。
但这不代表他不会卖股票,比如去年他觉得苹果严重高估也卖了一点苹果,但他自己都说他觉得他卖错了,不过巴菲特就算去年卖苹果,好歹人家也持有了四五年了,而且也只是卖了一点而已,整体仓位还是很重的。
本书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的建议是:一般情况下,咱们买入一只股票持有期5至10年就行了。
问题5、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回答:“集中投资”其实就是让我们跑赢市场的。
一个组合持有的股票越多,价格的波动就会被平滑,一个平滑的曲线投资者更容易接受,当然也就更愿意一直持有,但也正如书里说的:但如果你平滑了所有的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最终,你所得到的只能是平均结果。
我们如果总是要规避情绪上的不良反应,自然也就很难大幅打败市场,能忍受颠簸的人才配拥有更丰厚的回报,如果你能忍受的跟市场绝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能取得的收益也几乎就是绝大多数人能取得的,也就是你无法战胜市场。
长期而言,这些股票所代表的公司会带来可观的回报,足以补偿短期的价格波动带来的痛苦。
我们之所以用“遵循”这个词,是因为“集中投资”法并非巴菲特首创。
“集中投资法”最开始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来的,商学院的小伙伴肯定都认识凯恩斯,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宏观经济学之父”,国内几乎所有商学院本科生都得学习他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华尔街的精英们其实一向很擅长学习经典,但当时居然没多少人愿意效仿凯恩斯搞集中投资并长期持有,巴菲特便是那少数人中的一个。
上雪认为其实不是这帮华尔街的共同基金管理人不愿意学习凯恩斯,而是市场不允许,因为一个长期有效的投资策略短期内经常失灵,但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基金投资者都太在乎短期业绩了,这导致大多数基金经理都得放弃长期盈利的策略。
约瑟夫·诺塞拉(josephnocera)在1997年年底的《财富》杂志上撰文指出,共同基金的基金经理们向投资人推荐“买进并持有”的投资方式,而他们自己却不停地更新自己管理的投资组合——买进卖出,买进卖出,再买进再卖出,这些人的言行明显不一致。为了强调他对这种双重标准的观察,诺塞拉引用晨星公司唐·菲利普的话说:“基金这个行业所做的事与他们告诉投资人的事,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是一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基金经理对外公告,让我们着眼于某某赛道的长期价值,他们跟投资者不断强调自己的持仓股在长期是可以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
但是他们嘴上这么说,自己私底下确是频繁操作,每个季度调仓一次的那种基金经理也就不说了,还算低频的,高频的有每周都调仓的,典型的言行不一。
如果一个基金经理太过于着眼于短期,那就注定了这只基金的投资策略也很短视,固整个基金行业已经变成了一种“看谁短线最好”的游戏。
本书中提到的观点跟上雪上一章陈述的非常相似:
买进本年度“热手”的基金并不能保证它在下一年度还是“热手”的基金。
似乎没有任何明显的证据可以帮助投资者选定下一年度的最佳基金。当以股价的表现来定义“热手”时,投资者就会从一只“热手”的基金跳到另一只,这样的方式对累积财富而言,没有任何帮助。
一个投资组合持有的股票品种越多,单只股票价格的变动对于月结单的影响就越小。的确,多元化的持股给很多投资者带来了极为舒适的感觉,因为它平滑了投资道路上的颠簸起伏、磕磕绊绊。一个平滑的旅程是平坦的,这是真的,这避免了不愉快。但如果你平滑了所有的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最终,你所得到的只能是平均结果。
其实我们集中投资后长期持有,就是为了拿到一个超越市场平均的结果。
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我们所“集中投资”的那些公司,研究透彻才能坚定信心,才能拿得住,才敢于在大概率赚钱的公司身上下重注。
那么究竟怎样做好集中投资?
我们这一章就来好好回答一下上一章留下的五个问题。
问题1、我如何才能找到那些超越平均回报的股票?
回答:
如何选股,《雪视角》之前为大家汇总的投资思维装备1.0版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在那个版本的基础上,巴菲特给了我们一些更深入的策略和方法。
我们在研究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的时候,可以跟着巴菲特下列投资准则同步问自己问题,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回答出来了并且非常清晰,那么我们就可以就可以决定投资与否。
第一,企业准则
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运营历史?
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第二,管理准则
管理层是否理性?
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第三,财务准则
关注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计算“股东盈余”。
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公司。ltspanstylegt谷lt/spanstylegt
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第四,市场准则
企业的市场价值几何?
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明显的折扣价格买到?
问题2、“为数不多”到底是多少?
回答:“为数不多”一般指的是投资的公司家数被控制在5至10家。
那些对集中投资哲学有更深了解的、执着的投资者,建议可以集中于更少的公司上,甚至少到3家。
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平均持股以10至15家为宜。
大家如果是自己买股票构建投资组合,切记投资的公司家数不要超过15家,如果持仓被过度分散的话,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深入研究和追踪每家公司,而且一旦广泛投资,收益也就被平均了,这不利于我们超越市场。
1934年,凯恩斯在一封写给商务助理的信中写道:“通过广撒网的形式,投资于那些自己知之甚少、不具备特别信心的公司,从而降低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每个人的知识和经历都是非常有限的,就我而言,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段里,我很少敢于充满信心地说自己非常熟悉的公司超过两三家。”
对于凯恩斯这种等级的大佬,人家重仓持有两三家公司就够了,而稍微逊色一点的专业投资者,一般持股是5至10家,而对于一般投资者,为了平滑我们的内心波动,可以多持有5家公司左右,其实所有平滑波动的做法都是为了让我们在没有足够的水平充分了解每家公司的基础上,拿的住这个投资组合。
因为长期持有5家公司以内的那些大神,无论是芒格也好,费雪也好,其实都在某几年的时间内连续跑输大盘,这种样子的收益不是谁都能拿得住,比如今年重仓中概股头部公司的那些奉行长期主义的专业投资者,他们会发现它们的收益被沪深300秒到了尘埃里,但如果他们拿住了并且有钱加仓,极有可能他们未来几年会远远跑赢市场。
我们这里既然说到了费雪(全名:菲利普·费雪),一位顶级投资家,《雪视角》后期肯定会给大家好好分析一遍他的著作,尤其是那本最经典的《怎样选择成长股》。
菲利普·费雪也以集中投资而闻名,他常说自己宁愿持有少数几家理解透彻的杰出公司,也不愿意持有为数众多、不甚了解的平庸公司。
费雪说:“我对公司了解得越多,回报就越高。”
一般而言,费雪将投资组合里的股票控制在10只以下,其中3至4只常常占有75%的仓位。
费雪的儿子肯·费雪也是一位成功的投资管理人,他这样总结他父亲的投资哲学:“我父亲的投资哲学建立在一种富有洞察力的观念上,那就是——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的意思是少数几只股票就可以给我们带来绝大部分的收益,所以我们应该看准了就应该集中投资。
巴菲特对费雪的投资理念产生共鸣后,告诉我们投资者:“对于你所做的每一项投资,你应该有勇气和信念,至少投入你10%的净资产在那只股票上。”
这句话其实就是说我们如果每只股票持仓都是10%,那么持有10支股票加起来正好100%,当然,这个比例是很平均的,如果我们对于其中一些股票信心更足,而且它们确实也更好,我们就应该加大下注的比例。
问题3、你说的“集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回答:“集中”说的是按一定比例配置你的投资资金,将最大比例的资金押在概率最大的事件上。
问题4、我应该持有多久?
回答只要事情没有恶化,请尽可能保持投资组合至少5年不动(时间越久越好)。面对股价波动带来的颠簸,让自己学会顺势而为、冷静以待。
巴菲特说对于好公司的持有期限,应该是永远。
但这不代表他不会卖股票,比如去年他觉得苹果严重高估也卖了一点苹果,但他自己都说他觉得他卖错了,不过巴菲特就算去年卖苹果,好歹人家也持有了四五年了,而且也只是卖了一点而已,整体仓位还是很重的。
本书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的建议是:一般情况下,咱们买入一只股票持有期5至10年就行了。
问题5、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回答:“集中投资”其实就是让我们跑赢市场的。
一个组合持有的股票越多,价格的波动就会被平滑,一个平滑的曲线投资者更容易接受,当然也就更愿意一直持有,但也正如书里说的:但如果你平滑了所有的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最终,你所得到的只能是平均结果。
我们如果总是要规避情绪上的不良反应,自然也就很难大幅打败市场,能忍受颠簸的人才配拥有更丰厚的回报,如果你能忍受的跟市场绝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能取得的收益也几乎就是绝大多数人能取得的,也就是你无法战胜市场。
长期而言,这些股票所代表的公司会带来可观的回报,足以补偿短期的价格波动带来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