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这本书里面涉及的内容与其说偏二级市场,不如说更偏一级市场。
全书主要干货分为四个部分:公司治理、金融与投资、合并与收购以及会计与纳税。
如果大家不是自己做企业的或者工作内容与一级市场有观,本书的内容会离你们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虽然不难,但真正把我们读过的内容应用到我们实际的投资中,转换率或许不高。
上雪可以高度囊括一下书里一些核心观点给大家看:
1、对于公司治理,巴菲特往往非常信任他所投资的公司,他买公司往往不会是为了要实际控制这家公司而买;
2、对于合并与收购,巴菲特更倾向于让公司股东去做决定,而不是董事会;
3、对于公司理财,巴菲特很反对借债投资,他总是想办法让公司做价值领域的长期投资;
4、对于会计与纳税,巴菲特引发了从股票期权到合并会计的诸多争论。
全书读完后,上雪认为这本书之所以成为华尔街必读书,就是因为它直接告诉我们如果遇到同样的问题,巴菲特会怎么做,但并没有详细说巴菲特为什么要这么做。
所以在详细给大家解读这本书之前,上雪觉得还是有必要先跟大家过一遍巴菲特的个人传记《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作者是艾丽斯·施罗德。
是的,巴菲特的传记不是他自己写的,因为他觉得艾丽斯·施罗德会写得比他更好。
作者采访了几乎所有她能采访的人,做了非常扎实的资料收集工作,呕心沥血写出了72.8万字的人物传记。
读传记,有利于我们全方位认识巴菲特这个人,我们如果了解这个人,试着走一遍他走过的路,跟着他的生命轨迹活一次,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当他面临一些选择时,他会这么做。
当然,《雪视角》能带给你们的还不仅如此。
上雪读过很多的人物传记,除了那些“有毒成功学”的心灵鸡汤外,我一直在反思我读名人传记的目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伟大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我要成为巴菲特是不是我就得有一个是美国国会议员的老爸?
我要成为比尔·盖茨,是不是就要有一个第一洲际银行公司主管兼华盛顿大学校董事的老妈?
随着我读的书越来越多,我慢慢发现了名人传记带给我的真正作用,那就是通过阅读别人的故事,得到一个自己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经历,跟着别人的活法活一次,去仔细体会和反思别人为什么一开始会失败,而为什么后面又会成功。
不管老妈多牛逼,比尔·盖茨一开始创业也失败了,同理巴菲特第一次买股票也亏钱,后面回本了他赚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赶紧夹着尾巴跑路,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这些名人也都经历过。
因此把投资大师的个人传记纳入《雪视角》非常有必要,它们虽然不能直接告诉我们投资的“硬件技巧”,但却可以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心态以及认知思维上的“软实力”。
其实上雪非常清楚读《雪视角》这本书读到这里的读者目前心态都是怎样的,你们其实已经开始非常希望可以学好投资,你们已经意识到独立思考这个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你们也清楚在未来二十年,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投资思维体系的任务有多紧迫,毕竟养老这件事儿,大部分还是得靠自己。
但是你们中的很多人,一旦真正把钱放进资本市场,就开始慌得一逼了,有的甚至钱还没放进去,就觉得把《雪视角》看了几万字的自己已经是投资大师了,上雪说的要分几个月慢慢建仓的建议完全不去采纳,觉得自己肯定是最聪明的,市场现在肯定已经到底了,观察一阵子就可以一顿猛料下下去,全仓干!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几个月前读者群有人问能不能下手中概互联,因为那些原本非常好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已经跌得太凶了,肯定是在低估区间。
但上雪说不要急,利空当时还没出尽,每个月股价还在创新低,而且市场交易量仍旧非常活跃只要一跌就还有人想着抄底,那就肯定不是底。
记得上雪说的:利空出尽,一个月不创新低,市场成销量低迷,三个指标同时具备,真正的底部才会到来。
但是群里有些小伙伴就是非常的急,深怕买晚一天就耽误他们赚钱,于是不管不顾不听劝,硬要建仓中概互联,不过可能上雪在群里还是有点,他们自己觉得建仓肯定是对的,但他们也怕万一上雪说对了,他们就亏了,于是他们只敢少少地买一些试探市场。
这一试探,直接亏了个30%+下去,有些小伙伴还亏到了40%,到后面只能几个月趴着装死或者抹泪加仓摊薄成本。
兄弟姐妹们,这是何苦呢?
这件事包括之前上雪周边朋友们的案例都告诉上雪一个道理,那就是我无论把书写得多好,也永远不可能不让我的读者去犯错,因为知识不等于经验,很多事情知识不能100%帮我们做到,但是经验可以。
比如我的邻居告诉她的孩子,espresso的咖啡粉不是巧克力粉,是苦的,很苦,因为这是世界伤最苦的咖啡,他儿子不信,坚定地认为他手里抱着的罐子里面装着的就是甜甜的巧克力粉。
无论我的邻居怎么劝,她的儿子一定要吃。
于是我邻居无奈,终于允许儿子去吃,他儿子小心翼翼地粘了一个手指头的espresso咖啡粉,伸舌头舔了舔,结果面目扭曲的神情告诉我们那真的是苦的,而且超苦,然后他就再也不碰那个罐子了。
在这里例子里,邻居告诉儿子:espresso的咖啡粉不是巧克力粉,是苦的,很苦。
这个是知识。
他儿子小心翼翼地粘了一个手指头的espresso咖啡粉,伸舌头舔了舔,发现真的是苦的。
这个是经验。
只有经验可以告诉你知识是对的,你自己的狂妄自大是错的,但这不代表你可以抛弃知识只注重经验,因为正是因为邻居的儿子被灌输了“罐子里的东西是苦的”的这个知识,他伸手试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如果没有我邻居的警告,他可能直接举起罐子往嘴巴里灌了。
《雪视角》这本书所涉及的所有投资技巧,作用就是让你们在获得大量知识后,小心翼翼地去犯错,错了,你的损失也不会很大;但是人物传记的作用就是把别人的踩坑经历放映给你看,让你知道不听劝非要去踩坑后果是怎样的,从而尽可能降低你内心那种“自以为聪明的骚动”,目的也是为了降低你的损失。
邻居之所以劝不动儿子,就在于当时她家没有别的孩子。
假设当时她家有十个孩子,大家都对那个咖啡粉感兴趣,大家都不听劝硬要去吃,邻居的儿子也想吃,但妈妈说那个非常苦,于是在他骚动之前其他九个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吃了,有的抱怨苦不堪言,有的直接吐了,有的哇哇大哭,这个时候你认为邻居的儿子还会去吃那个咖啡粉么?
相比概率就比没孩子的时候小多了,因为他虽然内心骚动,但他不傻,前面吃的人没一个有好结果,他又何必如此呢?
所以,《雪视角》里的投资技巧,就是让妈妈教你的知识,而人物传记,就是那其他那九个孩子,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大家的损失。
后续论点见下章。
重要提示:文中提及的所有公司仅用于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全书主要干货分为四个部分:公司治理、金融与投资、合并与收购以及会计与纳税。
如果大家不是自己做企业的或者工作内容与一级市场有观,本书的内容会离你们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虽然不难,但真正把我们读过的内容应用到我们实际的投资中,转换率或许不高。
上雪可以高度囊括一下书里一些核心观点给大家看:
1、对于公司治理,巴菲特往往非常信任他所投资的公司,他买公司往往不会是为了要实际控制这家公司而买;
2、对于合并与收购,巴菲特更倾向于让公司股东去做决定,而不是董事会;
3、对于公司理财,巴菲特很反对借债投资,他总是想办法让公司做价值领域的长期投资;
4、对于会计与纳税,巴菲特引发了从股票期权到合并会计的诸多争论。
全书读完后,上雪认为这本书之所以成为华尔街必读书,就是因为它直接告诉我们如果遇到同样的问题,巴菲特会怎么做,但并没有详细说巴菲特为什么要这么做。
所以在详细给大家解读这本书之前,上雪觉得还是有必要先跟大家过一遍巴菲特的个人传记《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作者是艾丽斯·施罗德。
是的,巴菲特的传记不是他自己写的,因为他觉得艾丽斯·施罗德会写得比他更好。
作者采访了几乎所有她能采访的人,做了非常扎实的资料收集工作,呕心沥血写出了72.8万字的人物传记。
读传记,有利于我们全方位认识巴菲特这个人,我们如果了解这个人,试着走一遍他走过的路,跟着他的生命轨迹活一次,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当他面临一些选择时,他会这么做。
当然,《雪视角》能带给你们的还不仅如此。
上雪读过很多的人物传记,除了那些“有毒成功学”的心灵鸡汤外,我一直在反思我读名人传记的目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伟大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我要成为巴菲特是不是我就得有一个是美国国会议员的老爸?
我要成为比尔·盖茨,是不是就要有一个第一洲际银行公司主管兼华盛顿大学校董事的老妈?
随着我读的书越来越多,我慢慢发现了名人传记带给我的真正作用,那就是通过阅读别人的故事,得到一个自己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经历,跟着别人的活法活一次,去仔细体会和反思别人为什么一开始会失败,而为什么后面又会成功。
不管老妈多牛逼,比尔·盖茨一开始创业也失败了,同理巴菲特第一次买股票也亏钱,后面回本了他赚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赶紧夹着尾巴跑路,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这些名人也都经历过。
因此把投资大师的个人传记纳入《雪视角》非常有必要,它们虽然不能直接告诉我们投资的“硬件技巧”,但却可以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心态以及认知思维上的“软实力”。
其实上雪非常清楚读《雪视角》这本书读到这里的读者目前心态都是怎样的,你们其实已经开始非常希望可以学好投资,你们已经意识到独立思考这个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你们也清楚在未来二十年,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投资思维体系的任务有多紧迫,毕竟养老这件事儿,大部分还是得靠自己。
但是你们中的很多人,一旦真正把钱放进资本市场,就开始慌得一逼了,有的甚至钱还没放进去,就觉得把《雪视角》看了几万字的自己已经是投资大师了,上雪说的要分几个月慢慢建仓的建议完全不去采纳,觉得自己肯定是最聪明的,市场现在肯定已经到底了,观察一阵子就可以一顿猛料下下去,全仓干!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几个月前读者群有人问能不能下手中概互联,因为那些原本非常好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已经跌得太凶了,肯定是在低估区间。
但上雪说不要急,利空当时还没出尽,每个月股价还在创新低,而且市场交易量仍旧非常活跃只要一跌就还有人想着抄底,那就肯定不是底。
记得上雪说的:利空出尽,一个月不创新低,市场成销量低迷,三个指标同时具备,真正的底部才会到来。
但是群里有些小伙伴就是非常的急,深怕买晚一天就耽误他们赚钱,于是不管不顾不听劝,硬要建仓中概互联,不过可能上雪在群里还是有点,他们自己觉得建仓肯定是对的,但他们也怕万一上雪说对了,他们就亏了,于是他们只敢少少地买一些试探市场。
这一试探,直接亏了个30%+下去,有些小伙伴还亏到了40%,到后面只能几个月趴着装死或者抹泪加仓摊薄成本。
兄弟姐妹们,这是何苦呢?
这件事包括之前上雪周边朋友们的案例都告诉上雪一个道理,那就是我无论把书写得多好,也永远不可能不让我的读者去犯错,因为知识不等于经验,很多事情知识不能100%帮我们做到,但是经验可以。
比如我的邻居告诉她的孩子,espresso的咖啡粉不是巧克力粉,是苦的,很苦,因为这是世界伤最苦的咖啡,他儿子不信,坚定地认为他手里抱着的罐子里面装着的就是甜甜的巧克力粉。
无论我的邻居怎么劝,她的儿子一定要吃。
于是我邻居无奈,终于允许儿子去吃,他儿子小心翼翼地粘了一个手指头的espresso咖啡粉,伸舌头舔了舔,结果面目扭曲的神情告诉我们那真的是苦的,而且超苦,然后他就再也不碰那个罐子了。
在这里例子里,邻居告诉儿子:espresso的咖啡粉不是巧克力粉,是苦的,很苦。
这个是知识。
他儿子小心翼翼地粘了一个手指头的espresso咖啡粉,伸舌头舔了舔,发现真的是苦的。
这个是经验。
只有经验可以告诉你知识是对的,你自己的狂妄自大是错的,但这不代表你可以抛弃知识只注重经验,因为正是因为邻居的儿子被灌输了“罐子里的东西是苦的”的这个知识,他伸手试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如果没有我邻居的警告,他可能直接举起罐子往嘴巴里灌了。
《雪视角》这本书所涉及的所有投资技巧,作用就是让你们在获得大量知识后,小心翼翼地去犯错,错了,你的损失也不会很大;但是人物传记的作用就是把别人的踩坑经历放映给你看,让你知道不听劝非要去踩坑后果是怎样的,从而尽可能降低你内心那种“自以为聪明的骚动”,目的也是为了降低你的损失。
邻居之所以劝不动儿子,就在于当时她家没有别的孩子。
假设当时她家有十个孩子,大家都对那个咖啡粉感兴趣,大家都不听劝硬要去吃,邻居的儿子也想吃,但妈妈说那个非常苦,于是在他骚动之前其他九个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吃了,有的抱怨苦不堪言,有的直接吐了,有的哇哇大哭,这个时候你认为邻居的儿子还会去吃那个咖啡粉么?
相比概率就比没孩子的时候小多了,因为他虽然内心骚动,但他不傻,前面吃的人没一个有好结果,他又何必如此呢?
所以,《雪视角》里的投资技巧,就是让妈妈教你的知识,而人物传记,就是那其他那九个孩子,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大家的损失。
后续论点见下章。
重要提示:文中提及的所有公司仅用于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