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首批一千本仅仅两天就被抢购一空,这是让朱由校没有想到的。阮大钺看到第一天销售的情况之后,他立刻又赶印了一千本,印完一千本,阮大钺觉得还不够,他又再加印了一万本。朱由校的书怎么能断货呢?断货不就代表阮大钺办事不力。
实际上,朱由校的书虽然写得非常通俗,但里面有些观点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有点超前,一时之间难以理解。
孙传庭在书刚上市的时候就买了一本,书里的理论有些他一看就明白,有些需要仔细揣摩,但有些他却有点难以理解。他怀揣一本《经济学》特意找到朱由校来请教。
“陛下,臣对陛下在书中所议的通货膨胀有许多的疑问,今特来请教陛下。”孙传庭道。作为下一届的首辅,通货膨胀是孙传庭最关心的一个议题。
“有何疑问,我们可以互相讨论。”朱由校微笑着说。
“陛下言通货膨胀是流通中宝钞的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陛下怎么确认实际中需要发行多少宝钞?”孙传庭问道。
孙传庭的一个问题的难度就比较大,对于朱由校这个半桶水来说,他也是想了一阵才说:“举个例子吧,我们忽略掉其他情况,如果市场上有一千匹丝绸,每匹价格一百两银元,另外还有一万石粮食,每石需要一两银元,那市面就便需要十一万两银元来购买这些货物,但考虑到有可能丝绸商人将丝绸卖了,然后又来买粮食,或者有人将粮食买了又来买丝绸的情况,那便就不需要多达十一万两银元便可使得这些商品全部销售一空,对吗?”
孙传庭听了朱由校的解释,仔细想了一会,又问道:“那需要发行多少宝钞?”
“十一万两银元除以宝钞的流通速度,换而言之,帝国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宝钞流通速度,能明白吗?”朱由校问道。
“大概的意思臣明白了,臣还需要仔细领悟。但臣还有一点不明白,如何算出商品价格总额?”孙传庭问道。
“这个问题有点难,说实话朕目前暂时也无法解决,但未来一定能解决,这牵涉到如何统计整个帝国每年生产出多少商品,这些商品的价格又是多少等问题,朕只能寄希望有一天帝国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这牵涉到统计学等学问,在这些方面,朱由校根本完全就不懂。
对于朱由校的坦白,孙传庭也没有追问,他继续问道:“那朝廷如何确定每年需要发行多少货币?”
“这就是朕发行金币的原因,朕无法确定每年需要多少货币,那只能根据国库的黄金和白银的数量来确定需要发行多少货币,如果帝国有一百两黄金的话,那帝国完全发行两百黄金的宝钞,虽然宝钞可以自由兑换金币和银元,但这一百两黄金作为钞本(准备金)一般是不能动用的,而且市面流通的却大部分都是宝钞,而且有一部分宝钞始终都不会用来兑换金币或者银元。”朱由校解释道。
朱由校目前采用的金银复本位制度中的两本位制,即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按国家法定的固定比价流通。这种制度可以使金银市场比价相等,能稳定货币单位的价值标准。双本位制克服了平行本位制的双重价格缺陷,但在这种制度下,当金银的市场的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价格较高的金属货币将减少,而市场价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会增加,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虽然这种制度有弊端,但却是朱由校目前最好的选择,这也是为以后的金本位制度做准备。
朱由校说完之后,见孙传庭短时间之内还无法贯通领会,朱由校又接着说道:“孙爱卿可以结合南宋和元亡之时,纸钞的情况来领会,南宋末时,会子贬值数千倍,民间的财富被掠夺,百姓一夜之间破产,国家经济迅速崩溃,元末时,纸钞贬值更是高达六、七万倍,这便是朕书中所说,纸钞疯狂贬值,是一个国家亡国的前兆。”
“诺,臣回去之后会仔细研究南宋与元朝的货币的发行情况,以为前车之鉴。”
“嗯,如果帝国也出现了南宋末与元末时的情况,那就表明帝国也快亡了,所以此事不能有半点马虎。”朱由校叮嘱道。
“陛下在书中也言及了通货紧缩,但并未详细说明,这是否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的情况?”孙传庭问道。
“的确是的,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也是朕继续维持金银货币的原因,帝国向外的扩展的带来巨额的金银财富,朕只是将一部分作为钞本留在国库,而另外的一部分变成金银货币流入市场的原因。”朱由校解释道。
……
朱由校与孙传庭两人讨论了整整半天,期间有数位大臣加入了其中,两人的讨论变成了集体的讨论,甚至可以说一场头脑风暴,这场头脑风暴让朱由校受益匪浅,让朱由校回忆起了更多的知识点,他准备对《经济学》一书进行修改,准备在二版中阐明和修改一些观点和理论。
相对于朝廷官员对书中治国民生的兴趣,商人们更喜欢书中介绍的营销理论。虽然市场营销在后世属于管理类,但却与经济学是有关联的,朱由校懒得将其分开,全部笼统地放到了《经济学》一书中。
“我到今日才明白凤求凰的成功到底成功在哪里?”江演拿着《经济学》感叹道。
“我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我才发现以前做生意凭的全是经验,到今日才发现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陛下真乃圣人!”刘柒道。
“《经济学》一书对我启发甚大,我已经决定从今日起陛下的《经济学》将会成为我江家的子弟必读的书籍。”江演信誓旦旦地说。</p>
实际上,朱由校的书虽然写得非常通俗,但里面有些观点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有点超前,一时之间难以理解。
孙传庭在书刚上市的时候就买了一本,书里的理论有些他一看就明白,有些需要仔细揣摩,但有些他却有点难以理解。他怀揣一本《经济学》特意找到朱由校来请教。
“陛下,臣对陛下在书中所议的通货膨胀有许多的疑问,今特来请教陛下。”孙传庭道。作为下一届的首辅,通货膨胀是孙传庭最关心的一个议题。
“有何疑问,我们可以互相讨论。”朱由校微笑着说。
“陛下言通货膨胀是流通中宝钞的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陛下怎么确认实际中需要发行多少宝钞?”孙传庭问道。
孙传庭的一个问题的难度就比较大,对于朱由校这个半桶水来说,他也是想了一阵才说:“举个例子吧,我们忽略掉其他情况,如果市场上有一千匹丝绸,每匹价格一百两银元,另外还有一万石粮食,每石需要一两银元,那市面就便需要十一万两银元来购买这些货物,但考虑到有可能丝绸商人将丝绸卖了,然后又来买粮食,或者有人将粮食买了又来买丝绸的情况,那便就不需要多达十一万两银元便可使得这些商品全部销售一空,对吗?”
孙传庭听了朱由校的解释,仔细想了一会,又问道:“那需要发行多少宝钞?”
“十一万两银元除以宝钞的流通速度,换而言之,帝国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宝钞流通速度,能明白吗?”朱由校问道。
“大概的意思臣明白了,臣还需要仔细领悟。但臣还有一点不明白,如何算出商品价格总额?”孙传庭问道。
“这个问题有点难,说实话朕目前暂时也无法解决,但未来一定能解决,这牵涉到如何统计整个帝国每年生产出多少商品,这些商品的价格又是多少等问题,朕只能寄希望有一天帝国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这牵涉到统计学等学问,在这些方面,朱由校根本完全就不懂。
对于朱由校的坦白,孙传庭也没有追问,他继续问道:“那朝廷如何确定每年需要发行多少货币?”
“这就是朕发行金币的原因,朕无法确定每年需要多少货币,那只能根据国库的黄金和白银的数量来确定需要发行多少货币,如果帝国有一百两黄金的话,那帝国完全发行两百黄金的宝钞,虽然宝钞可以自由兑换金币和银元,但这一百两黄金作为钞本(准备金)一般是不能动用的,而且市面流通的却大部分都是宝钞,而且有一部分宝钞始终都不会用来兑换金币或者银元。”朱由校解释道。
朱由校目前采用的金银复本位制度中的两本位制,即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按国家法定的固定比价流通。这种制度可以使金银市场比价相等,能稳定货币单位的价值标准。双本位制克服了平行本位制的双重价格缺陷,但在这种制度下,当金银的市场的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价格较高的金属货币将减少,而市场价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会增加,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虽然这种制度有弊端,但却是朱由校目前最好的选择,这也是为以后的金本位制度做准备。
朱由校说完之后,见孙传庭短时间之内还无法贯通领会,朱由校又接着说道:“孙爱卿可以结合南宋和元亡之时,纸钞的情况来领会,南宋末时,会子贬值数千倍,民间的财富被掠夺,百姓一夜之间破产,国家经济迅速崩溃,元末时,纸钞贬值更是高达六、七万倍,这便是朕书中所说,纸钞疯狂贬值,是一个国家亡国的前兆。”
“诺,臣回去之后会仔细研究南宋与元朝的货币的发行情况,以为前车之鉴。”
“嗯,如果帝国也出现了南宋末与元末时的情况,那就表明帝国也快亡了,所以此事不能有半点马虎。”朱由校叮嘱道。
“陛下在书中也言及了通货紧缩,但并未详细说明,这是否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的情况?”孙传庭问道。
“的确是的,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也是朕继续维持金银货币的原因,帝国向外的扩展的带来巨额的金银财富,朕只是将一部分作为钞本留在国库,而另外的一部分变成金银货币流入市场的原因。”朱由校解释道。
……
朱由校与孙传庭两人讨论了整整半天,期间有数位大臣加入了其中,两人的讨论变成了集体的讨论,甚至可以说一场头脑风暴,这场头脑风暴让朱由校受益匪浅,让朱由校回忆起了更多的知识点,他准备对《经济学》一书进行修改,准备在二版中阐明和修改一些观点和理论。
相对于朝廷官员对书中治国民生的兴趣,商人们更喜欢书中介绍的营销理论。虽然市场营销在后世属于管理类,但却与经济学是有关联的,朱由校懒得将其分开,全部笼统地放到了《经济学》一书中。
“我到今日才明白凤求凰的成功到底成功在哪里?”江演拿着《经济学》感叹道。
“我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我才发现以前做生意凭的全是经验,到今日才发现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陛下真乃圣人!”刘柒道。
“《经济学》一书对我启发甚大,我已经决定从今日起陛下的《经济学》将会成为我江家的子弟必读的书籍。”江演信誓旦旦地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