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六日,陕西巡抚马懋才上奏:陕西全境,去年大多全年无雨,草木枯焦,又适逢兵乱,百姓无以为继,请求朝廷赈灾。
左光斗出任大理寺卿之后,马懋才被提拔成了陕西巡抚。
现在国库的收入的确相比前几年充裕了一些,但接连不断的天灾又使得国库一直并不是太宽裕。但陕西的灾情虽然严重,但在抄没肃王、庆王、韩王三人家产之后,陕西有足够的用来赈灾的钱粮,但这其中的钱粮有一半是归朱由校的。内阁希望朱由校拨出其中这一部分内帑用于救灾。
“陕西的灾情仅限于此,没有发生人吃人的事件吧?”听闻陕西大饥,朱由校忍不住问道。
在历史上的陕西大饥情况极其严重,“……饥民相聚为盗,与其坐等饥死,不如为盗而死。又烧人骨为薪,煮人肉以为食者,而食人之人,不数日即面目赤肿,燥热而死。于是,死枕藉,臭气薰天,安塞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不及掩埋者,又不知还有多少?小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百姓又安得不相牵而为盗。而庆阳、延安以北,饥荒更甚。”
朱由校的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唐突,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韩爌回答道:“赤地千里,民间已有人采用山间蓬草树皮为食,如果再不抓紧救灾,恐怕真会出现人吃人的情况。”
听韩爌的话,朱由校就知道陕西灾情还在掌握之中,他马上说道:“八百里加急传旨马懋才,将抄没反王的钱粮全部用于赈济灾民,陕西一地免税两年。众位爱卿,这样做是否可以解决陕西的灾情问题?”
“如果陕西旱情持续的话,恐怕还需要调拨钱粮才能解决陕西的灾情,现在的问题是陕西有钱不一定有粮。”郭允厚说道。
“既然如此,朕再想办法筹备一批粮食调往陕西。”朱由校说道。
“现在各地灾情不断,各地的粮食都紧缺,尤其是北方,粮价都已经翻了一番,现在又是青黄不接之时,夏粮还有一段时间才能上市,恐怕很难筹备到足够多的粮食。”郭允厚说道。
“四月二十八日,是朕举办的慈善晚宴,到时候朕在晚宴上看是否能够筹备到足够多的粮食?”朱由校说道。
“陛下准备如何处置?”郭允厚好奇地问道。他知道市场上粮食紧缺,但是商人地主手里是有粮的。
“到时候你们去了自然就知道了。”朱由校微笑说道。
虽然对于朱由校的做法,朝廷上下有颇多的非议,但对于朱由校捞钱的手段,朝廷上下都是比较信任的。不说别的,就说凤求凰一年给大明缴的税,就可以抵得上一个大省了。
“陕西大饥,陕西的新农作物推广得如何?”朱由校突然想起新农作物的推广。
“左廷尉担任陕西抚台之时,曾试图推广新农作物,但适逢三王烦乱,新农作物推广被其打断,现在新农作物推广最好的两省为山西及河北,山东次之,其余各省虽有种植,但并未推广开来。”郭允厚回答道。
“新农作物的推广事关百姓的生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朕以为新农作物的推广已经刻不容缓了,内阁必须拿出策略来。”朱由校说道。
“诺。”韩爌等人一起答道。
“臣以为农业部的设立也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要推广新弄作物以及新的农业工具,非设农业部不可。”周应秋说道。
设立农业部是新政中朝廷行政改革中的一个小点,现在被周应秋提出来,真的是让其他内阁成员觉得闹心。朱由校自己都暂时没提新政的事情,你周应秋居然主动提,这让其他的人都起了“清君侧”的心了。
“设立农业部是可以的,其他的新政就暂时缓一缓,众位爱卿以为如何?”朱由校看到其他人变化多端的表情,微笑着说道。
“臣附议。”听到朱由校这么说,郭允厚首先赞同道。他对于新农作物是非常认可的,他也知道要推广新农作物必须要有专门人来负责才能做好,如果光靠民间自发的种植,那推广到整个帝国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才能实现。
“臣附议。”来宗道也赞成道。
“臣附议。”紧接着内阁成员纷纷赞成道。
“既然众位爱卿都赞成设立农业部,那就即刻拟旨,令徐光启出任农业部尚书一职,筹备农业部。朕决定在中央设立农业部,各省设立农业厅,各州府县设立农业局,负责帝国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垦等所有的事务。”朱由校说道。
“诺。”
……
六部的制度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在这个时空,第一次出现与六部并列农业部,这次变革引起了整个帝国的关注。朱由校关于朝廷行政改革的新政第一次受到了整个帝国的热议,毕竟这条新政牵涉到整个朝廷所有的行政部门。
朱由校的这条新政被攻击的第一个点就是冗员,朱由校在行政改革中要新设立数个部门。相比要裁撤掉一些部门,新设的部门更多。
朱由校的这条新政第二个被攻击的就是改变祖制,改变中国历史上千年以来形成的制度,这是很多人都难以接受的。
至于其他的攻击点,相比前两点,声音就微弱了许多。
作为朱由校口舌的《大明帝国报》肯定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朱由校。冯梦龙也看不太明白朱由校行政改革,但他知道《大明帝国报》只抓住一点就行了,那就是农业部的设立带来的影响。《大明帝国报》从新农作物开始,详细地介绍了新农作物,包括种植、产量等等。然后再到农业部设立可以帝国百姓带来什么。
《大明帝国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力,在《大明帝国报》舆论轰炸之下,普通的百姓十有八九都支持朱由校,在他们看来,谁能让他们吃饱穿暖,他们就支持谁。这也使得很多读书人也都支持朱由校,也使得朱由校获得了能与反对者相抗衡的力量。
(本章完)
(本章完)</p>
appappshuzhanggui.net
左光斗出任大理寺卿之后,马懋才被提拔成了陕西巡抚。
现在国库的收入的确相比前几年充裕了一些,但接连不断的天灾又使得国库一直并不是太宽裕。但陕西的灾情虽然严重,但在抄没肃王、庆王、韩王三人家产之后,陕西有足够的用来赈灾的钱粮,但这其中的钱粮有一半是归朱由校的。内阁希望朱由校拨出其中这一部分内帑用于救灾。
“陕西的灾情仅限于此,没有发生人吃人的事件吧?”听闻陕西大饥,朱由校忍不住问道。
在历史上的陕西大饥情况极其严重,“……饥民相聚为盗,与其坐等饥死,不如为盗而死。又烧人骨为薪,煮人肉以为食者,而食人之人,不数日即面目赤肿,燥热而死。于是,死枕藉,臭气薰天,安塞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不及掩埋者,又不知还有多少?小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百姓又安得不相牵而为盗。而庆阳、延安以北,饥荒更甚。”
朱由校的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唐突,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韩爌回答道:“赤地千里,民间已有人采用山间蓬草树皮为食,如果再不抓紧救灾,恐怕真会出现人吃人的情况。”
听韩爌的话,朱由校就知道陕西灾情还在掌握之中,他马上说道:“八百里加急传旨马懋才,将抄没反王的钱粮全部用于赈济灾民,陕西一地免税两年。众位爱卿,这样做是否可以解决陕西的灾情问题?”
“如果陕西旱情持续的话,恐怕还需要调拨钱粮才能解决陕西的灾情,现在的问题是陕西有钱不一定有粮。”郭允厚说道。
“既然如此,朕再想办法筹备一批粮食调往陕西。”朱由校说道。
“现在各地灾情不断,各地的粮食都紧缺,尤其是北方,粮价都已经翻了一番,现在又是青黄不接之时,夏粮还有一段时间才能上市,恐怕很难筹备到足够多的粮食。”郭允厚说道。
“四月二十八日,是朕举办的慈善晚宴,到时候朕在晚宴上看是否能够筹备到足够多的粮食?”朱由校说道。
“陛下准备如何处置?”郭允厚好奇地问道。他知道市场上粮食紧缺,但是商人地主手里是有粮的。
“到时候你们去了自然就知道了。”朱由校微笑说道。
虽然对于朱由校的做法,朝廷上下有颇多的非议,但对于朱由校捞钱的手段,朝廷上下都是比较信任的。不说别的,就说凤求凰一年给大明缴的税,就可以抵得上一个大省了。
“陕西大饥,陕西的新农作物推广得如何?”朱由校突然想起新农作物的推广。
“左廷尉担任陕西抚台之时,曾试图推广新农作物,但适逢三王烦乱,新农作物推广被其打断,现在新农作物推广最好的两省为山西及河北,山东次之,其余各省虽有种植,但并未推广开来。”郭允厚回答道。
“新农作物的推广事关百姓的生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朕以为新农作物的推广已经刻不容缓了,内阁必须拿出策略来。”朱由校说道。
“诺。”韩爌等人一起答道。
“臣以为农业部的设立也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要推广新弄作物以及新的农业工具,非设农业部不可。”周应秋说道。
设立农业部是新政中朝廷行政改革中的一个小点,现在被周应秋提出来,真的是让其他内阁成员觉得闹心。朱由校自己都暂时没提新政的事情,你周应秋居然主动提,这让其他的人都起了“清君侧”的心了。
“设立农业部是可以的,其他的新政就暂时缓一缓,众位爱卿以为如何?”朱由校看到其他人变化多端的表情,微笑着说道。
“臣附议。”听到朱由校这么说,郭允厚首先赞同道。他对于新农作物是非常认可的,他也知道要推广新农作物必须要有专门人来负责才能做好,如果光靠民间自发的种植,那推广到整个帝国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才能实现。
“臣附议。”来宗道也赞成道。
“臣附议。”紧接着内阁成员纷纷赞成道。
“既然众位爱卿都赞成设立农业部,那就即刻拟旨,令徐光启出任农业部尚书一职,筹备农业部。朕决定在中央设立农业部,各省设立农业厅,各州府县设立农业局,负责帝国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垦等所有的事务。”朱由校说道。
“诺。”
……
六部的制度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在这个时空,第一次出现与六部并列农业部,这次变革引起了整个帝国的关注。朱由校关于朝廷行政改革的新政第一次受到了整个帝国的热议,毕竟这条新政牵涉到整个朝廷所有的行政部门。
朱由校的这条新政被攻击的第一个点就是冗员,朱由校在行政改革中要新设立数个部门。相比要裁撤掉一些部门,新设的部门更多。
朱由校的这条新政第二个被攻击的就是改变祖制,改变中国历史上千年以来形成的制度,这是很多人都难以接受的。
至于其他的攻击点,相比前两点,声音就微弱了许多。
作为朱由校口舌的《大明帝国报》肯定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朱由校。冯梦龙也看不太明白朱由校行政改革,但他知道《大明帝国报》只抓住一点就行了,那就是农业部的设立带来的影响。《大明帝国报》从新农作物开始,详细地介绍了新农作物,包括种植、产量等等。然后再到农业部设立可以帝国百姓带来什么。
《大明帝国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力,在《大明帝国报》舆论轰炸之下,普通的百姓十有八九都支持朱由校,在他们看来,谁能让他们吃饱穿暖,他们就支持谁。这也使得很多读书人也都支持朱由校,也使得朱由校获得了能与反对者相抗衡的力量。
(本章完)
(本章完)</p>
appappshuzhanggu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