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等着先生呢!”长孙衔轻轻笑道。
长孙衔想做的事情有很多,对于自己能否做到尽善尽美这件事她心中十分清楚。
政令也好,律例也好,没有人一次就能做好的,都是不断用时间来完善。
就拿这基层小吏的事来说,县衙里本就有不少的小吏负责百姓民生。新编的教材里的东西他们可能不懂,但忽然加人,且不说这人从哪里招收,职责重叠后会显得人员冗杂。
长孙衔觉得,这一部分先由县衙里的小吏来充当,对他们进行规范培训,不够的再招收外面的普通百姓。
这样一来,连同办公的衙门都准备好了,也不用另外找地方安置他们。
小吏们的工作量多了,自然而然就涉及到了钱款问题。
地方官吏的饷银是由当地的税收决定的,只要风调雨顺,税收完全不是问题。
若都是全让先生来出,让先生负责这一帮人的饷银,她倒是要头疼怎么发下去了。
至于这评级的问题,就由她来头疼吧。
“先生只需把朝阳书院打理好,其他事情就由衔来准备。先生既然出了书院里老师的工钱,那剩下的纸张费用就由朝廷来解决。”长孙衔悠然道。
长孙衔把话说到这里,云华春自然不会拒绝。
“对了,先生,南边最近递了不少折子过来……”长孙衔说到这里,神色严肃了几分。
这事说起来,跟云华春的关系不小。
早些时候,长孙衔就打算把西北逃难过来的流民以及一些灾荒地的百姓迁移到北边去,进行云华春所说的北部粮仓的开荒之事。
只是这事实行起来,遇到了不少麻烦。
长孙衔派过去的人,本打算用银子和安家的政策哄着那些流民去北边。
可奈何世家早就瞧中了南边的甘蔗生意,准备大肆屯田种甘蔗。
这其中有南边的世家,也有北边的世家。南边的世家还好,他们的大本营在这里,不怎么缺人。北边的世家到了南边以后,屯完田地发现缺人得很,便盯上了这群流民,准备用隐户的身份把他们收下。
世家伸手,包吃包住,不少流民趋之若鹜。
除开这些流民,还有些本在家中耕地种地的百姓也被这招工的幌子吸引过去。
南边的白糖的产量逐年上升,除了卖给大晋的豪门贵族,很大一部分卖给海外的商人,运往更远的地方。
云华春听罢若有所思。
这样的场景他在历史书上看过,曾经他们那里甘蔗广泛种植时,有些人看到甘蔗的利润,想方设法弄了不少的人过来种甘蔗。
其中的血与泪,并不是史书上轻描淡写的几句话能概括。
不过云华春所生活的年代,白糖非常便宜。
糖分的来源不止甘蔗,还有甜菜等。大晋既然有甘蔗,说不定也有甜菜。
“陛下,我曾在书上看过这产糖的作物不止一种,还有一种甜菜,能种在北境。”云华春抬头道。
“世家插手南边白糖的生意,自是想从中分一杯羹,赚得更多的银钱。这白糖的去处有两种,一是高门大户自己用,二是销往番邦,流向民间的白糖少之又少。”
“臣愚钝,想不到什么好法子。卖给番邦商人的糖都是从港口离开,运往千里之外,臣认为,掌握好港口便能掌握这做糖的生意。”
光控制不行,还得扩大产量。“物以稀为贵,白糖如今价高,等产量上去以后自然会跌下来。还有白糖的税收!世家制糖是因为白糖高利,把税提上去,获利少了,种的人也少。臣觉得,这白糖由世家制不如陛下自己来制。派遣专门的官吏来打理,也让世家插手其中。”云华春说道。
长孙衔闻言眼睛亮了亮,“如何让世家插手?”
云华春当即想到的是公私合营,公为长孙衔,私便是那世家。
“陛下控制港口提高糖税后,世家自然有怨言。陛下不如在南边的甘蔗地旁开上一些大制糖厂,也让世家出上几分钱办厂,从中获利。”
云华春说起来就滔滔不绝,除开自己办糖厂外,相应的也要控制民间糖厂的数量。人人都觉得种甘蔗赚钱,都跑去种甘蔗,到时候谁来种粮?
光靠买也不行,大晋近几年本就天灾多,这还是在粮食成倍增收的情况下,勉勉强强饿死的人少了些。若是南边再不种粮,碰上个忽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都不知道会饿死多少人。
云华春边想边说,把自己见过的各种情况说了一遍,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大晋的生产力本来就落后,农业主要靠着田间地头的百姓。
虽然风车磨粮食能代替原来的人力和畜力,但种田还是离不开他们的。
云华春在怀念后世机械化的时,望向长孙衔陈恳道,“陛下,若要百姓衣食无忧,除开粮食增产,还需让百姓用上更好的农具。好马配好鞍才于战事有利,这农人换上好农具,才能种好地。”
云华春敢说自己是整个朝堂最有种地经验的,穿来之前他种过地,穿来以后他也种过地。
在云华春看来,普通百姓用的农具都不大好,绝大部分的百姓买不起好铁器,哪怕攒钱咬牙买下的,质量也不行。
云华春觉得,大晋的锻造技术既然改革了,能供应大军的武器,如今自然能供应普通百姓用的铁器。
想要铁器需要的在长孙衔的支持。
铁权都在官家手里,让百姓用上便宜的铁器,需要官家的同意。
话说到这里,云华春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看过读过的书。
想着那些变法的先人们为什么老是失败……
因为一个社会的改变不止需要人心与法令,更需要方方面面的进步。以当前的眼光和世界,办不到这一点,于是他们纷纷失败。
若步子迈得太大也不行,后续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
大晋如今的情况,云华春自觉有自己的一份责任。
所以他得努力补救,亡羊补牢。
长孙衔想做的事情有很多,对于自己能否做到尽善尽美这件事她心中十分清楚。
政令也好,律例也好,没有人一次就能做好的,都是不断用时间来完善。
就拿这基层小吏的事来说,县衙里本就有不少的小吏负责百姓民生。新编的教材里的东西他们可能不懂,但忽然加人,且不说这人从哪里招收,职责重叠后会显得人员冗杂。
长孙衔觉得,这一部分先由县衙里的小吏来充当,对他们进行规范培训,不够的再招收外面的普通百姓。
这样一来,连同办公的衙门都准备好了,也不用另外找地方安置他们。
小吏们的工作量多了,自然而然就涉及到了钱款问题。
地方官吏的饷银是由当地的税收决定的,只要风调雨顺,税收完全不是问题。
若都是全让先生来出,让先生负责这一帮人的饷银,她倒是要头疼怎么发下去了。
至于这评级的问题,就由她来头疼吧。
“先生只需把朝阳书院打理好,其他事情就由衔来准备。先生既然出了书院里老师的工钱,那剩下的纸张费用就由朝廷来解决。”长孙衔悠然道。
长孙衔把话说到这里,云华春自然不会拒绝。
“对了,先生,南边最近递了不少折子过来……”长孙衔说到这里,神色严肃了几分。
这事说起来,跟云华春的关系不小。
早些时候,长孙衔就打算把西北逃难过来的流民以及一些灾荒地的百姓迁移到北边去,进行云华春所说的北部粮仓的开荒之事。
只是这事实行起来,遇到了不少麻烦。
长孙衔派过去的人,本打算用银子和安家的政策哄着那些流民去北边。
可奈何世家早就瞧中了南边的甘蔗生意,准备大肆屯田种甘蔗。
这其中有南边的世家,也有北边的世家。南边的世家还好,他们的大本营在这里,不怎么缺人。北边的世家到了南边以后,屯完田地发现缺人得很,便盯上了这群流民,准备用隐户的身份把他们收下。
世家伸手,包吃包住,不少流民趋之若鹜。
除开这些流民,还有些本在家中耕地种地的百姓也被这招工的幌子吸引过去。
南边的白糖的产量逐年上升,除了卖给大晋的豪门贵族,很大一部分卖给海外的商人,运往更远的地方。
云华春听罢若有所思。
这样的场景他在历史书上看过,曾经他们那里甘蔗广泛种植时,有些人看到甘蔗的利润,想方设法弄了不少的人过来种甘蔗。
其中的血与泪,并不是史书上轻描淡写的几句话能概括。
不过云华春所生活的年代,白糖非常便宜。
糖分的来源不止甘蔗,还有甜菜等。大晋既然有甘蔗,说不定也有甜菜。
“陛下,我曾在书上看过这产糖的作物不止一种,还有一种甜菜,能种在北境。”云华春抬头道。
“世家插手南边白糖的生意,自是想从中分一杯羹,赚得更多的银钱。这白糖的去处有两种,一是高门大户自己用,二是销往番邦,流向民间的白糖少之又少。”
“臣愚钝,想不到什么好法子。卖给番邦商人的糖都是从港口离开,运往千里之外,臣认为,掌握好港口便能掌握这做糖的生意。”
光控制不行,还得扩大产量。“物以稀为贵,白糖如今价高,等产量上去以后自然会跌下来。还有白糖的税收!世家制糖是因为白糖高利,把税提上去,获利少了,种的人也少。臣觉得,这白糖由世家制不如陛下自己来制。派遣专门的官吏来打理,也让世家插手其中。”云华春说道。
长孙衔闻言眼睛亮了亮,“如何让世家插手?”
云华春当即想到的是公私合营,公为长孙衔,私便是那世家。
“陛下控制港口提高糖税后,世家自然有怨言。陛下不如在南边的甘蔗地旁开上一些大制糖厂,也让世家出上几分钱办厂,从中获利。”
云华春说起来就滔滔不绝,除开自己办糖厂外,相应的也要控制民间糖厂的数量。人人都觉得种甘蔗赚钱,都跑去种甘蔗,到时候谁来种粮?
光靠买也不行,大晋近几年本就天灾多,这还是在粮食成倍增收的情况下,勉勉强强饿死的人少了些。若是南边再不种粮,碰上个忽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都不知道会饿死多少人。
云华春边想边说,把自己见过的各种情况说了一遍,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大晋的生产力本来就落后,农业主要靠着田间地头的百姓。
虽然风车磨粮食能代替原来的人力和畜力,但种田还是离不开他们的。
云华春在怀念后世机械化的时,望向长孙衔陈恳道,“陛下,若要百姓衣食无忧,除开粮食增产,还需让百姓用上更好的农具。好马配好鞍才于战事有利,这农人换上好农具,才能种好地。”
云华春敢说自己是整个朝堂最有种地经验的,穿来之前他种过地,穿来以后他也种过地。
在云华春看来,普通百姓用的农具都不大好,绝大部分的百姓买不起好铁器,哪怕攒钱咬牙买下的,质量也不行。
云华春觉得,大晋的锻造技术既然改革了,能供应大军的武器,如今自然能供应普通百姓用的铁器。
想要铁器需要的在长孙衔的支持。
铁权都在官家手里,让百姓用上便宜的铁器,需要官家的同意。
话说到这里,云华春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看过读过的书。
想着那些变法的先人们为什么老是失败……
因为一个社会的改变不止需要人心与法令,更需要方方面面的进步。以当前的眼光和世界,办不到这一点,于是他们纷纷失败。
若步子迈得太大也不行,后续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
大晋如今的情况,云华春自觉有自己的一份责任。
所以他得努力补救,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