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挽大厦之将倾,就需要有一个能号令天下的名分。这个人,在后宫!”
于谦越走越快,念念有词。
此时,在后宫之中,一个妇女正坐在椅子上,听着一个嗓音尖细脸色煞白地太监正在喋喋不休。
“太后,先帝的陵寝都在京城,一旦南迁,太后您难道忘了南宋的旧事吗?”
李永昌眼眶通红,问道。
他已经快把口水说干了,从宋朝的靖康之耻,说到大明开国的艰辛。
终于,孙太后深吸了一口气,站起身来。
“传命,命郕王总摄百官,处理大小事务。”
朱祁镇身陷囹圄,此时,她便成为朱家皇室地领导者,一切权利都属于她
有了这道命令,郕王才真正得到了代管朝政的资格,可以享受百官的顶礼膜拜,一切向帝皇看齐。
“另,立朱见深为皇太子。”
孙太后又说道。
在这个时候册立皇储,一来是为了安定人心,二来,是为了让蒙古人知道他们手里的皇帝已经没有用了。
想要用皇帝来威胁大明,绝无可能!
“还有,告诉郕王,于谦于大人,乃是可以依靠之人。”
孙太后一脸疲惫地说道,而后摆了摆手,回到床榻之上。
在这等万千危难之际,这是她身为一个妇人能够做到的一切。
在这个深夜中,这个帝国的自救运动,已经开始了。
天未破晓,百官从京城各个角落醒来,向皇宫涌去。
宫门未开,百官已然全部到齐。
往日这个时候的互相攀谈、打招呼、勾心斗角,此刻全都消失了。
所有人一片沉默,气氛沉重。
沉重的宫门缓缓打开,百官井然有序地走了进去。
来到乾清宫,看到那张代表着这个帝国最高权利的宝座上空无一人,百官的眼神都黯淡了下来。
一个太监走了出来,手上捧着懿旨。
郕王摄政,朱见深为太子。
百官都长松了一口气,这个帝国,重新有了主心骨。
站在前列的于谦神色疲惫,昨夜,他一晚上没睡。
好在,一切都在按照他预想的最好结果发展。
郕王走进乾清宫,坐到了那张代表九五至尊的椅子上。
他的神色有些惶恐。
二十一年来,他从未敢奢望过自己能有登上大宝的一天。
等到这一天到来,他所要面临的却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明。
朱祁钰坐在宝座上,身子微微颤抖着,有些难以适应这种场面。
乾清宫中再度陷入一片沉寂,往日互相弹劾的场景并没有再出现。
气氛压抑无比。
“好压抑。”
“大明也是够难的,摊上这么一个皇帝。”
“这就是为什么历代封建王朝中,我最喜欢大明的原因。这个帝国的骨气,就算在绝境中也从来没有丧失过。”
直播间里,观众们纷纷评论道。
这是他们第一次再典藏华夏上看到一个帝国面领绝境时的样子,之前的每一期典藏华夏,就算是宋朝,他们看到的也是一个还处于巅峰时期的帝国。
一个帝国在面临绝境时应该怎么办?
大明给出了答案。
第一天坐上这个位置的朱祁钰,此时也是六神无主,求助地看向太监。
太监悄悄地指了指于谦。
朱祁钰顿时恍然大悟。
“即日起,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统领军务。”
朱祁钰连忙说道。
没有人感到意外,原兵部尚书跟着朱祁镇亲征,已经死在蒙古人手中了。
而今,兵部的第一人便是于谦。
于谦站了出来,朝朱祁钰行礼。
“谢殿下!”
于谦朗声说道。
朱祁钰深吸了一口气,稍微镇定了一些。
“于卿,京城防务,就交给你了。”
朱祁钰满怀期待地看着于谦,说道。
“臣定为大明肝脑涂地!”
于谦坚定地说道,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他的眼神平淡,仿佛这个帝国一切如常。
“为啥赵老师什么表情都没有,我却什么都看懂了?”
“于谦是已经完全将生死看淡了啊!不管是帝王兴盛还是灭亡,他都会与京城共存亡!”
“赵老师的演技真是神了,不需要什么夸张的表情,不需要什么感人肺腑的台词,一个眼神,就能将想要说的话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直播间中,许多观众感慨道。
尽管蒙古人还没到,京城保卫战,在这一刻已经打响了。
于谦连觉都是在兵部中睡得,有时候睡到半夜猛地从床上爬起来,就在京城的城防图上写写画画。
京城里紧锣密鼓地布置着城防,然而,传来的一条条消息却不断地往大明的官员和百姓的头上泼着冷水。
朱祁镇为了苟且偷生,竟然下旨向蒙古人的太师也先进献金银财帛,卖国求生。
于谦听到消息后,握紧了拳头,额头上青筋毕露,愤怒地回到兵部。
是夜,多位大臣来到兵部。
值此之际,没有几个人能睡好的。
所有人都知道,于谦已经在兵部之中住下了。
听到敲门声,于谦放下手中之笔,走过去开了门。
“于大人,咱们,另立新君吧。”
礼部尚书进门的第一句,便是石破天惊。
于谦猛地抬起头,盯着他们。
“你们都是这么想的?”
于谦沉声问道。
所有人都点了点头。
于谦脸上浮现一抹笑容。
“666,也就只有大明有这种骨气了。”
“这个皇帝不能要了[狗头]”
“马上朱祁镇就不是皇帝了,怎么向蒙古人献媚也没用了。”
弹幕中,所有观众也都乐了。
有明一朝也是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就算皇帝在别人手中,也不肯低头半点。
一个字,就是刚。
“太后是什么意思?”
几个朝中重臣坐了下来,于谦倒了一杯水润了润嗓子,问道。
“太后的意思是,想要立襄王为新君。”
一个大臣说道。
襄王,乃是仁宗皇帝的嫡子,当年朱高煦谋反,宣宗皇帝亲政平叛,还曾命他监国,可谓众望所归。
然而,于谦皱起了眉头。
“襄王贤德之名远播,然而,襄王远在襄阳封地,使者往返,襄王能否在蒙古大军之前赶到京城?”
于谦沉声问道。
几个大臣哑然。
“廷益,你的意思是?”
一位大臣问道。
廷益,乃是于谦的字。
于谦越走越快,念念有词。
此时,在后宫之中,一个妇女正坐在椅子上,听着一个嗓音尖细脸色煞白地太监正在喋喋不休。
“太后,先帝的陵寝都在京城,一旦南迁,太后您难道忘了南宋的旧事吗?”
李永昌眼眶通红,问道。
他已经快把口水说干了,从宋朝的靖康之耻,说到大明开国的艰辛。
终于,孙太后深吸了一口气,站起身来。
“传命,命郕王总摄百官,处理大小事务。”
朱祁镇身陷囹圄,此时,她便成为朱家皇室地领导者,一切权利都属于她
有了这道命令,郕王才真正得到了代管朝政的资格,可以享受百官的顶礼膜拜,一切向帝皇看齐。
“另,立朱见深为皇太子。”
孙太后又说道。
在这个时候册立皇储,一来是为了安定人心,二来,是为了让蒙古人知道他们手里的皇帝已经没有用了。
想要用皇帝来威胁大明,绝无可能!
“还有,告诉郕王,于谦于大人,乃是可以依靠之人。”
孙太后一脸疲惫地说道,而后摆了摆手,回到床榻之上。
在这等万千危难之际,这是她身为一个妇人能够做到的一切。
在这个深夜中,这个帝国的自救运动,已经开始了。
天未破晓,百官从京城各个角落醒来,向皇宫涌去。
宫门未开,百官已然全部到齐。
往日这个时候的互相攀谈、打招呼、勾心斗角,此刻全都消失了。
所有人一片沉默,气氛沉重。
沉重的宫门缓缓打开,百官井然有序地走了进去。
来到乾清宫,看到那张代表着这个帝国最高权利的宝座上空无一人,百官的眼神都黯淡了下来。
一个太监走了出来,手上捧着懿旨。
郕王摄政,朱见深为太子。
百官都长松了一口气,这个帝国,重新有了主心骨。
站在前列的于谦神色疲惫,昨夜,他一晚上没睡。
好在,一切都在按照他预想的最好结果发展。
郕王走进乾清宫,坐到了那张代表九五至尊的椅子上。
他的神色有些惶恐。
二十一年来,他从未敢奢望过自己能有登上大宝的一天。
等到这一天到来,他所要面临的却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明。
朱祁钰坐在宝座上,身子微微颤抖着,有些难以适应这种场面。
乾清宫中再度陷入一片沉寂,往日互相弹劾的场景并没有再出现。
气氛压抑无比。
“好压抑。”
“大明也是够难的,摊上这么一个皇帝。”
“这就是为什么历代封建王朝中,我最喜欢大明的原因。这个帝国的骨气,就算在绝境中也从来没有丧失过。”
直播间里,观众们纷纷评论道。
这是他们第一次再典藏华夏上看到一个帝国面领绝境时的样子,之前的每一期典藏华夏,就算是宋朝,他们看到的也是一个还处于巅峰时期的帝国。
一个帝国在面临绝境时应该怎么办?
大明给出了答案。
第一天坐上这个位置的朱祁钰,此时也是六神无主,求助地看向太监。
太监悄悄地指了指于谦。
朱祁钰顿时恍然大悟。
“即日起,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统领军务。”
朱祁钰连忙说道。
没有人感到意外,原兵部尚书跟着朱祁镇亲征,已经死在蒙古人手中了。
而今,兵部的第一人便是于谦。
于谦站了出来,朝朱祁钰行礼。
“谢殿下!”
于谦朗声说道。
朱祁钰深吸了一口气,稍微镇定了一些。
“于卿,京城防务,就交给你了。”
朱祁钰满怀期待地看着于谦,说道。
“臣定为大明肝脑涂地!”
于谦坚定地说道,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他的眼神平淡,仿佛这个帝国一切如常。
“为啥赵老师什么表情都没有,我却什么都看懂了?”
“于谦是已经完全将生死看淡了啊!不管是帝王兴盛还是灭亡,他都会与京城共存亡!”
“赵老师的演技真是神了,不需要什么夸张的表情,不需要什么感人肺腑的台词,一个眼神,就能将想要说的话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直播间中,许多观众感慨道。
尽管蒙古人还没到,京城保卫战,在这一刻已经打响了。
于谦连觉都是在兵部中睡得,有时候睡到半夜猛地从床上爬起来,就在京城的城防图上写写画画。
京城里紧锣密鼓地布置着城防,然而,传来的一条条消息却不断地往大明的官员和百姓的头上泼着冷水。
朱祁镇为了苟且偷生,竟然下旨向蒙古人的太师也先进献金银财帛,卖国求生。
于谦听到消息后,握紧了拳头,额头上青筋毕露,愤怒地回到兵部。
是夜,多位大臣来到兵部。
值此之际,没有几个人能睡好的。
所有人都知道,于谦已经在兵部之中住下了。
听到敲门声,于谦放下手中之笔,走过去开了门。
“于大人,咱们,另立新君吧。”
礼部尚书进门的第一句,便是石破天惊。
于谦猛地抬起头,盯着他们。
“你们都是这么想的?”
于谦沉声问道。
所有人都点了点头。
于谦脸上浮现一抹笑容。
“666,也就只有大明有这种骨气了。”
“这个皇帝不能要了[狗头]”
“马上朱祁镇就不是皇帝了,怎么向蒙古人献媚也没用了。”
弹幕中,所有观众也都乐了。
有明一朝也是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就算皇帝在别人手中,也不肯低头半点。
一个字,就是刚。
“太后是什么意思?”
几个朝中重臣坐了下来,于谦倒了一杯水润了润嗓子,问道。
“太后的意思是,想要立襄王为新君。”
一个大臣说道。
襄王,乃是仁宗皇帝的嫡子,当年朱高煦谋反,宣宗皇帝亲政平叛,还曾命他监国,可谓众望所归。
然而,于谦皱起了眉头。
“襄王贤德之名远播,然而,襄王远在襄阳封地,使者往返,襄王能否在蒙古大军之前赶到京城?”
于谦沉声问道。
几个大臣哑然。
“廷益,你的意思是?”
一位大臣问道。
廷益,乃是于谦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