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德军的战斗力,跟俄罗斯战场差远了。
俄罗斯那是你死我活,就算投降,到了战俘营也是十不存一,而且还是最悲惨的那种死法,所以彼此都心知肚明, 死战不退。
北非战场的惨烈程度,跟俄罗斯相比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英国·军官向意大利军队投降,意大利军官会为没能提供和英国·军官身份相匹配的晚餐,主动向英国·军官道歉。
意大利军队向英军投降,遭到英军拒绝之后,居然把英国人教训了一顿,打赢了之后再投降,这一次总没有理由拒绝了吧。
北非德军也一样,盟军在北非的战俘营,就从来没有爆出过虐俘之类的丑闻,看守和俘虏之间一团和气,相敬如宾,不管德国人和英国人,对于投降都不是那么抗拒。
韩凯车组一共五个人,俘虏了470名德军官兵。
事后《泰晤士报》采访韩凯,韩凯依然心有余悸。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自己都被吓到了,原本我们只打算原地防守,因为我们也不知道距离最近的盟军在哪里——清点俘虏的时候,弗兰克的腿都在发抖,我装作很镇定的样子,和一名德军少校聊天,天知道我们聊了些什么,因为我不会德语,那位少校也不会汉语和英语,我们都能感觉到对方的紧张——”韩凯战后同时被授予南部非洲英雄勋章和英国帝国勋章。
整个突尼斯战役, 一共有大约18万德军,25万意军投降,战斗一直持续到2月底才全部结束。
整个北非战役一共持续了2年零8個月,盟军和轴心国部队彼此都有数以十万人伤亡,这次胜利对于盟军来说意义重大,北非战役结束后,盟军终于扫清了后顾之忧,可以从容在地中海周边地区任意一点发起登陆作战。
这同时也是俄罗斯人最期待的胜利。
温斯顿一直以北非战役尚未结束为由,推迟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
南部非洲虽然在地中海东部发起了数次成功的登陆作战,占领了十二群岛和克里特岛,但是并没有投入太多兵力,进展有限。
大胡子很清楚,英国和南部非洲推迟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目的是消耗德国和俄罗斯的有生力量。
知道是一回事,大胡子却无力改变现状,德国和俄罗斯已经打出脑浆子,除非一方彻底倒下, 战争才有可能结束。
只是可能而已,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俄罗斯就成为欧洲国家的排斥对象,大胡子本人也不能保证,盟军在击败德国之后,不会把俄罗斯顺手捎带上。
所以大胡子的策略也很清楚,利用战争打造一支让盟军畏惧的军队,这样才有可能在战后保证一个相对平衡的稳定。
就在北非战役发起的同时,温斯顿提议盟国领导人在伦敦召开会议,讨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相关事宜。
随着北非战役的结束,盟军已经没有了拖延时间的理由,开辟第二战场也就提上日程。
为了最大程度协调一致,温斯顿分别向罗斯福、罗克、大胡子,以及戴高乐发出邀请。
让温斯顿没想到的是,大胡子第一时间拒绝前往伦敦,理由是俄罗斯和德国的战争已经进入到最关键的阶段,大胡子走不开。
罗斯福也有意见,他反对邀请戴高乐参加会议,认为吉罗更有资格代表自由法国。
罗克对于邀请谁没意见,但对于在伦敦召开会议有意见,伦敦距离南部非洲太远了,罗克提议在南部非洲和英国之间的某地召开会议,比如萨尔,或者是法属北非。
温斯顿可以不在乎罗斯福和大胡子,但是不能不在乎罗克的建议。
上一次盟国会议是在萨尔举办的,那这一次就换成法属北非好了。
考虑到阿尔及尔距离前线太近,这次会议就放在法属北非的卡萨布兰卡举行。
卡萨布兰卡是法属北非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始建于12世纪,1770年,摩洛哥国王将其命名为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
18世纪末,西班牙人获得了达尔贝达的贸易特权,将其更名为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卡萨布兰卡”的意思同样是“白色的房子”。
罗克在2月17号抵达卡萨布兰卡,此时北非战役已经基本结束,只有零星德军部队还在顽抗,他们的反抗注定是徒劳,逃不过败亡的命运,北非盟军司令部已经下令,在2月15号以后投降的轴心国部队,将不再享受到正常的俘虏待遇。
这不是巴顿心狠手辣,而是俄罗斯人要求的。
和俄罗斯战场上的战俘相比,北非战场的战俘简直是在天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40万轴心国部队向盟军投降,盟军每天要消耗海量物资才能满足这些俘虏的生活需要。
用大胡子的话说,这些俘虏消耗的物资,还不如用来支援俄罗斯,那些俘虏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好了。
或者是人道毁灭也行。
巴顿也对北非军团残军的抵抗失去耐心。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既然投降就能享受到正常俘虏的待遇,那么早早投降和晚点投降都一样,区别是主动和被迫。
主动当俘虏是软弱的表现。
实在打不过被迫投降是英雄。
“罗斯福总统明天抵达,我们到底是邀请戴高乐将军,还是邀请吉罗元帅?”温斯顿举棋不定,他本人是倾向于戴高乐的。
“戴高乐将军是自由法国总统,吉罗元帅是总司令,这还有什么疑问吗?”罗克支持戴高乐,吉罗也是传奇人物,但是还无法和戴高乐相提并论。
另一个时空的戴高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欧洲最清醒的人,不接受美国人的指挥棒,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主张与对立阵营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且退出北约,和彻底躺平的英国,以及无力反抗的德国截然不同。
这个时空,罗克也不想看到战争结束后,欧洲成为铁板一块,必须有人主动站出来打破平衡,戴高乐是最好的人选。
“那么就是夏尔——”温斯顿跟罗克先达成一致,罗斯福就好对付了:“我们赢得了北非战役,这是个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
温斯顿略遗憾,在他看来,俄罗斯和德国还没有打到两败俱伤的程度。
“美国加大了对俄罗斯的援助力度,这才是真正的坏消息。”罗克看的更透彻,美国人从来没有放弃重返欧洲的野心。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煽风点火从中渔利,一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没变。
对于现在的欧洲来说,美国的影响力远逊于英国和俄罗斯,甚至不如南部非洲和法国,罗克都知道往欧洲掺沙子,美国也一样。
区别是罗克选择了法国,美国则是选择了俄罗斯。
从去年底开始,美国就加大了对俄罗斯的援助力度,各种武器弹药战略物资不要钱一样,一船一船往俄罗斯送。
俄罗斯在经历了俄德战争早期的工业转移之后,到去年底已经恢复了生产能力,而且还更胜以往,情报表明俄罗斯现在每个月可以生产2000辆坦克,这也是俄罗斯能赢得伏尔加格勒战役的根本原因。
莫斯科保卫战时,俄罗斯只有17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参加,没有成建制的装甲部队。
伏尔加格勒保卫战,参战部队增加到1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其中有1个坦克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
以目前俄罗斯的生产能力,每个月都可以组建一个坦克集团军。
如果不考虑战场消耗,到年底俄罗斯军队装备的坦克将达到两万辆以上。
这是个令人恐惧的数字,而且这肯定不是最终规模,俄德战争爆发的时候,俄罗斯就拥有两万辆以上的坦克,如果俄罗斯恢复实力,那么战后这股力量可以轻易将欧洲推平。
以大胡子的性格,到时候还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这种情况下,美国人还在增加对俄罗斯人的援助力度,的确不安好心。
让罗克和温斯顿难受的是,美国打着援助盟友的旗号,英国和南部非洲都没理由反对。
“美国人希望培养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最终肯定会引火自焚。”温斯顿现在还不知道美国人的棋盘有多大。
另一个时空如果没有俄罗斯的威胁,也就不会有北约,不会有后来的北大西洋铁幕,不会有冷战。
这其中到底有多少威胁,是美国人生生炒作出来的,大家都心知肚明。
“巴顿提交了一个作战计划,埃森豪威尔希望北非盟军四月份,能在西西里岛发起登陆作战。”罗克知道美国人的心情有多迫切。
美国大兵是打着“拯救欧洲”的旗号横渡大西洋。
结果抵达北非之后每天晒太阳钓鱼,失足妇女倒是拯救了不少。
现在的欧洲,美国人如果想获得欧洲人的感激,那么就要尽快开辟第二战场,而且还得是以美军为主力,否则又是为他人做嫁衣。
“我前天跟罗斯福总统打电话,罗斯福总统希望我们能在法国发起登陆战役,从背后给德国人重重一击。”温斯顿冷笑,美国人的胃口太大了,也不怕撑死。
“法国本土吗?”罗克不意外,这恐怕也是吉罗的希望。
联系到罗斯福建议邀请吉罗参加会议,这俩人之间也有密切联系。
这也正常,戴高乐全面倒向南部非洲,美国人也就只能另起炉灶。
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视的。
“是的,美国人甚至连登陆点都帮我们选择好了,就在敦刻尔克——”温斯顿表情阴沉,这是揭开伤疤又撒了把盐。
别听英国人如何吹嘘,敦克尔顿大撤退对于英法联军来说就是彻底的失败,不存在争议。
至于为未来的反攻保存有生力量——
要是没有俄罗斯的牵制,德国人就算划着小船也早就在英国本土登陆了,反攻个鬼哦。
“那还不如在圣洛克,至少我们熟悉圣洛克的地形。”罗克撇嘴,他现在很少有这样情绪外露的时候了。
登陆作战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发起的。
这不是小规模的分队渗透,而是兵力多达数十万人的大兵团登陆作战,那么多士兵和武器装备,必须有合适的码头,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送上岸。
否则登陆部队就等着被德国人的装甲部队推下海吧。
“不可能,至少1943年之内,我们没能力在法国发起登陆作战。”温斯顿在这个问题上很清醒,能不能在法国登陆,得看俄罗斯战场的走势。
法国本土跟西西里岛不一样,西西里岛距离德国很远,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也远不如德军,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遇到的困难会远小于法国本土。
意大利人的性格大家都知道,见风使舵的墙头草,谁赢就帮谁。
盟军如果在西西里岛登陆,搞不好意大利会跟法国一样直接停止抵抗,到时候盟军就能一路向北,畅通无阻。
当然这是美国人印象中的意大利。
罗克可不这么认为。
“那就让美国人去西西里岛试试——”罗克想看看美国人的头到底有多铁。
巴西内战中美巴联军一败涂地。
菲律宾战役中美菲联军被迫巴丹死亡行军。
联系到一个月前美国第二军在北非的惨败,罗克都不知道美国人的自信到底是从哪来的。
真的是又菜瘾又大。
“这不行吧,万一美国人能赢呢?”温斯顿这话看不起美国人,更看不起意大利人。
“不可能,本土作战的意大利军队,和客场作战的意大利军队,是完全不同的两支军队。”罗克胸有成竹,看看意大利军队在俄罗斯的表现,美国人根本不可能打败本土作战的意大利人。
温斯顿大点其头,俄罗斯战场上的意大利军队,确实是让人刮目相看。
18号罗斯福抵达卡萨布兰卡,大胡子本人虽然没来,但是派来了外长莫洛托夫。
对,就是那个负责和德国人秘密接触的莫洛托夫。
(本章完)
俄罗斯那是你死我活,就算投降,到了战俘营也是十不存一,而且还是最悲惨的那种死法,所以彼此都心知肚明, 死战不退。
北非战场的惨烈程度,跟俄罗斯相比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英国·军官向意大利军队投降,意大利军官会为没能提供和英国·军官身份相匹配的晚餐,主动向英国·军官道歉。
意大利军队向英军投降,遭到英军拒绝之后,居然把英国人教训了一顿,打赢了之后再投降,这一次总没有理由拒绝了吧。
北非德军也一样,盟军在北非的战俘营,就从来没有爆出过虐俘之类的丑闻,看守和俘虏之间一团和气,相敬如宾,不管德国人和英国人,对于投降都不是那么抗拒。
韩凯车组一共五个人,俘虏了470名德军官兵。
事后《泰晤士报》采访韩凯,韩凯依然心有余悸。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自己都被吓到了,原本我们只打算原地防守,因为我们也不知道距离最近的盟军在哪里——清点俘虏的时候,弗兰克的腿都在发抖,我装作很镇定的样子,和一名德军少校聊天,天知道我们聊了些什么,因为我不会德语,那位少校也不会汉语和英语,我们都能感觉到对方的紧张——”韩凯战后同时被授予南部非洲英雄勋章和英国帝国勋章。
整个突尼斯战役, 一共有大约18万德军,25万意军投降,战斗一直持续到2月底才全部结束。
整个北非战役一共持续了2年零8個月,盟军和轴心国部队彼此都有数以十万人伤亡,这次胜利对于盟军来说意义重大,北非战役结束后,盟军终于扫清了后顾之忧,可以从容在地中海周边地区任意一点发起登陆作战。
这同时也是俄罗斯人最期待的胜利。
温斯顿一直以北非战役尚未结束为由,推迟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
南部非洲虽然在地中海东部发起了数次成功的登陆作战,占领了十二群岛和克里特岛,但是并没有投入太多兵力,进展有限。
大胡子很清楚,英国和南部非洲推迟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目的是消耗德国和俄罗斯的有生力量。
知道是一回事,大胡子却无力改变现状,德国和俄罗斯已经打出脑浆子,除非一方彻底倒下, 战争才有可能结束。
只是可能而已,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俄罗斯就成为欧洲国家的排斥对象,大胡子本人也不能保证,盟军在击败德国之后,不会把俄罗斯顺手捎带上。
所以大胡子的策略也很清楚,利用战争打造一支让盟军畏惧的军队,这样才有可能在战后保证一个相对平衡的稳定。
就在北非战役发起的同时,温斯顿提议盟国领导人在伦敦召开会议,讨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相关事宜。
随着北非战役的结束,盟军已经没有了拖延时间的理由,开辟第二战场也就提上日程。
为了最大程度协调一致,温斯顿分别向罗斯福、罗克、大胡子,以及戴高乐发出邀请。
让温斯顿没想到的是,大胡子第一时间拒绝前往伦敦,理由是俄罗斯和德国的战争已经进入到最关键的阶段,大胡子走不开。
罗斯福也有意见,他反对邀请戴高乐参加会议,认为吉罗更有资格代表自由法国。
罗克对于邀请谁没意见,但对于在伦敦召开会议有意见,伦敦距离南部非洲太远了,罗克提议在南部非洲和英国之间的某地召开会议,比如萨尔,或者是法属北非。
温斯顿可以不在乎罗斯福和大胡子,但是不能不在乎罗克的建议。
上一次盟国会议是在萨尔举办的,那这一次就换成法属北非好了。
考虑到阿尔及尔距离前线太近,这次会议就放在法属北非的卡萨布兰卡举行。
卡萨布兰卡是法属北非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始建于12世纪,1770年,摩洛哥国王将其命名为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
18世纪末,西班牙人获得了达尔贝达的贸易特权,将其更名为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卡萨布兰卡”的意思同样是“白色的房子”。
罗克在2月17号抵达卡萨布兰卡,此时北非战役已经基本结束,只有零星德军部队还在顽抗,他们的反抗注定是徒劳,逃不过败亡的命运,北非盟军司令部已经下令,在2月15号以后投降的轴心国部队,将不再享受到正常的俘虏待遇。
这不是巴顿心狠手辣,而是俄罗斯人要求的。
和俄罗斯战场上的战俘相比,北非战场的战俘简直是在天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40万轴心国部队向盟军投降,盟军每天要消耗海量物资才能满足这些俘虏的生活需要。
用大胡子的话说,这些俘虏消耗的物资,还不如用来支援俄罗斯,那些俘虏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好了。
或者是人道毁灭也行。
巴顿也对北非军团残军的抵抗失去耐心。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既然投降就能享受到正常俘虏的待遇,那么早早投降和晚点投降都一样,区别是主动和被迫。
主动当俘虏是软弱的表现。
实在打不过被迫投降是英雄。
“罗斯福总统明天抵达,我们到底是邀请戴高乐将军,还是邀请吉罗元帅?”温斯顿举棋不定,他本人是倾向于戴高乐的。
“戴高乐将军是自由法国总统,吉罗元帅是总司令,这还有什么疑问吗?”罗克支持戴高乐,吉罗也是传奇人物,但是还无法和戴高乐相提并论。
另一个时空的戴高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欧洲最清醒的人,不接受美国人的指挥棒,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主张与对立阵营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且退出北约,和彻底躺平的英国,以及无力反抗的德国截然不同。
这个时空,罗克也不想看到战争结束后,欧洲成为铁板一块,必须有人主动站出来打破平衡,戴高乐是最好的人选。
“那么就是夏尔——”温斯顿跟罗克先达成一致,罗斯福就好对付了:“我们赢得了北非战役,这是个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
温斯顿略遗憾,在他看来,俄罗斯和德国还没有打到两败俱伤的程度。
“美国加大了对俄罗斯的援助力度,这才是真正的坏消息。”罗克看的更透彻,美国人从来没有放弃重返欧洲的野心。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煽风点火从中渔利,一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没变。
对于现在的欧洲来说,美国的影响力远逊于英国和俄罗斯,甚至不如南部非洲和法国,罗克都知道往欧洲掺沙子,美国也一样。
区别是罗克选择了法国,美国则是选择了俄罗斯。
从去年底开始,美国就加大了对俄罗斯的援助力度,各种武器弹药战略物资不要钱一样,一船一船往俄罗斯送。
俄罗斯在经历了俄德战争早期的工业转移之后,到去年底已经恢复了生产能力,而且还更胜以往,情报表明俄罗斯现在每个月可以生产2000辆坦克,这也是俄罗斯能赢得伏尔加格勒战役的根本原因。
莫斯科保卫战时,俄罗斯只有17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参加,没有成建制的装甲部队。
伏尔加格勒保卫战,参战部队增加到1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其中有1个坦克集团军和数个坦克军。
以目前俄罗斯的生产能力,每个月都可以组建一个坦克集团军。
如果不考虑战场消耗,到年底俄罗斯军队装备的坦克将达到两万辆以上。
这是个令人恐惧的数字,而且这肯定不是最终规模,俄德战争爆发的时候,俄罗斯就拥有两万辆以上的坦克,如果俄罗斯恢复实力,那么战后这股力量可以轻易将欧洲推平。
以大胡子的性格,到时候还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这种情况下,美国人还在增加对俄罗斯人的援助力度,的确不安好心。
让罗克和温斯顿难受的是,美国打着援助盟友的旗号,英国和南部非洲都没理由反对。
“美国人希望培养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最终肯定会引火自焚。”温斯顿现在还不知道美国人的棋盘有多大。
另一个时空如果没有俄罗斯的威胁,也就不会有北约,不会有后来的北大西洋铁幕,不会有冷战。
这其中到底有多少威胁,是美国人生生炒作出来的,大家都心知肚明。
“巴顿提交了一个作战计划,埃森豪威尔希望北非盟军四月份,能在西西里岛发起登陆作战。”罗克知道美国人的心情有多迫切。
美国大兵是打着“拯救欧洲”的旗号横渡大西洋。
结果抵达北非之后每天晒太阳钓鱼,失足妇女倒是拯救了不少。
现在的欧洲,美国人如果想获得欧洲人的感激,那么就要尽快开辟第二战场,而且还得是以美军为主力,否则又是为他人做嫁衣。
“我前天跟罗斯福总统打电话,罗斯福总统希望我们能在法国发起登陆战役,从背后给德国人重重一击。”温斯顿冷笑,美国人的胃口太大了,也不怕撑死。
“法国本土吗?”罗克不意外,这恐怕也是吉罗的希望。
联系到罗斯福建议邀请吉罗参加会议,这俩人之间也有密切联系。
这也正常,戴高乐全面倒向南部非洲,美国人也就只能另起炉灶。
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视的。
“是的,美国人甚至连登陆点都帮我们选择好了,就在敦刻尔克——”温斯顿表情阴沉,这是揭开伤疤又撒了把盐。
别听英国人如何吹嘘,敦克尔顿大撤退对于英法联军来说就是彻底的失败,不存在争议。
至于为未来的反攻保存有生力量——
要是没有俄罗斯的牵制,德国人就算划着小船也早就在英国本土登陆了,反攻个鬼哦。
“那还不如在圣洛克,至少我们熟悉圣洛克的地形。”罗克撇嘴,他现在很少有这样情绪外露的时候了。
登陆作战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发起的。
这不是小规模的分队渗透,而是兵力多达数十万人的大兵团登陆作战,那么多士兵和武器装备,必须有合适的码头,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送上岸。
否则登陆部队就等着被德国人的装甲部队推下海吧。
“不可能,至少1943年之内,我们没能力在法国发起登陆作战。”温斯顿在这个问题上很清醒,能不能在法国登陆,得看俄罗斯战场的走势。
法国本土跟西西里岛不一样,西西里岛距离德国很远,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也远不如德军,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遇到的困难会远小于法国本土。
意大利人的性格大家都知道,见风使舵的墙头草,谁赢就帮谁。
盟军如果在西西里岛登陆,搞不好意大利会跟法国一样直接停止抵抗,到时候盟军就能一路向北,畅通无阻。
当然这是美国人印象中的意大利。
罗克可不这么认为。
“那就让美国人去西西里岛试试——”罗克想看看美国人的头到底有多铁。
巴西内战中美巴联军一败涂地。
菲律宾战役中美菲联军被迫巴丹死亡行军。
联系到一个月前美国第二军在北非的惨败,罗克都不知道美国人的自信到底是从哪来的。
真的是又菜瘾又大。
“这不行吧,万一美国人能赢呢?”温斯顿这话看不起美国人,更看不起意大利人。
“不可能,本土作战的意大利军队,和客场作战的意大利军队,是完全不同的两支军队。”罗克胸有成竹,看看意大利军队在俄罗斯的表现,美国人根本不可能打败本土作战的意大利人。
温斯顿大点其头,俄罗斯战场上的意大利军队,确实是让人刮目相看。
18号罗斯福抵达卡萨布兰卡,大胡子本人虽然没来,但是派来了外长莫洛托夫。
对,就是那个负责和德国人秘密接触的莫洛托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