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卓家大奶奶许氏和二小姐卓静兰相携而行,身后跟着几个丫鬟,再后面还有一个婆子相随。
前面的许氏稍显丰腴,面色圆润秀美,所戴首饰不多,但看着去雍容庄重。身穿一身天青色衣裙,紫气东来的梅花绣纹并不显得富贵逼人,倒有些清冽的意味。
她身旁的卓静兰身材窈窕,是典型的古典美人,杏眼桃腮,眉目星辉之间很显活泼。
许氏一眼看见袁冬初,远远地迎上来,笑道:“这位就是袁姑娘吧?早一个月我们就听说过姑娘大名。今日得见,果然从容大气,形容清美。”
二小姐并不抢前,只跟在许氏身边,含笑看着袁冬初。
看姑嫂二人的神情,并未多打量袁冬初的衣着,看着她的眼神也很礼貌,并没有居高位者的那种上下审视。
把袁冬初接来的刘嬷嬷,给袁冬初介绍:“这是我家大奶奶,这位是二小姐。”
论身份,袁冬初平民家的女孩子,自然不能托大,要先一步见礼。
行礼规不规范暂且另说,端正自重,袁冬初还是能做到的。
当下行礼问好:“大奶奶好,二小姐好。冬初冒昧前来,叨扰了。”
许大奶奶和卓静兰已经走到近前,连忙还礼。
许大奶奶还礼之后,抢步上前扶着袁冬初,笑道:“哪里是袁姑娘叨扰,分明是我们给姑娘添麻烦了。这时节有些凉了,咱们进屋说话,母亲也等着袁姑娘呢。”
被称作二小姐的窈窕姑娘,这时才上前,笑着对袁冬初说道:“袁姑娘能来,我们高兴着呢。咱走吧,一边走一边说。”
袁冬初点头应是,迈步和卓家姑嫂二人,一同沿着游廊往院子深处走去。
卓家二门内的空间很大,应该算是后院儿了,看布局,并不求奢华,是寻求的简单舒适。
远远近近的,有游廊亭台,有蜿蜒小径,树荫灌木的位置也恰到好处,视野宽阔,处处显示着温和舒适。
再袁冬初看来,许氏姑嫂并没刻意打量她的衣着装束。而事实上,她们远远看见袁冬初时,一眼扫过,便看了个大概。
只不过卓家是以手工行业起家,为了家业稳固,家训向来严谨,并不会以貌取人。
所以,即使袁冬初衣着简朴,甚至不如卓家体面些的仆妇,但她神态安然大气,许氏和卓静兰却也不会轻视她。
此时,一行人走在卓家庭院中,再看袁冬初那波澜不惊的神色,许大奶奶更是多了份慎重。
卓家庭院简洁,不像很多官宦之家和世家大族那样,讲究雕栏画栋。但一应布局陈设,却也是经过名家指点后修建的。
只那份温和舒适,就不是一些世家大族园子所能拥有的。
贫民之家长大的女孩子,进到卓家园子,即使感觉不出内里的韵味。但初见如此大的宅子,廊道灌木、花草亭台,所有这些,足够让她们惊讶莫名了。
而这位袁姑娘,这一路走下来,只是随意浏览,神色间的不经意,让人感觉她不但见惯了这样的庭院,甚至经见过更精美、更华贵的所在。
再看跟着袁冬初身后的刘婶,和袁冬初却是大不一样了,显然是初次进入大宅子,没见过如此精美的园子,又是面对的这么多衣着华贵之人,很有些手足无措。
好在她还记得出门前儿子的万般叮嘱,一定跟紧袁姑娘。无论袁姑娘怎样做,她跟好了便是,其他不用管。
她这样子走下来,出了看起来有些木讷,其他竟没表现出错处。
虽然各自心中有揣测,但许大奶奶并不失礼,一边走一边和袁冬初闲话着家常,询问河道沿岸的风景,还有易水县与通州是否有不一样的民俗习惯。
卓静兰陪在袁冬初身边,不时应和一声,很礼貌,但也不是很亲近。
姑嫂二人的这个态度让袁冬初感觉挺舒服。
若是大家初次见面,一上来就姐姐妹妹的好一通亲热,等到日后相处之后才发现,原来她们性格不合,相互观念也是完全容不下。
到那时,再相互疏远冷淡,可就没啥意思了。
这样的才是相处的长久之道,初相识,大家礼貌相待。等到各自觉得性情相投,再深交不迟。
可以说,三人这短短的一段路走下来,各自都是满意的。
卓家大太太,果然在等着袁冬初。
袁冬初一行人刚走近主院,院门处已经有小丫鬟飞快奔进去禀报。
待到她们进到院子,一个端庄持重的大丫鬟已经从上房出来。
看见许氏两人陪着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进门,急走两步迎上来,笑道:“奴婢见过大奶奶、见过二小姐。这位就是袁姑娘吧?奴婢映秋有礼了。”
袁冬初学着刚才许氏的样子,忙伸手扶住:“姐姐客气了。”
映秋顺着袁冬初的手势起身,笑道:“姑娘喊我映秋便可,快请进,咱们太太正等着姑娘呢。”
袁冬初飞快扫一眼院子,天井宽阔,两侧是东西厢房,门窗格栅异常规整。
上房门前,两侧各有一个小丫鬟恭敬侍立着,衣着不同,但站姿的一致,让不一样的衣着都不明显了。
果然是经营百年的大户人家,看着处处是规矩,只不过这接待规格,有点不适应了啊!
袁冬初内心里很是汗了一把。
芸芸大众生长的她,这是第一次踏入高门大户,果然还是有些拘谨了。
袁冬初瞥一眼朱静兰,琢磨着她现在的身份是客人,这位大丫鬟虽然看起来也颇体面,但终究是婢女,便客气的点了点头,只是谦和说道:“冬初给大太太添麻烦了。”
这位大丫鬟果然很有牌面,已经笑着接应:“哪有,我们太太听闻姑娘大才,姑娘能来,我们太太喜欢着呢。”
上房的里间屋,袁冬初见到了卓府大太太。
方大太太坐在一张宽大的矮榻上,正逗着怀中一个两三岁的女童。
听着脚步声进门,抬头望过来,笑眉笑眼的看向袁冬初,说道:“是袁姑娘啊,果然是个稀罕人的孩子。”
刘嬷嬷给袁冬初引荐:“袁姑娘,这就是我家大太太了。”
卓家大奶奶许氏和二小姐卓静兰相携而行,身后跟着几个丫鬟,再后面还有一个婆子相随。
前面的许氏稍显丰腴,面色圆润秀美,所戴首饰不多,但看着去雍容庄重。身穿一身天青色衣裙,紫气东来的梅花绣纹并不显得富贵逼人,倒有些清冽的意味。
她身旁的卓静兰身材窈窕,是典型的古典美人,杏眼桃腮,眉目星辉之间很显活泼。
许氏一眼看见袁冬初,远远地迎上来,笑道:“这位就是袁姑娘吧?早一个月我们就听说过姑娘大名。今日得见,果然从容大气,形容清美。”
二小姐并不抢前,只跟在许氏身边,含笑看着袁冬初。
看姑嫂二人的神情,并未多打量袁冬初的衣着,看着她的眼神也很礼貌,并没有居高位者的那种上下审视。
把袁冬初接来的刘嬷嬷,给袁冬初介绍:“这是我家大奶奶,这位是二小姐。”
论身份,袁冬初平民家的女孩子,自然不能托大,要先一步见礼。
行礼规不规范暂且另说,端正自重,袁冬初还是能做到的。
当下行礼问好:“大奶奶好,二小姐好。冬初冒昧前来,叨扰了。”
许大奶奶和卓静兰已经走到近前,连忙还礼。
许大奶奶还礼之后,抢步上前扶着袁冬初,笑道:“哪里是袁姑娘叨扰,分明是我们给姑娘添麻烦了。这时节有些凉了,咱们进屋说话,母亲也等着袁姑娘呢。”
被称作二小姐的窈窕姑娘,这时才上前,笑着对袁冬初说道:“袁姑娘能来,我们高兴着呢。咱走吧,一边走一边说。”
袁冬初点头应是,迈步和卓家姑嫂二人,一同沿着游廊往院子深处走去。
卓家二门内的空间很大,应该算是后院儿了,看布局,并不求奢华,是寻求的简单舒适。
远远近近的,有游廊亭台,有蜿蜒小径,树荫灌木的位置也恰到好处,视野宽阔,处处显示着温和舒适。
再袁冬初看来,许氏姑嫂并没刻意打量她的衣着装束。而事实上,她们远远看见袁冬初时,一眼扫过,便看了个大概。
只不过卓家是以手工行业起家,为了家业稳固,家训向来严谨,并不会以貌取人。
所以,即使袁冬初衣着简朴,甚至不如卓家体面些的仆妇,但她神态安然大气,许氏和卓静兰却也不会轻视她。
此时,一行人走在卓家庭院中,再看袁冬初那波澜不惊的神色,许大奶奶更是多了份慎重。
卓家庭院简洁,不像很多官宦之家和世家大族那样,讲究雕栏画栋。但一应布局陈设,却也是经过名家指点后修建的。
只那份温和舒适,就不是一些世家大族园子所能拥有的。
贫民之家长大的女孩子,进到卓家园子,即使感觉不出内里的韵味。但初见如此大的宅子,廊道灌木、花草亭台,所有这些,足够让她们惊讶莫名了。
而这位袁姑娘,这一路走下来,只是随意浏览,神色间的不经意,让人感觉她不但见惯了这样的庭院,甚至经见过更精美、更华贵的所在。
再看跟着袁冬初身后的刘婶,和袁冬初却是大不一样了,显然是初次进入大宅子,没见过如此精美的园子,又是面对的这么多衣着华贵之人,很有些手足无措。
好在她还记得出门前儿子的万般叮嘱,一定跟紧袁姑娘。无论袁姑娘怎样做,她跟好了便是,其他不用管。
她这样子走下来,出了看起来有些木讷,其他竟没表现出错处。
虽然各自心中有揣测,但许大奶奶并不失礼,一边走一边和袁冬初闲话着家常,询问河道沿岸的风景,还有易水县与通州是否有不一样的民俗习惯。
卓静兰陪在袁冬初身边,不时应和一声,很礼貌,但也不是很亲近。
姑嫂二人的这个态度让袁冬初感觉挺舒服。
若是大家初次见面,一上来就姐姐妹妹的好一通亲热,等到日后相处之后才发现,原来她们性格不合,相互观念也是完全容不下。
到那时,再相互疏远冷淡,可就没啥意思了。
这样的才是相处的长久之道,初相识,大家礼貌相待。等到各自觉得性情相投,再深交不迟。
可以说,三人这短短的一段路走下来,各自都是满意的。
卓家大太太,果然在等着袁冬初。
袁冬初一行人刚走近主院,院门处已经有小丫鬟飞快奔进去禀报。
待到她们进到院子,一个端庄持重的大丫鬟已经从上房出来。
看见许氏两人陪着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进门,急走两步迎上来,笑道:“奴婢见过大奶奶、见过二小姐。这位就是袁姑娘吧?奴婢映秋有礼了。”
袁冬初学着刚才许氏的样子,忙伸手扶住:“姐姐客气了。”
映秋顺着袁冬初的手势起身,笑道:“姑娘喊我映秋便可,快请进,咱们太太正等着姑娘呢。”
袁冬初飞快扫一眼院子,天井宽阔,两侧是东西厢房,门窗格栅异常规整。
上房门前,两侧各有一个小丫鬟恭敬侍立着,衣着不同,但站姿的一致,让不一样的衣着都不明显了。
果然是经营百年的大户人家,看着处处是规矩,只不过这接待规格,有点不适应了啊!
袁冬初内心里很是汗了一把。
芸芸大众生长的她,这是第一次踏入高门大户,果然还是有些拘谨了。
袁冬初瞥一眼朱静兰,琢磨着她现在的身份是客人,这位大丫鬟虽然看起来也颇体面,但终究是婢女,便客气的点了点头,只是谦和说道:“冬初给大太太添麻烦了。”
这位大丫鬟果然很有牌面,已经笑着接应:“哪有,我们太太听闻姑娘大才,姑娘能来,我们太太喜欢着呢。”
上房的里间屋,袁冬初见到了卓府大太太。
方大太太坐在一张宽大的矮榻上,正逗着怀中一个两三岁的女童。
听着脚步声进门,抬头望过来,笑眉笑眼的看向袁冬初,说道:“是袁姑娘啊,果然是个稀罕人的孩子。”
刘嬷嬷给袁冬初引荐:“袁姑娘,这就是我家大太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