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秦国朝堂之上议论着联合楚国这个曾经可以与晋国争雄的强国的可能性的时候,处在三晋兵锋威胁之下的楚国同样也是没有选择坐以待毙。
公元前391年大梁城下的那一场惨败,不仅让自昭王中兴以来的楚国第一次尝到了失败滋味,也让誓要励精图治恢复楚国过去霸业的楚王芈疑了解到了三晋联盟的强大。
虽然作为楚国争霸路上的那个强劲对手已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分裂成了魏赵韩三国,但是当这三国选择拧成一股绳共同抗击外敌的时候,楚国依旧没有可能从他们手中占得半分便宜。
晋国如今还是那个晋国,但是楚国可不是曾经那个楚国了。
曾经的那个强大得令中原列国无不打从心底生出敬服之心的晋国虽然分裂了,但是作为他继任者的魏赵韩三国依旧是天下所有诸侯心头不可触碰的阴影。
反观如今的楚国,虽然在昭王、惠王以及简王三代努力开疆拓土之下国力已经逐渐恢复,甚至比之吴楚之战之前还有所提升。
但是在有着战国时期首先开启变法,实现国力跃升的魏国的三晋同盟面前,楚国通过吞并土地而获取的实力也就不值一提了。
去年那一场大梁之战之前,天下之间的有识之士还在争论着究竟曾经中原霸主三晋占据优势,还是经历了三代人励精图治的南方霸主楚国更胜一筹。
而在去年的那一场大梁之战之后,就连未曾陷入三晋与楚国争斗之中的周都洛邑百姓也知道了楚国不如三晋这个事实。
可以说在这一场大梁之战之后,楚国好不容易通过昭王、惠王以及简王三代人所重新凝聚的国家威望,一瞬之间便陷入到了崩塌的边缘。
面对天下之间的这种局势,面对驻扎北境耀武扬威的三晋联军,楚王芈疑清晰地知道自己必须要做些什么了。
但是他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呢?
是再次举楚国全国之力发动一场大战吗?这当然是一个绝对不能选择的选项了。
且不说仅仅时隔一年,根本就没有多少战力增长的楚国大军能否战胜对面士气如虹的三晋联军是否可以战而胜之。
就说在没有了这场大梁之战之后已经没有多少战意的楚国封君的支持之下,楚王芈疑是否能在短时间内筹措出足够应付一场大战所需的后勤辎重都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如今外部有强大的三晋联军虎视眈眈,内部日益强大的封君势力又几乎将触角伸进了楚国的各个方面,楚王芈疑知道此时若是再次开启战端楚国依旧是落得一个战败的下场。
既然战争一条路已经是走不通的了,那么楚国又能通过什么手段来让三晋忌惮、不敢轻易对楚国动手呢?
思来想去之后,楚王芈疑最终作出了一个他自认为可以扭转楚国不利局势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名字叫做结盟。
结盟这两字说起来容易,但是要是真正做起来却是实在不简单。
细数楚国周围的一些国家除了那些只配给楚国朝贡的弱国之外,真正能够有实力承接楚国这道橄榄枝的也不过只有越国、秦国以及分裂之后的齐陈两国了。
说是有四国但是在将一向与魏国交好的越国和因为分裂而无力卷入纷争的齐陈两国之外,楚国能够选择的也只有一个秦国了。
对于秦国这个曾经位于自己西北,掌控整个巴蜀之后更是与自己西部大片邻近的邻居,楚国的态度颇有些矛盾意味在其中。
一方面,春秋之时拥有着晋国这个统一敌人的威胁之下,楚国和秦国曾经有一段世代联姻的蜜月期。
甚至在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后,正是因为秦国对楚国伸出的援手才让楚国有了宝贵的缓冲时间,这才有了之后的昭王中兴。
另一方面,无论是秦楚无数次争夺如今暂时归于秦国手中的商於之地还是即将落入秦国手中的巴蜀之地,都是楚王芈疑乃至于历代楚王期望收入囊中的宝地。
如果选择和秦国结盟,那势必意味着这些土地在短时间之内依旧会处于秦国的掌控之中,毕竟楚国就算是再不尊重礼法国与国之间基本的道义还是得遵守的。
在经过了一番思考之后,楚王芈疑最终还是暂时忽略了眼前的一些领土之争而选择和西方那个时代交好的秦国结盟。
公元390年也就是这个时空的秦公十九年、也即楚王十二年,一位身穿土黄色楚国贵族服饰的楚王亲信从楚国王都郢都出发,由此揭开了此后长达百年的秦楚同盟的序幕。
而说到这个此后数十年为了秦楚同盟而在秦都泾阳、咸阳与楚国都城郢之间奔波的楚王亲信和楚国贵族,那么就不得不说一说他显赫的出身了。
这位楚国使者名叫屈武,出身于数百年前同样是楚国王室的屈氏一族。
而说到屈氏一族可能后世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一位写出《离骚》《九歌》等楚辞的大诗人屈原,也有的人会提到那个后世著名的屈昭景三姓。
甚至后世有人传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谶纬之言中的三户其实指的就是战国之时楚国最为著名的三大芈姓家族。
其实,相对于春秋末期才逐渐展露自己头角的昭景两族而言,屈氏这个自春秋早期就一直屹立于楚国朝堂之上并最终见证楚国覆灭的家族才是楚国朝堂之上真正的活化石。
据史料记载,屈氏的先祖乃是公元前740年到公元前的690年在位的楚武王的次子,也是后来楚文王之弟芈瑕。
公元前690年武王薨逝、文王继位,作为弟弟的芈瑕便被兄长封在了后世湖北秭归的屈邑之地,芈瑕的后人便以封地屈为氏称屈氏。
之后出身楚国王族的屈氏便和同样出身楚国宗族的斗氏、成氏还有后来崛起的蒍氏并称为楚国政坛之上的四大家族。
整个春秋时期在楚国可以说楚王之下第一人的令尹也都是从这四个楚国王族同宗之中选出。
两百多年之后,昔日如日中天的斗氏和成氏倒在了楚国雄才大略的楚庄王的清洗之下,蒍氏也在一次又一次政坛交锋之中渐渐没落,只有屈氏依旧屹立于楚国的朝堂。
楚王芈疑能够把出使这件对于楚国来说至关重要的事情交给屈武,除了这位屈氏族子本身过人的才能之外,其身后那个如同庞然大物的屈氏或许也是楚王芈疑考虑的重要因素。
坐在专属于自己的马车之中,感受着因为地面的不平整而带来的颠簸感,作为楚国使者的屈武心中一时之间不禁有些百感交集。
此次楚王芈疑派他出使秦国除了向秦国递交有意结盟国书之外,了解已经许久亲眼见证过的秦国的实力也是他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
毕竟如果要想真正与一个国家达成盟约,除了自身最为重要的实力保障之外,根据盟友的实力开出足够的价码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虽然这十数年之中也有楚国使团造访过秦国,但是有些事情没有一定眼光是不可能从中获取到足够可靠的信息的。
所以此次楚使屈武的秦国行程不仅关系着秦楚同盟是否能够达成,也关系着楚国未来数年乃至十数年对于秦国的态度,这个任务的分量无论对于任何一个楚国官员来说都不是轻松。
从武关进入秦国以来,虽然在马车之上与驿舍之间所见所闻,或许自己所见只是秦国的细枝末节,但是楚使屈武还是为这个国家所展现在自己的一幕幕感到震撼。
最令楚使屈武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劳作在田间地头的秦国农人,以及他们不畏辛劳,辛勤耕耘之后那发自肺腑的笑容。
虽然楚国那广袤而肥沃的国土让楚地的庶人奴隶们不用多么辛劳,只需要放一把火、撒下一把种子就可以收获足够的粮食,但是那些秦人脸上那种人一见就感觉到舒服的笑容还是深深烙印在了楚使屈武的脑海之中。
作为一个贵族还是楚国朝堂之上数一数二的氏族屈氏的族子,屈武的名下当然有着数目不少的封地。
每年春耕之时作为土地主人的屈武总会巡视自己的封地,对那些为自己耕作的庶人们问好,向那些自己名下的奴隶施恩。
虽然自己每一次的问好和施恩都会引出那些人的笑容,但是在看到秦国那发自肺腑的笑容之后,屈武终于明白那些人的笑容或许有些真心但是应付自己的情况应该是占了大多数。
再想到一路之上所见到那行人商贾络绎不绝的秦国城邑,楚使屈武开始越来越对这个以前只存在于长辈话语之中的那个贫穷朴素,战力非凡的秦国感到好奇。
“秦公嬴连十八年之间,秦国的国力究竟增长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呢?”
就在楚使屈武看着窗外的风景而喃喃自语之时,一声来自前方的战马嘶鸣声打破了他的思考。
秦国都城,泾阳,到了。
公元前391年大梁城下的那一场惨败,不仅让自昭王中兴以来的楚国第一次尝到了失败滋味,也让誓要励精图治恢复楚国过去霸业的楚王芈疑了解到了三晋联盟的强大。
虽然作为楚国争霸路上的那个强劲对手已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分裂成了魏赵韩三国,但是当这三国选择拧成一股绳共同抗击外敌的时候,楚国依旧没有可能从他们手中占得半分便宜。
晋国如今还是那个晋国,但是楚国可不是曾经那个楚国了。
曾经的那个强大得令中原列国无不打从心底生出敬服之心的晋国虽然分裂了,但是作为他继任者的魏赵韩三国依旧是天下所有诸侯心头不可触碰的阴影。
反观如今的楚国,虽然在昭王、惠王以及简王三代努力开疆拓土之下国力已经逐渐恢复,甚至比之吴楚之战之前还有所提升。
但是在有着战国时期首先开启变法,实现国力跃升的魏国的三晋同盟面前,楚国通过吞并土地而获取的实力也就不值一提了。
去年那一场大梁之战之前,天下之间的有识之士还在争论着究竟曾经中原霸主三晋占据优势,还是经历了三代人励精图治的南方霸主楚国更胜一筹。
而在去年的那一场大梁之战之后,就连未曾陷入三晋与楚国争斗之中的周都洛邑百姓也知道了楚国不如三晋这个事实。
可以说在这一场大梁之战之后,楚国好不容易通过昭王、惠王以及简王三代人所重新凝聚的国家威望,一瞬之间便陷入到了崩塌的边缘。
面对天下之间的这种局势,面对驻扎北境耀武扬威的三晋联军,楚王芈疑清晰地知道自己必须要做些什么了。
但是他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呢?
是再次举楚国全国之力发动一场大战吗?这当然是一个绝对不能选择的选项了。
且不说仅仅时隔一年,根本就没有多少战力增长的楚国大军能否战胜对面士气如虹的三晋联军是否可以战而胜之。
就说在没有了这场大梁之战之后已经没有多少战意的楚国封君的支持之下,楚王芈疑是否能在短时间内筹措出足够应付一场大战所需的后勤辎重都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如今外部有强大的三晋联军虎视眈眈,内部日益强大的封君势力又几乎将触角伸进了楚国的各个方面,楚王芈疑知道此时若是再次开启战端楚国依旧是落得一个战败的下场。
既然战争一条路已经是走不通的了,那么楚国又能通过什么手段来让三晋忌惮、不敢轻易对楚国动手呢?
思来想去之后,楚王芈疑最终作出了一个他自认为可以扭转楚国不利局势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名字叫做结盟。
结盟这两字说起来容易,但是要是真正做起来却是实在不简单。
细数楚国周围的一些国家除了那些只配给楚国朝贡的弱国之外,真正能够有实力承接楚国这道橄榄枝的也不过只有越国、秦国以及分裂之后的齐陈两国了。
说是有四国但是在将一向与魏国交好的越国和因为分裂而无力卷入纷争的齐陈两国之外,楚国能够选择的也只有一个秦国了。
对于秦国这个曾经位于自己西北,掌控整个巴蜀之后更是与自己西部大片邻近的邻居,楚国的态度颇有些矛盾意味在其中。
一方面,春秋之时拥有着晋国这个统一敌人的威胁之下,楚国和秦国曾经有一段世代联姻的蜜月期。
甚至在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后,正是因为秦国对楚国伸出的援手才让楚国有了宝贵的缓冲时间,这才有了之后的昭王中兴。
另一方面,无论是秦楚无数次争夺如今暂时归于秦国手中的商於之地还是即将落入秦国手中的巴蜀之地,都是楚王芈疑乃至于历代楚王期望收入囊中的宝地。
如果选择和秦国结盟,那势必意味着这些土地在短时间之内依旧会处于秦国的掌控之中,毕竟楚国就算是再不尊重礼法国与国之间基本的道义还是得遵守的。
在经过了一番思考之后,楚王芈疑最终还是暂时忽略了眼前的一些领土之争而选择和西方那个时代交好的秦国结盟。
公元390年也就是这个时空的秦公十九年、也即楚王十二年,一位身穿土黄色楚国贵族服饰的楚王亲信从楚国王都郢都出发,由此揭开了此后长达百年的秦楚同盟的序幕。
而说到这个此后数十年为了秦楚同盟而在秦都泾阳、咸阳与楚国都城郢之间奔波的楚王亲信和楚国贵族,那么就不得不说一说他显赫的出身了。
这位楚国使者名叫屈武,出身于数百年前同样是楚国王室的屈氏一族。
而说到屈氏一族可能后世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一位写出《离骚》《九歌》等楚辞的大诗人屈原,也有的人会提到那个后世著名的屈昭景三姓。
甚至后世有人传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谶纬之言中的三户其实指的就是战国之时楚国最为著名的三大芈姓家族。
其实,相对于春秋末期才逐渐展露自己头角的昭景两族而言,屈氏这个自春秋早期就一直屹立于楚国朝堂之上并最终见证楚国覆灭的家族才是楚国朝堂之上真正的活化石。
据史料记载,屈氏的先祖乃是公元前740年到公元前的690年在位的楚武王的次子,也是后来楚文王之弟芈瑕。
公元前690年武王薨逝、文王继位,作为弟弟的芈瑕便被兄长封在了后世湖北秭归的屈邑之地,芈瑕的后人便以封地屈为氏称屈氏。
之后出身楚国王族的屈氏便和同样出身楚国宗族的斗氏、成氏还有后来崛起的蒍氏并称为楚国政坛之上的四大家族。
整个春秋时期在楚国可以说楚王之下第一人的令尹也都是从这四个楚国王族同宗之中选出。
两百多年之后,昔日如日中天的斗氏和成氏倒在了楚国雄才大略的楚庄王的清洗之下,蒍氏也在一次又一次政坛交锋之中渐渐没落,只有屈氏依旧屹立于楚国的朝堂。
楚王芈疑能够把出使这件对于楚国来说至关重要的事情交给屈武,除了这位屈氏族子本身过人的才能之外,其身后那个如同庞然大物的屈氏或许也是楚王芈疑考虑的重要因素。
坐在专属于自己的马车之中,感受着因为地面的不平整而带来的颠簸感,作为楚国使者的屈武心中一时之间不禁有些百感交集。
此次楚王芈疑派他出使秦国除了向秦国递交有意结盟国书之外,了解已经许久亲眼见证过的秦国的实力也是他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
毕竟如果要想真正与一个国家达成盟约,除了自身最为重要的实力保障之外,根据盟友的实力开出足够的价码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虽然这十数年之中也有楚国使团造访过秦国,但是有些事情没有一定眼光是不可能从中获取到足够可靠的信息的。
所以此次楚使屈武的秦国行程不仅关系着秦楚同盟是否能够达成,也关系着楚国未来数年乃至十数年对于秦国的态度,这个任务的分量无论对于任何一个楚国官员来说都不是轻松。
从武关进入秦国以来,虽然在马车之上与驿舍之间所见所闻,或许自己所见只是秦国的细枝末节,但是楚使屈武还是为这个国家所展现在自己的一幕幕感到震撼。
最令楚使屈武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劳作在田间地头的秦国农人,以及他们不畏辛劳,辛勤耕耘之后那发自肺腑的笑容。
虽然楚国那广袤而肥沃的国土让楚地的庶人奴隶们不用多么辛劳,只需要放一把火、撒下一把种子就可以收获足够的粮食,但是那些秦人脸上那种人一见就感觉到舒服的笑容还是深深烙印在了楚使屈武的脑海之中。
作为一个贵族还是楚国朝堂之上数一数二的氏族屈氏的族子,屈武的名下当然有着数目不少的封地。
每年春耕之时作为土地主人的屈武总会巡视自己的封地,对那些为自己耕作的庶人们问好,向那些自己名下的奴隶施恩。
虽然自己每一次的问好和施恩都会引出那些人的笑容,但是在看到秦国那发自肺腑的笑容之后,屈武终于明白那些人的笑容或许有些真心但是应付自己的情况应该是占了大多数。
再想到一路之上所见到那行人商贾络绎不绝的秦国城邑,楚使屈武开始越来越对这个以前只存在于长辈话语之中的那个贫穷朴素,战力非凡的秦国感到好奇。
“秦公嬴连十八年之间,秦国的国力究竟增长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呢?”
就在楚使屈武看着窗外的风景而喃喃自语之时,一声来自前方的战马嘶鸣声打破了他的思考。
秦国都城,泾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