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这边开开心心欢庆胜利的同时,由李孝忠和武义勇指挥的大周陆军河东军团已经过了瓶形关隘口,进入大宋并代路代州境内了。
瓶形关位于飞狐径的西面,过去是宋辽边地,后来一度落入辽人之手。在辽国的西京大同府被金兵袭取后。瓶形关和整个代州就在萧干的率领下归了大宋。
而代州、宁化军、忻州和宪州等四个一度沦陷的州军又合并成立了并代路,由萧干出任并代路经略安抚使兼知代州。
不过并代路并不是一直由萧干全权统治。在过去的几年中,北宋朝廷的控制力一直在加强。毕竟在“周务派纪中堂”的主持下,大宋新军发展的非常不错,有三十余万能打的新军了。就萧干那点本钱,根本禁不住宋军新军攻打。
所以到了宣和七年的时候,只有代州、宪州、忻州三州的知州,宁化军的知军,并代路的兵马总管、都钤辖,三州一军的兵马钤辖,还并代路的两个将的正将、副将、营头、队正等职是萧干的人马在担任。其余的官职,大多都由朝廷委派的官员在担任。
也就是说,并代路现在已经变成了朝廷和萧干共管的地方了。而且朝廷的力量还挺强大的各州军的通判、参军,各县的知县、县令、主簿、县尉、教谕,全都是大宋朝廷的人!
除了这些官人,大宋朝廷还掌握着另外一件制约萧干势力的武器科举!
没错,就是科举!
科举可是一件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器!为国取士和寒门上升什么的,不过是堂而皇之的理由。皇帝老儿真正看重的,其实还是解除民间豪强武装和加强中央权威这两点。
前者很好理解,宋朝的科举主要靠儒家经典,哪怕是武举也不大讲究武艺,射个箭都不论是否中靶
而后者,也不难理解。科举考试中的礼部试和殿试都得去开封府考。只有不闹独立,忠于大宋朝廷的地方的士子,才有资格通过发解试取得去开封府考科举的机会嘛!
如果地方上造了反,也就没发解试可以考。这个地方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也就失去了通过考试获得功名的权力。
因此大宋地方上解除了武装一心一意考试求官的士大夫们,自然就要心向朝廷,反对一切形式的造反了
武好古之所以可以在燕地建国,主要因为那里本是辽国的土地。辽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大会考试,考不上宋朝的进士。而且武好古又在天津市开了大学和军校,开出了两条新的做官路线。
所以大家就去做共和的官,不和大宋朝廷混了。
西边教化团搞起来的凉国也差不多,一帮西北武夫哪里考得上进士?还是跟着章家搞天理教有前途。
而河东这边历年考取的进士虽然也不多,在北宋各转运使路中算倒数的。但终究不是燕地和河西可比的河东好歹有一点,燕地和河西根本不是宋朝的土地,那就是没有了!
既然河东是大宋科举体系中的一部分,那么河东士大夫当然也都以科举高中为第一志愿了。
代州、宪州、忻州和宁化军境内的士大夫当然也不例外,都在为高中科举而努力读。
而今年(宣和六年)又是三年一度的大比之年,过了三州一军发解试的举子们都揣着希望去开封府考试了。而没有中举的士子,则在继续努力,为了两年多以后的发解试(不出意外应该是靖康元年)而苦读。
所以当萧经略卖国投敌,东贼暴周兵入雁门(代州州治是雁门县)的消息传开后,并代路各地士大夫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
大周是不考科举的!
而且大周据说还抑兼并,行均田!
这下可如何是好?科举没得考,家里的土地说不定还会被没收,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不过还好,大周共和国虽然是不知诗的无父无君之国,但是共和军的纪律却是公认的好。是真正的秋毫无犯,不取百姓一针一线的人家可是共和国公民,堂堂的地主富农工商子弟兵!什么好东西没见过?能看得上代州这种穷地方的“一针一线”?
而且根据共和军以往的作风,打下的地盘都要查清土地,然后重新分配分给有功无地的将士!
也就是说整个代州的田地早晚都是人家的,一针一线就不要了
不管什么原因,反正共和军的军纪是出了名的好,一点都配不上“东贼”的名号。所以代州各地的一部分士绅,在共和军侵入后,都没有马上逃走,而是纷纷聚拢到州治雁门来探听风声了。
而当他们到达雁门县后,立即就被到处张贴的安民告示上的内容给吸引了。
出乎他们的预料,这份告示上非但没有提及“抑兼并”和“行均田”,而且还提到了两件让他们始料未及的好事儿开科举和不纳粮!
“什么?什么?东贼,哦,大周也要举行发解试了?还是在今年?”
“快看,考中发解试就有举人身份,有举人身份就能免200亩田的两税和一户五口的免役钱、丁口钱及其他杂派这是真的吗?”
“这里还有,还可以纳粮捐官和捐举人捐了官就是官户,可以荫400亩田和一户十口!本人还有机会授实职!捐了举人就可以直接去考礼部试,而且还是终身有效的,这可太好了!”
“这是真的吗?不是说大周共和国不开科举吗?”
“怎么不真?白纸黑字,安民告示,这还能假?过去没有科举那是因为没入主中原。在辽东幽燕蛮夷之地开什么科举?有人考吗?现在小武元首志在天下,当然要开科取士,收天下读人之心啊!”
“这才对头!治天下还得是读人”
“这下可好了,马上就可以考大周的发解试了”
“考不上也要去捐一个,不就是纳粮吗?留在家里也是发霉生虫,不如去换个功名!”
看了安民告示的一帮士大夫们都沸腾了!
本来以为大周来了就没科举了,没想到人家也开科取士了,而且条件比宋朝那边还厚。考中了举人就是终身的,还可以享受免税免役考科举和不纳粮是士大夫们做梦都能笑醒的好事儿啊!
就在这时,忽然有个去开封府考过好几发解试的老措大来了一句。
“我等都是大宋的子民,现在国家有难,我等不奋发而起,反而因为东贼开了科举而欢欣鼓舞,岂不是白读了圣贤?”
这话一出来,人人都露出了嫌恶的表情。不过也没有人和他辩论,而是四下散去。也不家去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过失?而是入城去打听消息了。
这些士大夫都是雁门地方的地头蛇,在雁门县衙,代州州衙里面都有门路衙门里的吏员都和他们有关系。
现在代州的通判、参军,雁门的知县、主簿、县尉兴许跑了死了,可这些吏员多半是投降了的。通过他们就能摸清新主人的底牌了
同一时间,在代州的知州衙门里面,河东军团的总军机武义勇正在和几个穿着宋朝官服的文官在说着话儿。
他们分别是代州的通判,雁门的知县,还有一个代州的教谕,还有一个是代州的户曹参军。统统都弃暗投明,归顺大周共和国了!
大周共和国和辽国、金国还是不一样的,不是蛮夷之邦。
谁也不能说武好古、武义久不是汉人啊!而且大周共和国的元老也几乎都是汉人。
既然都是汉人,那么大周和大宋一样,都是诸夏之邦。周灭宋,也就不是亡天下了。
现在的情况和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大宋取得柴周也没什么不同。
陈桥兵变后有多少殉国的忠臣?几乎没有吧?既然宋代周的时候没有什么人想不开,现在周代宋又有什么好想不开的?
顶多就是事二主吧赵家祖宗还谋朝篡位呢!大大的不应该啊!
“中将尽管放心,只要咱们大周的科举一开,甭管能取几个士,河东这里的读人就会高兴的不行了。其实以往历年的宋贼科举中,河东举子的数量在各转运使路中都是倒数三名以内,根本中不了几个进士。可河东这边一群措大还不乐呵呵的在考?也没几个有志之士去投靠大周天朝啊!现在大周天朝开恩科,他们又怎么会错过?”
正在说话的是个穿着绿袍的宋朝文官,三十多岁,白面长髯,脸上总是挂着讨人喜欢的笑容。
此人名叫吴表臣,温州人,大观三年进士。如今官拜代州通判。在萧干举代州归周的时候,率领代州的文官吏员出降。被委任为权知代州事。
今天武义勇把他和另外几个代州的文官都叫来,为的就是两件事儿;一是开科取士!二是筹集军粮民伕。
这两件事儿其实是一件事儿,目的就是为筹集足够的军粮和运粮的民伕,好让河东军团继续南下。
。:
瓶形关位于飞狐径的西面,过去是宋辽边地,后来一度落入辽人之手。在辽国的西京大同府被金兵袭取后。瓶形关和整个代州就在萧干的率领下归了大宋。
而代州、宁化军、忻州和宪州等四个一度沦陷的州军又合并成立了并代路,由萧干出任并代路经略安抚使兼知代州。
不过并代路并不是一直由萧干全权统治。在过去的几年中,北宋朝廷的控制力一直在加强。毕竟在“周务派纪中堂”的主持下,大宋新军发展的非常不错,有三十余万能打的新军了。就萧干那点本钱,根本禁不住宋军新军攻打。
所以到了宣和七年的时候,只有代州、宪州、忻州三州的知州,宁化军的知军,并代路的兵马总管、都钤辖,三州一军的兵马钤辖,还并代路的两个将的正将、副将、营头、队正等职是萧干的人马在担任。其余的官职,大多都由朝廷委派的官员在担任。
也就是说,并代路现在已经变成了朝廷和萧干共管的地方了。而且朝廷的力量还挺强大的各州军的通判、参军,各县的知县、县令、主簿、县尉、教谕,全都是大宋朝廷的人!
除了这些官人,大宋朝廷还掌握着另外一件制约萧干势力的武器科举!
没错,就是科举!
科举可是一件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器!为国取士和寒门上升什么的,不过是堂而皇之的理由。皇帝老儿真正看重的,其实还是解除民间豪强武装和加强中央权威这两点。
前者很好理解,宋朝的科举主要靠儒家经典,哪怕是武举也不大讲究武艺,射个箭都不论是否中靶
而后者,也不难理解。科举考试中的礼部试和殿试都得去开封府考。只有不闹独立,忠于大宋朝廷的地方的士子,才有资格通过发解试取得去开封府考科举的机会嘛!
如果地方上造了反,也就没发解试可以考。这个地方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也就失去了通过考试获得功名的权力。
因此大宋地方上解除了武装一心一意考试求官的士大夫们,自然就要心向朝廷,反对一切形式的造反了
武好古之所以可以在燕地建国,主要因为那里本是辽国的土地。辽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大会考试,考不上宋朝的进士。而且武好古又在天津市开了大学和军校,开出了两条新的做官路线。
所以大家就去做共和的官,不和大宋朝廷混了。
西边教化团搞起来的凉国也差不多,一帮西北武夫哪里考得上进士?还是跟着章家搞天理教有前途。
而河东这边历年考取的进士虽然也不多,在北宋各转运使路中算倒数的。但终究不是燕地和河西可比的河东好歹有一点,燕地和河西根本不是宋朝的土地,那就是没有了!
既然河东是大宋科举体系中的一部分,那么河东士大夫当然也都以科举高中为第一志愿了。
代州、宪州、忻州和宁化军境内的士大夫当然也不例外,都在为高中科举而努力读。
而今年(宣和六年)又是三年一度的大比之年,过了三州一军发解试的举子们都揣着希望去开封府考试了。而没有中举的士子,则在继续努力,为了两年多以后的发解试(不出意外应该是靖康元年)而苦读。
所以当萧经略卖国投敌,东贼暴周兵入雁门(代州州治是雁门县)的消息传开后,并代路各地士大夫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
大周是不考科举的!
而且大周据说还抑兼并,行均田!
这下可如何是好?科举没得考,家里的土地说不定还会被没收,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不过还好,大周共和国虽然是不知诗的无父无君之国,但是共和军的纪律却是公认的好。是真正的秋毫无犯,不取百姓一针一线的人家可是共和国公民,堂堂的地主富农工商子弟兵!什么好东西没见过?能看得上代州这种穷地方的“一针一线”?
而且根据共和军以往的作风,打下的地盘都要查清土地,然后重新分配分给有功无地的将士!
也就是说整个代州的田地早晚都是人家的,一针一线就不要了
不管什么原因,反正共和军的军纪是出了名的好,一点都配不上“东贼”的名号。所以代州各地的一部分士绅,在共和军侵入后,都没有马上逃走,而是纷纷聚拢到州治雁门来探听风声了。
而当他们到达雁门县后,立即就被到处张贴的安民告示上的内容给吸引了。
出乎他们的预料,这份告示上非但没有提及“抑兼并”和“行均田”,而且还提到了两件让他们始料未及的好事儿开科举和不纳粮!
“什么?什么?东贼,哦,大周也要举行发解试了?还是在今年?”
“快看,考中发解试就有举人身份,有举人身份就能免200亩田的两税和一户五口的免役钱、丁口钱及其他杂派这是真的吗?”
“这里还有,还可以纳粮捐官和捐举人捐了官就是官户,可以荫400亩田和一户十口!本人还有机会授实职!捐了举人就可以直接去考礼部试,而且还是终身有效的,这可太好了!”
“这是真的吗?不是说大周共和国不开科举吗?”
“怎么不真?白纸黑字,安民告示,这还能假?过去没有科举那是因为没入主中原。在辽东幽燕蛮夷之地开什么科举?有人考吗?现在小武元首志在天下,当然要开科取士,收天下读人之心啊!”
“这才对头!治天下还得是读人”
“这下可好了,马上就可以考大周的发解试了”
“考不上也要去捐一个,不就是纳粮吗?留在家里也是发霉生虫,不如去换个功名!”
看了安民告示的一帮士大夫们都沸腾了!
本来以为大周来了就没科举了,没想到人家也开科取士了,而且条件比宋朝那边还厚。考中了举人就是终身的,还可以享受免税免役考科举和不纳粮是士大夫们做梦都能笑醒的好事儿啊!
就在这时,忽然有个去开封府考过好几发解试的老措大来了一句。
“我等都是大宋的子民,现在国家有难,我等不奋发而起,反而因为东贼开了科举而欢欣鼓舞,岂不是白读了圣贤?”
这话一出来,人人都露出了嫌恶的表情。不过也没有人和他辩论,而是四下散去。也不家去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过失?而是入城去打听消息了。
这些士大夫都是雁门地方的地头蛇,在雁门县衙,代州州衙里面都有门路衙门里的吏员都和他们有关系。
现在代州的通判、参军,雁门的知县、主簿、县尉兴许跑了死了,可这些吏员多半是投降了的。通过他们就能摸清新主人的底牌了
同一时间,在代州的知州衙门里面,河东军团的总军机武义勇正在和几个穿着宋朝官服的文官在说着话儿。
他们分别是代州的通判,雁门的知县,还有一个代州的教谕,还有一个是代州的户曹参军。统统都弃暗投明,归顺大周共和国了!
大周共和国和辽国、金国还是不一样的,不是蛮夷之邦。
谁也不能说武好古、武义久不是汉人啊!而且大周共和国的元老也几乎都是汉人。
既然都是汉人,那么大周和大宋一样,都是诸夏之邦。周灭宋,也就不是亡天下了。
现在的情况和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大宋取得柴周也没什么不同。
陈桥兵变后有多少殉国的忠臣?几乎没有吧?既然宋代周的时候没有什么人想不开,现在周代宋又有什么好想不开的?
顶多就是事二主吧赵家祖宗还谋朝篡位呢!大大的不应该啊!
“中将尽管放心,只要咱们大周的科举一开,甭管能取几个士,河东这里的读人就会高兴的不行了。其实以往历年的宋贼科举中,河东举子的数量在各转运使路中都是倒数三名以内,根本中不了几个进士。可河东这边一群措大还不乐呵呵的在考?也没几个有志之士去投靠大周天朝啊!现在大周天朝开恩科,他们又怎么会错过?”
正在说话的是个穿着绿袍的宋朝文官,三十多岁,白面长髯,脸上总是挂着讨人喜欢的笑容。
此人名叫吴表臣,温州人,大观三年进士。如今官拜代州通判。在萧干举代州归周的时候,率领代州的文官吏员出降。被委任为权知代州事。
今天武义勇把他和另外几个代州的文官都叫来,为的就是两件事儿;一是开科取士!二是筹集军粮民伕。
这两件事儿其实是一件事儿,目的就是为筹集足够的军粮和运粮的民伕,好让河东军团继续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