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总在学习、k33102219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的打赏,谢谢了。【小说文学网】)
在大明京城大半年的时间,济尔哈朗尝遍酸甜苦辣,这种卑躬屈膝谈判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不过济尔哈朗很明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大清国争取时间,而且从某种程度上面说,要是这次的谈判能够顺利,说不定会引发大明朝廷出现一些变故的。
济尔哈朗是全权代表,谈判的事情,不需要请示和汇报,直接就可以拍板的,但为了拖延时间,济尔哈朗还是装作要汇报的样子,在很多细枝末节的问题上面,反反复复的表示要请示,要禀报,自己不能够随便的做出来决定。
谈判延续到后来,就连济尔哈朗自己都感觉到,这出荒唐的闹剧,没有必要继续演下去了,反正谈判没有任何的作用,皇太极不会执行,大明朝廷提出来的条件,尽管答应就是了,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到了谈判的后期,包括恢复建州卫,包括撤销大清国等等条件,济尔哈朗一股脑的答应下来,他也想着早日回到沈阳去了。
就在谈判快要结束的时候,济尔哈朗接到了皇太极的密函。
密函说到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确立皇太子的事宜,皇太极准备确立豪格为皇太子,第二件事情是关于江宁营征伐草原的事宜,包括察哈尔部落被彻底剿灭,草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件事情是有关谈判的事宜,尽早结束,没有必须继续拖延下去了。
除开第三件事情。其余两件事情,对济尔哈朗的震动都是很大的。
豪格出任皇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上,这有可能对大清国未来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豪格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好。特别是皇太极上次突然的昏迷之后,豪格甚至与多尔衮出现了言语上面的冲突。济尔哈朗很清楚,多尔衮对皇太极是绝对服从的,不管是从威信和能力方面说,多尔衮都无法和皇太极匹敌,而且皇太极是信任多尔衮的,这样的关系,能够长时间的维持下去,可一旦皇太极龙御归天了。那就说不清楚了。
多尔衮肯定是不服豪格的,一旦豪格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不是会对多尔衮展开清算,或者说多尔衮会奋起放抗,甚至是另起炉灶,那都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不过皇太极如今将豪格扶上马,带着豪格熟悉朝廷里面的事情,慢慢的为豪格树立起来威信。也许事情会出现转机的。
不管怎么说,豪格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太极。局面有可能出现动荡,这是要高度重视的,想必皇太极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苏天成带领江宁营,进攻草原部落,而且剿灭了察哈尔部落,这件事情。对草原部落的影响是巨大的,肯定令草原的局面出现了变化,大清国独统草原的格局,会出现巨大变化,一些草原部落的态度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大明京师的时间长了。济尔哈朗也听说了不少苏天成的事情,知道大明的崇祯皇帝,是非常信任苏天成的,大明内阁大臣之中,唯独苏天成是带领军队,在外面作战的,这样的情况,在大明朝的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由此可见,苏天成在大明的地位是非常稳固的,这样的情况,对大清国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有些时候,济尔哈朗也分析苏天成,要说苏天成也是大明朝廷的奇迹了,殿试榜眼,但从来没有在朝廷里面为官,一直都是外放,所建立起来的功勋,远远超过了朝廷里面的诸多文武大臣,有关苏天成剿灭大明流寇的事迹,酒楼和茶楼里面,很多说书的,都讲到了这些事情,苏天成所表现出来的睿智,以及预判的准确性,令济尔哈朗感觉到吃惊和心寒。
济尔哈朗代表大清国,前往大明京师谈判的时候,应该是两边偃旗息鼓的时候,可偏偏在这个时候,苏天成带领大军,前往草原征伐,大乱了大清国的部署,也搅乱了皇太极的计划,这个拖延时间的举措,不可能完全实现了。
皇太极的两个目的,济尔哈朗是非常清楚的,一方面是争取到喘息的时间,凝聚力量,另外一个方面,是更加重要的,那就是通过俯首称臣的举措,迷惑大明朝廷,迷惑崇祯皇帝,让崇祯皇帝对大权在握的苏天成产生怀疑的心理,要知道苏天成的权力太大了,肯定是威胁到皇权了,只要崇祯皇帝感觉没有什么威胁存在了,就有可能动手清理内部了。
可惜这两件事情,目前都没有看见迹象。
苏天成每次行动,都能够抓住关键的地方,譬如说征伐草原,草原部落是大清国重要的依靠,要是草原出现变故,大清国的实力将会被极大的削弱,在接到皇太极的密函之后,济尔哈朗曾经就明军进攻草原的事宜,提出来了抗议,可惜的是,大明朝廷根本就没有承认大清国,也就不会承认草原归属于大清国。
济尔哈朗不知道,皇太极还在做着什么样的准备,虽然皇太极的密函之中,没有点名态度,可他明白,自己必须要马上离开大明京城了,要是大清国立下皇太极的消息传来,自己无法解释,大明朝廷也会怀疑谈判的诚意。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济尔哈朗有些心灰意冷了,谈判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因为苏天成征伐草原,让这一次的谈判,被看做是笑话了。
到了三月底,济尔哈朗主动提出来,谈判的事宜,可以结束了,签下文书之后,自己会回到沈阳去,开始执行这些决定。
负责谈判事宜的大明官员,当然高兴了,可以说这次的谈判,比预期的效果好很多,虽然说谈判的时间很长,为了很多的问题,双方发生过不少的争执,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济尔哈朗代表后金,几乎答应了所有的要求,特别是恢复建州卫的提议,要知道,恢复建州卫之后,卫所的驻地就是沈阳。
大明负责谈判事宜的官员,从来就没有提到过大清国,这不属于谈判的内容,大明朝廷压根没有承认什么大清国。
济尔哈朗还必须要考虑到回到沈阳的态度问题。
前些天,他收到了多尔衮的密函,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事情,多尔衮在密函里面,虽没有明说豪格的事情,以及皇太子的事情,但语气是不满意的,认为豪格的缺陷是不少的,认为自己建立的功劳是很大的。
多尔衮的这种态度,让济尔哈朗担心,他数次听说了,皇太极的身体不是很好,甚至在上朝的时候,偶尔都不能够坚持下去了,要知道皇太极是非常要强的人,不是真正的挺不住,是绝对不会哦表现出来软弱的。
其实济尔哈朗早就向皇太极表明了态度,一定要支持豪格的,也就是支持皇太极做出来的决定,相信,如此表态的不止他一人。
皇太极的态度,尽管身在大明京城,但济尔哈朗能够体会到,豪格率领大军,出征草原,对付苏天成和江宁营,这就是非常明确的态度,草原部落对于大清国来说,太重要了,让豪格到草原去,与草原部落的首领熟悉,建立起来不一般的关系,也就是在取得支持,从实际的作战能力来说,这样的征伐,应该是多尔衮领军的。
在大清国掌握满八旗的,才是真正的权贵之中的顶尖者。
皇太极亲自掌管正黄旗和镶黄旗,代善掌握正红旗和镶红旗,多尔衮掌握正白旗,多铎掌握镶白旗,豪格掌握正蓝旗,自己掌握镶蓝旗。
这六个人,是大清国站在最上面的权贵。
豪格出任皇太子,能够直接掌握的,有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力量是不弱的,但正白旗和镶白旗,恐怕不会彻底服从的。
到了这个时候,代善与他济尔哈朗,就是非常关键的人物了。
代善的态度,一定是支持皇太极的,自从正红旗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代善从大明的京城回到沈阳之后,济尔哈朗就感觉到,代善的态度完全变化了,以前那种超脱的态度,不存在了,皇太极对代善的担心,也明显减弱了,皇太极确定豪格为皇太子,代善肯定是赞成,而且是完全支持的,可惜这里面还是有些奥妙,那就是代善的权势,也比不上以前了。
这种情况下,济尔哈朗的态度就显得很是关键了。
济尔哈朗当然是支持皇太极的,从自身的遭遇之中,济尔哈朗有着太多的体会了,大清国顶层的斗争,一样是激烈的,不容小觑的,稍微不注意,也会落得身败名裂,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面,济尔哈朗历来都是能够把握住自己的。
因为时间的紧迫性,到了三月底,济尔哈朗结束了所有的谈判,代表大清国,签署了文书,将文书送到沈阳,等候皇太极签署,自己则开始准备离开了。
等待的过程之中,济尔哈朗已经做好了选择,回到沈阳之后,他会马上表态,表示对皇太极和豪格的支持。(未完待续。。)
在大明京城大半年的时间,济尔哈朗尝遍酸甜苦辣,这种卑躬屈膝谈判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不过济尔哈朗很明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大清国争取时间,而且从某种程度上面说,要是这次的谈判能够顺利,说不定会引发大明朝廷出现一些变故的。
济尔哈朗是全权代表,谈判的事情,不需要请示和汇报,直接就可以拍板的,但为了拖延时间,济尔哈朗还是装作要汇报的样子,在很多细枝末节的问题上面,反反复复的表示要请示,要禀报,自己不能够随便的做出来决定。
谈判延续到后来,就连济尔哈朗自己都感觉到,这出荒唐的闹剧,没有必要继续演下去了,反正谈判没有任何的作用,皇太极不会执行,大明朝廷提出来的条件,尽管答应就是了,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到了谈判的后期,包括恢复建州卫,包括撤销大清国等等条件,济尔哈朗一股脑的答应下来,他也想着早日回到沈阳去了。
就在谈判快要结束的时候,济尔哈朗接到了皇太极的密函。
密函说到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确立皇太子的事宜,皇太极准备确立豪格为皇太子,第二件事情是关于江宁营征伐草原的事宜,包括察哈尔部落被彻底剿灭,草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件事情是有关谈判的事宜,尽早结束,没有必须继续拖延下去了。
除开第三件事情。其余两件事情,对济尔哈朗的震动都是很大的。
豪格出任皇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上,这有可能对大清国未来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豪格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好。特别是皇太极上次突然的昏迷之后,豪格甚至与多尔衮出现了言语上面的冲突。济尔哈朗很清楚,多尔衮对皇太极是绝对服从的,不管是从威信和能力方面说,多尔衮都无法和皇太极匹敌,而且皇太极是信任多尔衮的,这样的关系,能够长时间的维持下去,可一旦皇太极龙御归天了。那就说不清楚了。
多尔衮肯定是不服豪格的,一旦豪格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不是会对多尔衮展开清算,或者说多尔衮会奋起放抗,甚至是另起炉灶,那都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不过皇太极如今将豪格扶上马,带着豪格熟悉朝廷里面的事情,慢慢的为豪格树立起来威信。也许事情会出现转机的。
不管怎么说,豪格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太极。局面有可能出现动荡,这是要高度重视的,想必皇太极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苏天成带领江宁营,进攻草原部落,而且剿灭了察哈尔部落,这件事情。对草原部落的影响是巨大的,肯定令草原的局面出现了变化,大清国独统草原的格局,会出现巨大变化,一些草原部落的态度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大明京师的时间长了。济尔哈朗也听说了不少苏天成的事情,知道大明的崇祯皇帝,是非常信任苏天成的,大明内阁大臣之中,唯独苏天成是带领军队,在外面作战的,这样的情况,在大明朝的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由此可见,苏天成在大明的地位是非常稳固的,这样的情况,对大清国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有些时候,济尔哈朗也分析苏天成,要说苏天成也是大明朝廷的奇迹了,殿试榜眼,但从来没有在朝廷里面为官,一直都是外放,所建立起来的功勋,远远超过了朝廷里面的诸多文武大臣,有关苏天成剿灭大明流寇的事迹,酒楼和茶楼里面,很多说书的,都讲到了这些事情,苏天成所表现出来的睿智,以及预判的准确性,令济尔哈朗感觉到吃惊和心寒。
济尔哈朗代表大清国,前往大明京师谈判的时候,应该是两边偃旗息鼓的时候,可偏偏在这个时候,苏天成带领大军,前往草原征伐,大乱了大清国的部署,也搅乱了皇太极的计划,这个拖延时间的举措,不可能完全实现了。
皇太极的两个目的,济尔哈朗是非常清楚的,一方面是争取到喘息的时间,凝聚力量,另外一个方面,是更加重要的,那就是通过俯首称臣的举措,迷惑大明朝廷,迷惑崇祯皇帝,让崇祯皇帝对大权在握的苏天成产生怀疑的心理,要知道苏天成的权力太大了,肯定是威胁到皇权了,只要崇祯皇帝感觉没有什么威胁存在了,就有可能动手清理内部了。
可惜这两件事情,目前都没有看见迹象。
苏天成每次行动,都能够抓住关键的地方,譬如说征伐草原,草原部落是大清国重要的依靠,要是草原出现变故,大清国的实力将会被极大的削弱,在接到皇太极的密函之后,济尔哈朗曾经就明军进攻草原的事宜,提出来了抗议,可惜的是,大明朝廷根本就没有承认大清国,也就不会承认草原归属于大清国。
济尔哈朗不知道,皇太极还在做着什么样的准备,虽然皇太极的密函之中,没有点名态度,可他明白,自己必须要马上离开大明京城了,要是大清国立下皇太极的消息传来,自己无法解释,大明朝廷也会怀疑谈判的诚意。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济尔哈朗有些心灰意冷了,谈判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因为苏天成征伐草原,让这一次的谈判,被看做是笑话了。
到了三月底,济尔哈朗主动提出来,谈判的事宜,可以结束了,签下文书之后,自己会回到沈阳去,开始执行这些决定。
负责谈判事宜的大明官员,当然高兴了,可以说这次的谈判,比预期的效果好很多,虽然说谈判的时间很长,为了很多的问题,双方发生过不少的争执,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济尔哈朗代表后金,几乎答应了所有的要求,特别是恢复建州卫的提议,要知道,恢复建州卫之后,卫所的驻地就是沈阳。
大明负责谈判事宜的官员,从来就没有提到过大清国,这不属于谈判的内容,大明朝廷压根没有承认什么大清国。
济尔哈朗还必须要考虑到回到沈阳的态度问题。
前些天,他收到了多尔衮的密函,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事情,多尔衮在密函里面,虽没有明说豪格的事情,以及皇太子的事情,但语气是不满意的,认为豪格的缺陷是不少的,认为自己建立的功劳是很大的。
多尔衮的这种态度,让济尔哈朗担心,他数次听说了,皇太极的身体不是很好,甚至在上朝的时候,偶尔都不能够坚持下去了,要知道皇太极是非常要强的人,不是真正的挺不住,是绝对不会哦表现出来软弱的。
其实济尔哈朗早就向皇太极表明了态度,一定要支持豪格的,也就是支持皇太极做出来的决定,相信,如此表态的不止他一人。
皇太极的态度,尽管身在大明京城,但济尔哈朗能够体会到,豪格率领大军,出征草原,对付苏天成和江宁营,这就是非常明确的态度,草原部落对于大清国来说,太重要了,让豪格到草原去,与草原部落的首领熟悉,建立起来不一般的关系,也就是在取得支持,从实际的作战能力来说,这样的征伐,应该是多尔衮领军的。
在大清国掌握满八旗的,才是真正的权贵之中的顶尖者。
皇太极亲自掌管正黄旗和镶黄旗,代善掌握正红旗和镶红旗,多尔衮掌握正白旗,多铎掌握镶白旗,豪格掌握正蓝旗,自己掌握镶蓝旗。
这六个人,是大清国站在最上面的权贵。
豪格出任皇太子,能够直接掌握的,有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力量是不弱的,但正白旗和镶白旗,恐怕不会彻底服从的。
到了这个时候,代善与他济尔哈朗,就是非常关键的人物了。
代善的态度,一定是支持皇太极的,自从正红旗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代善从大明的京城回到沈阳之后,济尔哈朗就感觉到,代善的态度完全变化了,以前那种超脱的态度,不存在了,皇太极对代善的担心,也明显减弱了,皇太极确定豪格为皇太子,代善肯定是赞成,而且是完全支持的,可惜这里面还是有些奥妙,那就是代善的权势,也比不上以前了。
这种情况下,济尔哈朗的态度就显得很是关键了。
济尔哈朗当然是支持皇太极的,从自身的遭遇之中,济尔哈朗有着太多的体会了,大清国顶层的斗争,一样是激烈的,不容小觑的,稍微不注意,也会落得身败名裂,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面,济尔哈朗历来都是能够把握住自己的。
因为时间的紧迫性,到了三月底,济尔哈朗结束了所有的谈判,代表大清国,签署了文书,将文书送到沈阳,等候皇太极签署,自己则开始准备离开了。
等待的过程之中,济尔哈朗已经做好了选择,回到沈阳之后,他会马上表态,表示对皇太极和豪格的支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