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了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之后,苏天成才发现,原来朱审馨说到京城里面的议论,很是委婉,关于皇亲国戚步入朝廷做官的事情,反对的声音很是强烈,甚至有御史和给事中,准备着在朝堂上面,以死相谏,阻止这项政策的推行,内中的原因是很多的,不过苏天成分析出来的原因,是主要的原因。(文学网)
朝廷里面的党争,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远在地方上的苏天成,并不是很了解这些情况,所以说,他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是说服了皇上,一切的事情都是顺理成章了,殊不知现实情况,远非这样。
孙承宗等人,承受着强大的压力,几乎所有的朝廷官员,都是反对的,要命的还不是这方面的原因,就连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等三人,态度也在发生动摇。
看来皇权和臣权的斗争,完全凸显出来了,想要做好这件事情,确实不简单。
皇上依旧不能够出来召见大臣,所以说,苏天成想着见到皇上,再一次阐述观点的想法,显然是做梦。
其实苏天成是没有充分的预计到压力的。
不要说藩王和藩王世子,就算是迎娶公主和郡主的仪宾,都不能够进入官场,而且其家人都不能够进入官场,可见明朝的这种规矩,是多么的严格。
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三人,需要对抗的几乎是整个朝廷的官员。
孙承宗的神情很是严肃,他已经知道了苏天成的来意。
刘宗周和黄道周坐在一边。暂时没有说话。
眼前的这种气势,已经说明了形势是多么的严峻。
苏天成慢慢醒悟过来了。看来在大明朝,想要做每一件事情,都不亚于一场恶战,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恳请皇上下圣旨,还要说服具体办事的官员。
“坤元,你说的事情,老夫已经考虑很久了。只是目前朝廷之中,议论很多,诸多的同僚,几乎都是不同意藩王以及藩王世子出来做官的,至于说参加科举考试,更是不行,老夫也归纳了不少的意见。写成了奏折,你先看看。”
接过奏折的时候,苏天成的心在下沉,看来孙承宗等人,认识确实是有所改变的。
他用最快的时间,看完了奏折。孙承宗等人提出来的意见,并非是不推行这项政策,而是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暂缓推进。
苏天成沉默了好一会。
他需要思考,在皇上面前说的那些话。不需要在孙承宗等人的面前说,他们都是明白的。目前最大的压力,是这项政策,已经触及到文官集团的切身利益,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什么事情都是能够做出来的,在这件事情上面,皇上成为了孤家寡人。
此刻,苏天成禁不住有些佩服朱由检了,难怪朱由检要求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三人共同来办理这件事情,看来还没有开始推行,朱由检就知道了压力。
这个时候,苏天成不得不再一次的绞尽脑汁,彻底说法孙承宗等人了。
不管怎么说,孙承宗等人,也是文官集团之中的人,而且是重要的力量,推行这项政策,他们也可能受到影响的,刘宗周和黄道周两人,是大儒,认识更是有些固化了。
“晚辈看过奏折了,感觉到诸位大人提出来这份奏折,有些不合时宜。”
仿佛知道苏天成要这样说,三人没有太大的反应。
“坤元,那你说说,老夫和刘大人、黄大人应该怎么做。”
“晚辈不敢指使诸位大人应该怎么做,晚辈只能够说出来自身的看法,供诸位大人参考。”
孙承宗等人都没有说话,看着苏天成。
“晚辈与诸位大人之间,关系不一般,所以说,晚辈说话很是直白,还请诸位大人能够耐心听晚辈的解释。”
“藩王以及藩王世子进入朝廷为官做事,这是晚辈提出来的建议,这里面的道理,晚辈不想做过多的解释,抛开那些所谓的借口,仅仅是说到要害的地方。”
“朝廷内部的党争情况,晚辈没有亲身经历,说不上特别的清楚,但晚辈力主创立中兴学社,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党争,如今的科举取士,已经陷入到党争里面,晚辈和张溥之间的交锋,诸位大人都是清楚的,就是要打压复社的力量,限制复社将黑手伸到科举取士之中去,或许诸位大人觉得,存在党争是必然的,不会形成多大的问题,晚辈就这个问题,专门说明一下。”
“晚辈也认为,党争是永远存在的,不可能杜绝,但党争的发展,有一个最为主要的限制,那就是当国家遭遇到危难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团结一心,不能够因为自身的利益,做出来有损国家的事情,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
“北方遭遇灾害多年,皇上一直都想着,能够从富庶的南方,调集物资支援北方,但这样的努力,付诸东流了,眼看着北方大批的流民,流离失所,冻饿致死,可南方的诸多士绅富户,无动于衷,依旧顾着自身的利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因为朝廷里面,某些大人想到的,就是自家的利益,害怕因为支援北方,自身的财富受到了影响。”
“再来看剿灭流寇的事宜,流寇大多在北方活动,南方很少受到关联,所以说,对流寇没有太多的印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朝廷在剿灭流寇之时,南方的士绅富户坐而论道,甚至是品头论足,认为这样的事情,不值得大动干戈,流寇毕竟是大明的子民,需要招抚,因为这些狗屁的认识和理论,导致流寇猖獗这么多年,国家遭受了多大的损失。”
“说到后金鞑子的事宜,更加的令人气愤,南方的一些士绅富户,为了自家能够发财,不管鞑子是如何的凶残,依旧暗中和鞑子有生意上的往来,在他们看来,剿灭鞑子是朝廷的事情,是皇上需要操心的事情,他们的任务就是掌握权力,就是发财。”
“每当皇上准备想办法,增加国库收入的时候,总是有一些官员跳出来,满嘴什么与民争利,什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等等,可惜他们的本意,根本就不在这个地方,他们想到的是自身的利益,土地兼并的情况,已经是非常严重了,这些土地究竟到了谁的手里,还不是那些士绅富户的手里,朝廷若是加征赋税,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士绅富户。”
“晚辈还有不少的例子,不想一一列举了,晚辈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想到的办法,就是让皇亲国戚出来做事情,晚辈的目的是巩固皇权,限制臣权,虽然这不是治本的办法,但改变总是要一步步来的。”
“朝廷里面的诸多大人,想必也明白了这里面的含义,表面上,他们不好意思说出来反对的话语,借着什么藩王作乱等话语,来限制藩王以及藩王世子进入朝廷,内心里面,他们其实是在巩固自身的权势,不准他们来分一杯羹。”
“存在这种认识的,主要还是朝廷里面某些真正掌握权势的大人,至于说下面的诸多官吏,无非是跟着维护罢了,须知每一个科举考试的官员,还没有进入朝廷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某些官僚集团的学生,他们一定要听恩师的话,否则就是欺师灭祖。”
“晚辈清楚,让藩王和藩王世子进入朝廷,成为朝廷官员,不是嘴上说的那么简单,尽管说皇上下旨了,可反对的人依旧要做出来最后的博弈,拼命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诸位大人遇见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坠凌云之志,皇上让孙大人、刘大人和黄大人共同来办理这件事情,也是考虑到其中的难处了,若是诸位大人因为眼前的困难,暂时压住了,或者说干脆不推行了,晚辈担心,我大明朝难以出现根本性的改变。”
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三人,看着苏天成,好半天没有说话,他们万万想不到,苏天成会说出来这样的一番话语,这些话语,若是被朝廷里面某些大人听到了,还不下狠手,拼命的清除眼中钉啊,不过苏天成说的这番话语,确实有道理,说出来了事情的原为,看似复杂的局面背后,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好半天过去,孙承宗才开口说话了。
“想不到啊,老夫真的想不到啊,坤元竟然有着如此直白的认识,老夫惭愧了,还是想到的太多了,老夫都这样的年纪了,还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也罢,老夫就拼上这把老骨头,竭力推进此事。”
刘宗周和黄道周也接着表态了。
看见这样的情形,苏天成很是欣慰,当然,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复制,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三人,长时间和他在一起,而且经过了中兴学社的熏陶,三人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能够接受他提出来的观点,若是换做其他人,基本没有可能性的。
既然孙承宗下定了决心,苏天成知晓,藩王和藩王世子入朝为官的事情,马上就可以推开了,至于说后面的情况如何,只有天知道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朝廷里面的党争,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远在地方上的苏天成,并不是很了解这些情况,所以说,他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是说服了皇上,一切的事情都是顺理成章了,殊不知现实情况,远非这样。
孙承宗等人,承受着强大的压力,几乎所有的朝廷官员,都是反对的,要命的还不是这方面的原因,就连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等三人,态度也在发生动摇。
看来皇权和臣权的斗争,完全凸显出来了,想要做好这件事情,确实不简单。
皇上依旧不能够出来召见大臣,所以说,苏天成想着见到皇上,再一次阐述观点的想法,显然是做梦。
其实苏天成是没有充分的预计到压力的。
不要说藩王和藩王世子,就算是迎娶公主和郡主的仪宾,都不能够进入官场,而且其家人都不能够进入官场,可见明朝的这种规矩,是多么的严格。
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三人,需要对抗的几乎是整个朝廷的官员。
孙承宗的神情很是严肃,他已经知道了苏天成的来意。
刘宗周和黄道周坐在一边。暂时没有说话。
眼前的这种气势,已经说明了形势是多么的严峻。
苏天成慢慢醒悟过来了。看来在大明朝,想要做每一件事情,都不亚于一场恶战,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恳请皇上下圣旨,还要说服具体办事的官员。
“坤元,你说的事情,老夫已经考虑很久了。只是目前朝廷之中,议论很多,诸多的同僚,几乎都是不同意藩王以及藩王世子出来做官的,至于说参加科举考试,更是不行,老夫也归纳了不少的意见。写成了奏折,你先看看。”
接过奏折的时候,苏天成的心在下沉,看来孙承宗等人,认识确实是有所改变的。
他用最快的时间,看完了奏折。孙承宗等人提出来的意见,并非是不推行这项政策,而是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暂缓推进。
苏天成沉默了好一会。
他需要思考,在皇上面前说的那些话。不需要在孙承宗等人的面前说,他们都是明白的。目前最大的压力,是这项政策,已经触及到文官集团的切身利益,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什么事情都是能够做出来的,在这件事情上面,皇上成为了孤家寡人。
此刻,苏天成禁不住有些佩服朱由检了,难怪朱由检要求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三人共同来办理这件事情,看来还没有开始推行,朱由检就知道了压力。
这个时候,苏天成不得不再一次的绞尽脑汁,彻底说法孙承宗等人了。
不管怎么说,孙承宗等人,也是文官集团之中的人,而且是重要的力量,推行这项政策,他们也可能受到影响的,刘宗周和黄道周两人,是大儒,认识更是有些固化了。
“晚辈看过奏折了,感觉到诸位大人提出来这份奏折,有些不合时宜。”
仿佛知道苏天成要这样说,三人没有太大的反应。
“坤元,那你说说,老夫和刘大人、黄大人应该怎么做。”
“晚辈不敢指使诸位大人应该怎么做,晚辈只能够说出来自身的看法,供诸位大人参考。”
孙承宗等人都没有说话,看着苏天成。
“晚辈与诸位大人之间,关系不一般,所以说,晚辈说话很是直白,还请诸位大人能够耐心听晚辈的解释。”
“藩王以及藩王世子进入朝廷为官做事,这是晚辈提出来的建议,这里面的道理,晚辈不想做过多的解释,抛开那些所谓的借口,仅仅是说到要害的地方。”
“朝廷内部的党争情况,晚辈没有亲身经历,说不上特别的清楚,但晚辈力主创立中兴学社,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党争,如今的科举取士,已经陷入到党争里面,晚辈和张溥之间的交锋,诸位大人都是清楚的,就是要打压复社的力量,限制复社将黑手伸到科举取士之中去,或许诸位大人觉得,存在党争是必然的,不会形成多大的问题,晚辈就这个问题,专门说明一下。”
“晚辈也认为,党争是永远存在的,不可能杜绝,但党争的发展,有一个最为主要的限制,那就是当国家遭遇到危难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团结一心,不能够因为自身的利益,做出来有损国家的事情,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
“北方遭遇灾害多年,皇上一直都想着,能够从富庶的南方,调集物资支援北方,但这样的努力,付诸东流了,眼看着北方大批的流民,流离失所,冻饿致死,可南方的诸多士绅富户,无动于衷,依旧顾着自身的利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因为朝廷里面,某些大人想到的,就是自家的利益,害怕因为支援北方,自身的财富受到了影响。”
“再来看剿灭流寇的事宜,流寇大多在北方活动,南方很少受到关联,所以说,对流寇没有太多的印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朝廷在剿灭流寇之时,南方的士绅富户坐而论道,甚至是品头论足,认为这样的事情,不值得大动干戈,流寇毕竟是大明的子民,需要招抚,因为这些狗屁的认识和理论,导致流寇猖獗这么多年,国家遭受了多大的损失。”
“说到后金鞑子的事宜,更加的令人气愤,南方的一些士绅富户,为了自家能够发财,不管鞑子是如何的凶残,依旧暗中和鞑子有生意上的往来,在他们看来,剿灭鞑子是朝廷的事情,是皇上需要操心的事情,他们的任务就是掌握权力,就是发财。”
“每当皇上准备想办法,增加国库收入的时候,总是有一些官员跳出来,满嘴什么与民争利,什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等等,可惜他们的本意,根本就不在这个地方,他们想到的是自身的利益,土地兼并的情况,已经是非常严重了,这些土地究竟到了谁的手里,还不是那些士绅富户的手里,朝廷若是加征赋税,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士绅富户。”
“晚辈还有不少的例子,不想一一列举了,晚辈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想到的办法,就是让皇亲国戚出来做事情,晚辈的目的是巩固皇权,限制臣权,虽然这不是治本的办法,但改变总是要一步步来的。”
“朝廷里面的诸多大人,想必也明白了这里面的含义,表面上,他们不好意思说出来反对的话语,借着什么藩王作乱等话语,来限制藩王以及藩王世子进入朝廷,内心里面,他们其实是在巩固自身的权势,不准他们来分一杯羹。”
“存在这种认识的,主要还是朝廷里面某些真正掌握权势的大人,至于说下面的诸多官吏,无非是跟着维护罢了,须知每一个科举考试的官员,还没有进入朝廷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某些官僚集团的学生,他们一定要听恩师的话,否则就是欺师灭祖。”
“晚辈清楚,让藩王和藩王世子进入朝廷,成为朝廷官员,不是嘴上说的那么简单,尽管说皇上下旨了,可反对的人依旧要做出来最后的博弈,拼命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诸位大人遇见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坠凌云之志,皇上让孙大人、刘大人和黄大人共同来办理这件事情,也是考虑到其中的难处了,若是诸位大人因为眼前的困难,暂时压住了,或者说干脆不推行了,晚辈担心,我大明朝难以出现根本性的改变。”
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三人,看着苏天成,好半天没有说话,他们万万想不到,苏天成会说出来这样的一番话语,这些话语,若是被朝廷里面某些大人听到了,还不下狠手,拼命的清除眼中钉啊,不过苏天成说的这番话语,确实有道理,说出来了事情的原为,看似复杂的局面背后,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好半天过去,孙承宗才开口说话了。
“想不到啊,老夫真的想不到啊,坤元竟然有着如此直白的认识,老夫惭愧了,还是想到的太多了,老夫都这样的年纪了,还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也罢,老夫就拼上这把老骨头,竭力推进此事。”
刘宗周和黄道周也接着表态了。
看见这样的情形,苏天成很是欣慰,当然,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复制,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三人,长时间和他在一起,而且经过了中兴学社的熏陶,三人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能够接受他提出来的观点,若是换做其他人,基本没有可能性的。
既然孙承宗下定了决心,苏天成知晓,藩王和藩王世子入朝为官的事情,马上就可以推开了,至于说后面的情况如何,只有天知道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