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之前宁家的舅舅给我捎来了口信。”
宁家,是纪常登生母宁妃的姓氏。宁妃红颜薄命,侥幸生下九皇子纪常登,没活几年就走了。
纪常登一直默默无闻,宁家那边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动作。
如今纪常登入住东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宁家的舅舅反而有了动静。
隆泰帝稍一想便明白其意了,态度平静道:“任人唯贤,你舅舅家什么能耐,就做什么事。”
按理来说,纪常登当了太子,他外家也应该封个爵位虚衔以示恩宠,不过隆泰帝并不想这么做。
本身纪常登是宁妃的儿子,宁妃不是他心仪的妃嫔,只不过纪常登当了太子,她这个生母母凭子贵,直接封了妃。并不代表,隆泰帝很喜欢宁妃。
而且,隆泰帝为了纪常登将来更名正言顺一点,索性叫纪常登挂名在昭德皇后名下了。
正宫嫡出,他比纪常赫多了一层优势。既然如此,宁家也谈不上正儿八经的娘家了,东平郡公府霍家才是纪常登正式的外家。
如果宁家安分守己,大可等纪常登登基后,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与无人能比的尊荣繁华。
只不过,看情况,宁家因为纪常登,有些蠢蠢欲动。
“父皇,儿臣的几个表姐妹到了年纪了,不知儿臣能否备份薄礼,代父皇慰问一下?”
眼下正处福慧长公主丧期,纪常登也换上了玄衣服丧,不比昔日的雍容华贵。
纪常登的一双眼睛明亮澄澈,隆泰帝见之心神恍惚,语气软了些许,“你想送就送吧。好歹是你的外家,给点应该有的面子也是可行的。”
宁家目前来说没有那个本事扰乱朝纲,隆泰帝暂时没必要提防宁家。
纪常登的几个表姐妹年纪比他大了好几岁有余,原本是预定一户当地的一普通员外家嫁过去,当然,现在多了一个当太子的表弟纪常登,这些宁家姊妹自然不愿意如此草草一生。
提及宁家了,纪韶元有话要说了。
“弟弟,不知你是否见过宁家的小姐们?”
纪韶元不是无风不起浪的人。
对宁家,纪韶元花了心思去调查,见他们虽然有点小心思,但胜在人老实巴交,不会惹出大乱子,稍稍放心了点。
没想到的是,宁家部分人仗着多了一个太子外孙,干脆在外面收了一些不该收的东西。
只能说,人飘了,做出蠢事是迟早的事情。
纪常登一愣,“未曾见面。姐姐见过她们吗?”
都是女眷,想见还是可以的。
纪韶元微微一笑,“我哪敢宣召宁家的人呢?我这些日子忙得很,人是没见几个,就是听说他们这阵子很受欢迎,手头宽裕。”
话无需说得太明白,半隐半现就够了。
隆泰帝很快回过味了,神色漠然,“提醒宁震,别做些容易抹黑太子的事情。”
宁家到底是一路穷过来的,一朝见到富贵,心思就多了。
得亏他们不敢做伤天害理的坏事,否则的话,隆泰帝不介意来一个以儆效尤,警告这批皇亲国戚。
宁震,宁妃的哥哥。宁妃入宫时,宁妃哥哥娶妻生子了,纪常登这些年在宫里,一直未曾收过宁家的书信或照拂。
外戚宦官,历朝历代最为忌讳的事。
纪常登本身对宁家就没有太大的感情,眼下他们惹出事,纪常登语气淡淡,“儿臣托人捎去书信一封,想来宁家舅舅会听话的。”
宁震再怎么愚蠢,也明白他若得罪了太子外甥,日后宁家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宁家人多,不给点甜头,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
纪韶元提出意见。
宁震容易解决,毕竟是大人,但宁家的小辈可就未必了。本来宁妃入宫,也是因为宁家重男轻女,从小到大待宁妃不如待宁震好。等宁妃十二岁后,宁家爹娘想用女儿的嫁妆当做给儿子娶妻的聘礼,谋定一八十岁的富商,让宁妃当第十八房小妾,得亏宁妃心思活络,趁着宫中招收宫女,索性报了名,逃之夭夭。
宁妃入宫以来,素来不与人为恶,口碑不错。她会被隆泰帝宠幸,纯属偶然。
宁妃去世后,宁家也是隔了好久才知道这件事的。宁家上下不喜宁妃的“叛逆”,连带着对纪常登,更是冷眼旁观。
谁能想到,纪常登出人头地,宁妃也苦尽甘来了?
宁家这些小辈不知宁妃与宁家的恩怨情仇,只知道宁妃是他们的小姑,宁家多了一个太子外孙纪常登。
像宁家这副做派,民间数不胜数,宁家还算好一点,不至于溺婴杀婴。
一些更落后欠发达地区,溺死女婴现象几乎是屡见不鲜。
隆泰帝眯了眯眼,“宁震平庸无才,全靠他家的媳妇娘家养他。老九的这些表姐妹,将来出嫁,多给点钱就行了,宁妃生前与他们疏远,没道理死后还能亲热一家子。”
宁妃即便不是隆泰帝的心头好,可她的一些想法,隆泰帝还是有考虑的。
宁家,不宜太过风光,给点钱就打发走吧,反正纪常登在,无人敢欺负宁家。
当然,宁家若又像之前那样随意处理或安排家中的姑娘,那么纪常登并不会视若无睹。
——宁妃的故事,别再重复上演了。
纪常登闻言,深以为然,“父皇言之有理。宁家的表姐妹,儿臣打算每人都送一些绸缎首饰,以做嫁妆,她们的夫家,人品次或条件差的,儿臣想办法与宁家沟通,取消婚约。”
宁家的表姐妹们似乎走了宁妃的老路线,长期以来为家族不重视,她们也只能当做是家族男丁富贵一生的牺牲品。
纪韶元插话,“要不,我想想办法见见她们吧。”
给她们一个恩典,指不定命运截然不同了。
女人的一辈子,也不可全都是孩子丈夫爹娘的。她们也有自己的世界。
襄黎公主召见宁家表姐妹,那对宁家而言是无上的荣耀了。
纪常登回之一笑,“有劳姐姐费心了。”
隆泰帝见两姐弟达成一致,哈哈大笑,“很好,你们两姐弟精诚合作,朕很欣慰啊。”
纪常登虽然是记在了昭德皇后的名下,可是,两姐弟始终是异母姊弟,在此之前完全没有交往。
如今,二人和睦相处,感情融洽,隆泰帝颇感欣慰。
……
襄黎公主派来碧月姑姑传话,宣宁家小姐们到襄黎公主府做。
宁家上下欢喜一片。
宁家当家人宁震得意地摸了摸胡须,“没想到,我们宁家也有出人头地的时刻,爹娘的在天之灵,想必是欣慰的。”
说来搞笑,宁妃去世没几年,她的爹娘也双双病死了,死因是得了不治之症。
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这大概是宁妃给予他们的报应吧。
因宁家钱财不宽裕,安葬时也是草草了事,随便找了个地就地掩埋。
宁妃去世,爹娘再走,宁震完全不想再回忆当时的艰难。
宁震的妻子海氏一脸精明相,她掌控着宁家上下的经济来源,她对宁震说道:“襄黎公主是太子殿下的姐姐,她会请宁家做,是否为太子的意思?”
多了一个太子外甥,海氏比谁都高兴。想当初,宁家聘妻海氏,那是见到海家财大气粗,有田有仆有房,可谓是一地主。
宁家当初是给海家做工的,若不是海氏鬼迷心窍,突然对救了她的宁震一见钟情,闹死闹活认定了宁震,预估海家根本就不愿意答应这门亲事。
宁家没落,海氏不仅要忙于生计,还得给宁家的牌面撑起来,她回去时,那些姊妹的讥讽不屑仍旧记忆犹新。
这下好了,宁家有了一个当太子的外孙,她是太子的舅母,以后,宁家是皇亲国戚,那些姊妹还敢嘲笑她吗?
海氏当姑娘时,也是千娇百宠性子要强的女子。嫁了人后,脾性愈发见长,压根没有收敛过。
宁震一想到那高不可攀的外甥,心里一颤,“可能是他吧。”
以前就没有见过面,现在也没机会见到他。
宁震的回答海氏不满意极了,“什么叫可能?襄黎公主何等贵人?无缘无故宣召妮儿她们,那不是看在太子的面子上吗?”
纪韶元不认识宁家,两家谈不上深情厚谊。
除了纪常登,没有人费心思提拔宁家。
宁震一听,觉得也是这个道理,于是笑了,“没想到,太子还挺看中我们这门亲戚的。”
宁妃与宁家的私怨,别人不清楚,宁震可是知道得清清楚楚。
正因如此,宁震这段时间是战战兢兢的,就担心纪常登替宁妃报仇。
“太子殿下虽说是陛下的儿子,可论感情论实力,远不如渤海王。太子殿下此举,那是希望我们宁家帮衬他一把。”
海氏见多识广,对朝局也有了解。
渤海王纪常赫去了渤海,纪常峥被废,纪常登脱颖而出,可年纪小,经验少,日后的路长得很。
海氏眼光毒辣,指出宁家的情况,“宁家可得谨言慎行,不能被别人抓住把柄。”
宁家全靠太子了。
宁家,是纪常登生母宁妃的姓氏。宁妃红颜薄命,侥幸生下九皇子纪常登,没活几年就走了。
纪常登一直默默无闻,宁家那边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动作。
如今纪常登入住东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宁家的舅舅反而有了动静。
隆泰帝稍一想便明白其意了,态度平静道:“任人唯贤,你舅舅家什么能耐,就做什么事。”
按理来说,纪常登当了太子,他外家也应该封个爵位虚衔以示恩宠,不过隆泰帝并不想这么做。
本身纪常登是宁妃的儿子,宁妃不是他心仪的妃嫔,只不过纪常登当了太子,她这个生母母凭子贵,直接封了妃。并不代表,隆泰帝很喜欢宁妃。
而且,隆泰帝为了纪常登将来更名正言顺一点,索性叫纪常登挂名在昭德皇后名下了。
正宫嫡出,他比纪常赫多了一层优势。既然如此,宁家也谈不上正儿八经的娘家了,东平郡公府霍家才是纪常登正式的外家。
如果宁家安分守己,大可等纪常登登基后,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与无人能比的尊荣繁华。
只不过,看情况,宁家因为纪常登,有些蠢蠢欲动。
“父皇,儿臣的几个表姐妹到了年纪了,不知儿臣能否备份薄礼,代父皇慰问一下?”
眼下正处福慧长公主丧期,纪常登也换上了玄衣服丧,不比昔日的雍容华贵。
纪常登的一双眼睛明亮澄澈,隆泰帝见之心神恍惚,语气软了些许,“你想送就送吧。好歹是你的外家,给点应该有的面子也是可行的。”
宁家目前来说没有那个本事扰乱朝纲,隆泰帝暂时没必要提防宁家。
纪常登的几个表姐妹年纪比他大了好几岁有余,原本是预定一户当地的一普通员外家嫁过去,当然,现在多了一个当太子的表弟纪常登,这些宁家姊妹自然不愿意如此草草一生。
提及宁家了,纪韶元有话要说了。
“弟弟,不知你是否见过宁家的小姐们?”
纪韶元不是无风不起浪的人。
对宁家,纪韶元花了心思去调查,见他们虽然有点小心思,但胜在人老实巴交,不会惹出大乱子,稍稍放心了点。
没想到的是,宁家部分人仗着多了一个太子外孙,干脆在外面收了一些不该收的东西。
只能说,人飘了,做出蠢事是迟早的事情。
纪常登一愣,“未曾见面。姐姐见过她们吗?”
都是女眷,想见还是可以的。
纪韶元微微一笑,“我哪敢宣召宁家的人呢?我这些日子忙得很,人是没见几个,就是听说他们这阵子很受欢迎,手头宽裕。”
话无需说得太明白,半隐半现就够了。
隆泰帝很快回过味了,神色漠然,“提醒宁震,别做些容易抹黑太子的事情。”
宁家到底是一路穷过来的,一朝见到富贵,心思就多了。
得亏他们不敢做伤天害理的坏事,否则的话,隆泰帝不介意来一个以儆效尤,警告这批皇亲国戚。
宁震,宁妃的哥哥。宁妃入宫时,宁妃哥哥娶妻生子了,纪常登这些年在宫里,一直未曾收过宁家的书信或照拂。
外戚宦官,历朝历代最为忌讳的事。
纪常登本身对宁家就没有太大的感情,眼下他们惹出事,纪常登语气淡淡,“儿臣托人捎去书信一封,想来宁家舅舅会听话的。”
宁震再怎么愚蠢,也明白他若得罪了太子外甥,日后宁家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宁家人多,不给点甜头,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
纪韶元提出意见。
宁震容易解决,毕竟是大人,但宁家的小辈可就未必了。本来宁妃入宫,也是因为宁家重男轻女,从小到大待宁妃不如待宁震好。等宁妃十二岁后,宁家爹娘想用女儿的嫁妆当做给儿子娶妻的聘礼,谋定一八十岁的富商,让宁妃当第十八房小妾,得亏宁妃心思活络,趁着宫中招收宫女,索性报了名,逃之夭夭。
宁妃入宫以来,素来不与人为恶,口碑不错。她会被隆泰帝宠幸,纯属偶然。
宁妃去世后,宁家也是隔了好久才知道这件事的。宁家上下不喜宁妃的“叛逆”,连带着对纪常登,更是冷眼旁观。
谁能想到,纪常登出人头地,宁妃也苦尽甘来了?
宁家这些小辈不知宁妃与宁家的恩怨情仇,只知道宁妃是他们的小姑,宁家多了一个太子外孙纪常登。
像宁家这副做派,民间数不胜数,宁家还算好一点,不至于溺婴杀婴。
一些更落后欠发达地区,溺死女婴现象几乎是屡见不鲜。
隆泰帝眯了眯眼,“宁震平庸无才,全靠他家的媳妇娘家养他。老九的这些表姐妹,将来出嫁,多给点钱就行了,宁妃生前与他们疏远,没道理死后还能亲热一家子。”
宁妃即便不是隆泰帝的心头好,可她的一些想法,隆泰帝还是有考虑的。
宁家,不宜太过风光,给点钱就打发走吧,反正纪常登在,无人敢欺负宁家。
当然,宁家若又像之前那样随意处理或安排家中的姑娘,那么纪常登并不会视若无睹。
——宁妃的故事,别再重复上演了。
纪常登闻言,深以为然,“父皇言之有理。宁家的表姐妹,儿臣打算每人都送一些绸缎首饰,以做嫁妆,她们的夫家,人品次或条件差的,儿臣想办法与宁家沟通,取消婚约。”
宁家的表姐妹们似乎走了宁妃的老路线,长期以来为家族不重视,她们也只能当做是家族男丁富贵一生的牺牲品。
纪韶元插话,“要不,我想想办法见见她们吧。”
给她们一个恩典,指不定命运截然不同了。
女人的一辈子,也不可全都是孩子丈夫爹娘的。她们也有自己的世界。
襄黎公主召见宁家表姐妹,那对宁家而言是无上的荣耀了。
纪常登回之一笑,“有劳姐姐费心了。”
隆泰帝见两姐弟达成一致,哈哈大笑,“很好,你们两姐弟精诚合作,朕很欣慰啊。”
纪常登虽然是记在了昭德皇后的名下,可是,两姐弟始终是异母姊弟,在此之前完全没有交往。
如今,二人和睦相处,感情融洽,隆泰帝颇感欣慰。
……
襄黎公主派来碧月姑姑传话,宣宁家小姐们到襄黎公主府做。
宁家上下欢喜一片。
宁家当家人宁震得意地摸了摸胡须,“没想到,我们宁家也有出人头地的时刻,爹娘的在天之灵,想必是欣慰的。”
说来搞笑,宁妃去世没几年,她的爹娘也双双病死了,死因是得了不治之症。
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这大概是宁妃给予他们的报应吧。
因宁家钱财不宽裕,安葬时也是草草了事,随便找了个地就地掩埋。
宁妃去世,爹娘再走,宁震完全不想再回忆当时的艰难。
宁震的妻子海氏一脸精明相,她掌控着宁家上下的经济来源,她对宁震说道:“襄黎公主是太子殿下的姐姐,她会请宁家做,是否为太子的意思?”
多了一个太子外甥,海氏比谁都高兴。想当初,宁家聘妻海氏,那是见到海家财大气粗,有田有仆有房,可谓是一地主。
宁家当初是给海家做工的,若不是海氏鬼迷心窍,突然对救了她的宁震一见钟情,闹死闹活认定了宁震,预估海家根本就不愿意答应这门亲事。
宁家没落,海氏不仅要忙于生计,还得给宁家的牌面撑起来,她回去时,那些姊妹的讥讽不屑仍旧记忆犹新。
这下好了,宁家有了一个当太子的外孙,她是太子的舅母,以后,宁家是皇亲国戚,那些姊妹还敢嘲笑她吗?
海氏当姑娘时,也是千娇百宠性子要强的女子。嫁了人后,脾性愈发见长,压根没有收敛过。
宁震一想到那高不可攀的外甥,心里一颤,“可能是他吧。”
以前就没有见过面,现在也没机会见到他。
宁震的回答海氏不满意极了,“什么叫可能?襄黎公主何等贵人?无缘无故宣召妮儿她们,那不是看在太子的面子上吗?”
纪韶元不认识宁家,两家谈不上深情厚谊。
除了纪常登,没有人费心思提拔宁家。
宁震一听,觉得也是这个道理,于是笑了,“没想到,太子还挺看中我们这门亲戚的。”
宁妃与宁家的私怨,别人不清楚,宁震可是知道得清清楚楚。
正因如此,宁震这段时间是战战兢兢的,就担心纪常登替宁妃报仇。
“太子殿下虽说是陛下的儿子,可论感情论实力,远不如渤海王。太子殿下此举,那是希望我们宁家帮衬他一把。”
海氏见多识广,对朝局也有了解。
渤海王纪常赫去了渤海,纪常峥被废,纪常登脱颖而出,可年纪小,经验少,日后的路长得很。
海氏眼光毒辣,指出宁家的情况,“宁家可得谨言慎行,不能被别人抓住把柄。”
宁家全靠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