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制,即在以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集全国人力、物力集中来做一件事。
这对于东梁君而言又是一个闻所未闻的词,以至于他精神一振,继续仔细观阅起来。
在举国制的诠注后,李郃干脆就以少梁战后的重建与发展举例,表明举国制的优点。
战后的少梁,面临着数个重大问题,比如魏国的报复。
但最最迫切的,则是青壮年劳力的严重不足。
这些青壮年去哪了?
答案是参军了。
昔日在梁姬的恳求下,少梁十五岁至三十五岁之间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参军了,正因为如此,少梁在结束与秦国的战争后,国内仍然还剩下至少两万余军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已编为军卒的青壮年该如何处理?
解散为民吧,万一魏国日后来攻,少梁又得临时征募这些疏于训练的青壮年迎战,再一次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解散吧,全国就只剩下一群老弱妇孺,根本无法满足耕种所需的劳力。
基于这个问题,李郃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军屯!
也就是说,那两万余青壮年不解散,直接编成若干个营,农忙时参与全国性的耕种,农闲时则在各个营继续训练。
这个建议让东梁君拍案叫绝。
他怎么也没想到,此前他与尹骘、范鹄等人头疼了许久的问题,竟如此轻易就被李郃解决了,而且解决地十分巧妙,堪称两全其美。
但之后李郃就军屯一事展开的铺叙,就让东梁君感到了困惑。
因为李郃主张军屯的收获全部归于国家,那国民怎么办?
答案是国家发粮。
对此李郃也做出解释。
首先,与秦国一战后,他少梁的百姓几乎都没有余粮了,只能凭借秦国赔付的总共一百二十万石粮食来生活,直至来年的秋收,整整长达九个月,与其发九个月的粮食给全国百姓,致使一部分粮食流入市面,那还不如由国家来发放,更有利于确保每一家、每一户都能得到足够的粮食。
毕竟少梁是没有单独钱币的,此前在少梁流通的大多都是魏国的钱币,而鉴于目前魏国与少梁的关系,魏国抵制甚至针对少梁那也是不得不防的事,与其让流落在少梁市面的少量魏国钱币来影响米价,那还不如直接取消米市,从根本上杜绝哄抬米价的可能性。
其次,少梁的建设需要钱,然而少梁既小又穷,根本没有多少钱,倘若九个月的粮食一发放,那之后的重建就只能让全国军民义务劳动了,虽说少梁国民对于重建国家一事极为热忱,但也不能让他们白干啊,可能一两天没什么,时间一长,民心必定生怨。
因此李郃主张先留着那批一百二十石粮食,拿它来刺激举国百姓建设少梁,按劳分派口粮。
或许有人会问,那少梁百姓之前失去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怎么办?抚恤怎么办?
很简单,先记账,待日后少梁宽裕了,再做补偿。
考虑到当今天下,战乱各国的百姓根本得不到性命与财产方面的补偿,少梁愿意承诺日后补偿国民,补上抚恤,这对举国百姓而言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承诺。
更何况,少梁会按劳分配给每一家、每一户足够的口粮,不可能会有人饿死,李郃认为少梁的国民大概率是会谅解的,毕竟少梁确实没什么钱了,这一点谁都看得见。
甚至于到时候还可以请梁姬出面安抚民意,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又是少梁的君主,此前怀着‘若死便葬于少梁的’决心与全国军民一致对抗秦国军队,如今泪眼婆娑地恳请国民体谅国家,全国上下齐心一致渡过难关,李郃不信有谁能狠下心来拒绝。
拒绝就哭,那人保准社会性死亡。
当然这只是玩笑,就梁姬如今在少梁的亲军、亲民程度,少梁人基本上是不可能拒绝她的。
总之继军屯之后,供养全国百姓的事李郃也给东梁君等人做了一个基调:以工代赈。
有了军屯、有了以工代赈,少梁的战后建设也就真正能上马实施了。
在战后建设方面,李郃首先提出的便是两点:兴修水利、修建道路。
少梁是一个多雨多山洪的国家,一到夏秋雨季,西侧黄土高塬上的降水就会汇入芝水、涺水、盘水,致使三条河流水位暴增,因而引起山洪。
也幸亏东梁紧挨着大河,有大河作为山洪的泄洪河流,因此以往的山洪往往都是呼啸而过,流入大河,倒也不至于倒积于少梁国内,但即便如此,旧梁、东梁、繁庞一带的农田还是会受到巨大的损失,仅有地势较高的芝阳能够幸免。
因此少梁想要建设,必须先解决水利方面的困扰,否则每年都有山洪爆发,怎么可能发展地起来?
至于如何兴修水利,李郃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一方面在上游的黄土高塬建造水坝、开挖蓄洪池,一方面拓宽下游河道、修葺河堤。
问题是,少梁是一个少山石的国家,别看少梁好像到处都是山,但其实大多都是由黄土堆积而成的土丘,真正的岩石山十分罕见,而兴修水利必然需要用到大量的石料,这一点如何解决呢?
李郃早想到了:烧砖,取代石料。
虽然并未在这部《墨治法》中具体提及,但其实李郃早已与墨践商量好了,等到年后开春,他们便前往少梁四周的丘山寻找可用于烧制砖石的材料,顺便李郃还打算去找一找矿石,比如铁矿、煤矿、石灰岩等等。
毕竟少梁西侧大一片人迹罕至的高塬,不可能找不到一两处矿石。
顺便一提,针对这类矿藏,李郃颇有先见之明地补了一条法令,即少梁境内的矿藏,全部归国家所有,由国家派人开矿发展,私人不得侵占。
这条法令让东梁君很是惊讶,毕竟天下各国其实都有不少权贵占着矿山不肯交给国家,甚至为了山矿的利益与官廷发生冲突,在这方面他少梁倒是很幸运,因为贫穷偏僻,也没人费力去找什么山矿。
就连此前的翟膺以及东梁君本人也没有,他们以往有什么需要就直接管魏王要了,鉴于少梁特殊的地理位置,魏王基本上都会给予。
一想到这里,东梁君就不禁又叹了口气,一方面感慨他少梁有一日竟与魏国反目,另一方面,也是感慨他少梁得从此依靠自己。
而相较兴修水利,东梁君对于修建道路一事其实是存疑的。
毕竟在战争频发的年代,修建道路是一把双刃剑,万一有他国派军队来攻,这条路指不定就给对方用了。
但李郃却指出,修路是发展少梁所必须的,东梁君也不知他这个观点从何而来。
继兴修水利与修建道路之后,李郃还提出了数条政见,其中就有东梁君比较熟悉的‘尽地力’、‘平籴法’,这两项法令皆出自魏相李悝,也是当世各国都普遍采用的政令,没什么问题,有意思的在于李郃所提出的‘功爵制’……
好家伙,抄完魏国抄秦国,东梁君哭笑不得。
然而待他仔细观阅李郃所主张的‘功爵制’后他才发现,这两种‘功爵制’有着微妙的不同。
卫鞅在秦国颁布的‘功爵制’,主要面相军功,且赐爵的同时赐予相应的田地、房屋、甚至仆婢,但李郃主张的‘功爵制’,则面国内向所有人,包括但不限军官、田官、甚至是工匠,且赐爵时不包含田地与仆婢,而是用‘粮俸’代替直接田地——即按照平均亩收,直接发放粮俸。
不包含仆婢东梁君可以理解,毕竟墨家学说讲究‘兼爱’嘛,既然主张人人平等那又怎么能去奴役他人呢?但不赐予田地却直接以粮俸取代,这就让东梁君有点费解,哪怕李郃已经给出了解释:以便高效垦种。
似这般零零散散的法令,甚至李郃还就墨家主张的‘闻之见之’、‘取实于名’,主张以墨家提出‘三表法’作为少梁废立政令的参考标准。
所谓的三表法,即墨家用于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三个标准:一,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以历史经验为依据;二,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以百姓意见为依据;三,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以实践为依据。
即便东梁君心中对李郃主张墨学治国一事仍抱有怀疑,却也不得不承认,这部由李郃与墨践等人草草编撰的墨治法,确实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作为治理少梁的基本法令毫无问题。
转眼便到了新年,东梁君正式通告全国,宣布以墨家学说为依据实行变法,并取年号‘尚同’,意在表明事实变法的坚定立场。
嬴虔很是意外少梁居然真的这么干了,遂找到李郃想要讨一部《墨治法》。
李郃给了他一份删减版的,主要就是作为基调法的前篇,加入一些‘尽地力’、‘平籴法’、‘功爵制’的法令,其他诸如‘军屯’、‘举国制’等,一概没有涉及,甚至连诠注、解释都通通删去了。
会引人注目的东西都删去了,嬴虔自然看不出来什么,甚至还因为《墨治法》中也出现了他秦国的‘功爵制’而感到好笑与得意。
几日后,嬴虔将这份删减版的《墨治法》以及少梁准备变法改革的消息派人送到了栎阳。
得知少梁准备变法,秦王倒不意外,但听说少梁准备拿墨家学说来改革,他就忍不住笑了,随后在看到那份删减版的《墨治法》后,秦王就笑地更大声了。
毕竟在他看来,抛开少梁匪夷所思地拿墨家学说作为治国法令不谈,这个小国终归还是要效仿他秦国施行改革。
但卫鞅却没有笑,他向秦王讨要了这部残缺的《墨治法》,回到家中后仔细观阅,细细揣摩着前篇每一道法令的用意,甚至他对比其中两部功爵制的区别。
虽然这部残缺的《墨治法》并未能让卫鞅看出什么威胁,但他隐隐感觉地出来,编纂这部法的人志向极大。
“……应该不会有什么威胁吧?”
在看完通篇后,卫鞅喃喃自语道。
这对于东梁君而言又是一个闻所未闻的词,以至于他精神一振,继续仔细观阅起来。
在举国制的诠注后,李郃干脆就以少梁战后的重建与发展举例,表明举国制的优点。
战后的少梁,面临着数个重大问题,比如魏国的报复。
但最最迫切的,则是青壮年劳力的严重不足。
这些青壮年去哪了?
答案是参军了。
昔日在梁姬的恳求下,少梁十五岁至三十五岁之间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参军了,正因为如此,少梁在结束与秦国的战争后,国内仍然还剩下至少两万余军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已编为军卒的青壮年该如何处理?
解散为民吧,万一魏国日后来攻,少梁又得临时征募这些疏于训练的青壮年迎战,再一次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解散吧,全国就只剩下一群老弱妇孺,根本无法满足耕种所需的劳力。
基于这个问题,李郃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军屯!
也就是说,那两万余青壮年不解散,直接编成若干个营,农忙时参与全国性的耕种,农闲时则在各个营继续训练。
这个建议让东梁君拍案叫绝。
他怎么也没想到,此前他与尹骘、范鹄等人头疼了许久的问题,竟如此轻易就被李郃解决了,而且解决地十分巧妙,堪称两全其美。
但之后李郃就军屯一事展开的铺叙,就让东梁君感到了困惑。
因为李郃主张军屯的收获全部归于国家,那国民怎么办?
答案是国家发粮。
对此李郃也做出解释。
首先,与秦国一战后,他少梁的百姓几乎都没有余粮了,只能凭借秦国赔付的总共一百二十万石粮食来生活,直至来年的秋收,整整长达九个月,与其发九个月的粮食给全国百姓,致使一部分粮食流入市面,那还不如由国家来发放,更有利于确保每一家、每一户都能得到足够的粮食。
毕竟少梁是没有单独钱币的,此前在少梁流通的大多都是魏国的钱币,而鉴于目前魏国与少梁的关系,魏国抵制甚至针对少梁那也是不得不防的事,与其让流落在少梁市面的少量魏国钱币来影响米价,那还不如直接取消米市,从根本上杜绝哄抬米价的可能性。
其次,少梁的建设需要钱,然而少梁既小又穷,根本没有多少钱,倘若九个月的粮食一发放,那之后的重建就只能让全国军民义务劳动了,虽说少梁国民对于重建国家一事极为热忱,但也不能让他们白干啊,可能一两天没什么,时间一长,民心必定生怨。
因此李郃主张先留着那批一百二十石粮食,拿它来刺激举国百姓建设少梁,按劳分派口粮。
或许有人会问,那少梁百姓之前失去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怎么办?抚恤怎么办?
很简单,先记账,待日后少梁宽裕了,再做补偿。
考虑到当今天下,战乱各国的百姓根本得不到性命与财产方面的补偿,少梁愿意承诺日后补偿国民,补上抚恤,这对举国百姓而言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承诺。
更何况,少梁会按劳分配给每一家、每一户足够的口粮,不可能会有人饿死,李郃认为少梁的国民大概率是会谅解的,毕竟少梁确实没什么钱了,这一点谁都看得见。
甚至于到时候还可以请梁姬出面安抚民意,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又是少梁的君主,此前怀着‘若死便葬于少梁的’决心与全国军民一致对抗秦国军队,如今泪眼婆娑地恳请国民体谅国家,全国上下齐心一致渡过难关,李郃不信有谁能狠下心来拒绝。
拒绝就哭,那人保准社会性死亡。
当然这只是玩笑,就梁姬如今在少梁的亲军、亲民程度,少梁人基本上是不可能拒绝她的。
总之继军屯之后,供养全国百姓的事李郃也给东梁君等人做了一个基调:以工代赈。
有了军屯、有了以工代赈,少梁的战后建设也就真正能上马实施了。
在战后建设方面,李郃首先提出的便是两点:兴修水利、修建道路。
少梁是一个多雨多山洪的国家,一到夏秋雨季,西侧黄土高塬上的降水就会汇入芝水、涺水、盘水,致使三条河流水位暴增,因而引起山洪。
也幸亏东梁紧挨着大河,有大河作为山洪的泄洪河流,因此以往的山洪往往都是呼啸而过,流入大河,倒也不至于倒积于少梁国内,但即便如此,旧梁、东梁、繁庞一带的农田还是会受到巨大的损失,仅有地势较高的芝阳能够幸免。
因此少梁想要建设,必须先解决水利方面的困扰,否则每年都有山洪爆发,怎么可能发展地起来?
至于如何兴修水利,李郃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一方面在上游的黄土高塬建造水坝、开挖蓄洪池,一方面拓宽下游河道、修葺河堤。
问题是,少梁是一个少山石的国家,别看少梁好像到处都是山,但其实大多都是由黄土堆积而成的土丘,真正的岩石山十分罕见,而兴修水利必然需要用到大量的石料,这一点如何解决呢?
李郃早想到了:烧砖,取代石料。
虽然并未在这部《墨治法》中具体提及,但其实李郃早已与墨践商量好了,等到年后开春,他们便前往少梁四周的丘山寻找可用于烧制砖石的材料,顺便李郃还打算去找一找矿石,比如铁矿、煤矿、石灰岩等等。
毕竟少梁西侧大一片人迹罕至的高塬,不可能找不到一两处矿石。
顺便一提,针对这类矿藏,李郃颇有先见之明地补了一条法令,即少梁境内的矿藏,全部归国家所有,由国家派人开矿发展,私人不得侵占。
这条法令让东梁君很是惊讶,毕竟天下各国其实都有不少权贵占着矿山不肯交给国家,甚至为了山矿的利益与官廷发生冲突,在这方面他少梁倒是很幸运,因为贫穷偏僻,也没人费力去找什么山矿。
就连此前的翟膺以及东梁君本人也没有,他们以往有什么需要就直接管魏王要了,鉴于少梁特殊的地理位置,魏王基本上都会给予。
一想到这里,东梁君就不禁又叹了口气,一方面感慨他少梁有一日竟与魏国反目,另一方面,也是感慨他少梁得从此依靠自己。
而相较兴修水利,东梁君对于修建道路一事其实是存疑的。
毕竟在战争频发的年代,修建道路是一把双刃剑,万一有他国派军队来攻,这条路指不定就给对方用了。
但李郃却指出,修路是发展少梁所必须的,东梁君也不知他这个观点从何而来。
继兴修水利与修建道路之后,李郃还提出了数条政见,其中就有东梁君比较熟悉的‘尽地力’、‘平籴法’,这两项法令皆出自魏相李悝,也是当世各国都普遍采用的政令,没什么问题,有意思的在于李郃所提出的‘功爵制’……
好家伙,抄完魏国抄秦国,东梁君哭笑不得。
然而待他仔细观阅李郃所主张的‘功爵制’后他才发现,这两种‘功爵制’有着微妙的不同。
卫鞅在秦国颁布的‘功爵制’,主要面相军功,且赐爵的同时赐予相应的田地、房屋、甚至仆婢,但李郃主张的‘功爵制’,则面国内向所有人,包括但不限军官、田官、甚至是工匠,且赐爵时不包含田地与仆婢,而是用‘粮俸’代替直接田地——即按照平均亩收,直接发放粮俸。
不包含仆婢东梁君可以理解,毕竟墨家学说讲究‘兼爱’嘛,既然主张人人平等那又怎么能去奴役他人呢?但不赐予田地却直接以粮俸取代,这就让东梁君有点费解,哪怕李郃已经给出了解释:以便高效垦种。
似这般零零散散的法令,甚至李郃还就墨家主张的‘闻之见之’、‘取实于名’,主张以墨家提出‘三表法’作为少梁废立政令的参考标准。
所谓的三表法,即墨家用于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三个标准:一,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以历史经验为依据;二,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以百姓意见为依据;三,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以实践为依据。
即便东梁君心中对李郃主张墨学治国一事仍抱有怀疑,却也不得不承认,这部由李郃与墨践等人草草编撰的墨治法,确实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作为治理少梁的基本法令毫无问题。
转眼便到了新年,东梁君正式通告全国,宣布以墨家学说为依据实行变法,并取年号‘尚同’,意在表明事实变法的坚定立场。
嬴虔很是意外少梁居然真的这么干了,遂找到李郃想要讨一部《墨治法》。
李郃给了他一份删减版的,主要就是作为基调法的前篇,加入一些‘尽地力’、‘平籴法’、‘功爵制’的法令,其他诸如‘军屯’、‘举国制’等,一概没有涉及,甚至连诠注、解释都通通删去了。
会引人注目的东西都删去了,嬴虔自然看不出来什么,甚至还因为《墨治法》中也出现了他秦国的‘功爵制’而感到好笑与得意。
几日后,嬴虔将这份删减版的《墨治法》以及少梁准备变法改革的消息派人送到了栎阳。
得知少梁准备变法,秦王倒不意外,但听说少梁准备拿墨家学说来改革,他就忍不住笑了,随后在看到那份删减版的《墨治法》后,秦王就笑地更大声了。
毕竟在他看来,抛开少梁匪夷所思地拿墨家学说作为治国法令不谈,这个小国终归还是要效仿他秦国施行改革。
但卫鞅却没有笑,他向秦王讨要了这部残缺的《墨治法》,回到家中后仔细观阅,细细揣摩着前篇每一道法令的用意,甚至他对比其中两部功爵制的区别。
虽然这部残缺的《墨治法》并未能让卫鞅看出什么威胁,但他隐隐感觉地出来,编纂这部法的人志向极大。
“……应该不会有什么威胁吧?”
在看完通篇后,卫鞅喃喃自语道。